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跃春:认知悖论及其逻辑问题研究生考试MBA_论文-会议文章.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沈跃春:认知悖论及其逻辑问题研究生考试MBA_论文-会议文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跃春:认知悖论及其逻辑问题研究生考试MBA_论文-会议文章.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沈跃春:认知悖论及其逻辑问题 悖论 逻辑 沈跃春 【内容提要】认知悖论总是相对于一定的认知主体或某一认知系统而 言的。认知悖论的产生既离不开具体的认知主体的背景知识和某些假定的前提 条件,也离不开具体的认知主体的逻辑推论。因而不能简单地把认知悖论归结 为一种特殊的命题。与逻辑悖论和语义悖论相比,认知悖论涉及到具体的认知 主体及其心理状态,因而其推论过程更具有复杂性。认知悖论的推论不仅涉及 到自指性问题的纠缠,而且建构认知悖论的严格形式,还需要发现一种真正的 悖论性难题的严格公式化描述,而这样做将会导致重要的技术性进步。认知悖 论是挑战人类理性思维和科学发展的难题,研究认知悖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
2、论 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悖论/认知悖论/认知逻辑 认知逻辑(Epistemic Logics)作为哲学逻辑的一个分支,是采用现代 逻辑方法研究知识和信念的逻辑。1951 年,芬兰哲学家冯赖特(G.H.vonWright)出版了模态逻辑一书,首次提出和论述了认知逻辑的思 想;1962 年,芬兰哲学家辛提卡(J.Hintikka)发表了知识和信念一书,这 是一本专门研究认知逻辑的著作。在书中,他提出了模型集合和模型系统的技 术方法,并将这一方法运用于认知逻辑研究,构造了认知逻辑语义学,为认知 逻辑奠定了理论基础。一般说来,认知悖论作为一种思维矛盾现象或一种理论 事实,它总是相对于某一认知主体或
3、一定的认知逻辑系统而言的。“逻辑全能 问题”蕴涵着一个最典型的认知悖论,该悖论假定一个认知者总是知道他所知 道东西的所有逻辑后承,从而导致矛盾。显然,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能接受 的。在 20 世纪西方悖论研究中,随着逻辑悖论和语义悖论研究的深入,认知悖 论在西方逻辑和哲学界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为了解决认知悖论问 题,逻辑学家、语言哲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等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案,但至今 仍无理想的结果。近年来,在国内学术界,对于认知悖论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 的重视。本文结合认知悖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拟对几个重要的认知悖论进行 考察和剖析,并简要论述研究认知悖论的意义。从“美诺悖论”说起 什么
4、是认知悖论?认知悖论的本质何在?下面,我们通过对认知悖论 的历史源流的考察,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众所周知,悖论是一个困扰人类理性思维的古老而又常新的难题。认 知悖论困扰人类的理性思维由来已久,人们对它的探究同样也源远流长。最早 的认知悖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诡辩派提出的“美诺悖论”。因此,我们首先 从“美诺悖论”说起。在柏拉图的美诺篇中,美诺向苏格拉底提出“研究何以可能”的 诘难,其推论包含了一个认知悖论。苏格拉底对这个悖论作了明确的表述:“一个人既不能研究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能研究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因为如 果他所研究的是他所已经知道了的东西,他就没有必要去研究;而如果他所研 究的是他所不知道的东
5、西,他就不能去研究,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他所要研究的 是什么。”(注:古希腊罗马哲学,190 页。)从这个悖论推论中得出的“研究不可能”的结论,是柏拉图所不愿接 受的。在美诺篇中,柏拉图指出这个悖论的有害性,认为“我们不应该理 睬这个关于研究的不可能性的诡辩派论证”;但是,他又指出,“认为我们应 该去探索,比起陷于那种认为不存在认识活动,没有必要去求知我们所不认识 的东西的懒汉幻想对这种幻想我准备竭尽全力以言论和行动与之斗争,将使我们善良一些,勇敢一些,不那么束手无策一些。”于是,柏拉图试图 利用他的“回忆说”来消解这个悖论。然而,柏拉图对“美诺悖论”的反驳并 不成功。“美诺悖论”的结论显然是不符
