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学教育中考_中学教育-中学课件.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学教育中考_中学教育-中学课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学教育中考_中学教育-中学课件.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必修一 必修 I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习教案 单元综述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
2、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
3、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学法指导 1、要注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2、要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3、要注意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4、要注意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课 题 复习必修 I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3 课时 备课人 内容标准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
4、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复习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2.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3.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列举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3.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
5、史实。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3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认识到专制政治走向民主法制是历史的必然。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法指导【专题线索】(见 P11专题总结)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合作讨论 1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原始社会:距今约 170 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 2070 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衰亡)前 2070 年 前 1600 年 前 1046 年 前 771 年 前 476 年 3、封建社会:前 221 年-1840 年(鸦片战争前)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民族 明清(统一多民族
6、(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封建国家分裂 (封建社会 融合进一步加强和 国家进一步巩固和 形成)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的繁荣)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前 475 年 前 221 年 220 年 589 年 907 年 1368 年 1840 年 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原始社会是石器,奴隶社会是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封建社会是铁制农具和牛耕(冶铁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广泛应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表现在: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劳动对象范围狭窄(最初仅限于植物的果实、根茎、小动物,后来才扩展到土地、种子等);原始人生产经验很少,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很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7、(基础);人们在共同劳动中形成了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劳动产品在集体成员中平均分配。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氏族(也叫氏族公社),是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集团。在氏族内部全体成年男女选举产生氏族首领,氏族首领与大家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阶级和国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过程(理解):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战俘就成为剥削奴役的对象,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战俘成为最初的奴隶,氏族首领成为最初的奴隶主;(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氏族成员之间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穷人遇到天灾人祸向富人借债,无法还清债务时,就被迫把子女和自己卖为奴隶,成为债务奴隶;随着奴隶劳动
8、日益普遍,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阶级的出现,使原来为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氏族机构逐渐瓦解,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奴隶制国家出现了。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本质)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最初来源是战俘(最早、最主要)。奴隶的另一个来源是债务奴隶。最初的奴隶主是氏族贵族。最初的国家是奴隶制国家。随着奴隶主和奴隶的出现,社会第一次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社会形成的标志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的出现。时间: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9、、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内容: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从事十分紧张和繁重的劳动;奴隶主占有奴隶的全部劳动产品。、表明了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几种现象出现先后顺序:生产力提高个体劳动私有制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国家。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封建制建立后促进生产力发展(农民比奴隶地位和处境有善)。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农民受苦、地主发财的总根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原因: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地主阶级掌握了绝大部分土地的所有权,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始社会:茹毛饮血;奴隶社会:奴
10、隶像牲口;封建社会:明显的阶级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和谐。【知识结构】一、基础知识梳理(1)自主整合填空。概念辨析: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是一种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 服从中央。(2)梳理知识 一、夏朝 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1)带有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说明社会群体中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导致了群体利
11、益的截然不同,从而具有了集体进行军事防御的需求;而贫富分化的加剧恰恰就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前提条件之一。(2)是绝对权力和地位的象征(3)反映了当时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现象和阶级对立的尖锐化,这些恰恰是对氏族制度下社会地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和爵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
12、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秦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2、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二、商朝 1、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此开始(甲骨文)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3、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三、西周(一)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13、。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 3、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宋等。)4、内容 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5、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6、影响 积极: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形成对周王室的拱卫,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二)宗法制 1、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
14、配政治权利 2、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3、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4、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以后,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四、封建制度 基本线索:建立:秦朝巩固:两汉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并衰落:明清。演变历程分析: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内容: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确立以中央到
15、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和郡县制;(2)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秦朝的中央机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事事务)。九卿: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如掌管刑狱、司法的廷尉、掌管钱谷的治粟内史等。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拓展:分封制、宗法制和郡县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公元前 11 世纪中期,周朝建立后,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分封制
16、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为世袭。位平等现象的否定,而这种否定同样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知识总结 (1)早期 夏(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1600 年)商(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 年)西周(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 771年)(2)早期政治制度 夏:“家天下”的制度(世袭制)商:承 继“夏”,实行宗法制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3)早期政治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为什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天下)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
17、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和爵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秦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
18、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郡县制是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战国时期,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体制也更加完善;秦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与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延伸: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
19、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拓展: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郡县制;(地方政治制度)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秦朝时全国推行。原因: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
20、治制度和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概况:郡县(道)乡、里亭;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兵事)、监御史(负责监察)。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基层地方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特点:郡县制的设置形成了中央直接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影响:A、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B、逐步削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2两汉时期的巩固与发展(1)内容:西汉中央:布衣为相;形成中朝和外朝制度 地方:解决王国问题,基本解除了
21、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刺史制度;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2)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3隋唐时期进一步完善(1)内容: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使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2)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4北宋时期的进一步加强(1)内容:最大限度的集中军权、政权、财权于中央。政权:派文臣到各地作知州,管理地 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一轮 复习 教案 中学 教育 中考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