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灵性成长,是指人渴望超越生命的功利层次,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常人屡屡颠蹶 于名利危途,在这样的人生转换时刻,悟性高超者往往会跳出世俗,开始寻找和阅读经 典,经典也开始展示出指路石般的意义。经典的意义何在?在此所谈的经典,主要指塑造人类文明的核心主旨的人文经典, 如论语荷马史诗等。真正的人文经典都是为了让人认识功利世界的局限性,去 追求超越功利的真善美。因此就有功利和灵性两种阅读指向,功利之人阅读仅为了享乐, 灵性之人阅读是为促进灵性成长。如果非让功利
2、之人去阅读人文经典,那是对他们最大 的折磨,反之亦然。有新闻报道说,许多大学生读不下去红楼梦,人们由此感慨大 学生的文化素质低下。其实,这只是因为大学生普遍处于人生的功利主义状态,较少意 识到灵性成长的需要而已。一旦他们意识到灵性的成长需要,红楼梦等人文经典自 然就会深入人心。常有人埋怨人文经典古奥难懂,远离人生实际。其实,经典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它 们对人生实际的一定超越。就像日月星辰高悬苍穹,好像和我们的生活了不相关,但是 我们终究要抬头眺望苍穹,才能明了心居何处。因此,经典之所以显得古奥难懂,是因 为我们沉溺于功利化生存,缺乏理解经典的灵性觉醒。当今时代物欲汹涌,有人担心经典没有读者。其实
3、不必如此悲观,因为功利化生存 终究是一种意义匮乏的状态,一个人不可能轻易获得世俗的成功,失败时他就会反思功 利化人生的弊端,即使他获得最大的世俗成功,他的心中依然会有巨大的意义亏空难以 填补。这时,他就可能去亲近人文经典,寻找新的生命指向。这个时候,人文经典就是 救命的方舟,就能够得以传承下去。有人认为智能手机、网络等导致了碎片化阅读,这不利于人文经典的阅读,易带来 碎片化的生存感受,这值得反思。其实,阅读的媒体、阅读字数多少并不是导致阅读碎 片化的根本原因,真正的原因还是阅读动机和阅读内容。有人读起网络小说来,一读就 是上千万字,但这只是追求一时刺激的碎片化阅读。但若有人零星地阅读道德经,
4、慢慢地领悟人生之道,那么他的阅读就是经典阅读。七、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63年,从北大历史系毕业的樊锦诗前往地处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工作。对于 她的选择,无论是她的父母还是同学都巫,更不会想到她一去就是50多年。那时候, 莫高窟周边几乎是 ,处处是废墟,洞窟里堆满黄沙,有的根本进不去。这里没有电, 没有自来水,没有交通工具,信息也特别闭塞。当樊锦诗的父亲知道女儿工作分配的消 息后心型心她羸弱的身体无法适应大漠戈壁的艰苦与恶劣。他考虑再三,还是给学校写 了封信,恳请北大不要派她去这么艰苦的地方工作。可这封信被樊锦诗悄悄扣下了。20世纪80年代末,樊锦诗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要为
5、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 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在她的倡导下,建 成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实现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的双赢。游客可以先观看数字电 影,详细深入地了解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再前往洞窟细细领略千年前古人留下的慧心妙 笔。樊锦诗希望用这种形式,让来莫高窟的游客告别&式的旅游,能真正地走进博大 精深的敦煌文化之中,和古人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可以说,将敦煌文物“永久保存, 永久利用是樊锦诗给“数字敦煌的定位,也是她毕生所追求的梦想。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
6、变原意。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面对他人的劝阻,他只说了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便义无反顾地离开了。B.读到这里,很多人会产生疑问,多灾多难的黄河怎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C.那些频繁露脸的“专家”,很多都是通过制造焦虑来为自己牟利的利己主义者。 D.日暮时分,如果从山脚向上望,便会看到很多火把排成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八、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走路是我们日常生适中能够带来愉快心情的、有助于提高肺活量和增加脑部血流量 的、雷扛不动的运动。在我们身边,有人走路健步如飞,有人悠然徐行。?对此, 科学家一直在进行研究和探索。最
7、近,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引发了学 术界的关注,研究人员对同期出生的1037名受试者进行了贯穿一生的研究,结果发现 走路慢的人,肺部、牙齿以及免疫系统功能都更差一些,自身的手眼协调性也不如走路 快的。且这些走路慢的受试者,大脑的体积和表面积更小,整个人看起来也更显老。对 此,研究人员分析认为,走路快的人预期寿命更长。不过 ,这些质疑者认为受试者 除了走路速度不同外,本身身体健康状况、所处环境以及日常的行为也存在不同,这些 因素都可能导致受试者的预期寿命受到影响。所以该研究只能起到参考作用,只代表走 路速度与预期寿命存在相关性,但二者之间还需要深入研究。20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
8、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 但不得改变原意。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九、材料作文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如“林字,说文解字 说:“林,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众木汇聚方能形成森林,后汉书里有“独木不 林”之说。同时谚语“群林难离木”又提醒我们要关注每一棵“木”的存在,不能“只见森林, 不见树木“林”字所蕴含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9、,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1. D2. A 3. A参考答案:【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常人.就会转向寻找和阅读经典”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悟性高超者往往会跳出世俗, 开始寻找和阅读经典”,选项张冠李戴。B.“因此没有功利阅读指向”理解错误,从原文来看,经典阅读也有“功利和灵性两种阅读指 向“,是非颠倒。C.“他们暂时不需要灵性成长”曲解文意,原文是“较少意识到灵性成长的需要而已 故选Do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逐层论述了经典阅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必然性”错误,原文并没有论述“经典阅读的必 然