6、合事实的,亚里士多德看到了这个悖 论的重要性,并试图指出这个悖论推论错误的认识论根源,所以他在工具 论中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有的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对于“美诺悖论”的解决存在着缺陷,因为“这种解决只局限于在演绎性知识的范围内,限于通 过从一般性知识中推出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的办法进行的求知、研究活动的范 围内。”(注:童世骏:“美诺悖论”的认识论分析,哲学研究 1985 年第 4 期。)有的学者认为,“美诺悖论”的前提是假的;“美诺悖论仅仅由 坚持要么无知要么完全知道这样的要求产生的。如果注意到知识也有处于无知 和全知之间的中间状态,悖论也就消失了。”(注:王雨田主编:现代逻辑 的认知悖论的产
7、生既离不开具体的认知主体的背景知识和某些假定的前提条件也离不开具体的认知主体的逻辑推论因而不能简单地把认知悖论归结为一种特殊的命题与逻辑悖论和语义悖论相比认知悖论涉及到具体的认知主体及其心还需要发现一种真正的悖论性难题的严格公式化描述而这样做将会导致重要的技术性进步认知悖论是挑战人类理性思和科学发展的难题研究认知悖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悖论认知悖论认知逻辑认知逻辑作为哲和论述了认知逻辑的思想年芬兰哲学家辛提卡发表了知识和信念一书这是一本专门研究认知逻辑的著作在书中他提出了模型集合和模型系统的技术方法并将这一方法运用于认知逻辑研究构造了认知逻辑语义学为认知逻辑奠定了理论科学导论
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3月第 1 版,第 291页。)我们认为,“美诺悖论”这种推论,不仅是对人们日常思维能力的挑 战,也是对哲学和逻辑学的挑战。真正解决“美诺悖论”,既需要我们从哲学 上分析产生这类问题的认识论根源,又要求我们通过构造关于知道的模型,采 用逻辑语义学的方法,来刻划同一主体的认知表达式及其推论的导出机制。实际上,正如“美诺悖论”的研究和解决需要认知逻辑一样,在中国 古代有许多哲学论争也涉及知道问题,如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解决这 类问题需要认知逻辑,需要我们对知道推理进行形式化的分析和研究。据庄 子秋水记载,庄子与惠施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说:“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是
9、何等的快乐。”惠施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说:“你 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根据记载,这个故事至此结束,似乎 庄子在辩论中胜利了。其实,惠施完全可以进一步追问:“你不是我,你怎么 知道我不知道你不知道鱼快乐?”如此反复追问,于是,这场辩论可以无休止 地继续下去。显然,从这个故事得到的启示是,这个辩论不仅涉及多主体认知命 题,而且包含有多主体系统中互知推理的复杂性,有点超出人们日常思维能力 的限度。同时,这个故事说明中国古代哲人早已深刻地关注多主体之间的互知 问题。(注:陈慕泽:多主体认知系统中的共同知识,逻辑研究文 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 月第 1
10、版,第 75页。)接着,我们来考察一下当代认知悖论“逻辑全能悖论”。我们知 道,第一个试图使认知语言形式化的人是冯赖特,第一个完整的认知逻辑系 统是辛提卡于 1962 年在知识和信念一书中构造的认知逻辑系统 KB。但 是,这一系统却遇到了由下述公式引起的逻辑全能问题:Kap(p q)Kaq,即如果 a知道 p,那么他就知道 p的所有逻辑后承。辛提卡提出的认知逻辑的 可能世界模型由于逻辑全能问题而受到了尖锐的批评。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逻辑全能悖论的产生。根据可能世界语义学对 Kap的定义:(1)一个“a知道 p”形式的语句在 W0世界中是真的,当且仅当,在所 有对 W0的 a 认知择换中都是真的。
