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分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解析版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含解析).doc
《上海市部分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解析版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部分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解析版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含解析).doc(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写作专题上海市徐汇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三、写作24. 成长是个不断被塑造、也是个不断自我塑造的过程。这句话对你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带来哪些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800字。上海市青浦区2022年高考一模语文试卷三、写作(70分)24. 根据以下材料写作。如果你喜欢一个东西,你说不出为什么,你就是喜欢。但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东西,你就会有很多个为什么。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上海市长宁区2022年高考一模语文试卷25. 人们普遍向往没有压力的生活,但人生中让人欣喜的大小成就,又往往是在压力之下取得的。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2、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上海市普陀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三、写作(70分)25. 有人说,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上海市浦东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25. 有人说,作为年轻人,确认我是谁比拒绝我是谁更重要。也有人不以为然。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上海市闵行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2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人生不像做菜,不能等所有材料都准备好才下锅;也有人说,应该做足准备再开始。对此,你怎么看?请
3、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上海市嘉定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三、写作(70分)25. 从人的认知发展来讲,“自我中心”是人类认识自我的起始阶段,随着社会阅历和社交生活的丰富,自我认知水平会延展拓宽,人们会愈来愈发现“自我中心”的局限性。请联系现实,结合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上海市虹口区2022届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三、写作26. 按要求作文。我们在生活中,到处可以听到各种本真性宣言:“成为你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认为独特性只有从自我内部才能获得。加拿大思想家泰勒却说,“自我”
4、来自我们和他人的对话,以及对话中的反思。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面这段文字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上海市奉贤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三、写作(70分)25. 有人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先思危,再思退,后思变。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现象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上海市崇明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三、写作(70分)23. 当你使用计算器后,你的计算能力变得越来越弱;当你使用导航工具后,你变得越来越不识路。而相反,你尝试自己计算、自己识路后,会发现相应的能力越来越强。生活中类似的
5、现象普遍存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上海市宝山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三.写作70分24.生活中,我们会欣赏大自然、艺术品、他人乃至自己,欣赏普遍存在。有人以为,欣赏是我们和欣赏的对象之间取得和谐;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写作专题上海市徐汇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三、写作24. 成长是个不断被塑造、也是个不断自我塑造的过程。这句话对你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带来哪些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属于引语式材
6、料作文题。材料围绕自我与世界考查学生对成长及自我的认知。考生需要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抓住这句话中的主体与细节来思考立意。从材料来看,“被塑造”“自我塑造”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历程,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部分。同时,“不断”二字也提醒着我们,如此过程是连续渐进的,而非一时或几次就可以决定的。“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大家把握住的第二个主题,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在“关系”二字上,此时自身与外部世界需要彼此联结,不可以孤立地、割裂地进行讨论。何为“被塑造”?人生来就如一张白纸,注定要被各种色彩浸染。幼年时,你被父母的言行塑造,长大后,你被师长的教导塑造, 再大一些,你会被社会上的各种习气规则所塑造没有人
