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重点安徽医科大学考试用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考试.pdf
《儿科学重点安徽医科大学考试用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考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学重点安徽医科大学考试用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考试.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儿科学重点-安徽医科大学考试用 1/22 儿科学 绪 论 儿科学研究对象:胎儿(自精卵结合时起)至青春期儿童;儿科学的基本特点:个体、性别及年龄差异都非常大;对疾病损伤造成的恢复能力强;自身防护能力弱。最大不同点:处于不断地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小儿年龄的分期及特点: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共40 周;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 28 天之前;特点:发病率高、死亡率高(3 个 2/3);保健重点:保暖,喂养,预防感染;婴儿期:自出生到 1 周岁之前;特点:生长发育极其旺盛的阶段;对营养的需求量相对较高;各系统器官不够成熟完善,尤其是消化系统常难以适应对大量食物的吸收,容易发生
2、营养和消化紊乱;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的免疫功能尚不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易发生各种感染和传染病;保健重点:母乳辅食,预防接种,良好习惯;幼儿期:自 1 岁至满 3 周岁之前;特点:生长发育速度减慢;智能发育迅速;饮食开始转换;接触面扩大,识别危险能力不足;保健重点:喂养,早教,传染病,意外;学龄前期:自 3 周岁至 6-7周岁入小学之前;特点: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能发育更加迅速;仍易发生传染病及意外;免疫功能增强,可患免疫性疾病;保健重点:喂养、培养良好习惯及智力开发、防治传染病及意外发生;学龄期:自入小学始(6-7岁)至青春期前;特点:除生殖系统外,各系统器官外形均接近成人;智能发育更
3、加成熟;保健重点:保证营养;加强教育,打好基础;青春期:一般从 10-20岁;特点: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 2 年左右;体格生长发育再次加速,出现第二次高峰;生殖系统的发育加速并渐趋成熟;保健重点:营养,劳逸结合;青春期保健;心理卫生,人生观;生长发育 生长: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及功能成熟。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的规律;各系统发育速度的不同及其在不同年龄的生理功能有关;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
4、、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体格生长常用指标: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体重的增长:新生儿出生体重:男婴为3.30.4 kg、女婴为 3.20.4 kg;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一周内因奶量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生后第 3-4日达最低点。正常足月婴儿生后第 1 个月,体重增加 1-1.7kg;生后 3-4个月体重等于出生时体重的 2 倍(6kg);第1年内婴儿前3个月体重的增加值约等于后 9个月内体重的增加值,即 12 月龄时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 3 倍(10kg),是生后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系第一个生长
5、高峰;生后第 2 年体重增加 2.5-3.5kg;2 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值约 2kg。身高(长)的增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 50cm;1 岁时身长约 75cm;2 岁时身长约 87cm;正常儿童体重、身高估计公式:年龄 体重(kg)身高(cm)12 个月 10 75 1-12岁 年龄(岁)28 年龄(岁)775 头围的增长:出生时头围平均 33-34 cm;1 岁时头围约为 46 cm;2 岁时头围约为 48 cm;2-15岁时头围仅增加 6-7 cm。头围的测量在 2 岁以内最有价值。前囟: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出生时约 1-2cm,约 1-1.5岁闭合;前囟大小以两个对
6、边中点连线的长短表示;脑发育不良时头围小、前囟小或关闭早;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前囟闭合延迟;颅内压增高时前囟饱满;脱水时前囟凹陷;骨龄:用 X 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婴儿早期应摄膝部 X 线骨片,而年长儿摄腕部 X 线骨片;腕部 10 个骨化中心,10 岁出全;腕部骨化中心数:出生无,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大约为其岁数+1。运动的发育:三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四月认母会玩手、七妈一岁话出口。婴儿必须在 1 岁内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麻疹减毒疫苗及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的基础免
