《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文学艺术古代文学资料_中学教育-中学学案.pdf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文学艺术古代文学资料_中学教育-中学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文学艺术古代文学资料_中学教育-中学学案.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10课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学习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作家作品,读准字音,熟读课文 2.理解 1、2 章文意,并背过。【自主预习】一、资料阅读 1.孔子,名丘,字
2、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他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宋代的朱熹把论语与大学 中庸 孟子合称为“四书”。3.论语表达
3、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课文所选十二章,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二、自读课文 1.借助注释,为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不逾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逝者如斯夫()博学而笃()志 2.文学常识填空。(1)孔子,名 ,字 ,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 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2)宋代的朱熹把论语与 合称为“四书”。【合作探究】(1-3则)一、结合课下注释,或联系上下文,运用加字法或换字法,理解词句。1.子曰:“学
4、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词义:子 曰 而 时习 之 不亦乎 说 朋 自 知 而 愠 君子 译句: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词义:吾 日 三省 谋 忠 交 信 传 译句:二、理解内容 1.第一章中,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2.第二章,“吾日三省吾身,”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课后提升】一、填空 1 论 语 是 _ 家 经 典 著 作
5、 之 一,内 容 主 要 是 记 录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_ 的 言 行,共 篇,分为 、三种体例。它与 大学 中庸 孟子合称为“”。2孔子,名 ,字_ ,时期 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_ 家。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尊他为“”。二、解释成语。不亦乐乎:三、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吾日三省吾身:5.为人谋而不忠乎?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四、默写。1.,不亦说乎?2.,不亦乐乎?3.,不亦君子乎?4.依据提示写出原句(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2)当别人不了解甚至
6、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疏通 35 章文意,理解内容。【合作探究】一、借助注释,小组完成翻译。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 立 惑 天命 耳顺 逾 矩 译句: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 知新 为 矣 译句: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 罔 殆 译句:二、背诵这 3 章。【课后提升】一、解释成语 1.三十而立:2.不惑之年:3.温故知新:二、理解内容 1.第三章是孔子自述七十岁的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是指主观意
7、识和社会规则达到了高度统一,不管怎么做都能与社会要求相契合了。”2.第四章讲 ,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3.第五章:“这一章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 和 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三、根据提示,写出原句。1.十二章中用来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是:,2.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疏通 68 章文意,理解积累。【合作探究】一、借助注释,小组完成翻译。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
8、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理熟读课文理解章文意并背过自主预习一资料阅读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他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箪 堪 译句: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9、不如乐之者。”之 好 乐 译句: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 水 肱 于 译句:【课后提升】一、理解内容 1.第六章 孔子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2.第七章 这一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3.第八章 这一章讲孔子极力提倡的“安贫乐道”的思想,与对颜回的赞美是一致的。二、解释加点词语,翻译句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 三、默写 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疏通 912 章文意,理解积累。【合作探究】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十二 章导学案 文学艺术 古代文学 资料 中学 教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