7、是一座孤岛,人是社会的动物,只要仍生活在社会中,你就不免被各种因素所塑造。而他人言行、教育、规则种种,归纳起来就是外部世界的影响。何为“自我塑造”?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尼采的“成为你自己”,古今哲学家们不断地叩问自我,审视自我。自我塑造就是认识自我的过程,就是对自我挖掘与剖析的过程。清楚自己的性格与特质,洞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最后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前进的方向。结合两者,可以发现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外部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塑造着自身的成长,而我们根据外部世界的指引和参照,也在成长中认识自己。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首先指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外部世界的影响,引
8、出疑问“这是否意味着人的成长就真如泥塑般,只能被他人捏成他们想要的形状”,进而引出答案“我要活成自我,活出自我”,接着分析如何活出自己,如“需要打碎被动塑造的外壳,主动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成就自我”,如“在物欲横流与信息化的时代里,不被物质与信息的茧房蒙蔽,拥有独立的精神与自我”,并进而指出,这是对自我能力的提升与超越,最后引用名言呼应开头。立意:1.成长,从认识自我开始。2.外部世界促人成长。3.在外部世界的指引中成长,也在成长中认识自我。上海市青浦区2022年高考一模语文试卷三、写作(70分)24. 根据以下材料写作。如果你喜欢一个东西,你说不出为什么,你就是喜欢。但如果你不喜欢一个东
9、西,你就会有很多个为什么。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答案】例文:情感与理智看法古语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时候对这句话大为不解,总觉得是朋友就应该亲密无间,为什么要“淡如水”呢?后来才明白,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细细玩味,就会愈发赞叹古人的智慧与超然。人是感性的动物,就是因为这样,人类才成为万物的灵长,也是因为这样,人类常为自己的情感而左右了对事物的判断。所以,“淡如水”亦是一种境界!真正品行高尚的人,是不屑于酒肉欢颜的交往,而只是追求清淡、理智的沟通和淡泊如水的明澈。过于浓烈的感情或是亲近会像迷雾一样遮住自己的眼睛,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便也要不可避免地因此受到
10、影响。偏见、袒护也由此而来。面对矛盾、选择,如果只一味地想要维护那份亲密,便会导致我们的片面和错误。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个穷困潦倒,一个则是商人。马克思的小女儿病死了,他无钱为她举行葬礼,即使如此,他却从未向他的朋友恩格斯要求过任何经济上的帮助。然而这样一份友谊却维持了几十年之久,成为佳话。这段伟大友谊的背后就是两位伟人对公正、平等、真诚的理解,也体现着他们对人生的追求。“切莫走近”,这样的一句话,并非真正的警告人们不要亲近,这只是一种长久而深切的提醒。提醒我们,保持一点距离,并享受这种距离所带来的美。这样的距离并没有真正隔阂了人与人的感情,而是透过一份距离留出了思辨的空间和
11、冷静的余地,留出了平和的面对和公正的认识。从小时候对父母亲的盲目崇拜,觉得大人的话都是对的,直到我们逐渐成长,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其实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随着所谓“距离”而微妙地改变着。而我们正是在这种改变中日渐成熟。“切莫走近”,就要这样一份淡泊如水的清醒与明澈,让心灵沐浴在冷静的和风中,成就属于自己的那份智慧和高尚!请切记:我们渴望情感,但更需要“淡如水”的距离,为乌云密布的情感添上一道彩虹;我们赞美情感,但更需要“淡如水”的距离,为绿意盎然的情感凝上一滴露珠;我们歌颂情感,但更需要“淡如水”的距离,用最真诚最真切的心为情感加上一双能望见真理的眼睛因为我们不能没有情感更离不开真理!【解
12、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一)这个材料前一句说的是“喜欢”一个东西是不需要理由的。后半句说的是“不喜欢”一个东西可以说出无数理由。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大到国家、社会,小到个人。(二)材料的核心内涵:个体的主观判断、主观情绪左右着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而不是依据客观事实本身。偏爱也好,偏恨也好,都是偏离事实本身,不实事求是,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因此往往造成判断的失准、失误进而带来这样那样的危害或问题。(三)类似的现象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东施效颦、亲人间好友间的无原则喜、恶及无原则迁就;人与人之间因性格、志趣、价值观乃至长相、肤色等不同而彼此产生
13、不容甚至对立;国与国之间由于政治制度、价值观、宗教、利益等因素而产生政治对立、宗教对立、东西方对立、中美对立等等。反之也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集团抱团,一致对外,不问是非曲直,罔顾事实真相。当前美国发起的所谓民主峰会,以西方的标准人为地划定所谓的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造成国际社会的对抗与撕裂。(四)当然,并不是说只有上述理解是对的。实际上,有些看似并非理性的直觉、一眼的感受、判断也可以是准确的,客观的。所以,一见如故,一见钟情,爱屋及乌也是可以成为佳话的。当然这需要有经验的支撑、敏锐的感知能力、强大的梳理筛选信息的能力等。另外要考虑特定情境中特殊性。任何写作角度都需要注意适用的范围和条
14、件,不可一概而论,不可绝对、偏执。行文指导:主观和客观,情感与理智,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践,偏爱(情有独钟)与歧视(人对人就某个缺陷、缺点、能力、出身以不平等的眼光对待,使之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的角度。注意分析问题要具有辩证性。立意:1.兼听则明,偏听则暗。2情感与理智要并重。3判断要有依据或标准、原则。4过分的偏重于一边的执著容易走向偏执。上海市长宁区2022年高考一模语文试卷25. 人们普遍向往没有压力的生活,但人生中让人欣喜的大小成就,又往往是在压力之下取得的。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
15、料作文的掌握。材料只有一句话,但这句话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指出人们向往“没有压力的生活”,那么人们为什么向往没有压力的生活?因为当人生中不再遇到很多压力的时候,我们能获得某种程度的自由,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没有了外界的压力,我们也不会时刻被焦虑所笼盖,从而获得某种意义上的幸福。第二个层面指出这压力对于人的意义,我们的大小成就往往是在压力状态下获得。也就是说,压力会促进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最终塑造一个又一个不一样的个体。压力的本质,其实就是生存环境给人带来的一种倒逼。这种倒闭,可以由内而外的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增益。人在被动力量的驱动下,会自然而然让自己
