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工程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化实施细则模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轨道交通工程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化实施细则模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道交通工程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化实施细则模版.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xx市xx区轨道交通工程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化实施细则(试行)一、编制目的为推进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提高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施工安全质量管理水平,确保轨道交通工程混凝土结构质量,根据建设工程相关规范、标准及合同文件要求编制了本标准化实施实则。二、质量控制依据(一)主要规范、标准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4、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年版)5、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6、混凝土强度检验评
2、定标准GB/T50107-20107、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8、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200910、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11、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0312、预制混凝土衬砌管片GB/T22082-200813、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规程DB33-T1128-xx(二)xx区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设计图纸(三)施工、监理合同文件(包括招标投标文件)等。(四)集团公司的相关管理文件。(五)施工单位项目经理部和监理单位项目监理部应当配备一套质量管理法律
3、法规、技术规程、施工与验收规范及合同文件(至少包含以上所列内容),但并不局限于以上所列依据,并由专人管理。如果施工合同“技术标准和要求”中约定的任何质量和工艺标准与现行适用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不一致时,除非监理工程师另有指示,承包人应执行要求最高、版本最新的标准。三、混凝土原材料质量要求(一)水泥1、水泥应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质量必须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标准的要求。2、碱含量小于0.6%,C3A含量不宜超过5%。3、水泥比表面积350/kg,300/kg。4、在确定最终水泥品种前,应对水泥与所使用的掺合料、外加剂等进行复配试验,以选用匹配的、性能优良的水泥
4、。 (二)粉煤灰粉煤灰应采用 F 类二级以上粉煤灰且含碳量不宜大于2%,其质量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2005)标准。(三)矿渣粉矿渣粉的等级不低于 S95 级,质量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2008)标准。(四)细骨料1、细骨料应采用优质淡水中砂,其质量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及建筑用砂(GB14684-2011)标准。2、砂中含泥量不应大于1.5%,含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不得使用海砂、山砂及风化严重和多孔砂,不宜使用具有碱活性的粗骨料。(五)粗骨料粗骨料采用粒形和级配良好的碎石,
5、宜采用二级配,合成后颗粒级配满足 5-25mm或 5-31.5mm,其质量应符合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及建筑用卵石、碎石(GB14685-2011)标准,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2%,含泥量不应大于0.7%,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3%、针片状含量不应大于10%,并不宜使用具有碱活性的粗骨料。(六)混凝土外加剂 混凝土外加剂质量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标准,各类外加剂掺入时,应满足相应标准,如膨胀剂质量应符合混凝土膨胀剂(GB23439-2009)标准。(七)混凝土拌和用水混凝土拌和用水应使
