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论文建筑建筑材料生产技术_建筑-建筑材料.pdf





《钢筋混凝土论文建筑建筑材料生产技术_建筑-建筑材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混凝土论文建筑建筑材料生产技术_建筑-建筑材料.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关于钢筋混凝土的认识 1.1 基本概念 混凝土是由水、细骨料、粗骨料和掺和剂等经搅拌、浇筑成型的一种人工石 材。它是土木、建筑工程中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建筑材料。混凝土凝固后坚硬如石,受压能力好,但受拉能力差,容易因受拉而断 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受压能力,常在混凝土受拉区 域内或相应部位加入一定数量的钢筋,使两种材料粘结成一个整体,共同 承受外力。这种配有钢筋的混凝土,称为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粘结锚 固能力可以由四种途径得到:第一钢筋与混凝土接触面上化学吸附作用力,也称胶结力。第二混凝土收缩,将钢筋紧紧握固而产生摩擦力。第三钢筋 表面凹凸不平与混凝土之间产生的机械咬合作用
2、,也称咬合力。第四钢筋 端部加弯钩、弯折或在锚固区焊短钢筋、焊角钢来提供锚固能力。钢筋的存在可抵抗开裂处的拉力,应用广泛,破坏是由于钢筋的屈服。钢筋 与混凝土两种性质很不相同的材料能共同工作主要是:第一接触面上存在有粘结强度,能够传递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共同受力;第二温度线膨胀系数很接近;第三混凝土可作为钢筋的保护层,防止钢筋的锈蚀,保证构件的耐久性。1.2 钢筋混凝土的发展历史 钢筋混凝土至今仅有 160 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 段:第一阶段为钢筋混凝土小构件的应用,设计计算依据弹性理论方法。1801 年洘格涅特发表了有关建筑原理的论著,指出了混凝土这种材料抗拉性能较差
3、,到 1850 年法国的兰伯特首先建造了一艘小型水泥船,并于 1855 年在巴黎博览会 上展出。接着法国的花匠莫尼尔在 1867 年制作了以金属骨架为配筋的混凝土花 盆,并以此获得专利。后来康纳于 1886 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混凝土结构的理论 与设计手稿。1872 年,美国沃德建造了第一个无梁平板。从此,钢筋混凝土小 构件已进入工程实用阶段。第二阶段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大量应用,设计计算依据 材料的破损阶段方法。1992 年英国人蒂森提出了受弯构件按破损阶段的计算方 法。1928年法国工程师弗莱西奈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在分析、设计、施工等 方面的工艺与科研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独
4、特的建筑,如美国波士顿式的 Kresge 大会堂,英国的 1951节日穹顶,美国芝加哥市的 Marina 摩天大楼,湖滨大楼等 建筑物。1950 年苏联根据极限平衡制定了“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规程”。1955 年颁布了极限状态设计法,从此结束了按破损阶段的设计计算方法。第三阶段为工业化生产构件与施工,结构体系应用范围扩大,设计计算按极 限状态方法。由于二战后许多大城市百废待兴,重建任务繁重,工程中大量应用 预制构件和机械化施工以加快建造速度。继苏联提出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之后,1970 年英国、联邦德国、加拿大、波兰相继采用此方法,并在欧洲混凝土委员 会,与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CEB-FIP)第六
5、届国际会议上提出了混凝土结构 与施工建议,形成了设计思想上的国际化统一标准。第四阶段,由于近代钢筋混凝土力学这一新的学科的科学分支逐渐形成,以 统计教学为基础的结构可靠性理论已逐渐进入工程实用阶段。电钻的迅速发展,使复杂的数学运算成为可能。设计计算将依据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概括为计算 理论趋于完善,材料强度不断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建筑向大跨度高 层发展。2、钢筋混凝土的特点及应用 2.1钢筋混凝土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2.1.1 钢筋混凝土的基本原理 钢筋混凝土之所以可以共同工作是由它自身的材料性质决定的。首先 钢筋与混凝土有着近似相同的线膨胀系数,不会由环境不同产生过大的应 力。其次钢
