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个著名心理学实验影响人类思想历史进程.docx
《19个著名心理学实验影响人类思想历史进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个著名心理学实验影响人类思想历史进程.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9个著名心理学实验,影响人类思想历史进程1、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 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 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 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为了研究人及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程度,心理学家津巴多于 1972年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实验地点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 系的底下室中,参加者是男性志愿者。他们中的一半随机指派为“看守”,另一半指派为“犯人”,实验 者发给他们制
2、服和哨子,并训练他们推行一套“监狱”的规则。剩下 的另一半扮演“犯人”角色,他们穿上品质低劣的囚衣,并被关在牢 房内。所有的参加者包括实验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完全进入了实验。 看守们开始变得十分粗鲁,充满敌意,他们还想出多种对付犯人的酷 刑和体罚方法。犯人们垮了下来,要么变得无动于衷,要么开始了积 极的反抗。原计划两周的实验到了第六天“被迫”终止,8月20号津巴多 发布了他的实验结果:外部环境可以催生出邪恶,如果无辜的人在特定环境内拥有特权, 这些人就会开始滥用权力,而那些没有权力的人则会被迫屈服,最终 的攻击性行为,将不仅少于目击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而且少 于没有观察任何榜样的孩子。
3、儿童将更乐于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因为儿童通常更为认同同性 的成人与家长。由于攻击性行为更多地具有男性化的特征,男孩们将会更乐于展 示攻击性行为,尤其薄哇察富于攻击性的男性榜样的男孩。在该实验中,班杜拉让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年龄介于3-6岁之间的 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观看一位榜样殴打一个波波玩偶。控制组、第 一实验组和第二实验组各包括24名儿童,分别观看攻击性行为,以 及观看会庭击性行为。第一实验组和第二实验组再按性别再次分组。 然后再分别观看同性榜样和异性榜样。U:阿希实验“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 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 到群
4、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 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 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 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 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 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一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 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 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 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 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
5、作出正确判断的。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 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 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 呢?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 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 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当然,还 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一般 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显著 的区别。设想一下,你在这个实验中会是什么样的表现呢?12:罗森塔尔实验”丑小鸭实验”可能是翻
