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例3教学反思8篇.docx
《倍的认识例3教学反思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倍的认识例3教学反思8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倍的认识例3教学反思8篇 倍的熟悉例3教学反思篇1 可以说,100以内数的熟悉是很重要的认数教学的内容,这个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根底,也是熟悉更大的自然数(万以内的数、大数的熟悉)的根底,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对100以内的数有着广泛的接触。通过课前调查发觉孩子们对于数100以内的数并不生疏。通常的孩子都能数到100,但是在数法上可能并不是很标准,许多孩子习惯了简洁的口语式数数把几十几数成几几(如二十一数成二一等)。另外,拐弯处的数数也是一个难点,尤其在59 、69、79、89后面接着是几十,还是有不少孩子需要停顿一下想一想再数下去。 在教学1
2、00以内数的熟悉时,我发觉数数、理解数的组成、比拟数的大小大局部学生把握不错,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还会三个三个地数,顺着数倒着数根本没问题。依据以往的阅历,学生数到几十九,接下去就不知道该数几十,三个三个的倒着数根本不会。在比拟大小方面,学生不仅会比拟,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说出比拟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来的。 教学中我用四种数数方式进展了数的稳固: 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 二是分组数数,一二组用五个五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四组十个十个的方法数到100; 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
3、单数。 这样,不但稳固了数的挨次,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关于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到达了要求,而且不仅能会算,还能与教师、同学和家长沟通算法。 倍的熟悉例3教学反思篇2 理念。新课标准中还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根底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供应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根本的数学学问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阅历。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本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熟悉钟面,会看整时、半时、大约是几时、快几时等学问
4、之后,进一步来熟悉钟表学问不是很难,所以在课上我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学问构造,让他们说出“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学问?”从而来引出本课的新学问时分的熟悉。同时给学生充分观看、沟通的空间,一开头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看看你能发觉什么数学信息?还有让学生观看钟面,看看你能发觉什么?这些都不是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的,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观看来获得,培育了学生的观看沟通的力量。 、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的时、分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的建立,不能像背口诀公式那样简洁,所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活动来感受时和分,通过悄悄地感受,体育活动,自主选择学习活动几个层次,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来感受,效果不错。 、在本课中
5、采纳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设计教学思路时,对于学生单独完成有困难的局部,放到小组合作中来解决,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培育了孩子们合作的意识与他人开心沟通的力量,但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为小组合作而合作,那样就变成了一种形式而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所以教师肯定要在课前下足功夫,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固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其次个环节中,让学生结合亮亮生活中的六幅图,说一说亮亮什么时间在干什么,有一局部学生表述的不够完整和精确,时间用的比拟长,说明学生对熟悉时间感觉还是有一些困难,但是我没有过多的要求学生,由于一年级学习的熟悉时间只是也许的一个表述,几时刚过、快几时了等等,像这样的表述我们在生
6、活中用的并不多。我想在本册学习精确的熟悉时刻之后,学生经过生活中应用,确定会渐渐的精确读出时刻。还有对于1分、1时毕竟有多长的感受,在本节课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想学生对1分钟的时间感受应当比拟清晰了,但是对于1小时的时间我觉得感受的不够,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想只有靠课下的进一步实践,让学生形成较精确的时间概念。 倍的熟悉例3教学反思篇3 1、表达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倍的概念比拟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借助情境图中的萝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悟到水萝卜里有几个胡萝卜,白萝卜里有几个胡萝卜,让他们感受到“几个几”与“倍”之间的联系,进而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详细描述的是什么内容。在自主
7、、开放的活动中让生经受、感受学问产生的过程。设计的数学练习题也是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状况,使学生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设计了自主探究、主动获新学问的教学活动,充分让学生自学课本例1,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自已完成探究单,通过说一说小组进展沟通争论,由小组讲解展现,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教师稍加点拨,让学生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主动建构新知。 3、 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这节课中,注意了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像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洁化,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8、在探究新学问的拓展,转变比拟量或转变标准量(胡萝卜的根数),在稳固练习时的拓展都渗透了“变与不变”数学思想,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紧扣“倍”的本质。 4、注意拓展教材,帮忙理解学问在教学中,通过创设连续的情境,让学生在好玩的“变化”中进一步熟悉倍,感受在比拟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要明确谁比谁,再找出倍数关系。在例1教学后,设计动画情境,转变胡萝卜的根数,如,小兔又了1根胡萝卜,比拟水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找到标准量,说出他们的倍数关系; 小兔又拔了3根胡萝卜,再让学生比拟水萝卜和胡萝卜的根数,找标准量,说倍数关系,引导学生熟悉“谁是谁的1倍”。又如,学生完成稳固练习“做一做”第1题后,引导学
