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医学心理学基础医学_医学心理学-基础医学.pdf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医学心理学基础医学_医学心理学-基础医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医学心理学基础医学_医学心理学-基础医学.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心整理 生理学基础总结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刺激是指机体所处环垄因素的变化刺激条件包括强度、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问变化率三个要素反应是指接受刺激后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兴奋和抑制阈强度(阈值)是指在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等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上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下刺激 4.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
2、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5.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最重要的是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三种调节各具特点:神经调节迅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作用缓慢、面积广泛、时间持久;自身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回馈是由受控部分的回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的作用,有正、负反馈两种。正回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
3、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道.主动转运是物质逆电一化学梯度进行的转运,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发性主动转运。最重要的为钠一钾泵转运。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变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入胞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借
4、助于细胞形式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肥的过程,分别称为吞噬和吞饮.吞饮也可以分为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入胞两种形式。2.生物电现象是指细胞在安静或活动时伴有的电活动。单个细胞膜两侧的生物电称为细胞的跨膜电位,包括静息电位、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生物电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同,构成生物电产生的基础。胞膜在不同状态下时离于的通透性不同.成为生物电产生的关健。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它是细胞安静的标志、它的形成是由于K+的外流。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受到有效刺激时,在膜两侧产生的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 N
5、a+内流与 K+的外流及 Na+K+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阈电位是使膜上 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的可传播性。3.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或张力增加.其过程包括肌细饱的兴奋、兴奋一收缩耦联,收缩三部分,主要步骤如下图 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三联体是兴奋一收缩耦连的结构基础,Ca2+是兴奋一收缩耦连的因子。骨骼肌收缩形式根据后负荷的大小与刺激频率的高低分别表现为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和单收缩、强直收缩。血液 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正常成人血液总量占体重
6、的 7%-8%。血液具有运输、调节、防御和保护功能。2.血浆由血浆电解质和血浆蛋白组成。血浆蛋白由球蛋白(免疫),白蛋白(胶体渗透压),纤维球蛋白(血液凝固)组成 3.血浆是包含多种溶质的水溶液。其中晶体物质产生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 Nacl,主要含有的阳离子 na+。作用是: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正常分布和交换,对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血浆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作用是:能使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等渗溶液是 0.9%Nacl,5%葡萄糖溶液。4.血浆的正常酸碱度:PH7.35-7.45.低于 7.35 为酸中
7、毒,高于 7.45 为碱中毒。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x1012/L;成年女性为(3.5-5.0)x1012/L。6.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 120 一 160g/L,成年女性为 110-150g/L。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7.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叠连)、渗透脆性(溶血,低渗溶液)。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愉O2和CO2以及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红细胞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成熟因素是维生素 B12,叶酸。8.正常成人的白细胞:其主要
8、功能是吞噬作用和免疫作用。9.正常成人血小板有(100 一 300)x109/L。其主要功能为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生理性止血。10.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包括凝血酶原启动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血液中的抗凝物质主要为抗凝血酶和肝素。11.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与B抗原而分为 A、B、AB、O 四种血型。临床输血应首选输同型血,为避免出现凝集,在输血时必须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供者红细胞受着者血清,次侧受者红细胞供者血清)。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是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过程,功能是
9、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2.心肌细胞由工作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和自律细胞(心特珠传导组织细吃)构成它们的生物电现象有所不同。工作细胞如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约为一 90mV,其形成原理与神经纤维相同,也是由于 K+外流产生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但复极化比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期,即 去极化期(Na+内流形成)、复极化 l 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形成)、2 期(缓慢复极期也称平台期,K+外流和 Na+内流形成)、3 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形成)4 期(静息期,离子泵转运形成)其中 2 期历时最长,电位变化小,呈平台状,是复极化长的原因。