6、译不同。在心理学历史上,有关期望和信 心对人的影响的实验,最著名的当属”罗森塔尔实验”了。1966年,美 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 的影响。他在实验中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 育观念,而且对人们的其他社会性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罗森塔尔的实验并不复杂: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 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 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 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 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为什么呢?
7、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 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 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 得到了增强,因而比其他的80%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 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二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 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 她。上帝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你对他人的期望会间接地产生多么巨大的效 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别人,别人可能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 相反,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尤其对那些缺乏自知 和自
8、控能力的未成年人。13:考尔伯格道德实验个性心理学的研究期望能揭示使每人不同于他人的那些特徵,并 找出产生这些特徵的来源。,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人们问的是那 个人比较持久的一些品质,由这些品质可推断出他会有的一些行为。 一个人的道德原则常常在他对事情的决定中起作用。而人们的道德原 则又常常是那么不同。何为道德?心理学家说那就是人们用来辨别事 情对错的看法和信仰。一个人的道德观念是由那个人生长在其中的社 会文化所阐明的行为准则所决定,并把它呐化了。道德观并不是 一出生就有的。随着人的成长,由儿童,青少年而至成年,人的道德 观也逐渐形成。那么这种道德观是怎样形成的呢?社会文化怎么影响 一个人的道德
9、形成呢?在道德形成的心理研究中最有名的是皮亚杰和考尔伯格了。考尔 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的工作。他在芝加溜大学所做的研究工作围绕着这 样一个主题:一个儿童是怎样从无道德意识而变为有道德观的。他想 证明的是,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在儿童时代分阶段发展起来的,这与 皮亚杰所说的人的智力是分阶段发展的一样。换句话说,一个儿童只 有达到了一定的智力水平才有可能发展那一阶段的道德观。考尔伯格是这样设计他的实验的。他有这样一些问题:1)乔的爸爸对他说他可以用他自己挣的五十元钱去夏令营,但 后来他爸爸又改了主意,并要他把钱上交。乔告诉他爸爸他只挣了十 元并准备用那剩下的四十元去夏令营。在走之前,他把整件事告诉了 他弟
10、弟。这弟弟该不该把滑溜撒谎的事告诉他爸爸呢?2)在欧洲的一个地方,有个妇女得了一种癌症并快要死了。医 生说只有一种药可能会救她。那个镇上有个药剂师发明了这种药。虽 然这种药很难造,那药剂师的要价比他实际化费的要高了许多。他买 原料化了 200元,他要价2000元才卖一小瓶制成的药。那丈夫到所 有他认识的人那里去借钱,才刚借到了 1000元。他告诉那药剂师他 妻子要死了,请他卖便宜一点或以后再还。那药剂师说,我造出了这 种药,就是指望它卖大价钱的。那丈夫走投无路,晚上撬门进去把那 药偷了出来。问题:这丈夫该不该这样做呢?考尔伯格找了 72个分别为十岁、十三岁、十六岁的男性少年儿 童,每个年龄组有
