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推荐3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推荐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推荐3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第1篇】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本课通过写王戎七岁时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有果实 累累的李树,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去摘,只有王戎没有摘并告诉他们李 子是苦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多思考,不能盲目的跟从的道理。教师之 梦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戎、诸、竞” 3个生字,会写“戎、诸、竞、唯” 4个 字,理解文言词汇的意思。二、戎装戒备诸侯储蓄竞赛竟然唯一维护三、1. A2. C3. B四、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句子“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体会 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2 .结合理解句子,积累本文重要实词,理解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3 .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你还记得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学生回答)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课文,回忆一下,你还能背下来课文内容吗?(学生背诵)复习导入环节,既温习了词语的朗读,又让学生凭借词 语回忆了课文内容,还进行了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新课教学()分钟二、精读小古文过渡:小古文大家已经读得背得很不错啦,那它的意思你们理解了
3、吗?1 .让我们先来看第一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谁来读一读?(生读,注意节奏)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小儿)(诸)(尝)这个词语提得真好,谁愿意来帮助他解决?(小儿:小伙伴)(诸:多)(尝:常常。)有一点想要提醒小朋友,尝一尝可不是常常的常,这儿有三种意思,你觉得是哪一种?为什么?(1)品尝(2)曾经(3)尝试(曾经)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过渡:是呀,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同桌说,指名说。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蝴蝴儿、爬树
4、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2 .过渡:正当小朋友们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什么?请男生一起来读一读。师: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请小朋友小组合作来说一说。师:第一幅(小朋友们来到了路边,他们发现路边长着一棵茂密的李树。)师:这棵李树长在哪里?(路边。)你怎么知道的?道边李树。师:这就是李树,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李树?(高大)(李树上长着许多沉甸甸的李子,就快把树枝都压弯了。一个个李子 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把树枝都压弯了,这就叫“多子折枝”。) 大家能读好这句话了吗?出示小古文。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师:谁来说说第二幅?(小朋友们都爬到树上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这么做。)小古文是:诸儿/竞走取之
5、,唯戎/不动。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李子,你瞧瞧。它什么样?你觉得它的味道怎么样呢?(诸小儿看着满树的李子,馋得直流口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第3篇】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在课文留白处能添 加想象,挑战更为生动地讲述故事。3 .在诸儿与王戎不同行为表现的对比中,探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 必苦李”的原因,从而深入王戎的思维过程,感受王戎的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反复诵读,触摸文言韵味1 .揭题解题。强调:“取”的意思是摘。2 .自由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3 .指名读课文。重点推进读:“尝与
6、诸小儿游”“唯戎不动”。相机:古人是根据意思来判断停顿的,“尝”“唯”的意思是什么?读 准停顿尝/与诸小儿游;唯/戎不动。4 .出示竖排无标点文本,挑战读。相机:你发现古人书写的习惯了吗? (竖着书写;无标点)5 .感受文言文表达特点之一:“之乎者也”。(1)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字古人特别喜欢用,在文中反复出现多次。(之)看到反复出现的字词,我们肯定要追问:三个“之”,分别是 什么意思呢?相机理解并指名读: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取之,信 然。(2)拓展“之”的不同意思:“炎帝之少女”“西山之木石”(的); “光持石击瓮破之(指瓮);“吾欲之南海(到去)。(3)小结:真是一个百变的“之”!它与其他
7、三个文言文中的典型的 字一起组成了一个成语,叫“之乎者也”,这就是文言文表达的 一大特点文章中多用“之乎者也”。联系古人读文章的样子:摇 头晃脑,“之乎者也”。(4)学着古人的样子,齐读三句。6 .感受文言文表达特点之二:古今异义。(1)古今异义就是古人说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的理解完全不一样。这 篇文章中就有一个古今异义的字“走”。“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是什么?(跑)(2)拓展不同语境中的“走”:三年级的守株待兔“兔走触株”; 古诗名句“儿童急走追黄蝶”。(3)理解“诸儿竞走取之”。(4)拓展:你知道,古人用哪个字来表达“走”的意思吗? “步”: 慢慢走;“行”:正常走;“趋”:小步快走。7 .
8、小结:当我们了解了文言文的表达特点后,就更能读出文言文的韵 味了。齐读。8 .创造性地读文言文回声读:有些地方可以重复一下,读出回声的感觉。先示范读,再男女生配合回声读。二、对比思辨,读懂人物形象1 .创设情境,引出诸儿和王戎的不同行为表现。(1)故事就从一棵李树开始啦!出示李子图。看,这是怎样的一棵 李树呀?(2)指名读“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理解“多子折枝”,想象李树 上果子的样子。(3)王戎和诸儿都看到这棵李树,他们是怎么做的?相机板书:诸 儿竞走取之;王戎不动。2 .透过行为,深入诸儿和王戎的内心想法: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才 会有如此完全不同的做法?3 .聚焦“不动”,剖析“不动”背后
9、的思维过程。(1)面对满树的李子,王戎真的是“不动”吗?同桌讨论。(2)交流揭示:动了脑子想,板书:思考;动了眼睛看,板书:观 察。(3)深入“看”的行为:王戎看到了什么?诸儿不是也看到了这棵 李树了吗?相机梳理:他们者R看至U 了“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只是诸儿眼中看得更多的是“多子折枝”;而王戎看到的是“树在道边而多子”。对比发现诸儿与王戎“看”的不同:王戎看得更仔细,更全面,是伴 着思考的看。(4)仔细观察,加上冷静的思考,所以,他能作出正确的推断“此必苦李。”板书:推断。齐读。4 .这样的王戎,你觉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智慧。5 .小结并拓展:在诸儿与王戎行为的对比中,我们感受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王戎不 取道 教学 设计 推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