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集体备课教案故都的秋小学教育小学学案_中学教育-中学学案.pdf
《高一语文集体备课教案故都的秋小学教育小学学案_中学教育-中学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集体备课教案故都的秋小学教育小学学案_中学教育-中学学案.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集体备课教案 科目 时间 主备人 备课组长 参备人 检查人 完成情况 高一 语文 11.13 韩娜 韩晓燕 韩晓燕、蔺永青、韩娜、焦丹丹、朱珂 题目 郁达夫故都的秋 教学 目标 1、体会文章紧扣“清”、“静”、“悲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 重点 1、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
2、机结合。2、通过欣赏诵读,品味作者的独到的语言。教学 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悲凉情感。突破 办法 1朗读感知法。2讨论品味法。3.摹写 课时安排 Ppt 制作人 题单准备 其他情况说明 3课时 韩娜 韩娜 教学过程及内容 集备教学过程及内容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情感基调。2.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无论是“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还是“晓来谁染霜林醉”的曲意,千年来这些雕镂人心的咏秋名句度蕴含着作者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
3、境追求,而许多我国现代散文荷塘月色等也正是达到了这种境界而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要来赏析这样的一篇美文故都的秋。(板书课题,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二、作者简介(结合练习册导学部分)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 年 12 月 7 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3 年 9 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4、,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 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 年 8 月 29 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 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名人评郁达夫见练习册)三、整体
5、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2、学生积累字词并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PPT展示)。混混沌沌、一椽、疏疏落落、驯鸽、喇叭、落蕊、扫帚、平仄、潭柘寺、廿四桥 3、解题:“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作标题而不用“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明确: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
6、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4、快速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5、快速阅读全文,给段落标上序号,找找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集中在哪些段落描写?(课件出示)
7、斯附属学校集体备课教案时间主备人备课组长参备人检查人完成情况韩娜韩晓燕韩晓燕蔺永青韩郁达夫故都的秋娜焦丹丹朱珂体会文章紧扣清静悲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情驭景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通过欣赏诵读品味作者的独到的语言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悲凉情感制作人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情感基调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无论是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还是晓来谁染霜林醉的曲意千年来这些雕镂
8、人心的明确:“特别的清、静、悲凉”,秋景:311 段。(体会文章基调,了解课文结构,初步理解课文。)四、品味秋景 1.师朗读,细写故都的秋的段落,同学们在听朗诵的同时做两件事情:一是圈出文中写到的秋景;二是找出文中的秋声有哪一些。现在就请大家一起随着诵读去北平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2.刚才大家神游了北平之秋,现在回到老师刚才提的第一个问题上,文中写到了那些秋景?明确: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落蕊、枣子、秋蝉、秋雨、“青布单衣”的人。3.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景物的色彩,从色调的冷暖看,这些色彩多属于?明确: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枯黄)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
9、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板书】冷色。(黑、白、蓝、灰、紫等等)。4.这种色调容易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明确:冷清、孤独。(呼应文眼中的清、悲凉)(课件出示)(让学生在课文中搜寻信息,训练信息搜集能力,同时,逐步深入分析秋景与作者情感间的联系)5我们再看看故都的秋声又有哪一些呢?明确:鸽子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扫落蕊之声。6.我们来仔细听听北国的蝉声,看看这孤独的秋蝉的鸣叫有什么特点?能引起人怎样的感受?朗读第 6 段 明确:(教师小结)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
10、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个“愁”字了得。(课件出示)其他由小组讨论发言。7.作者在文章中写了秋天的这么多声音,然而在文章的开头他却说孤独的秋“特别的清、静、悲凉”,声音如此丰富,怎么称得上静呢?明确:这些声音都不是噪杂的声音,如果是噪杂喧闹,就不会听到青天里的驯鸽声、下雨的声音,更听不到落蕊的声响。这些声响都不很大。作者是以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这正达到了王藉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课件出示)8.作者笔下的秋声、秋景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共通之处?明确:景物多
11、是冷色调,秋声也是席位衰弱的声音,这与作者要表达的“清、静、悲凉”在神韵上是一致的。正如诗歌中的意向寄托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这里的秋景与秋声也包含着作者的感情。提问这种通过写景来达到抒情的目的的表现手法叫什么呀?明确:寓情于景。9.我们聆听了秋声、欣赏了秋色,感受到郁达夫为我们描绘的北国秋景,但是在文章的第三段,提到北国的秋天,郁达夫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明确: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陶然亭的柳影、潭柘寺的钟声等等。我们可以看出作家先想到的是这些很有北京特色的景物,但是在文中作者详细描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一些普通的喇叭花、知了的叫声、槐树的落蕊等等?作者这样行文的意图是什么呢?又有什么样的作用?明确