11、一半来自中上层家庭,另一半来自中下层家庭。这 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是看孩子们怎么回答。他们是这样回答这些 问题的。丹尼,十岁,回答问题1)-我想乔告发他渭渭是对的,不然他 爸爸要生气打他。但是不说也可能是对的,因为说了他滑溜要揍他。唐,十三岁,回答问题2) 一那确实是药剂师的不对。他那样做 是不公平的,想要高价,看着别人死。那丈夫想要救他的妻子才那样 做的,任何人都会这么做。我想法官不会把他关进监狱,法官会全面 考虑,而看到那药剂师是要价太高了。安迪,十三岁,回答问题1)-如果我不说清溜的事,我爸爸以 后发现了,他就不会信任我了。但我说了,我清清就不信任我了。但 我情愿溜溜不信任我。乔治,十
12、六岁,回答问题2) 一我不认为那丈夫应该那样做,如 果那药剂师有权定药价的话。我不能说那丈夫所做的是对的,尽管我 想人人会为他妻子那样做。看来他情愿为救他妻子进监狱了。在我看 来他这么做是有正当的理由,但在法律看来他是错的。我只能说这么 多了。考尔伯格根据被试的回答总结出道德观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道德水平阶段一:对错是根据行为产生的后果来决定的(受不受大人惩罚)。在这阶段儿童还没有认识到其他人的利益,做I好事主要是怕不这 样会受惩罚。阶段二:对错根据是否满足本身快乐需要。孩子做好事只是为取 得同样的回报,为了本身的需要。二,道德观与传统要求一致水平阶段三:遵照好男孩好女孩标准,使大人
13、满意就是好的。这 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别人的利益需要,及自己在同别人关系中的作用。 儿童想要满足大人的期望,并保持那种信任的关系。阶段四:遵照外界权威的标准,如法律,命令等。把完成规定的 义务作为好的标准。这时人开始按社会的观点来判断,认为好的 行为就是遵守法律的行为。在这点上,考尔伯格认为遵守社会次序没 错,但相信法律说的都对,就有疑问了。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阶段五:开始把那些公众同意的法律和条约作为对与错的标准 (尊重社会价值和公民权力),人的道德判断开始超越已有的社会规定, 认识到有些法律比另一些好,有时合道德的并不合法,或合法的并不 合道德。在这阶段,被试认为应为社会和谐而遵守该法律,
14、不过会按 规定程序寻求改变那些法律。他或她会感到道德和法律统一中的冲突。阶段六:形成以普世公理为准则的自己的世界观,认为有适用于 全体人的道德原则,他或她的道德判断也应基于此。当一个特定的法 律与其相左,他或她会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行动。考尔伯格认为很少人能达到第六阶段。只有那些领袖才能做到,如甘地、马丁路德金。实验结果表明,年龄越大,孩子的回答越向高级的阶段接近,尽管每个年龄中孩子成熟的程度不一。对实验的讨论和批评考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观的形成是儿童和他周围的文化、社会 环境相作用的结果。儿童并不只是被动的接受道德教育,而是会进行 一番自己的,构造。在道德观的形成中只有通过较低级的阶段才能达
15、到高级阶段,不能跳跃。有人提出考尔伯格的道德阶段恐怕只适用于 西方社会。对此,有人特意调查了在27不种不同文化中生活的儿童, 并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又有人提出,考尔伯格的理论可能不适用于男女两性。她提出女 性在作道德决定时较多考虑人际关系,对别人的责任,避免伤害别人, 和人际交流的重要性。她认为女性可能在考尔伯格的道德阶段表上在 较低阶段上得分较多,而男性由于在道德判断上较注重正义一面而会 在高级阶段得分较多,其实这两种态度并没有高低之分。但有学者发 现男女在道德观上并没有很大区别。考尔伯格实验的意义,正象他指出的,在于道德教育应根据儿童 道德发展的程度来进行。他有一次听到教师对13岁的孩子们这
16、样说: 你们别作弊,因为你抄的那个人可能是错的,所以对你没好处。而大 多数这个年龄的孩子都能对不要作弊作出较高级的思考。儿童会拒绝 低于他们道德发展水平的教育但也不能吸收太高于他们程度的道德 理念。14:无助心态心理学实验这是另一个有关人格心理学的实验。每个人都希望他的所为能给他带来他所预想的结果。你的愿望指 导你的行为向期望的那方面进行,而尽量避免导致失败的行动。换句 话说,你的行动是基于你行动的后果的。举个例子。你对你现在的工 作不满意,并且寻求改变。你会联系同行,留心报纸上的召人广告, 还可能晚上到液校去学新技术。你做这一切都是因为你相信通过你的 努力,最终会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过上更幸
17、福的生活。你和大多数 人一样,认为你是有能力控制你的事情的,至少在某一段时间内。这 是因为你曾经运用过你的能力去控制事情,并且成功了。所以你相信 你有能力达到你的目标。如果你对自己的控制能力失去了信心,剩下 的就是无助的心态和沮丧了。因此对于自己有没有控制能力的观念对 一个人的心理、生理健康至关重要。想一想为什么老年人常有忧郁症 呢?当你想到你的行动再也不会对事物起作用,你就不会再去试图努 力,并常会陷于忧郁中。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家赛列格曼认为,因为人对自己的控制能力的 观念是由过去的经验产生的,因此如果一个人试图控制他生活的努力 一再受到挫折,这个人可能会完全停止努力。而如果这种挫折经常发 生
