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题汇编中学教育高考_中学教育-高考.pdf
《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题汇编中学教育高考_中学教育-高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题汇编中学教育高考_中学教育-高考.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4 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题汇编 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 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 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 分)【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
2、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 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
3、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2、(四川卷)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 分)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注释“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1)简要
4、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 分)【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4分)【解析】语言风格类的题目,首先考查学生解字的能力,学生需要结合诗歌的意思先将两个目标字的大意讲出,并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比起前两年的考题,同样是考查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的题目,回答起来更脱离格律,单纯用答题模板套作的话恐难得分,表现出四川对考生古诗文素养要求提高的趋势。(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 分)【答案】诗人看似旷达、闲淡,
5、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长今,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4 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较为简易,只要能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情感基调便能准确答出,在第二联后,诗中出现了多个凄清冷峻的意象,所以情感的主要内容是落寞的愁苦心境。加上全诗的景色描绘的寒冷凄清,便能较好回答本题。3、(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 分)商调黄莺儿赠燕 清 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
6、,只有老僧谙。注 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 分)【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
7、分解本题考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分解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的角度点面结合赏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 分)【答案】(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解析】本题考查“评
8、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 孙周卿 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 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乐府)注 草团标:屋。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9、分析。(3 分)答(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 分)答:(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5、(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1 分)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
10、春也归注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分解本题考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分解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的角度点面结合赏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城郭休
11、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 分)(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 分)(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 分)(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 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6、(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2、89 题。点绛唇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 分)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 分)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
13、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分解本题考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分解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的角度点面结合赏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
14、。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7、(北京卷)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15、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 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
16、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分解本题考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们也纷纷叫
17、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分解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的角度点面结合赏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3 分)C(4 分)B E(4 分)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8、(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18、5 分)【答案】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学科,网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解析】本题属于诗词鉴赏中的“一字领全诗”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先总述诗中是“如何体现”的,也就是关键方法,然后结合诗句逐一分析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 分)【答案】“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诗
19、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分解本题考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
20、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分解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的角度点面结合赏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9、(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 分)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 分)【答案】论语【解析】舞雩,出自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
21、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的是生对课本的熟悉。考点:识记文常识层级为识记 A。(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 分)【答案】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补充:被酒带醉,刚喝过酒。总角形如今之小辫而短。口吹葱叶吹葱是一种儿童游戏。这三首诗作于公元 1099 年
22、(元符二年)。时苏轼六十四岁,已贬谪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幸得王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他和当地人民有很深的感情。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就是他在当地的好友。诗篇浅易如话,毫不雕琢,又写了最粗俗的东西,但读起来使人感受的不是“浅俗”而是雅,不是“粗丑”而是美。把朴素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风趣,于毫不经意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活泼姿态,确是大家气格。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 分)桃夭(诗经)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番腾同翻腾凌波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试卷 诗词 鉴赏 汇编 中学 教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