12、:用平凡的事物表现出古都的秋味更显的秋味的浓重,也更好地让读者引起共鸣。10.作者从故都的秋声、秋景中品到了秋味,那么“故都”本身与秋天又没有什么契合点呢?明确:故都已经不是一个盛师王朝的都城,他在历史里颓唐了,在战乱中寂静了,这斯附属学校集体备课教案时间主备人备课组长参备人检查人完成情况韩娜韩晓燕韩晓燕蔺永青韩郁达夫故都的秋娜焦丹丹朱珂体会文章紧扣清静悲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情驭景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通过欣赏诵读品味作者的独到的语言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
13、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悲凉情感制作人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情感基调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无论是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还是晓来谁染霜林醉的曲意千年来这些雕镂人心的与秋萧瑟、肃煞的特点是接近的。五、小结 作者写故都的秋景,都是围绕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来选取景物的。写秋色,突出清淡的特点;写秋声,突出静寂的特点,作者在这样的清净的秋声秋色里品味的是孤独、寂寞和悲凉。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的秋,他把平民百姓所见的秋景写得细腻独特、忧郁而优美。六、布置作业:课时作业基础演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体
14、会文章紧扣“清”、“静”、“悲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步骤:一导入:朗读课文 3-11段。二、合作探究 1.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可是在开头与结尾又写到了南国的秋,这是为什么呢?明确: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从而,突出作者对它的热爱之情。(课件出示)2.如何理解“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明确:句中的四个比喻,分别从味道的足与不足、质的实在与不实在、味道的浓与不浓
15、、性情的厚重与不厚重来表现故都秋的特征,生动形象,饶有趣味。3.读第 12 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作脱离了古都的秋景,而对国内外写秋的文学作品大发议论,他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提示:联系记叙描写中的议论的作用思考)明确: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本段从对故都的秋的记叙深化到议论,这是散文特有的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同时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在增添了一种文化气息,与故都旨意暗合。这段议论,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
16、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三、结合时代,体悟“悲凉”之情 1.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但作者不展开写北平的名胜,只选取上述平常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明确: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 1921 年 9 月到 1933年 3 月,作者曾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进步文学创作,1933 年 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待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隐居山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这还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
17、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 3 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自传体小说沉沦表现出了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性特征,因此,他喜爱“清”“静”“悲凉”的色彩便不难理解。第三,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如果读一读郁达夫的传记,就会知道他提倡斯附属学校集体备课教案时间主备人备课组长参备人检查人完成情况韩娜韩晓燕韩晓燕蔺永青韩郁达夫故都的秋娜焦丹丹朱珂体会文章紧扣清静悲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情驭景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通过欣
18、赏诵读品味作者的独到的语言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悲凉情感制作人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情感基调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无论是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还是晓来谁染霜林醉的曲意千年来这些雕镂人心的“静的文学”,他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另外,他还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故都的秋,秋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作者正是以情驭景,借景抒怀,情景交融地进行创作的,这是作品成功的缘由,很值得我们借鉴。2.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19、?明确:颂秋。但是,由于受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的影响,全文的基调却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四、课堂总结 饱受人生苦难和生活艰辛的郁达夫在 30 年代那个风云变幻,社会动荡的现实里,心里更多了一点忧郁和落寞,在对北平秋景的赏析中,他没有去着力表现那些游人如织、喧哗热闹的名胜古迹,也没有去刻画摩肩接踵、叫卖声盈耳的前门大街,他以独特的人文视角选取北平生活中极普通、极平凡的景物,那种“清、静、悲凉”的秋味滋生长北京的破落小院里,点缀在那棵棵的国槐上,在寒蝉的衰叫中嘶鸣,在秋雨的凉意中淅沥,在秋果的颜色中闪耀。郁达夫就是这样,他用丰富细腻的情感,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集体 备课 教案 故都 小学教育 小学 中学 教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