10、性工 故选Ao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推断错误,根据“其实,经典之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们对人生实际的一定超越因此, 经典之所以显得古奥难懂,是因为我们沉溺于功利化生存,缺乏理解经典的灵性觉醒”可知, “超越了人生实际”不是“具备了理解经典的灵性觉醒”“有效地阅读古奥难懂的经典”的充分 条件。故选Ao4 . C 5. A 6.尊重科技进步,熟悉并掌控新技术,使工作和生活更为便利;避 免形成对ChatGPT的依赖,警惕其提供的错误信息,积极应对风险隐患;学会提问和调 整问题,提升判断力和鉴别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
11、息的能力。C.“如果用户以讹传讹,将会导致负面的社会影响”于文无据,材料二“因其模型能力出众、 用户众多,这些风险隐患还会被放大”是说风险隐患还会被放大。故选C。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随后针对网络信息杂乱的特点,采用强化学习技术予以调整“错,材料一“基于训练好的奖励模型,第三阶段采用强化学习技术进一步微调ChatGPT”“训练一个基于语言模型的奖励 模型”的第二阶段,“采用强化学习技术予以调整”是第三阶段,“随后”说法错误,“针对网络 信息杂乱的特点”于文无据。故选Ao6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材料一“人工智能的作用
12、是提高人的效率,辅助人类,大众需要与时俱进,熟悉并掌 控新技术,这些新技术一定会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可知,要尊重科技进步,熟悉并掌控新技 术,使工作和生活更为便利;结合材料二“它的知识存在事实性错误、知识盲区、常识偏差,也将面临着隐私泄露、技 术滥用、造假、社会公平等伦理问题。因其模型能力出众、用户众多,这些风险隐患还会被 放大”可知,应避免形成对ChatGPT的依赖,警惕其提供的错误信息,积极应对风险隐患; 结合材料三小助理,一词意味着被助理者需要有更高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学会问出好问题、 不断调整自己的问题、识别助理的回答中需要深究的漏洞”可知,要学会提问和调整问题, 提升判断力和鉴别力,培养
13、独立思考能力。7 . B 8.面对春天,作者感慨自身活力的衰退,对眼前充满活力的春天生起了依恋之 情。面对秋天,逼近中年的作者兴发了人生沧桑之感,不能忘情于已逝的童年,心中怆然, 转而喜欢春天。9.使用拟声词:如用“知了,知了”形容螂燎的叫声,用“乌有,乌有”形容蟾蜩的声音,生动地写出了秋虫叫声的特点。使用比喻:如将虫鸣声比作“金属的声 音”“闹场锣鼓”,形象地写出了秋虫声音的铿锵有力。引用古诗文:如引用诗经、刘同 人作品中关于秋虫的描写,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F表达了作者从诗词中领悟到的闲适、苍凉和慨怅”错误,根据“这是闲适这
14、是苍 凉,这是悒郁和惆怅。童稚何知,然而面临萧索,想起来也不免为之惘然。中国的诗人 对于这点是特别敏感的,我虽然三不像学稼、学贾、学书都不够格,每逢提笔,却也无 法抵御秋意的来袭”可知,作者并没有领悟到闲适、苍凉和惆怅。故选B。8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年纪过了三十,却忽然喜欢春天,喜欢红色喜欢和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打交道,究竟 是生命的活力突然转强,抑是预感衰退,遂不免起了依恋之情呢?”可知,面对春天,作者 答案第2页,共8页感慨自身活力的衰退,对眼前充满活力的春天生起了依恋之情。根据“现在,季节到了秋天,春华老去,我自己也逼近中年。往事在心头浮现。此时此 地大概谁都有点怆
15、然,觉得难以遣此的吧。我不能忘情于已逝的童年”可知,面对秋天,逼 近中年的作者兴发了人生沧桑之感,不能忘情于已逝的童年,心中怆然,转而喜欢春天。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炎夏向尽,梧桐已开始落叶,街头树间,时而传来一阵刺耳的繁音,知了,知了, 叫声较为噪厉的是螂蜂,乌有,乌有的是蟾蜩”可知,使用拟声词,如用“知了,知了形容 螂燎的叫声,用“乌有,乌有”形容蟾蜩的声音,生动地写出了秋虫叫声的特点。根据“我蓄促织,往常是因为它能鸣,并非因为它能斗,所以别种如油葫芦、小油岭之类, 行家弃诸不顾,我也加以延揽,一样放入匣内,饲以雪白的米饭。唧令令,唧令令!几 乎就是金
16、属的声音一转出村子,耳边像听到远处的闹场锣鼓一样,络纬的鸣声突然震响 起来”可知,使用比喻手法,如将虫鸣声比作“金属的声音”“闹场锣鼓”,形象地写出了秋虫 声音的铿锵有力。根据“刘同人帝京景物略里说:三伏鸣者,声躁以急,如日伏天伏天,入秋而凉,鸣则 凄短,如曰秋凉秋凉。“诗经里所谓,嘤嘤草虫,指的就是它”“清人龚定庵诗云:狂 胪文献耗中年,亦是今生后起缘。猛忆儿时心力异,一灯红接混茫前。可知,引用古诗文, 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10 . B 11. D 12. B 13. (1)(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外界环境多有抵触, 必然留下世俗的祸患,于是尽力避世(或隐居),使你们很小就挨饿受冻。(
17、2)我虽然疾驰着追随子瞻,(但)常常落在他的后面,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也跟着 写了一些和诗。【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子瞻平日里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 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看不出老年人那种 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以图史为园囿”和“文章为鼓吹句式相似,应该在“文章”前面断句,排除AC;“老人衰惫之气”是“不见”的宾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o11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贬谪;调动官职。含义不同。句意:我也被贬谪到海康/两
