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经典教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经典教学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的认识教学设计题目圆的认识年级学科六年级数学课 型信息技术与 学科整合课授课教师工作单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方面: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方面:1、掌握画圆的方法,会用圆规画圆。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圆的特征。教学难点: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教学方法1、从生活实际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2、恰当的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A、在学生掌握画 圆基础上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b、有了上
2、一环节的铺垫,引导学生 猜想圆的特征,然后通过折、画、量验证猜想c、最后探讨圆内半 径和直径关系及圆的其他特征。运用的 信息技术工 具硬件:8开白纸2张、圆片、硬币、直尺、圆规、棉线、剪刀 等。软件:PPT教学设计 思路“学贵有疑”,本节课以一个个问题为切入点,学生在量一量、 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 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时间安排一、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发思考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在 哪儿见到过圆形?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 小石子你会发现了什么?(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有
3、水纹、 圆)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 看。(看书中的图)你同样找到圆了吗?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 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 的奥秘。(板书:圆的认识)认定目标对于圆,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实际操作,初步感知1、动手操作1:用圆规画圆。操作要求:(1)自己用圆规尝试画圆。(2)同桌两人交流,说说画圆的基本方法。2、全班交流:1、通 过让学生 举例圆、 寻找圆、 欣赏圆、 引出学习 内容,一 开始就抓 住了学生 的心。6分 钟(1)谁来说一说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并到黑板把圆画出来。
4、(2)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用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定长)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定点) 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三、自学交流,理解概念1、分组自学,认识有关圆的基本概念。自学提示:(1)圆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2)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用字母怎样表示?(3)在自己画出的圆中标出半径、直径和圆心。2、分组汇报自学成果。3、及时练习,巩固概念的理解。判断:在这个圆中,哪些是它的直径和半径。(多媒体 出示图。四、再次操作,发现规律1、动手操作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圆片、直尺、圆规等,通过动手折一 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
5、现? 在研究过程中,把小组发现的结论,记录在学习纸上,一会 儿进行交流。2、小组汇报:(1)用连一连,画一画的方法说明圆有无数条半径。并 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得出圆的半径都相等。引导思考:这个结论大家觉得对吗?有补充吗?得出:应该说明在同一个圆里。(2)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所有的直径都相等。(3)直径是半径的2倍,反过来半径是直径的二分 之i。2、引导学 生寻疑质 疑。尊重 学生已有 的知识水 平,充分 利用已知 探究新 知。几个 知识点的 设立循序 渐进、相 辅相成, 通过观察 比较分 析,能使 学生对圆 的认识及 特征有更 全面的了 解和更深 刻的认 识。20分钟(4)圆的大小
6、和它的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 半径越短,圆就越小。引导思考: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 什么有关呢?(5)圆的位置和圆心有关,圆心定哪儿,圆的位置 就在哪儿了。提示:同学们手中如果还有其他的发现,没来得及 展示的,可以下课后将刚才的发现剪下来,贴到教室后面的 数学角上,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分享。五、数学文化,拓展认知1、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 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所谓 一中,就是指一个中心,也就是圆心。想一想:那同长又指什么呢?这一发现,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补充:我国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 听到这里,同学们感
7、觉如何?2、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 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 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3、思想教育: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 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六、联系实际,解释现象1、结合生活谈一谈对圆的认识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 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简单解释这一现象了吗?启发:瞧,简单的自然现象中,有时也蕴含着丰富的 数学规律呢。至于其他一些现象中又为何会出现圆,当中的 原因,就留待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调查、去研究了。七、实际运用,解决问题1、刚才,大家会用圆规来画圆,而生活中许多时候
8、都无 法用圆规画圆,比如学校要建一个直径是10米的圆形花坛, 该怎么办呢?2、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要求: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工具 和材料画圆。3、分享各个小组创造出来的画圆方法。4、联系生活,思想教育既然不用圆规,我们依然创造出了这么多画圆的方法。那 么俗语中为什么还会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呢?真没想到,一条普通的数学规律,经过千年流传,竟 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当然,同学们能 够利用各自的智慧,成功演绎“没有规矩,仍成方圆”,足 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创造力了。八、评价反思,课堂检测1、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从自己获得的知识和获得知 识的过程给自己评价一下。2、课堂
9、检测。(1) 口答出示相关 习题给予 练习,使 学生加深 对圆的认 识,并学 会用圆 的知识结 局按问 题。10分 钟半径 (r)2米5厘米1.42 厘 米直径 (d)6米0. 24米(2)选择题: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A.半径长度B,直径长度 从圆心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A.圆心 B.圆外C.圆上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直径。A.直径B线段C.射线圆是(),有()对称轴。A.轴对称图形B.一条 C.无数条(3)判断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圆的直径是一条直线,半径是一条射线。() 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等圆
