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古诗意境形象类教学总结小学教育小学_办公文档-工作总结 .pdf
《高三古诗意境形象类教学总结小学教育小学_办公文档-工作总结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古诗意境形象类教学总结小学教育小学_办公文档-工作总结 .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鉴赏复习解题指导形象意境类(一)形象意境赏析方面的基础知识(见 09 高三复习资料状元之路)第一:名词解释: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
2、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第二:考查方向: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第三:题目类型: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第四:解题格式: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
3、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第五: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
4、、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二)答题步骤:形象类:(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意境类:(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
5、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三)回放高考典型例题,课堂分析讨论讲评 1、(08 宁夏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注 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
6、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参考答案】(1)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 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 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 3分。)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 2分。)(2)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
7、、“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 4分,每答对一点给 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 2分,每答对一点给 1分。)附录【诗歌解析】郊外,一条溪流缓缓地流人山涧,发出潺潺的响声;秋风萧瑟,轻轻地摇动树木,落叶纷纷。那儿有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想感情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
8、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第二考查方向对抒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 个人抱瓮汲水,我因而知道村庄离溪水很近;那佛寺建在深山,隔着山坞,隐约飘来了阵阵钟声。这首诗好在不单单写出了静态的画,而是发挥想像,探索画家心理,给画赋予动态、声响,揭示画外的景与趣。诗人是这样构思的:画面有水,诗人便使水发出潺潺的声响;画上林木纷披、黄叶飘落,诗人便由此想到秋风,添入风声;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村民;画中远远的佛寺,又
9、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这样,诗通过想像,加深形象,给画以勃勃生气,使诗与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富有感染力。2、(08 天津卷高考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 分)山居即事 (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参考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适的心情。附录【诗歌解析】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
10、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也。”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莫,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莫之感。颔联用对比。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
11、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颈联故衣指莲花败叶。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尾联(“烟火”一作“灯火”)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3、(07 四川高考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2、8 分)(见状元之路高考体验部分)葛溪驿 (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想感情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第二考查方向对抒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
13、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参考:驿站秋夜难眠图(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 分)参考: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4、(07 广
14、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见状元之路高考体验部分)溪亭 (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 分)答: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 分)答: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得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四)学生巩固演练
15、 1、阅读下面一首金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 分)(20XX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复习教学质量检测(二)牧牛图(田锡)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注】这是一首题画诗。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1)第二句诗中的“似水流”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答:_(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答:_ 答案:(1)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2 分)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1 分)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之情。(1 分)(2)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3 分,“秋天原野”1 分,“牧童吹笛放牧”1 分,“闲适平和”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三古诗意境形象类教学总结小学教育小学_办公文档-工作总结 古诗 意境 形象 教学 总结 小学教育 小学 办公 文档 工作总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