6、用不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硬化或促进钢筋锈蚀(CL-含量250mg/L)的饮用水,其质量应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2006)标准。(八)混凝土原材料质量除了必须符合相应规范标准之外,还应满足施工图设计和相关文件的技术要求。四、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及报审要求(一)在混凝土工程开始施工一个月之前,施工单位应按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做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试配工作,商品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及报审程序严格按xx区轨道交通集团相关文件执行。(二)施工和监理单位必须按照规定程序严格把好混凝土工程配合比技术质量第一道关,未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和总监理工程师审批的配合比
7、不得用于工程施工。(三)混凝土配合比技术要求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结构设计有防水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各种技术参数除了应符合施工图设计和普通混凝土相关规范要求之外,还应满足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中的相关要求,监理工程师在混凝土配合比各阶段审核时应认真把关。各等级混凝土配合比的水胶比、用水量、胶凝材料用量、总碱量、抗压强度、抗渗性能、工作性、掺合料掺量等技术指标须满足普通混凝土配合设计规程JGJ55-2011的有关规定。(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要求耐久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施工、养护除应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外,还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和
8、浙江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规程DB33-T1128-xx中的相关要求,试验检验应满足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方法JGJ/193-2009,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试验方法GB/T50082-2009的有关规定。五、混凝土施工标准化要求(一)施工前准备1、在混凝土工程施工前,项目技术管理人员应对混凝土工程施工作业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技术交底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指导意义,尤其是质量标准和施工注意事项。2、严格执行混凝土浇注申请制度,施工单位应检查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填写混凝土浇注申请表,向监理工程师提交书面申请,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浇注混凝土。(二)模板工程的基本要求1、模板
9、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设计。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浇注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保证结构物的各部形状、尺寸准确。2、地下车站、明挖区间的侧墙及车站立柱混凝土施工必须使用钢模板,如使用组合钢模板,则其制作及检验必须符合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GB50214-2013)的相关规定,其中平面钢模板尺寸应使用 1500mm500mm2.75mm 以上规格的长宽模板,不得使用小规格钢模板(嵌补模板除外),如使用大钢模,则钢板厚度应不小于 4mm,背衬满足强度要求。其中车站立柱(尤其是圆弧形)混凝土施工应使用定
10、做定型整体钢模板。如果竖向结构混凝土整体浇注时,模板的安装固定应强化,确保能承受所有施工荷载而不发生“跑模”、“胀模”现象,并应具备附着式等其他振动条件。3、车站、明挖区间的中、顶板及梁等结构混凝土施工必须使用优质的竹胶板,不得使用木胶合板。竹胶板的尺寸规格不应小于 2440mm1220mm15mm。4、高架桥梁模板基本要求:桥梁墩台必须采用厂制大块定型钢模,突出整体性,减少接缝,钢模厚度不应小于 5mm。模板接缝采用先进可靠的技术工艺,确保接缝满足外观质量要求。施工前,应根据结构形式进行模板设计;安装前应进行试拼,试拼质量达到设计规范要求,对其进行编号;模板安装时应按结构尺寸拼装成型,整体吊
11、装,不得使用穿过混凝土体的拉筋固定模板。特殊情况下使用拉筋时,应采用套筒拉筋,脱模后整体抽出,不得对钢筋头进行简单的切割处理。如果竖向结构混凝土整体浇注时,模板的安装固定应强化,确保能承受所有施工荷载而不发生“跑模”、“胀模”现象,并应具备附着式等其他振动条件。现浇箱梁侧模应采用厂制大块定型钢模,钢模厚度不应小于 5mm;底模可以采用尺寸规格不小于2440mm1220mm15mm 的竹胶板(周转次数不应超过 2 次);箱梁的内模可以采用定型木模。高架桥梁主体工程不得使用木胶合板。5、大体积混凝土竖向模板应采用厂制大块定型钢模,钢模厚度不应小于 5mm,背衬满足强度要求。6、模板安装前,应涂刷优
