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上生物 第1单元 第2章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1课时(word版 含答案).docx
《人教版七上生物 第1单元 第2章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1课时(word版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上生物 第1单元 第2章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1课时(word版 含答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七上生物 第1单元 第2章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1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共3小题;共6分)1.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为 A. 生态因素B. 生物因素C. 非生物因素D. 自然因素 2.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变量是 A. 湿度B. 土壤C. 温度D. 光 3. 玉米田中有杂草,还有玉米螟等害虫,以及以害虫为食的天敌。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生态系统中玉米是生产者B. 杂草和玉米之间是竞争关系C. 玉米螟和它的天敌之间是捕食关系D. 玉米田中物种少,自我调节能力强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2分)4. 蝗虫是农业害虫,大山雀是其天敌
2、之一。蝗灾爆发的最关键原因是蝗虫从散居型到群居型的转变。(1)图 1 中,可能通过保护色防御大山雀捕食的是 型蝗虫。分析图 2 中实验数据推测,除体色因素外, 型蝗虫还有其它防御大山雀捕食的方法。(2)科学家检测发现,两种类型的蝗虫释放不同挥发性物质的量存在差异(图 3)。其中差异最显著的是 (a/b/c/d)物质。经测定,该物质为苯乙腈。(3)综合图 2 和图 3 的研究结果尝试推测,群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很低的原因可能是:群居型蝗虫 具有防御大山雀捕食的作用。(4)为探究上述推测,研究者设计如下两组实验。按照下表选取不同蝗虫与饥饿处理的大山雀放入同一笼中,相同时间后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本实验中
3、,控制的变量是 (填物质名称)的有无。 第一组实验中“?”处选取的是 (填字母)蝗虫。a涂抹苯乙腈的散居型b去除苯乙腈的散居型c涂抹苯乙腈的群居型d去除苯乙腈的群居型 可以预期实验结果:实验一中散居型蝗虫被捕食率大于“?”处选取的蝗虫,实验二中群居型蝗虫被捕食率 去除苯乙腈的群居型蝗虫。 5. 生长在西北地区的骆驼刺根系发达,能感知周围土壤环境,并做出相应反应。为研究影响骆驼刺根系生长的因素,研究人员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注:横、纵轴数字代表长度和高度,B 、 D 图中黑点区域代表养分,C 、 D 图中的左侧植株为实验植株,右侧植株为与实验植株竞争资源的植株。(1)研究者选择即将萌发的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七上生物 第1单元 第2章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1课时word版 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 生物 单元 环境 关系 课时 word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55013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