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作业 .docx
《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作业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作业 .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单泥/逆菊的分子翦:细第17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限时规范训练(17)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建议用时:30分钟)1.科学家艾弗里和同事花了多年时间研究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因子”。他们将s型菌破碎, 设法去除糖类、蛋白质和脂质,过滤得到无菌提取液,然后进行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A.上述提取物与R型菌混合培养,不会出现S型菌落B.上述提取物中加入RNA酶后再与R型菌混合培养,会出现S型菌落C.艾弗里实验得出的结论是DNA是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因子”D.由于提取物中还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其实验结论仍受到质疑解析:选A。S型菌进行破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过滤得到无菌
2、提取 液中含有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会出现S型菌落,A错误;在提取物中加入RNA酶 后,只能将RNA水解,其中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仍会出现S型菌落,B正确;实 验获得的结论是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设法去除绝大部分 糖类、蛋白质和脂质,提取物中混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其实验结论受到质疑,D正确。2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下列对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氨基酸原料和酶来自噬菌体B.氨基酸原料和酶来自细菌C.氨基酸原料来自细菌,酶来自噬菌体D.氨基酸原料来自噬菌体,酶来自细菌解析:选B。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噬菌体的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
3、控制子代噬菌体 DNA的合成,而DNA复制和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合成所需的原料(脱氧核甘酸、氨基酸)、能 量、酶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3 .下列关于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是证实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来源B.多肽类的荚膜使S型菌不易受宿主防护机制的破坏C.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D. S型菌的DNA与活的R型菌混合悬浮培养后可出现两种菌落解析:选A。该实验是证实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来源,A正确;英膜的化学成分 是多糖,B错误;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C错误;从S 型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悬浮培养后,需接种到
4、固体培养基上才可观察到两种菌落, D错误。4.某实验甲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乙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 35s标记的大肠杆菌,检测子代病毒的放射性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组子代有放射性,乙组子代没有放射性B.甲组子代没有放射性,乙组子代有放射性C.甲、乙两组子代都有放射性D.该实验能证明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解析:选C。甲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噬菌体进入大肠杆菌后利用大肠杆菌内被32P 标记的核甘酸获得子代病毒DNA,则甲组子代中会有32P的放射性;乙组用32P标记的噬 菌体DNA,噬菌体进入大肠杆菌后进行正常复制,则乙组子代中会含有亲本DNA
5、中的32P 的放射性。故甲、乙两组子代中均有放射性,A、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该实验中,将 大肠杆菌也进行了放射性标记,在检测结果上无法体现放射性的来源,故无法证明噬菌体 的DNA是遗传物质,D选项错误。5.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C.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D. 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物是4种脱氧核甘酸解析:选C。豌豆的遗传物质是DNA, A错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NA的元素组成为 C、H、O、N、P,不含有硫元素,B错误;酵母菌的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其次是线粒体,C正确;HI
6、V的遗传物质是RNA,水解产生4种核糖核甘酸,D错误。6 .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下列哪一项是这两个 实验的共同点()A.都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都用到微生物培养技术C.都用到DNA分离提纯技术D.都用到了离心分离技术解析:选B。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A错误; 两个实验分别需要对肺炎链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培养,B正确;只有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 化实验用到DNA分离提纯技术,C错误;只有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用到了离 心分离技术,D错误。7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
7、射性占15%, 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8 .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D. 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解析:选Ao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如果保温时间稍长,就会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 代噬菌体,使上清液中也出现放射性,A正确;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 的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而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因此上清液中不会出现较多的放 射性,B错误;离心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也会进入到沉淀物中,
8、不 会出现上述实验现象,C错误;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有的含有P、S, 而且P元素的含量很少,因此不用P元素标记蛋白质,D错误。8.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R型菌都能转化为S型菌,只有处于感受态(易于接受外源DNA 片段的状态)的R型菌才能实现转化。如图是处于感受态的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过程示意 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R型菌 感受态R型菌R型菌A.过程中S型菌的DNA的一条链被DNA酶水解B. 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原理为染色体变异C. S型菌荚膜的形成体现了基因对生物性状的直接控制D.该转化过程体现了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选A。过程中S型菌的DNA的一条链被DNA酶水解
9、,A正确;R型菌转化为S 型菌的原理为基因重组,B错误;S型菌荚膜的形成体现了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C 错误;该转化过程体现了 DNA是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D错误。9 .某研究人员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分别用同位素32P、35S、和14c对噬菌体 以及大肠杆菌成分做了如下标记,第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用32P标记大肠杆菌;第二 组:未被标记的噬菌体、用I*。标记大肠杆菌;第三组:用14c标记噬菌体、未被标记的大 肠杆菌。实验过程中大肠杆菌均未发生裂解,下列分析正确的是()第一组中,子代噬菌体均不含有35S,但均含有32P第二组中,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 壳中存在的氧元素有18O和no
10、 一般来说,第三组中,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不一 定含有14c第二、三组经一段时间保温后离心,两组在沉淀物和上清液中均能检测到放 射性A.B.C.D.解析:选A。在第一组实验中,由于寄主大肠杆菌用32P标记,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 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所以从细菌体内合成的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和35s的噬 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为100%、0,正确;第二组实验中,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 来自大肠杆菌,所以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中存在的氧元素是18。,错误;一般地说,第 三组实验中,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亲代DNA分子进入寄主细胞后复制多次,子 代噬菌体的DNA中不一定含有1
11、4c的母链,正确;第二组与第三组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培 养后离心,由于大肠杆菌均未发生裂解,所以第二组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沉淀物, 第三组检测到放射性的部位是沉淀物和上清液,错误。10 .(不定项选择)将肺炎链球菌中控制荚膜形成的相关基因记作“A”,无此相关基因记作 “a”。下列对甲、乙两组转化实验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实验甲:将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链球菌和R型活菌的菌液混合培养 实验乙:将加热杀死的R型肺炎链球菌和S型活菌的菌液混合培养 A.转化前的S型、R型菌的基因组成分别为AA、aaB.甲实验中可检出R型、S型活菌,S型菌由R型菌转化而来C.乙实验中只检出S型活菌,因为R型菌的a基因在S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 一轮 复习 人教版 DNA 主要 遗传物质 作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