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新人教版教案力的分解B含解析中学教育中学学案_中学教育-中学学案.pdf
《高一物理新人教版教案力的分解B含解析中学教育中学学案_中学教育-中学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新人教版教案力的分解B含解析中学教育中学学案_中学教育-中学学案.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案 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3.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4.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5.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2.培养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
2、问题。3.会用三角形定则合成矢量 教学难点 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2.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教学方法 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准备 铅笔、细线、钩码(或支架、轻杆、橡皮筋、钩码)、小车、薄塑料板、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有关力的合成的知识,引入新课题力的分解)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则是什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二、进行新课(一)力的分解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P64 及图 3.5-1、图 3.5-2并讨论:1.斜向上对杆的拉力 F产生了什么效果?2.这
3、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 F1和 F2来实现?方向怎样?3.F1和 F2与 F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不能用 F1和 F2来代替 F呢?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观察示意图、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1.一个效果是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个效果是把耙向上提。2.一个水平的力 F1使耙前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 F2把耙向上提。3.可以。点评: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渐进的问题,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用物理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引入本节的内容。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引导:1.F可以用 F1和 F2来代替,F1和 F2就是力 F的分力。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2.而 F
4、1和 F2的合力就应该是 F。这说明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怎样的关系?学生活动:这说明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点评:归纳问题,让学生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教师活动:既然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那么力的分解也必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即把一个已知力 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 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 F的两个分力。而我们知道一条对角线可以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二过程与方法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
5、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会用三角形定则合成矢量教学难点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教学方法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车薄塑料板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有关力的合成的知识引入新课题力的分解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则是什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二进行新课一力的分解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图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在进行力的分解的时候,可以有无数组解。(见图 3.5-2,可在图中比较一下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但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不能随意分解呢?学生活动:讨论、思考。点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教师活动:用铅笔、绳套、钩码组成一套演示力的分解的实验装置,绳套一端系在食指上,一端系在铅笔末端,铅笔的顶端顶在掌心上。在铅笔末端悬挂钩码,体会食指和掌心受力的情况,以体验拉力产生的效果,揣摩分力的方向。(或该实验用让同学一手叉腰,另一同学按该同学的肘部或悬挂一重物,体会上臂和腰部的受力情况来完成。如图 3-5-10所示。)图 3-5-10 (或如下页图 3-5-11所示装置来演示:让学生体会悬挂钩码后,两条橡皮筋发生的形变怎样,说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图 3-5-11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配合,认真完成实验。点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活动:同学们经过亲身体会,
7、讨论以下问题:1.食指和掌心有什么感觉?2.这种感觉说明铅笔末端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3.若用两个力来代替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这两个力的方向怎样?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二过程与方法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会用三角形定则合成矢量教学难点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教学方法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车薄塑料板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
8、课复习提问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有关力的合成的知识引入新课题力的分解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则是什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二进行新课一力的分解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图4.这两个力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不能用这两个力来代替那一个力呢?5.这两个力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是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亲身体会,讨论问题结论:l.食指有被拉伸的感觉,掌心有被刺痛的感觉。2.一个是拉伸细线,一个是压紧铅笔。3.一个沿细线方向向外,一个沿铅笔向里。4.可以。5.这两个力是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的分力。点评: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会,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l.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可以怎样分解呢?2.为什么这么分解呢?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进行作答:1.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可以分解成一个沿细线方向向外的拉力,一个沿铅笔向里的压力。2.因为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在这两个方向上产生了两个效果。点评:进一步探索,逐步推导。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那么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进行作答: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点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综合点评:对于力的分解,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力的分解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这一点,较难理解。这里加了一个学生参与并可以亲身体会力的作用效果
10、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现在我们知道,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个实际问题。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二过程与方法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会用三角形定则合成矢量教学难点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教学方法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车薄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 新人 教案 分解 解析 中学 教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