11、再根据可能世界语义学对逻辑真概念的定义,我们又有:(2)一个语句是逻辑真的,当且仅当它在所有逻辑可能世界中都真。显 然,(1)和(2)并不构成矛盾。但是如果我们把认知世界划入逻辑可能世界的范 围,设定:(3)每一个认知可能世界都是逻辑可能的,即 W0及与它有认知择一关 系的所有可能世界都是逻辑可能的。那么,由于下述事实:(4)存在着 a,p 和 q,使得 a 知道 p 并且 p 逻辑蕴涵 q(即 pq逻辑 真),但 a不知道 q。这就将导致逻辑全能悖论。由于认知世界不同于逻辑可能世界,所以 预先设定(3)就必然导致矛盾。因此,要排除逻辑全能悖论就必须放弃(3)这一 假定,即承认存在这样的世界,
12、它们看起来是可能的因而可充当主体的认知选 择方案,但它们不是逻辑可能世界。(注:唐晓嘉、陈树文:认知逻辑的几 个语义问题分析,逻辑研究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认知悖论的产生既离不开具体的认知主体的背景知识和某些假定的前提条件也离不开具体的认知主体的逻辑推论因而不能简单地把认知悖论归结为一种特殊的命题与逻辑悖论和语义悖论相比认知悖论涉及到具体的认知主体及其心还需要发现一种真正的悖论性难题的严格公式化描述而这样做将会导致重要的技术性进步认知悖论是挑战人类理性思和科学发展的难题研究认知悖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悖论认知悖论认知逻辑认知逻辑作为哲和论述了认知逻辑的思想年芬兰哲学家辛提卡
13、发表了知识和信念一书这是一本专门研究认知逻辑的著作在书中他提出了模型集合和模型系统的技术方法并将这一方法运用于认知逻辑研究构造了认知逻辑语义学为认知逻辑奠定了理论社,2001 年 10 月 第 1 版,第 63-64 页。)鉴于上述对“美诺悖论”、“濠梁之辩”和逻辑全能 悖论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认知悖论总是相对于某一认知主体或某一认知系统而言的,悖 论的产生离不开认知主体的背景知识或某一假定的前提条件。特别是,逻辑全 能悖论涉及到如何以可能世界为模型对认知表达式的逻辑语义进行分析,以及 如何描述认知模态的一系列特殊性质的问题。一些语义概念直接导致人们所使 用的语义框架,最重
14、要的是相对于作为出发点的给定的世界的选择关系。第二,认知悖论的本质特征在于认知主体的逻辑推论,因而,它不能 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特殊命题。从表现形式上看,认知悖论的矛盾有时表现为某 一系统内存在的形式矛盾命题,有时是指某一系统中可以证明的但在直观上似 乎不能或难以接受的论断;但是,从其导出机制来看,认知悖论的形成离不开 单认知主体或多认知主体的逻辑推论。特别是,含有多主体认知命题的推理比 较复杂,既涉及推理的动态性,也触及知道的多样性。第三,既然认知悖论的本质在于认知主体的逻辑推论,那么,解决认 知悖论的途径不外乎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揭示悖论推理的前提条件或背景知 识中存在着问题;二是指出悖论推理
15、形式是无有效的或荒谬的;三是证明结论 事实上是可以接受的。类说谎者认知悖论分析 在悖论研究中,有的学者把一些“知道难题”称为语用悖论;有的学 者根据认知悖论涉及“真”、“知道”、“相信”等语义概念,认为认知悖论 是语义悖论;有的学者,如美国哲学家伯奇(T.Burge)于 1984 年把关于命题态 度的悖论统称为“认知悖论”(epistemic paradox)(注:T.Burge,Epistemic Paradox,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Vol.81(1984).)那么,认知悖论究竟 是语义悖论还是语用悖论呢?如果它不能归结于语义悖论,那么它与集合论逻 辑悖论、“
16、说谎者”语义悖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我们认为,尽管某些认知 悖论与“说谎者”有类似的形式结构,它们还涉及“真”、“知道”、“相 信”等语义概念,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归结为语义悖论。因为,它们 不仅涉及“真”、“知道”、“相信”等语义概念,而且还与“命题态度”、“认知模态”以及人对行为的选择紧密相关。所以,伯奇把关于命题态度的悖 论统称为“认知悖论”是合理的。一般说来,集合论悖论和说谎者悖论都有完整的表述形式和严格的语 义界定。特别是,说谎者悖论具有“一步即成”的特征,霍夫斯塔德称之为“一步即成的奇异的循环”(one-step strange loop);罗素悖论,就其推理方 法而言,也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沈跃春 认知 悖论 及其 逻辑 问题 研究生 考试 MBA_ 论文 会议 文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