10、的半径都相等。()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4)拓展提升。在一个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 个圆的直径是()厘米,半径是()厘米。 在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 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分米。学生自己先认真完成课堂检测,再同桌两人对改。结束语:在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这其中的原因就留等同学们 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了。4分 钟板书设计圆的认识圆心(0)定位置半径(r) 定大小无数条相等直径(d) 无数条相等D=2r或r=d/2 (同圆或等圆中)9. 3大气压强一、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和大纲要求确定了本
11、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2 .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3 .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4 .知道大气压强的值是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帕。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实验研究思考获得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掌握由实验探讨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二、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1 .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2 .托里拆利
12、实验及原理是难点。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 接受。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三、教材的看法课本以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入新课,尽管故事很吸引人,但是由于文中已解释原因,对部分预习过的学 生来说,已经失去神秘感,没有了悬念。如果教师以此实验引入,这部分学生满足于已有的答案,不能最 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我采用取硬币的思考题,由于学生没见过,因此每个 同学都积极思考,却又得不出正确答案,因此好奇心更大,观察实验更仔细、认真。四、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启发式引导等多种教学法。教学过程中重点突
13、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索,教师因势利导。五、教学过程安排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一些 主要环节采取了以下安排:1 .实验引入新课(约5分钟) .出示思考题把一块硬币放在平底大盘里,倒上红墨水,刚好淹没硬币,请同学们把硬币拿出来而不沾湿手。然后 让学生讨论,此时气氛活跃,学生得出各种结论,教师不作解释,让学生观察。演示:把点燃的纸放入杯子,倒扣在硬币附近的盘子里,实验效果明显,水全被吸入杯子,学生一片 惊讶、好奇,这就迅速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纸片托水实验:先空杯,再装水,两次实验结果不一样,原因是什
14、么?此时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过渡到本节的学习。2 .大气压强(约15分钟)讲述大气压强的定义。 .气体与液体类比找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以及大气压的方向。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气体也受到重力,因此气体也能产生压强;液体具 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压强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气体同样具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压强的方向也向各个方向。演示纸片托水实验,旋转不同的方向,证明大气压的方向也是向各个方向的。 .马德堡半球实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问号,然后师生共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因为实验室的马德堡半球容易漏气, 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
15、教师控制场面)。接着,师生共同分析此实验的作用:首次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马德堡半球很难打开的原因。 .学生实验: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提问学生实验时的感觉,以及此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接受知识。为了加 深学生对大气压强存在的认识,此时再看一段录象。 .录象演示瓶子吃鸡蛋的实验。启发学生此实验证明了什么?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完全接受了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这时教师趁机引导,转入大气压大小的 教学。3 .大气压的大小(约15分钟)由纸片托水实验,知道大气压可支持水柱,换用量筒,发现大气压可支持一量筒水,
16、那么到底大气压 可支持多少水柱,历史上有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做实验,发现玻璃管仍充满水,还是没测出大气压的值, 说明用水测大气压不方便。此时,引导学生由P二Pgh 分析得出用密度大的水银来实验,引出托里拆利实验。,介绍实验装置。,模拟操作过程。,录象演示操作过程。 .分析:为什么大气压支持的是76cm高的水银柱?如果玻璃管上端有进气口,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演示(用水类比):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水槽中装满水,用一手堵住一端的开口,从水中把玻璃管提起,让学生观察 水柱。然后把手慢慢松开,让学生观察哪段水柱由大气压强支持。通过此实验,学生很容易接受哪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支持的,因此可得出:P大气二
17、P水银gh=13. 6义10,千克/米3X9. 8牛/千克X0. 76米=L 01 X 10、帕弋i()5帕。 .讲述大气压1.01X105帕的物理意义。同时提问学生大气压很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为什么房子不会被压垮。4 .大气压强的应用(约8分钟) .解释取硬币的实验。 .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解释。本节第一个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此时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但是物理语言的驾驭能力还比较差,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规范这类简答题的答法。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己解答。5 .小结和作业(约2分钟)回顾讲解的知识点、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3o【课堂小结】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r托里拆利实验玻璃管一端封闭,里面真空与玻璃管的粗细无关高度h指水槽液面到玻璃管液面的大气压的测定:玻璃管提升、倾斜或往水槽加水银不影 响测量结果(1标准大气压二1.01 X 105Pa = 760毫米水银柱几个关系Po=g h=1.01X105Pa海拔越高,大气压越大气压越大,液体沸点越X9.8N/kgX760X10-3m高原山地使用高压锅高压锅容易煮烂食物I 4、利用大气压的例子:抽水机离心泵喷雾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