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检测含解析.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检测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检测含解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 自开国之初,实无封建之事。”这说明商代()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B.具备了初步的家法秩序C.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解析:选B根据材料“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可知是实行 继承制,不是禅让制,故A项错误,B项正确;西周时期确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度,故C项错 误;材料并未涉及废除分封制的信息,故D项错误。2 . (2019 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公元前6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 城墙超
2、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 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 “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 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A.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C.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D.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解析:选D材料“堕三都,但没成功”和“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 韩、魏三家所分”体现了新兴势力的上升,故D项正确。3 .诗经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诸侯是国家 的屏障,大宗是国家的主干,怀德是国家平安的保证,同姓是国家的城垒。)材料主要说明 西周()A
3、.将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强化王权8 .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C.通过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D.建立核心制度以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解析:选B血缘关系和部落关系结合不符合西周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西周 的管理方式,“大邦” “大宗”“宗子”等体现了宗法制和分封制,说明西周通过宗法制和 分封制来维系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分封贵族建立诸侯国的分封制,还体 现了宗法制,故C项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都是为巩固国家服务的,未体现维护等级特权, 故D项错误。4 .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 则不争”。这表明礼乐制度()A.具有和谐社
4、会关系的作用C.使封建等级观念趋向弱化B.利于分封制的确立和完善D.导致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解析:选A根据材料“相亲”“相敬” “无怨”“不争”,可知礼乐制度具有调息争 怨,相亲相敬的作用,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故B 项错误;礼乐制度使宗法分封制所确立的等级秩序得以生活化,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职务凭才能获取,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5 .(2019 柳州摸底)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 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 制的变迁()A.加强了君主专制B.拓展了中国疆域
5、C.实现了国家统一D.推动了官僚政治解析:选D “春秋后期”没有确立“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春秋后期各国县数 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并没有使疆域得到空前的扩大,故B项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裂的时期,故C项错误;“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 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可知,在郡县制下,官员由国家统一 安排,并且从春秋至秦汉,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官僚体系,故D项正确。6 . (2019 长郡中学实验班考试)下表整理自考工记中对西周城邑的记述,这表明 西周()类别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卿大夫的都城城墙高度九雉(雉为一尺)七雉五雉南北向道路宽度宽九
6、轨(九辆车的宽度)宽七轨宽五轨A.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B.建筑规划突出礼制观念C.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D.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解析:选B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完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天子无法严控诸侯与卿大夫, 故A项错误;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体现了 维护等级制度的礼制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 和道路宽度,没有体现对城邑进行改建,也不能说明对城市进行了合理的规划,故C、D两 项错误。7 .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
7、也傍桑阴学种 瓜。”材料反映了()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8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解析:选c根据材料“协田”“千耦其耘”可知是集体耕作的方式;而四时田园杂 兴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故体现了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故c 项正确。A、B、D三项均于材料内容不符。8 .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另据考工记记载, 当时分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六 齐”。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A.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9 .
8、商人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C.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D.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解析:选A所谓“物勒工名”是一种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制度,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 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材料中“分工细致” “金有六齐”适应 了当时官营手工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手工业生产,不 是商业,故B、C两项错误;官营手工业是官府集中经营,不是社会化生产,故D项错误。10 在春秋战国时期,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甚至“市贾倍征”,相差一倍至五倍。 “其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利之驱使,使商人们虽有 “关梁之难,盗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一 单元 早期 中华文明 春秋战国 时期 社会 变革 检测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