7、疫。营养及婴幼儿喂养 儿科学重点-安徽医科大学考试用 2/22 营养:人体获得和利用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营养素:食物中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营养素分为:能量;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糖类);微量营养素(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维生素)、其他膳食成分(膳食纤维、水)。儿童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BMR);食物热力作用(TEF):以蛋白质最强,达 30%,糖为 6%,脂肪为4%;活动消耗;排泄消耗:约占 10%;生长所需:1 岁婴儿生长最快,约占 2530%。组氨酸是婴儿所需的必需氨基酸;优质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动物和大豆蛋白质;铁、碘、锌缺乏症是全球最主要的微量
8、营养素缺乏症;人乳的分类:初乳:4-5天以内(蛋白质高);过渡乳:5-14天(脂肪高);成熟乳:14 天-9个月(成分稳定);晚乳:10 月(蛋白质、脂肪均少)。人乳的特点:营养丰富:蛋白质:-酪蛋白、乳清蛋白、酪蛋白及乳清蛋白的比例为 4:1,易被消化吸收;宏量营养素产能比例适宜;很少产生过敏;糖类:乙型乳糖(-双糖)含量丰富,利于脑发育;利于促进肠蠕动;利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并产生B 族维生素;脂类: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占51%),有利于婴儿脑发育;矿物质:电解质浓度低,减少婴儿的肾负荷;钙磷比例适宜(2:1),钙吸收好;铁吸收率达 49%,远高于牛乳(4%);含锌结合配体,锌吸收率
9、高。维生素:人乳中维生素 D 含量较低,母乳喂养的婴儿应补充维生素D,鼓励家长让婴儿生后尽早户外活动,促进维生素D 皮肤的光照合成;人乳中维生素 K 含量较低,除鼓励乳母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外,乳母应适当补充维生素K,以提高乳汁中维生素K 的含量。生物作用:缓冲力小:人乳 PH 为 3.6,对酸碱的缓冲力小,不影响胃液酸度,利于酶发挥作用;含不可替代的免疫成分(营养性被动免疫):免疫球蛋白 大量免疫活性细胞;乳铁蛋白,是人乳中重要的非特异性防御因子;溶菌酶;补体及双歧因子;低聚糖:是人乳所特有的。人乳的优点:是满足婴儿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最理想的食物,能提供足月儿正常生长到 6 个月所需;含有丰
10、富的免疫活性物质,能增强婴儿抗感染能力;经济,方便,省时省力,温度适宜;可增进母婴感情;促进产妇子宫复原,减少再受孕的发生。牛乳的特点:乳糖(甲型)含量低;宏量营养素比例不当:酪蛋白为主,易在胃内形成较大的凝块;氨基酸比例不当;脂肪颗粒大,缺乏脂肪酶,难消化;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低于人乳;含磷高,易及酪蛋白结合,影响钙吸收。肾负荷重:矿物质含量高;缺乏被动免疫。牛乳的改造:稀释、煮沸、加糖。奶方配制:婴儿每日约需能量 110kcal/kg;每日需水量 150ml/kg;100ml 含 8%糖的牛乳供能量约100kcal。例:3 个月婴儿,体重 5kg,则需能量:1105=550kcal,含
11、8%糖牛乳:550ml(糖 5.58=44g),需水 1505=750ml 额外补充 750-550=200ml,故奶方:含糖 8%的牛乳 550ml(内含糖 44g),每日分 5-6次哺乳,奶间分次加饮水,共 200ml。辅食添加:时间:4-6月;目的:补充母乳喂养营养素之不足;消化功能趋于完善,为断奶作准;咀嚼动作有助于语言发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循序渐进,逐步添加。断奶时间:8-12个月。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 D 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
12、。典型的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维生素 D 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皮肤的光照合成是人类维生素 D 的主要来源。发病机制:长期严重 VitD 缺乏造成肠道吸收钙、磷减少和低血钙症,以致甲状旁腺功能代偿性亢进,PTH分泌增加以动员骨钙释出使血清钙浓度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PTH抑制肾小管重吸收磷,继发机体严重钙、磷代谢失调,特别是严重个体性别及年龄差异都非常大对疾病损伤造成的恢复能力强自身防护能力弱最大不同点处于不断地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小儿年龄的分期及特点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共周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天之前特点需求量对较高各系统器官
13、不够成熟完善尤其是消化系统常难以适应对大量食物的吸收容易发生营养和消化紊乱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的免疫功能尚不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易发生各种感染和传染病保健重点母乳辅食预防接种良好健重点喂养早教传染病意外学龄前期自周岁至周岁入小学之前特点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能发育更加迅速仍易发生传染病及意外免疫功能增强可患免疫性疾病保健重点喂养培养良好习惯及智力开发防治传染病及意外发生学龄期自入小儿科学重点-安徽医科大学考试用 3/22 低磷血症的结果;细胞外液钙、磷浓度不足破坏,使骨矿化受阻,造成佝偻病。病因:日光照射不足:主要病因;紫外线透不过玻璃;围生期维生素 D 不足;生长速度快,需要增加:早产及双胎婴