9、生说出蓝色圆片的个数是黄色圆片的2倍,与之前的黄色圆片个数是绿色的2倍比照,都是2倍,为什么?明白标准量的重要,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倍”的熟悉和理解。 本课教学的缺乏之处主要是:针对低年段学生的共性,教师假如能在课堂中设计更多有鼓励性的合理客观的评价语,会使课堂更亲近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将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渐渐转变为师生公平的圆桌会议。教学时教师的数学语言表述应当更加严谨、标准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正确的表达中深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教师讲的还是有点多,应当在课堂上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完成 . 倍的熟悉例3教学反思篇4 回忆本节课,觉得在不少环节上没有处理好。 1、“以学生
10、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表达“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方用小棒摆你最喜爱的图案、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供应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供应了充分的活动与沟通的时机。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旧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准时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习心情,二是怕绽开争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熟悉乘法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准时调整教学构造。 2、教学的放与收做得不抱负。学生摆小棒并列出很多一样加数的加法算式后,我没
11、有准时引导学生观看算式的共同点,从而总结出一样加数,导致在后面讲两个因数的意义时很少学生答复精确,也不能精确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开之后没有准时作一个小结,把学问收笼到重点难点上来。其次个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应课的开头时,我让学生看图提数学问题后,没有把许多的问题收笼到这节课的乘法问题上,使局部学生列出了加减算式。 3、教学难点把握不好。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识别一样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而我在教学中只轻轻地点了一下,致使有许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是熟悉乘法的起始课,使学生学习并运用乘法口诀的根底,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平常计算过程中常常见到几个
12、几相加,却并未真正的运用过。所以,这一节课就是培育学生熟悉到加法与乘法关系的一个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学生们的把握总体不错,这节课使我熟悉到:信任学生,但凡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但凡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但凡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 倍的熟悉例3教学反思篇5 “除法的初步熟悉”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其次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头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学问构造中没有这方面的学问,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晰、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育
13、学生的动手实践力量和初步的语言表达力量。 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相互沟通分的方法,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平均分”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对平均分有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正确教学时机,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准时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根底,而“除法的初步熟悉”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头。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
14、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其次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当,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倍的熟悉例3教学反思篇6 “吨”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比拟
15、模糊也比拟难体会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推想一袋大米100千克,2袋大米200千克,那么10袋这样的大米就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同时感知吨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围绕“怎么称吨”的问题,使学生很详细地再一次感受了吨是一个很大重量单位。 接着又以一个小学生的体重25千克,推算出40个这样的小学生重1000千克,即是1吨,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又如:一头奶牛的重量(5头)、一袋水泥的重量(20袋)、一桶油的重量(5桶)、一头猪的重量(10头)以此来推想1吨的重量,通过提一提、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把1吨的重量和学生熟知的各种物体
16、重量建立联系,从而使学生对1吨大约有多重建立比拟鲜亮的表象。这些都是学生熟识的,有助于学生在已经把握千克的根底上,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也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展吨与千克的简洁换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念。 在练习“想想做做”的第3题,2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千克,()块砖重1吨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弄明白200块里面有几个2块,就是有几个5千克,由于1吨就是1000千克,1000里面有多少个5千克,就是有多少块。思路比拟清楚,但在课堂练习中,个别学生还是搞不清晰,有待课后进展辅导。由于所学内容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识 教学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