10、及生殖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刺激是指机体所处环垄因素的变化刺激条件包括强度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问变化率三个要素反应是指接受刺激后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兴奋和抑制阈强阈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上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下刺激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对稳定的状态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有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三种调节各具特点神经调节迅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作用缓慢面积广泛时间持久自身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回馈是由受控部分的回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的作用有正负反馈两种正回馈调节是
11、指受控 自律细胞无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最大特点是 4期自动去极化。窦房结 4 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最快。3.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为一个心动周期,由舒张期和收缩期构成。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房先收缩,心室后收缩,有利于心室的血液充盈和射血;舒张期长于收缩期,房室有一共同舒张期,心脏泵血活动以心室为主。4.每分钟心脏舒缩的次数为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为 60-100/min,平均为75/min,随年龄、性别、机能状态不同而变化心率与心动周期呈反比关系心率增快,心动周期缩短主要是心舒期缩短。心脏泵血取决于心室的舒缩活动,它决定了心室内压力的大小其压力变化导致辫膜的开闭,最终决定血流的方向。第一心
12、音标志心室收缩的开始,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第二心音标志心室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每搏输出量是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射出的血量。安静时,成人 6080ml。射血分数指每 每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即射血分数=100%。它是衡量心脏射血能力的重要指标。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是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安静时为 4.5-6.0L/min它是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用来评定心脏泵血功能。心指数(L/m2)是用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作为衡量心功能的指针。4.心肌生理特性包括: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心肌自律性是心脏在脱离神经支配或离体情况下,仍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心脏的自律
13、组织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结区除外)、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其中以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4 期去极化速率最快),约为 100/min,为心脏正常起搏点。心肌传导兴奋的途径由窦房结一心房肌一房室交界一房室束及左右束支一浦肯野纤维心室肌。特点是房室交界传导速度缓慢,形成房室延搁,使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保证心室充分的血液充盈。心肌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表现为周期性的变化,分为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延续整个机械收缩期和舒张早期,保证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期前收缩是心肌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内受到人工或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刺激,于窦房结发放冲动前,产生一
14、次兴奋和收缩;在期前收缩后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心肌收缩性有对细胞外 Ca2+依赖性大,节律性收缩、“全或无,等特性。利用心电图机,在体表一定部位描记的心脏电变化的曲线,为心电图。正常心电图是由 P 波、QRS波群、T波以及各波间的时间线段组成。P 波反映左右心房去极化过程;QRS波群包括3个相连的波,反映左、右性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T 波反映左、右心室兴奋后的复权化过程。P-Q间期是指 P 波起点到 QRS波群起点的时间间隔,代表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的间隔时间;Q-T间期是指 QRS波群起点到 T波终点的时间。代表心室开始去极到全部心室完成复极化所需的时间;ST段
15、是指 QRS波群终点到 T波起点的时间,代表心室各部分均处于去极化 5.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付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分期 心脏活动 压力变化 房室瓣 动脉瓣 血流方向 心室容积 等容收缩期 心室开始收缩 心房压心室压动脉压 关闭 关闭 血液存于心室 不变 射血期 心室继续收缩 心房压心室压动脉压 关闭 开放 心室射入动脉 缩小 等容舒张期 心室开始舒张 心房压心室压动脉压 关闭 关闭 血液存于心房 不变 充盈期 心室继续舒张 心房压心室压动脉压 开放 关闭 心房流入心室 增大 心房收缩期 心室继续舒张 同时心房收缩 心房压心室压动脉压
16、 开放 关闭 心房流入心室 增大 及生殖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刺激是指机体所处环垄因素的变化刺激条件包括强度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问变化率三个要素反应是指接受刺激后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兴奋和抑制阈强阈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上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下刺激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对稳定的状态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有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三种调节各具特点神经调节迅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作用缓慢面积广泛时间持久自身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回馈是由受控部分的回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
17、动的作用有正负反馈两种正回馈调节是指受控 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等于舒张压+1/3 脉压。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为 100 一 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脉压为 30-40mmHg。动脉血压对于推动血液循环,维持血流速度,从而保证各强。心室收缩时,器官足够的血流量具有状态。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有:前提条件:循环血量;动力条件:心室舒缩;阻力条件:外周阻力;冲条件: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比例、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