18、,这个人可能会得出所有事情都无法控制的结论,甚至当他有可能 控制的时候也会这么想。这个人会把自己看作命运的人质而沮丧。 赛列格曼把这种沮丧的起因叫作学来的无助心态(由以前的失败经 验学来),并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做了一系列有关这方面的实验(1975)。这些实验最初是用狗来做的,就象巴甫洛夫用狗做的有关条件反射的 经典实验。实验是这样进行的。24只身高15至19英寸、体重25至29磅 的混种狗,分成八只一组,共三组。第一组定为,逃亡组,第二组 是无法逃亡组,第三组是自由组。实验的目的是考验它们遇到危 险时逃亡的能力。实验分两部分进行。狗在逃亡之前要进行,学习所谓,逃亡,其实也很简单。把狗放在一个分隔
19、成两边的大箱子 里,箱子两部分的底部都可通电流。当狗受到电击时,它可以跳过隔 板到箱子的另一边去避免电击。我们知道狗和其他动物对这种反应是 很灵敏的。而且,当狗感觉到一个表明电击要来的信号,如闪光或蜂 鸣信号声时,它会在电击之前就跳过箱子那边去。可是赛列格曼的实 验结果表明,在经过一番特殊,学习后,这两组狗的逃亡能力有 明显不同(自由组不参力学习)。它们是这样学习的。赛列格 曼给狗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颈套,在颈套的两边都有可以切断电击电流 的控制板。当狗受到电击时,它只要移动头碰下控制板就能停止电击。 ,逃亡组的八只狗都带有这种控制板的颈套。但是,无法逃亡组的 狗就没有这样幸运了。它们的颈套上没有
20、控制板,因此无论怎么挣扎, 它们也不能逃脱电击。不过它们每个和逃亡组的狗拴在一起,逃 亡组的狗可以切断袭击它们的电流。这保证了这两只带有不同装置 的狗在实验时接受的电流是同样频率同样强度的。经过几十次电击, 逃亡组的狗很快学会了咱救24小时之后,三组狗都被带到了 大箱子旁。箱子两头都装有指示灯。当一头指示灯灭了时,10秒钟 之后那一头就有电流通过,如果这只狗能在10秒之内跳到另一头去, 它就不会受电击了。每只狗都给于十次机会。实验结果是这样计算的。 1)计算每只狗从指示灯灭掉到跳过另一头去之间的平均时间。2)计 算每组狗里拒绝,逃亡的百分比。结果如下:,逃亡组和旧由组比,无法逃亡组用的时间明显
21、短了许多(20 秒比50),虽然,逃亡组和咱由组之间的差别不明显。逃亡组 拒绝逃亡的百分比是零,自由组是百分之二十以下,而无法逃亡 组则高达百分之七、八十。这结果说明了什么?赛列格曼认为,无 法逃亡组的狗从它们以前的电击,学习经验中得知它们的行动对 结束电击是完全无效的,因此当它们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有能力逃亡 有控制能力时,也放弃了这种努力。它们学会了不去帮助自己的心 态。它们既失去了逃脱的期望,也就没有逃脱的行动了。过了七天, 他们又对无法逃亡组中拒绝逃亡的六只狗进行了实验,有五只 狗还是拒绝逃亡。以后又有其他心理学家用这个理论作了人类的实 验。当然不是用电击。在一组婴儿的摇篮床上面吊有一个会
22、旋转的玩 具,他们的枕头上有一种装置,婴儿移动脑袋就能控制玩具转动的方 向。而另一组婴儿则没有控制玩具的装置,这玩具就没规则地乱转。 过了两星期(每天10分钟),这些有装置的婴儿就能很有技术地让玩 具转动。而使人诧异的是,当那组没有控制转动装置的婴儿过了一段 时间也给他们学习控制玩具时,他们居然好长时间也学不会。看来他 们以前的经验阻碍了他们在新的环境中的学习。疯癫。2、定位速效法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前去10公里外的村庄。甲组学生不知道村庄有多远,只让他们跟着导游走,刚走二三公 里,就有学生叫苦,走了一半路学生开始抱怨,情绪低落而且开始散 乱,以致溃不成军。乙组学生仅知道距离目的地有10公
23、里,中途没有路牌,他们只 跟着向导走,走了多少,还剩多少一概不知。结果行走到不到一半就 有人叫苦不迭,速度也越来越慢。丙组学生不仅知道距离目的地有10公里,而且能不时看到路牌, 上面写有里程,他们走了多少还剩多少心中都很清楚。结果这一组学 生一路上精神饱满,每当他们疲劳时,看看路牌,都为自己已走过的 路程感到振奋,没人叫苦。实验的最终结果显而易见,丙组最快,乙组次之,甲组最慢。心理学把这种按计划工作、目的明确、效率增高的现象叫“定位 速效法”。3:蔡格尼克效应心理学家蔡格尼克(Zeigarnik)曾做过的一个有趣实验:他要求 一些参加实验的人去完成20件指定的工作,其中半数工作最终允许 其完成
24、,而另一半的工作则中途人为地加以阻止,使其无法完成。当 这些人完成实验任务后,要求他们对所做的工作进行回忆。实验结果 发现参加实验的人对未完成工作的回忆要优于对以完成工作的回忆,对实验的讨论和批评赛列格曼认为人发生忧郁症的过程正象在实验中的狗所显示的那种无助现象一样。他们同样会变得被动、放弃一切,坐以待毙 进而产生失重,甚至回避人际交流。有这样一些事常常使他们觉得失 去控制事物的能力,如亲人的死,失去工作,虐待的家长,或严重的 疾病。赛列格曼按照他的理论写出了一些公认有效的忧郁症的起源和 治疗方法,使人们对忧郁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人们还把他的理论运 用到其他方面,如萧条期的失业对人心理的影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9 著名 心理学 实验 影响 人类 思想 历史进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