14、儿生后生长发育快;食物中补充维生素 D 不足;疾病影响:胃肠疾病及肝性疾病、肝肾严重损害、长期服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临床表现:多见于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神经兴奋性改变。初期:多见 6 个月以内,特别是 3 个月以内小婴儿;神经兴奋性增高的症状: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夜间啼哭)、多汗刺激头皮而摇头(枕秃);常无骨骼病变,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25-(OH)D3 下降,PTH 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活动期(激期):典型骨骼改变;6 月龄以内婴儿的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7-8 个月时,方颅,头
15、围增大、严重者呈鞍状或十字形颅;佝偻病串珠: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的圆形隆起,以 7-10 肋最明显;手、足镯:手腕、足踝部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1 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郝氏沟或肋膈沟: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漏斗胸:胸骨剑突部下陷;膝内翻“O”形腿,膝外翻“X”形腿;脊柱畸形,扁平骨盆,肌肉松弛:严重低血磷使肌肉中糖代谢障碍,使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和肌力减弱;坐、站、走晚;形成蛙腹;神经兴奋性改变:大脑皮层功能减低的表现:条件反射形成慢、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落后;X线: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明显增宽(2
16、mm);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骨干可有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血清 Ca 稍低,血清 P、CaP、碱性磷酸酶、25-(OH)D3、1,25(OH)2D3均明显下降;恢复期:经日照或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逐渐减轻、消失;血钙、血磷逐渐恢复正常,AKP约需 1-2 月降至正常;治疗后 2-3 周后骨骼 X线改变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钙化线,钙带致密增厚,骨骺软骨盘2mm,骨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后遗症期:多见于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血生化及骨骼 X线的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治疗:以口服为主,维生素 D:50-100 ug/d;1,25(OH)2D3
17、(罗钙全):0.5-2.0ug/d。维生素 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维生素 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由于维生素 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导致血清钙降低,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为惊厥、手足搐搦及喉痉挛。多见于婴幼儿,特别是6 个月以下的小婴儿(2-6 个月)。发病机制:VitD 缺乏时,血钙下降而甲状旁腺不能代偿性分泌增加;血钙继续降低,当总血钙低于 1.75-1.8mmol/L(7-7.5mg/dl),或离子钙低于4mg/dl 时可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出现抽搐。VitD 缺乏的早期甲状旁腺急剧代偿分泌增加,以维持血钙正常;当VitD继续缺乏,甲状旁腺功能反应过度而疲惫,以致出现血钙降低。血
18、清钙正常值:9-11mg/dl(2.2-2.7mmol/L);离子钙(5mg/dl)-生物活性最强。临床表现:主要为惊厥(最常见)、手足搐搦、喉痉挛(最严重);隐匿型:血清钙多在 1.75-1.88mmol/L,没有典型发作的症状;面神经征:用指尖或叩诊锤叩击颧弓及口角间的面颊部,若引起眼睑及口角向同侧抽动为阳性,新生儿期可呈假阳性;腓反射:用叩诊锤叩击膝下外侧腓骨小头处的腓神经部位,若引起足向外侧收缩为阳性;陶瑟征(Trouseau 征):用血压计袖带色裹上臂,打气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及舒张压之间,若 5 分钟内出现手搐搦者为阳性。典型发作:血清钙低于 1.75mmol/L 时可出现惊厥、喉痉
19、挛和手足抽搐;惊厥:轻者:意识清楚,仅有双眼上窜,面肌颤动;重者:意识丧失,突然发生四肢抽动,两眼上窜,面肌颤动,持续时间不定(数秒、分)发作次数不定(数日一次或一日数次);一般无发热;间歇期正常;手足搐搦:见于较大婴儿、幼儿,突发手足痉挛呈弓状,双手呈腕部屈曲状,手指伸直,拇指内收掌心,强直痉挛;足部踝关节伸直,足跖同时向下弯曲;喉痉挛:婴儿多见,喉部肌肉及声门痉挛,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性喉鸣,重者可出现窒息,甚至猝死。治疗:急救处理:喉痉挛的处理:立即将舌拉出口外、行人工呼吸或正压给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术;迅速控制惊厥或解除喉痉挛:10%水合氯醛,每次 40-50mg/kg 每次,保