18、的弹性。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大动脉管壁的弹性主要影响脉压。循环血量减少、每搏输出量减少、心率减慢、外周阻力减小均使血压下降,大动脉管壁的弹性降低使脉压增大。动脉脉搏指每个心动周期中,随着心室收缩和舒张而引起血管壁的起伏波动,简称脉搏。6.右心房或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央静脉压,正常波动范围为 4-12cmH20。其高低取决于心脏的射血能力和静脉血回流的速度。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心肌收缩力、体位改变、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和胸膜腔负压的作用。心肌收缩力和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减弱、胸膜腔负压减小、体位由卧位变立位,静脉回流均减少。7.微循环是指
19、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其血流通路及意义:迁回通路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直捷通路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回流入心;动一静脉短路有调节体温的作用。8.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取决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及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一(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主要包括毛细血管通透性、毛细血管血压、血策胶体渗透压及淋巴回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及淋巴回流减少均导致组织水肿 9.心血管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包括交感缩血管中枢、心交感中枢和心迷走中枢。支配神经包括交感缩血管神经、心交感
20、神经和心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具有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可导致心率加快,房室交界传导速度加快,心肌收缩能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而副交感神经作用与之相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减压反射,其感受器为颐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心迷走中枢,抑制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出现心脏活动减慢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小动脉血管舒张,外周阻力下降,使血压下降而恢复正常水平;反之亦然。压力感受器反射是典型的负反馈调节,主要对急骤变化的血压起缓冲作用,时于保证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肾上腺素主要与心肌 B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
21、使心肌收缩力增强,临床上用作强心药;去甲肾上腺素(外周阻力增加)主要与血管 a 肾上膝素能受体结合,临床上用作升压药。血管紧张素可使血管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并强烈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释放醛固酮。血管紧张素的作用主要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释放醛固酮。激肽释放酶一激肽系统有强烈的舒血管作用。心房钠尿肽具有降低血压、利钠、利尿和调节循环血量的作用。血管内皮生成和释放的舒血管物质主要有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具有舒血管作用;内皮缩血管因子主要是内皮素,具有强烈而持久的缩血管效应。呼吸 1.呼吸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之一。呼吸
22、全过程包括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环节 2.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内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人工呼吸的原理),肺通气的原动力是呼吸运动。呼吸频率是指每分钟呼吸运动的次数,正常人安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 12-18次。胸膜腔负压主要是由肺的回缩力造成的,其生理意义在于:保持肺处于扩张状态,并使肺跟及生殖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刺激是指机体所处环垄因素的变化刺激条件包括强度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问变化率三个要素反应是指接受刺激后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兴奋和抑制阈强阈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上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下刺激体液是机体内液
23、体的总称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对稳定的状态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有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三种调节各具特点神经调节迅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作用缓慢面积广泛时间持久自身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回馈是由受控部分的回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的作用有正负反馈两种正回馈调节是指受控 随胸屏的运动而伸缩;促进静脉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肺通气的阻力分为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两类。3.肺容量和肺通气量是衡量肺通气功能的指针。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较好静态指针,而时间肺活量
24、反映呼气时所遇到阻力的变化,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动态指针。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池的新鲜空气量,反映了肺内真正有效的气体交换量,肺泡通气量增加,气体交换率增加。4.气体交换的动力是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其过程包括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肺换气是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其结果使原来的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组织换气是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其结果使原来的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5.气体运输是沟通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重要环节。02和 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两种,即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化学结合为其主要运输形式,其中 O2以形式HbO2,CO2以形式 HCO,为主要运输形式。6.呼吸运动是一种节律性的
25、活动,正常呼吸运动是在各级呼吸中枢互配合下,实现的延髓是产生节律性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脑桥前部有呼吸调整中枢。大脑皮质在一定程度可随意控制呼吸。7.呼吸发射主要是化学感受性反射。动脉血液、组炽液或脑脊液中 O2、Co2及 H2浓度的改变,可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调节呼吸运劝的频率和深度,从而维持内环琉中这些化学因素的相对稳定。其中 Co2对呼吸影响最为重要。当动脉血中 Pco2适当增加、Po2轻、中度降低和 H2浓度升高时,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反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肺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防止吸气过深过长,促进吸气转为呼气.消化与吸收 1.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医学心理学基础医学_医学心理学-基础医学 各章 知识点 总结 医学心理学 基础医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