16、的成就获得增量。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种有效的动力源泉。从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来看,“但”表示转折,可见本次作文的重心在第二个层次,作为最佳立意,应该从第二个层次入手。那么考生需要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压力,这些压力来自哪里,这些压力有什么作用,压力来临如何应对压力。其实压力随处可见,小到个人,大到集体、国家:作为学生,有作业的压力、升学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作为企业,有生存发展的压力,作为国家,有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竞争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来自挫折,可能来自挑战,可能来自苦难,也可能是来自志向目标,还可能来自家庭、民族、社会。一定的压力是动力,没有压力,人会缺少前进的动力,甘愿在平庸中虚度年华;民族没有压力
17、,就会失去发展的原动力,无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先分析压力是什么,指出压力对于个人、集体、国家的意义,接着指出面对压力该如何应对,最后可以引用名言再次强调观点。参考立意:1.压力促人成长。2.压力之下显真章。3.人贪安逸易失志,勇对压力创辉煌。【解答】压力铸就成功 喷水池只有承压,才能喷出银花朵朵;航船只有载重,才能安全远行;人生也只有担当压力,才有动力,才能铸就成功。 压力是心灵的兴奋剂、是前进的助力器、是成功的催化物。压力不是外来的,而是来源于心的期望,是一种不满足、不服输的积极向上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推动我们奋发有为的力量。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并没有失意沉沦,而是
18、决心东山再起。他表面上臣服于吴王,暗地里却伺机报仇。他每天都要尝尝苦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屈辱。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压力让勾践励精图治,最终打败吴王,一雪前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这是父亲对他的遗言。他牢记父亲遗言,继承父亲的事业,立志伐梁。平日他将三支矢供奉,作战时就带在身边,以提醒自己不忘使命。最终,他大破梁军,建立了后唐。而后,他以为大功告成,便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后唐很快因此灭亡。他因压力而得天下,因失压力而失天下,这个人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 当代社会,机遇与压力同在,压力成为促进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中国通讯业起步时只有一家公司,它掌握了全部的市场,没有竞争
19、者。但是,公司的业绩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蒸蒸日上,而是一天天下滑,公司只好一分为三。移动、联通、铁通等三家新公司成立之后,相互竞争,纷纷提高服务质量,压低产品价格,不到一年,每个公司的业绩都不断攀升,通讯业也得到迅猛发展。 压力虽说必不可少的,但过重的压力反而适得其反。就像航船负重过大时船便会下沉一样,人如果压力过大,就会承受不住而精神崩溃。著名诗人海子曾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这温暖的诗句洗涤了不少人的心灵,而海子自己却因为承受不住生活的压力而选择自杀;著名画家凡高画出了光鲜亮丽的向日葵,引导人们热爱阳光和生活,而他自己却为生活所迫而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学校生活中,个别同学设定的目标
20、太高,实现太难,导致压力过大,因此放弃努力,放弃学业,甚至放弃生命。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些都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压力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压力,不要让压力成为负担。 航船因承重而稳健,鹏鸟因远方而飞翔,生命因担当而辉煌。在学习生活中,若能真正做到化压力为动力,相信必能乘风破浪,成就绚烂人生。【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
21、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
22、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上海市普陀区2022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三、写作(70分)25. 有人说,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考生就“知识”与“想象力”的关系阐述自己的认识和思考。首先,我们分析为什么有人说“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因为任何的想象力都要现实的基础,想象的本质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一种现有知识的叠加,即便是孩子的想象,也必须有认知的基础。一个
23、人之所以会产生想象力,不在于他的创造,而是在于他所知道的知识。一个人知道的知识越多,他也才能让自己越好得面对这个世界。脱离于知识的想象力,看似生动,却没有太大的现实价值。如果我们彻底忽略了知识,彻底否定知识的意义,将想象力视为一个无中生有的创造,那么这样的创造本身,就是非理性的。其次,我们分析为什么有人“觉得不尽如此”,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所具有的“想象”与“创新”,都是超越凌驾于“知识”之上的。我们要为这个世界构造出从未有过的想象与无中生有的创造,都是在当下知识体系中未曾出现的内容。所以,这个世界需要我们的想象力来打破已有认知带来的思维定式,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真正合理健全的认知
24、。那么从这一层面来说,我们要肯定于想象力这个行为本身。“有人觉得不尽如此”不等于“有人觉得不是如此”,所以说“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的命题是正确的,只是要分析,什么样的知识、怎样对待知识才能有利于想象力的发展。基于以上分析,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体现思辨性,一方面要肯定知识对于想象力的作用,知识本身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对于判断力的赋能,而这样一种知识的赋能,能够给予我们非常多的价值跃迁,只有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够让自己拥有更高水平的想象力。但另一方面,我们要明确,积累知识不是固守知识,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知识面前保持主体性,让知识作为一种工具来辅助我们判断,辅助我们想象,让我们能够对于这个世界产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 部分 2022 届高三一模 语文 解析 试卷 分类 汇编 写作 专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