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洮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吉林省洮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洮南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跳南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 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 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 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 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
2、、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 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 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土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 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 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 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 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 “归田” “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 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
3、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 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 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 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 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 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 压;那么,这里的情况
4、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 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 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 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 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D.是因为物种的多样性与人类喜好的有限性造成的。20 .文中画横线句使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达
5、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小题共2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你喜欢喝茶,那么应该会注意到:当泡好的茶晾凉之后,o早在1994 年,两位化学家迈克尔和德格拉提乌斯就注意到了 “茶膜现象”,他们通过精密仪器分析 发现,茶膜是空气、茶多酚和碳酸钙离子在茶水表面相互作用形成的难溶的碳酸盐和氢氧 化物的微小颗粒附在有机物表面形成的薄膜。茶膜有时能看到,有时又看不到。两位化学家发现,,就不会有茶膜出现。这 就说明泡茶用的水中的某些成分是形成茶膜的关键因素。实验室的蒸馆水和普通自来水最 大的差别,就是自来水中会含有钙镁等离子,钙离子越多,就越容易形成茶膜。也就是 说,,越容易形成茶膜
6、。机灵的小伙伴一定会想到,根据茶膜的多少,就可以检测 家里饮用水的硬度了!除了水的硬度会影响茶膜的形成外,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呢?两位化学家为了避免让茶 水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他们在氮气环境中泡茶,发现在这种环境中泡的茶,很难观察到 茶膜。所以,只有在有氧气的环境中才会形成茶膜,茶膜的形成说明必然发生了氧化反 应。21 .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茶膜现象”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黄河近两千年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B.假期前7日全国电影票房近37亿元,创国庆“黄金周”票房新纪录。C.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D. 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
7、“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北京大学郝平校长在2021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其中提到“读懂中国、读懂世界、读 懂时代、读懂自己”。要读懂中国,在中国新的时期学习历史,坚定信念,传承“爱国、进步、民主、科 学”的精神,把学习和科研融入到建设国家的远大理想和实践中去。要读懂世界,读懂和而不同、复杂纷呈的世界,培养国际视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 个领域的国际交流中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要读懂时代,读懂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巨变
8、,既要始终保有对专业学习的 热情,又要注意专与博的统一,努力探索前沿、激活思想。要读懂自己,在新的环境中脚踏实地、健康成长,既要正确认识自己,又要努力完善 自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国家的时代新人。作为当代青年,你认为读懂什么最为重要?请结合上述材料带给你的启示写一篇文章,表 达你的权衡、比较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现出一付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 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 的出世意念
9、。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 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 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 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 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 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 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
10、的路.上那些 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 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靖山道上,风雪交加,路 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 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 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 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 以引
11、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 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 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 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 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土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 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 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
12、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的诗文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 种对社会的退避。B.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 思想的人物。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 意念。D.朱嘉、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 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 了苏轼的影响。B.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
13、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 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C.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 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人生态度。D.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 在一个人身上的。3 .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A.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B.寄蜉蟒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C.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飞鸿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 解。(二
14、)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文本:人世间(节选)梁晓声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 “小三线”, 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 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 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 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 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把系着红绸的抹板。他舍不得用,钉了个钉挂在墙上。 他依然是个重视荣誉的人。他的工具不仅是抹板,还有铁锹。人们也常见他
15、修路,铲铲这儿的高,垫垫那儿的 低,填填某处的坑,像在平整自家门前的地方。见到他那么做的人有过意不去的,也有心疼他那么大年纪的,常常劝他,“拉倒吧! 一条小破街,弄不弄有什么意思呢?下场雨又稀里哗啦踏烂了。”他却说:“弄弄总归好 点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或说:“我往土里掺了炉灰,再下雨不会那么泥泞不堪 了。”四年一晃过去,周志刚更老了。汉字的微妙之处是别国文字没法比的,只有中国才有 “一字师”的说法。一晃多少年的“晃”字虽属民间口头语,但把那种如变脸般快的无奈 感传达得淋漓尽致。周志刚完全秃顶了,脑壳左右稀疏的头发全白了。他渐渐蓄起了一尺 来长的胡子,胡子倒有些许灰色,估计继续灰下去的日子肯
16、定不会太多了。他的腿脚已不 灵活,有点儿步履蹒跚,浑身经常这里痛那里酸的。当年在“大三线”工地上对体能的不 遗余力地透支,开始受到必然性的制裁。别人已经称他老爷子了,而即使别人不那么称 他,他也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确实老了。不论对自家房屋的维修,还是对街坊家临街墙面的义务抹平,他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 足了。抹墙需几道工序,先得备下黄泥,还得有足够的麦秸或谷秸往泥里掺。和好一堆抹 墙的泥很需要力气,他和不动了。黄泥也稀缺了,可挖到黄泥的地方越来越少,那种地方 往往很快便出现了就地取材建起的土坯或干砸垒的黄泥小屋。当那些小屋住进了人家,如 果谁还去周边挖取黄泥,常常引发严重冲突。那些人家会形成一种占
17、山为王的领她意识, 攻守同盟,态度凶悍,让企图分享公共资源者望黄泥而却步。周志刚是洁身自爱的人,当然避免自取其辱。缺少了黄泥,不论他对自家房屋的维 修,还是对他们那条脏街所进行的面子工程,都只好停顿下来。毕竟他只是一个老迈的改 良者,也只有点儿人生余力做改良者。倘要彻底改造自己家及那条脏街的面貌,需动用推 土机和铲车,需有充足的建材,还需有一支建筑队而单枪匹马的他只有一把抹板,街 坊们心劲儿又不齐。对他们而言,维修自家房屋是分内之事,至于那条脏街已经那样了, 可以怎样改良一下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他们认为那纯属政府的事,如果政府不觉得有失面 子,他们则是特能忍受的,住在那么脏乱差的地方的人家还有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洮南市 一中 2022 2023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中 语文试题 原卷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