6、筋与混凝土之间有良好的粘结力,有时钢筋的表面也被加工成 有间隔的肋条(称为变形钢筋)来提高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机械咬合,当 此仍不足以传递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拉力时,通常将钢筋的端部弯起 180 度弯钩。此外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提供的碱性环境,在钢筋表面形成了一 层钝化保护膜,使钢筋相对于中性与酸性环境下更不易腐蚀。为保证钢筋 与混凝土之间的可靠粘结和防止钢筋被锈蚀,钢筋周围须具有 1530 毫米 厚的混凝土保护层。若结构处于有侵蚀性介质的环境,保护层厚度还要加 大。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远低于抗压强度,因而素混凝土结构不能用于 受有拉应力的梁和板。如果在混凝土梁、板的受拉区内配置钢筋,则混凝 土开裂
7、后的拉力即可由钢筋承担,这样就可充分发挥混凝土抗压强度较高 和钢筋抗拉强度较高的优势,共同抵抗外力的作用,提高混凝土梁、板的 承载能力。2.1.2 钢筋混凝土的特性 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蠕变)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由于 钢筋会阻碍混凝土硬化时的自由收缩,在混凝土中会引起拉应力,在钢筋 中会产生压应力。混凝土的徐变会在受压构件中引起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 应力重分配,在受弯构件中引起挠度增大,在超静定结构中引起内力重分 布等。混凝土的这些特性在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应予以考虑。由于混凝土的极限拉应变值较低(约为 0.15 毫米/米)和混凝土的收缩,导致 在使用荷载条件下构件的受拉区容易出现裂缝
8、。为避免混凝土开裂和减小裂缝宽 度,可采用预加应力的方法;对混凝土预先施加压力。实践证明,在正常条件下,宽度在 0.3毫米以内的裂缝不会降低钢筋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建筑工程中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建筑材料混凝土凝固后坚硬如石受压能力好但受拉能力差容易因受拉而断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受压能力常在混凝土受拉区域内或相应部位加入一定数量的钢筋使两种材料粘结成一个与混凝土接触面上化学吸作用力也称胶结力第二混凝土收缩将钢筋紧紧握固而产生摩擦力第三钢筋表面凹凸不平与混凝土之间产生的机械咬合作用也称咬合力第四钢筋端部加弯钩弯折或在锚固区焊短钢筋焊角钢来提供锚固能力钢筋要是第一接触面上存在有粘结
9、强度能够传递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共同受力第二温度线膨胀系数很接近第三混凝土可作为钢筋的保护层防止钢筋的锈蚀保证构件的耐久性钢筋混凝土的发展历史钢筋混凝土至今仅有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在从4060 C 的温度范围内,混凝土和钢筋的物理力学性能都不会 有明显的改变。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应用。当温 度高于 60 C 时,混凝土材料的内部结构会遭到损坏,其强度会有明显降 低。当温度达到 200 C 时,混凝土强度降低 3040%。因此,钢筋混凝 土结构不宜在温度高于 200 C 的条件下应用:当温度超过 200 C 时,必须 采用耐热混凝土。2.2钢筋混凝土的组成材料 混凝土的性能在很大
10、程度上取决于组成材料的性能。因此必须根据工程性 质、设计要求和施工现场条件合理选择原料的品种、质量和用量。要做到合理选 择原材料,则首先必须了解组成材料的性质、作用原理和质量要求。混凝土是由水泥、水和粗、细集料按适当比例配合、拌制成拌合物,经一段 时间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这种材料具有许多优点: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耐久 性,可以浇筑成任意形状、不同强度、不同性能的建筑物,原材料来源广泛,价 格低廉。但混凝土也存在着抗拉强度低、受拉时变形能力小、容易受温度、湿度 变化而开裂、自重大等缺点。混凝土中水泥和水起胶结作用,集料起骨架填充作 用。此外,常在混凝土中加入各种外加剂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所以外加