20、留灌肠;钙剂治疗:10%葡萄糖酸钙 5-10ml+5-10%葡萄糖 20ml 缓慢静注或静脉点滴,迅速提高血钙浓度,惊厥停止后口服钙剂,不可皮下或肌内注射钙剂以免造成局部坏死;个体性别及年龄差异都非常大对疾病损伤造成的恢复能力强自身防护能力弱最大不同点处于不断地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小儿年龄的分期及特点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共周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天之前特点需求量对较高各系统器官不够成熟完善尤其是消化系统常难以适应对大量食物的吸收容易发生营养和消化紊乱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的免疫功能尚不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易发生各种感染和传染病保健重点母乳辅食预防接种良好健重点喂养早教传染病
21、意外学龄前期自周岁至周岁入小学之前特点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能发育更加迅速仍易发生传染病及意外免疫功能增强可患免疫性疾病保健重点喂养培养良好习惯及智力开发防治传染病及意外发生学龄期自入小儿科学重点-安徽医科大学考试用 4/22 维生素 D治疗:后期治疗。小于胎龄(SGA):婴儿的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 百分位以下。正常足月儿:指胎龄37 周并42 周,出生体重2500g 并4000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中性温度: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适环境温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
22、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多见于足月儿,是新生儿脑损伤的最主要原因。缺氧是发病的核心,围生期窒息是最主要的原因。NHIE 发病机制:脑血流改变:当缺氧缺血为部分性或慢性时,体内血流重新分布,肺、肠道、皮肤、肌肉血流量减少,脑血流量增加,以保证大脑血液供应(第 1次血流重新分布);由于缺氧致心功能受损,全身血压下降,上述代偿机制丧失,脑血流减少,脑内血流自身调节,大脑半球血流减少,生命中枢所在的脑干、丘脑等血流不减少(第 2 次血流重新分布);缺氧进一步加重:脑内血流自身调节作用失灵,则大脑半球、脑干均受累;缺氧为急性完全性,脑损伤易发生在选择性易损区;足月儿的易损区在大脑矢状旁区的脑组织
23、;早产儿的易损区位于脑室周围的白质区;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可导致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形成“压力被动性脑血流”,即脑血流灌注完全随全身血压的变化而波动;当血压高时,脑血流过度灌注可致颅内血管破裂出血;当血压下降、脑血流减少时,则引起缺血性脑损伤。脑组织代谢改变 缺氧后,脑细胞供能障碍,导致细胞膜上钠钾泵、钙泵功能不足,使钠离子、钙离子、水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毒性脑水肿。脑组织缺血导致氧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一氧化氮和炎症因子过多产生,使细胞膜受损;加之膜上离子泵受损,钠离子、钙离子、水进入细胞内,最终导致细胞水肿,凋亡和坏死。NHIE 临床表现:一般特点:生后 24 小时内出现症状;生后 3 天
24、症状达高峰;临床上多见于足月儿、过期产儿、巨大儿;急慢性脑缺氧损伤特点:急性缺氧-丘脑、脑干、小脑受累为主;以脑干症状为主,高颅压不明显;慢性缺氧-大脑皮层受累明显;脑水肿高颅压明显,脑干症状不明显。NHIE 临床分度:临床表现 分 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意识 兴奋 嗜睡 昏迷 肌张力 正常 减低 松软 原始反射 拥抱反射 活跃 不完全 消失 吸吮反射 正常 减弱 消失 惊厥 可有肌阵挛 常有 多见,频繁发作 中枢性呼衰 无 有 严重 瞳孔改变 正常或扩大 常缩小,对光反射迟钝 不对称或扩大 前囟张力 正常 正常或稍饱满 饱满紧张 病程及预后 症状在 72小时内消失,预后好 症状 14 天内消
25、失,可有后遗症 症状可持续数周;病死率高,存活者多有后遗症 足月儿 HIE 临床诊断标准: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率 100 次/分,持续 5 分钟以上和/或羊水度污染);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 Apgar 评分 1 分钟3 分,并延续至 5 分钟时仍5 分;或者出生时脐动脉血气 pH 7;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至 24h 以上;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引起的脑损伤;具备以上 4 条者可确诊,第 4 条暂时不能确定者可作为拟诊病例。NHIE 治疗:3 天内:三支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科学 重点 安徽 医科大学 试用 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 考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