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三书》读后感800字1000字文学艺术随笔札记_文学艺术-随笔札记.pdf





《《治史三书》读后感800字1000字文学艺术随笔札记_文学艺术-随笔札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治史三书》读后感800字1000字文学艺术随笔札记_文学艺术-随笔札记.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1/4 治史三书读后感 800 字 1000 字 治史三书读后感 800 字 1000 字 郝伟强 人生可能就是这样,可能你曾经很向往某种东西,但是当这种东西如果真的降临到你身边时,当你和他们近距离接触的时候,或许你就能体会到它的另一番风景。人事如此,学习亦如此。当我拿到治史三书的时候,我曾想过如何去想尽办法逃避它,它带给我的不是曾经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而是烦躁的理论,沉甸甸的说理。我不得不承认,我的确是极不情愿的看的。但是,我也必须承认,我的确是被这本书吸引到了。它的厚重,它的专业,或许这才是历史的魅力,真正值得我们热爱的历史的魅力。严耕望老先生是我崇拜的几
2、位大师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大师们的世界我应该不懂,但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幼稚看法。老先生把历史研究、论文写作等好多方面的道理用质朴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给我将来的历史研究、论文写作指明了一个方向。关于历史研究,我个人总结先生的观点可以理解为两点:一是“全面”。这一点可以从先生的“原则的基本方法”体现出来。先生一针见血,指出了在历史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先生也指出了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解决。他的“专精”与“博通”的理论可谓精辟,这两者可谓互为前提,个人以治史三书读后感为博通是专精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真正的大师专精的肯定不是一个方面。他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看人人所能看到的书,说人人从未说过
3、的话”。是啊,我们都应当博览群书,历史就是以博览群书为基础。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拒绝人云亦云,拒绝迷信权威。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我惊讶于大师们的思想是如此的相通。其他方面的指导依旧字字珠玑,耐人寻味,鄙人只是寻章摘句,自家之言。二是“谨慎”。这一点在他的“几条具体规律”和关于论文的种种理论得以充分体现。“谨慎”的原则在史料选择方面可谓尤为重要。历史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改变,在于它的阴差阳错。无论做什么方向的历史研究,我们都应当谨慎引用史料。用一颗谦卑的心去面对历史,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感受历史的奥妙。这是尊重史料的编纂者,尊重每一个历史人物,尊重每一段沉甸甸的
4、历史。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论文是不可能逃避的一个问题。尊重、虔诚、谨慎,这是一份社会良心,是一份对历史的良心。我想,不管我们读什么书,专业书也好,畅销书也罢,最重要的是要吸收他的正能量,融会贯通,从而应用到生活与学习之中。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治史三书值得拜读。个人总结,读后感,老先生,风景,故事 治史三书读后感王思桐 严耕望先生在学界一直以治学一丝不苟,规模宏大且考证精密着称,被誉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治史三书 就是严先生传授治史经验的三本小书的合集,分别是 治史经验谈、治史问答、钱宾四先生和我,前两个部分主要是谈及一些治史的经验,最后一部分是回忆作者跟随钱穆宾四先生学习的日子。全书的第
5、一部分为治史经验谈,这部分主要是谈一些研究的方法、原则,使用史料的注意事项及论文写作的一些内容。作者以其自身的体验告诉我们治史的原则在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具体问题为先着,从基本处下功夫;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包括各种理论与个别意见),随宜适应,只求实际合理,不拘成规。而方法就是:坚定意志,集中心力,以拙为巧,以慢为快,聚小为大,以深锲精细为基础,而致意于组织系统化。目标在:真实,充实,平实,密实,无空言,少皇论,但期人人可以信赖,有一砖一瓦之用;若云文采,非所敢望,光辉则心向往之而已。这些都是作者一生治学之经验,意在告诉我们做学问一定要踏实,细心,不可急功近利;史学意
6、在求实,不可妄自臆断。首先作者谈到了“专精”与“博通”的问题,作者认为二者应该同时具备,史学-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4 本身的博通于史学专精的研究是很重要的。而对于断代研究作者认为不能把时间限制得太仓促,研究一个朝代,至少要对三个朝代有着很深刻的了解。作者还通过大量的例证告诉我们如果断代研究只局限了一个朝代那这很有可能会出现致命的错误。历史学是一个联系的整体,所以作者强调要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要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历朝历代所修正史即为基本材料。作者认为对于正史是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通读的,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个时代的历史有一
7、个整体性的把握,而且不易遗漏一些重要的史料。作者治学一向以严谨着称,而作者最值的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他肯踏踏实实的将正史通读,而从正史中寻找问题。作者强调要看人人所能看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新的史料极其难得,我们不能总是寄希望于新的史料,而是要善于在旧的史料中寻找出新的问题。我们要注意普通史事,即历史上一般现象,不要专注意特殊现象,普通现象才是社会的群像,历史的主流,应为史学家所把握。作者还强调原始史料的重要性,在利用史料时要尽量引用原始史料,而不是经过人为改写或转写过的史料。通过对严先生治史经验的总结,我们不难看出,先生一生治学都是用一些在常人看来是很笨拙的办法,却做出了很多自认为聪明的
8、人永远也无法超越的成绩。先生肯坐冷板凳,肯一字一句的去通读正史,这都是很多人不屑去做的事情,可最后事实证明只有这样踏踏实实的方法才是史学研究的正道。在接下来的治史问答中,先生就前一部分的观点又做了深入的解答,而且谈到了一下自己的兴趣点,而且作者还认为宋史可以是青年大展拳脚的园地。这部分仍是关于治学的一些方法、建议,但核心思想和第一部分是一样的,所以这里就不再赘述。第三部分是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主要讲的是作者跟随钱穆先生学习的经历和一些感悟。严耕望先生一生一直跟随着钱穆先生,所以很受先生器重,在作者的笔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身为人师的钱穆宾四先生。在这里我们同样看到了民国时期史学界的繁荣景象,看到了那
9、时思想的自由。那是的北大同一门课可以有很多教授开设,然后每位教授都会讲述自己的观点,一种百家争鸣的氛围中,钱先生的国史大纲就是在北大讲义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可谓中国通史着作中的精品。据作者回忆在钱先生的第一节课时,就说历史学有两只脚,一只脚是历史地理,一只脚就是制度。中国历史内容丰富,讲的人常可各凭才智,自由发挥。只有制度与地理两门学问都很专门,而且具体,不能随便讲。但这两门学问却是历史学的骨干,要通史学,首先要懂这两门学问,然后自己的史学才有巩固的基础。正如先生所说制度和地理正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敲门砖,只有充分把握这两个领域才有能力去做其他方面的研究。总之,本部书对于历史学习者是一笔财富,作者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治史三书 读后感 800 1000 文学艺术 随笔 札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