18、次调动官职做了太史令。 C正确。喻指晚年;喻指黄昏。含义不同。句意:才想起在晚年/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 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D.错误。微小;愚拙。含义不同。句意:从一些表面的小事做出评断/怎么竟然这么愚拙! 故选Do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苏轼觉得自己与陶渊明的性格相似,经历相近”理解有误,由原文“然吾于渊明,岂独好 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可知,文章并没有说苏轼与陶渊明“经历相近”。故选B o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忤”,抵触;“贻”,留下;“辞世,避世。(2) “驰骤”,疾驰;和。追和,应和;“继”,跟着。参考译文:子
19、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僚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与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用茅草、 竹子修建房屋来居住。每天吃的是苦菜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 瞻平日里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 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看不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 的精神状态。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 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 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表面上质朴,实际上却华丽;
20、 表面上清瘦,实际上却丰满。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 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以为同陶渊明的原作相 比,也不会自愧觉得不如他的。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 后世的君子,请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他的为 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儿子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 因为家里贫穷而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外界环境多有抵触,必然留下世 答案第4页,共8页俗的祸患,于是尽力避世(或隐居),使你们很小就挨饿受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 情况。如今
21、,我现在倒真有这些毛病,但一直没有及早发现。做了半辈子官,结果触犯了世 俗的祸患。这正是我深深地为他折服的地方,并且决心在晚年把他当作效法的榜样,哪怕是 学到他的万分之一也好。”唉!陶渊明不愿为了挣五斗米的微薄俸禄,整衣束带,去拜见一个无德无才的人;而子 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遭受狱卒的折磨困辱,仍然不知悔改,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 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尽管如此,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 或降的原因还是能够考究出来的。我相信后世有德有才的人肯定会给以正确评价的。孔子说: “阐述前人的观点而不自己写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自和老子、彭祖相比。”孟子 说:“曾子和子
22、思在道义上是一致的。”从一些表面的小事做出评断,是不足以对人作出正 确评价的。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 称赘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认为自己赶不上。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 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 他们的,于是拿他和陶渊明相提并论。我虽然疾驰着追随子瞻,(但)常常落在他的后面, 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也跟着写了一些和诗。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在海康县城南的东斋里特作这篇序文。14 . D 15.本词中“这回真个闲人”看似乐得清闲,欲与友人分享好心情,但从整首词 来看,“闲
23、”暗含着失意的苦闷,有自嘲之意;游山西村末两句写诗人希望能在空闲时趁着月光再次前往,以享受田园之乐,“闲” 传达出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久居官场为浮名所累的懊悔”错误。“凤楼常记当年语,问浮名、何似身亲”意思是回想当 年的豪言壮语,朝廷只给自己一个浮名,却不能让自己亲身实现当年的壮语,所以抒发的是 作者仅有虚名,却不能实现自己当年的壮语的无奈之情。故选D。15 .本题考查学生炼字以及对情感的把握能力。本词上阕回忆蜀中十年生活,那时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是洒脱的。而下阕则是写现在的生 活,现在已满头白发,但是当年的壮语并没有实现,朝廷仍然记得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数据 精准 教学 联盟 2022 2023 学年 下学 第三次 联考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5406645.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