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一节教学反思与教学策略中学教育教学研究_中学教育-教学研究.pdf
《《物质的量》一节教学反思与教学策略中学教育教学研究_中学教育-教学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的量》一节教学反思与教学策略中学教育教学研究_中学教育-教学研究.pdf(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物质的量一节教学反思与教学策略“物质的量”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 1 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是高一化学的重难点,贯穿着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始终,作为一个工具,“物质的量”是连接微观和宏观、定性和定量的桥梁,新教材把它放在高一化学开始,当学生带着兴奋、好奇、期待、畏惧等诸多复杂情绪踏入高中化学世界时,他们的第一个较量对手就是“物质的量”,这一回合较量的成败对他们树立整个高中化学学习信心至关重要。“物质的量”的教学,从往年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情况来看,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今年我对“物质的量”一节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1、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
2、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含义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学会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简单计算。3、学会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掌握配制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但实际教学效果为:1、概念理解不够深刻,关系不能理顺;2、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计算十分困难;3、用“摩尔”来计数离子、电子尤其困难。初学“摩尔”时的困难挫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期中考后的调查中,约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感到化学学习困难,成为高一学生在化学上的首个拦路虎之一,而且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一遇到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相当一部分同学视之为难题。为什么用物质的量进行有关化学反应的简单计算这么困难?
3、为什么一接触到电子、离子的计算学生都傻了眼?二、学情分析:1、学生方面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由于“摩尔”计量的对象是微粒,我们来回顾一下初中化学课标对微粒观的要求,了解一下高一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知道”是教学中最低层次的要求,初中课标对初中学生“微粒观”的要求仅仅是能知道微粒的客观存在的直观的层面上
4、,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要求会看,不要求会画,1 至 18 号元素不要求背诵。对于电子,初中学生仅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关系密切”。所以在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中,要求学生标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时,学生无法建构化学反应与物质得失电子的关系,当题目要求计数微粒的电子数时,学生更一头雾水,再结合摩尔的计算,太困难了。因此初中“微粒观”的过低要求是导致摩尔计算失败的客观原因之一,另外,初中化学计算的单一性也是是建构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失败的更直接的客观原因,初中要求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质量的计算。”由于中考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求是低的,所以即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质的量 物质 一节 教学 反思 教学策略 中学 教育 教学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