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同步练习(含解析) (2).docx
《4.2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同步练习(含解析)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2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同步练习(含解析) (2).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一、单选题1.科学实验中,有许多涉及操作上的“先”“后”问题。下列操作中,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测量不规则小石块密度时,先测量石块质量,后用排水法测量体积B.换用高倍镜观察时,先转动转换器,后移动玻片并调节细准焦螺旋C.用氨酸钾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把导管移出水面D.探究究温度对酶催化效率影响时,先将唾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后在不同温度水浴中加热2.科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以下研究的实验中,方法或实验目的不合理的是( ) A.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换不同的定值电阻多次测量,为了减小实验误差B.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将每组控制在不同的温度中,为了研究
2、温度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C.通电导体周围是否存在磁场:往往用小磁针来观察,运用了转换法D.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不同时期模型的建立,运用了模型法3.人体把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合成人体的蛋白质,这一生理过程属于( ) A.消化作用B.吸收作用C.同化作用D.异化作用4.在科学实验和生活中,有许多涉及操作上的“先”“后”问题,如果顺序颠倒,就会影响实验效果或导致事故的发生。下列描述的操作中,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时,先将唾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等分为若干份,然后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水浴B.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对装有氧化铜的试管加热,然后通入氢气C.发现有人接触漏电的家电而
3、发生触电事故时,先用手迅速将触电者拉离电器,然后切断电源进行维修D.稀释浓硫酸时,先在烧杯中倒入适量水,然后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缓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5.兽医在狗的消化道的某一部位抽取内容物进行化验,结果发现其中的脂肪类物质还没有被消化,蛋白质却已被初步消化,那么该部位应是( )。 A.口腔B.食道C.胃D.小肠6.如图为部分消化系统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分泌的消化液只含有消化脂肪的酶,只能消化脂肪B.含有的消化液只能消化糖类C.分泌的消化液进入小肠,只能消化脂肪D.是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场所7.下列营养物质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的是( ) A.无机盐B.维生素C.水D.蛋白质8.如
4、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图中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加碘液后,号试管变蓝色、不变蓝色B.与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C.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D.与对照,为对照组,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9.人将外界食物中吸收来的各种氨基酸合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这个生理过程属于( ) A.能量代谢B.物质代谢C.吸收作用D.消化作用10.蛋白质、糖类和脂肪三种物质的代谢过程中,分解的最终产物中共有的是( ) A.水和尿素B.水和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D.水、二氧化碳和尿素11.体内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不同,胃能够吸收
5、的物质是( ) A.甘油B.葡萄糖C.氨基酸D.酒精和水12.既能消化淀粉、蛋白质,又能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是( ) A.肠液B.唾液C.胃液D.胆汁二、填空题13.麻糍是我市的一道传统美食。如图,师傅手握大锤,高高举起,然后落下,使糯米团在不断的捶打下变得更有韧性,而后成为好吃的麻糍。请回答: (1)糯米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淀粉,淀粉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的最终产物是_; (2)捣糯米团时,师傅产热的主要器官是_。 14.如图是人体和哺乳动物体内蛋白质代谢示意图。将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成氨基酸的消化液是。图中过程(填图中的序号)需要消化酶参与。 三、解答题15.图甲是某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
6、的实验装置图。试回答: (1)利用图甲装置来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利用这套装置可以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观察_移动快慢来判断光合作用速率。 (2)图乙中若纵坐标代表人体内酶的催化效率,横坐标代表温度,那么B点所对应的横坐标值为_。 (3)图乙中若纵坐标代表人体内的血糖浓度,横坐标代表正常人饭后的时间,曲线BC段的最主要成因_。 四、实验探究题16.小柯探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其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组别ABC试管中依次加入物质2ml唾液2ml蒸馏水2ml唾液1ml蒸馏水1ml蒸馏水1ml 5%盐酸溶液2ml淀粉溶液2ml淀粉溶液2ml淀粉溶液水浴10分钟373
7、737各滴入2滴碘液后的现象不变蓝变蓝变蓝重复实验多次,实验结果都相同。(1)解释A组实验不变蓝的原因是。 (2)根据上述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 (3)为了进一步探究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小胡又将C组试管中盐酸换成5%氢氧化钠,滴入1滴碘液不变蓝,猜测其原因是。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 A 【解析】【分析】(1)从测量小石块的密度方法解答; (2)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进行观察的过程解答; (3)从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解答; (4)影响酶活性或酶催化效率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PH前,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高温、PH过高或过低会使酶变性失活。 【解答】A、测量石块
8、的密度时,首先用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然后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量水的体积,再把石块浸没在水中,测量水和石块的总体积,求出石块的体积,最后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石块的密度,A符合题意; B、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B不符合题意; C、用氯酸钾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实验结束时,停止加热,先把导管撤出,再撤离酒精灯,否则水槽内水会倒流,导致试管爆裂,C不符合题意; D、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将淀粉酶和淀粉溶液混合前,需先分别将它们放在等温的水浴锅中保温
9、,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2.【答案】 A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模型法指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一般用在物理实验上。很多物理量由于其属性关系无法用仪器直接测量,或不易测量,或难以准确测量,因此常将这些物理量转换为其他物理量进行测量,然后再反过来求出待测物理量,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 【解答】A、寻找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多次实验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故A错误; B、把温度作为单一变量,是为了探究温度对酶的催
10、化作用的影响;故B正确; C、磁场无法直接观察,通过观察小磁针,来判断磁场的存在,采用了转换法;故C正确; D、原子太过于微小,难以直接观察,建立模型更加直观的了解原子的结构;故D正确; 故答案为:A,3.【答案】 C【解析】【分析】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并且储存了能量,这种变化叫做同化作用;与此同时,构成身体的一部分物质不断的分解,同时释放出能量,并且把分解所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异化作用;例如:人体从食物中吸收来的氨基酸,再合成人体的蛋白质的生理过程就是同化作用,人体出汗、排出尿液就是异化作用。 【解答】人体把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合成人体的蛋
11、白质,这一生理过程属于同化作用; 故答案为:C4.【答案】 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操作过程的先后顺序相关知识。 【解答】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所以要先水浴后加酶,不然实验现象会一样,A不符合题意; B、氢气是可燃性气体,为了防止爆炸,应先通入氢气后加热,B不符合题意; C、人发生触电事故时,为了防止施救人员触电,要先断开电源再施救,C不符合题意; D、将硫酸稀释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热量,为了防止液体飞溅,先在烧杯中倒入适量水,然后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缓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 C 【解析】【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4.2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同步练习含解析 2 4.2 食物 消化 吸收 同步 练习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