11、剂已成 为混凝土的第五种组分,但用量一般只占水泥质量的 1%2%最多不超过 5%2.2.1水泥 钢筋混凝土中一般使用硅酸盐水泥,根据我国现行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 2007)的规定,硅酸盐水泥分两种类型,一种是不掺加混合材料,全 部用硅酸盐水泥熟料和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I型硅酸盐水泥,代 号为 P-I;另一种是掺加不大于 5%勺粒化高炉矿渣或石灰石,与硅酸盐水泥熟料 和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U型硅酸盐水泥,代号为 P-Ho 生产硅酸盐水泥的原料,主要是石灰质原料和黏土质原料两类。石灰质原料(如石灰石、白垩、石灰质凝灰岩等)只要提供 CaO 粘土质原料主要提供二氧 化
12、硅、氧化铝以及氧化铁。有时两种原料化学组成不能满足要求,还要加入少量 校正原料等调整。221.1 硅酸盐水泥的生产过程(1)把几种原材料按适当比例配合在磨机中磨成生料。(2)将制备好的生料入窖进行煅烧,至 1450 度左右生成以硅酸钙为主要成分 的硅酸盐水泥材料。(3)为调节水泥的凝结速度,在烧成的熟料中加入 3%左右的石膏共同磨细,即为硅酸盐水泥。因此,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概括起来为“两磨一烧”。水泥的凝结时间是从加水开始到水泥浆失去可塑性所需时间,分为初凝时间 和终凝时间。初凝时间是指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状态所经历的时间,用 min 计。终凝时间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终凝状态所经历的时间,用
13、min 计。水泥的凝 建筑工程中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建筑材料混凝土凝固后坚硬如石受压能力好但受拉能力差容易因受拉而断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受压能力常在混凝土受拉区域内或相应部位加入一定数量的钢筋使两种材料粘结成一个与混凝土接触面上化学吸作用力也称胶结力第二混凝土收缩将钢筋紧紧握固而产生摩擦力第三钢筋表面凹凸不平与混凝土之间产生的机械咬合作用也称咬合力第四钢筋端部加弯钩弯折或在锚固区焊短钢筋焊角钢来提供锚固能力钢筋要是第一接触面上存在有粘结强度能够传递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共同受力第二温度线膨胀系数很接近第三混凝土可作为钢筋的保护层防止钢筋的锈蚀保证构件的耐久性钢筋混凝土的发展历史钢筋混
14、凝土至今仅有多年的历史它的发结时间对混凝土的施工有重要意义。初凝时间太短,将影响混凝土的拌合运输和 浇灌;终凝时间太长,将影响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进度。2.2.2 细集料 混凝土用细集料一般应采用粒径小于 4.75m m 的级配良好、质地坚硬、颗粒 清洁的天然砂(如河砂、海砂及山砂),也可采用加工的机制砂。细集料中含有妨碍水泥硬化、或能降低集料与水泥石黏附性,以及能与水泥 水化产物产生不良化学反应的各种物质,称为有害杂质。砂中常含有的有害杂质,主要有泥土和泥块、云母、轻物质、硫酸盐和硫化物以及有机质等。混凝土中所用细集料也应具备一定的强度和坚固性。人工砂应进行压碎值测 定,天然砂采用硫酸钠溶液进行
15、坚固性试验,经五次循环后测其质量损失。2.2.3 粗集料 普通混凝土常用的粗集料是指粒径大于 4.75m m 的卵石(砾石)和碎石。卵 石是由自然条件作用而形成的,根据产源可分为河卵石、海卵石和山卵石。碎石 是将大卵石破碎、筛分而得的,表面粗糙而带棱角,与水泥石黏结比较牢固。粗集料中常含有一些有害杂质,如泥土和泥块、云母、轻物质、硫酸盐和硫 化物以及有机质等,它们的危害作用与在细集料中相同。粗集料应具有良好的颗粒级配,以减少空隙率,增强密实性,从而可以节约 水泥,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及混凝土的强度。粗集料的颗粒级配可采用连 续粒级与单粒级配合使用。在特殊情况下,通过实验证明混凝土无离析现象
16、时,也很可米用单粒级。2.3钢筋混凝土的分类及强度划分 2.3.1 按密度分类 混凝土按密度大小不同可分为三类:重混凝土:它是指干密度大于 2600kg/m 的混凝土,通常是采用高密度集料(如重晶石、铁矿石、钢屑等)或同时采用重水泥(如钡水泥、锶水泥等)制成的混 凝土。因为它主要用作核能工程的辐射屏蔽结构材料,又称为防辐射混凝土。普通混凝土:它是指干密度为 20002600kg/m?的混凝土,通常是以常用 水泥为胶凝材料,且以天然砂、石为集料配制而成的混凝土。它是目前土木工程 中最常用的水泥混凝土。轻混凝土:它是指干密度小于 1950ks 的混凝土,通常是采用陶粒等轻质多 孔的集料,或者不用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钢筋混凝土 论文 建筑 建筑材料 生产技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