12、质的脱模剂,严禁在模板上涂刷废机油。7、模板安装前应逐件检查,扭曲变形未经修复或模板面板破损不平整的模板不得使用;模板安装应稳固可靠,接缝严密不漏浆。 8、对跨度不小于 4m 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照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 1/10003/1000。 9、在浇筑混凝土之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 10、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对模板工程进行验收,验收记录按照规定表格填写。模板工程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 11、模板及其支架拆除的时间、顺序及安全措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13、50204-2015)的有关规定及施工技术方案执行,模板拆除验收记录按照规定表格填写。(三)混凝土拌合(搅拌站) 1、混凝土拌合应在搅拌站集中进行,搅拌站的基本设施和质量保障措施应满足本标准化要求。 2、骨料堆场设施的基本要求: 砂、石应有固定的储存地点并悬挂标识牌,标识牌至少应标明骨料产地、名称、规格、进场日期、数量和质量检验状态等。 砂、石应有明确的堆放界限,砂、石或不同级配碎石间有可能产生混杂时应以砖墙或混凝土墙等进行分隔。 砂、石堆场应设置规范的厂棚,以达到必要的防晒、防雨和防尘等目的。 砂、石堆场地面应以混凝土进行硬化处理,并设置不小于 2%的排水坡度,每种骨料堆场均应设置排水沟。
14、同一种规格材料应有两个储料仓,待检和已检仓分开。 3、搅拌站系统设施: 水泥、粉煤灰、矿渣粉应采用散料仓分别储存。水泥在储存中应采取措施降低温度或防止水泥升温,如在厂家加长储存时间或在现场增加储存仓罐数量延长存放时间进行降温。 储存水泥、粉煤灰、矿渣粉、外加剂的容器应悬挂标识牌,标识牌至少应标明材料产地、名称、规格、进场日期、数量和质量检验状态。 储存液体外加剂的容器应避免外加剂污染和蒸发,并满足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每个搅拌楼至少应配备三个骨料仓(一个砂仓和两个碎石仓),各骨料仓之间应有适当高度的隔板以防止上料时材料混杂,搅拌楼骨料仓和传送带上面应加装遮雨棚,避免上料过程中材料含水率波动。
15、 搅拌站应采用重量法配料,各料仓材料的重量均应采用电子称计量系统分别计量,液体外加剂和拌合用水也可采用流量计计量。搅拌站的电子称计量系统,应在使用前经过法定计量检定部门进行检定,并出具计量检定合格证明。计量的最大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按重量计):胶凝材料(水泥、矿物掺合料)1%;外加剂1%;粗、细骨料2%;拌合用水1%。 混凝土生产前,应准确测定粗、细骨料的含水率,据此调整配合比,计算出的施工配合比和搅拌机一次性投料数量。按规定由试验单位签发配合比施工通知单。 混凝土搅拌站应设置混凝土配合比交底牌,标牌内容应由试验部门专人负责填写和调整,内容应包括工程名称、使用部位、搅拌日期、试验配合比、坍
16、落度、含气量、原材料的名称、品种规格、计算出的施工配合比和搅拌机一次性投料数量等。 4、混凝土搅拌的基本要求: 混凝土搅拌时宜采用二次投料法。搅袢完成的混凝土应质量均匀、颜色一致,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根据拌和物的稠度、搅拌机的功率确定。二次投料法基本流程为:先投入全部粉料(水泥、掺合料或有粉体外加剂)和细骨料至少搅拌 30 秒,再投入全部拌合水(或有液体外加剂)至少搅拌 30 秒,最后投入全部粗骨料至少搅拌 60秒。每次生产混凝土时均应密切监视与检测开拌初始的前三盘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如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分析处理,直至符合要求后方可持续生产和用于工程。(四)
17、混凝土运输的基本要求 1、混凝土拌合物应采用搅拌罐车运输。 2、混凝土运输设备的运输能力应适应混凝土凝结速度和浇筑速度的需要,保证浇筑过程连续进行。 3、运输过程中,应确保混凝土不发生离析、漏浆、泌水及坍落度损失过多等现象,运至浇筑地点的混凝土应仍保持均匀性和良好的拌合物性能。 4、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和浇注成型过程中严禁加水。 5、搅拌运输车运送混凝土时,运输过程中宜以 24r/min 的转速搅动;当搅拌运输车到达浇灌现场时,应高速旋转 2030 秒后再将混凝土拌合物喂入泵车受料斗或混凝土料斗中。 6、泵送混凝土时,混凝土泵车的数量应与搅拌运输车的供应能力相适应。7、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机卸料到
18、施工现场接受的时间间隔不宜大于 90min。(五)混凝土浇筑的基本要求 1、应预先制定浇筑工艺,明确结构分段分层的间隔浇筑顺序(尽量减少后浇带或链接缝)和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控制措施;明确浇筑进行方向和入模点,尽可能实行对称入模浇筑混凝土,并由技术管理人员对作业人员进行详细技术交底。 2、基底为非粘性土或干土时,应浇筑垫层;基底为岩石时,应加以湿润,并铺一层厚 2030mm 的水泥砂浆,然后于水泥砂浆凝结前浇筑第一层混凝土。 3、应预先根据结构截面尺寸、环境条件等研究确定必要的降温防裂措施。 4、混凝土入模温度宜为 530,大体积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超过 28。新浇混凝土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或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轨道交通 工程 混凝土 工程施工 质量 控制 标准化 实施细则 模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