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备课素材(类文相关资料)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备课素材(类文相关资料)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备课素材(类文相关资料)新人教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录索引一、行路难赏析1二、关于李白2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10四、阅读延伸:刘禹锡与白居易10五、水调歌头赏析13六、阅读延伸:关于苏轼16一、行路难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 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 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 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摞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 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
2、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 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 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 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 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 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磷溪钓鱼, 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 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吕尚
3、、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 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 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 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 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 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 宗春(que)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
4、具有长 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 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贵”的褐立人格,那“激离乘若僚友,视同 列如草芥”的凛然凰骨,那舆自然合篇冥一的潇濯凰神,曾吸引谩辗数士人。在中像|古代 封建社畲那槿值|飕人格意受到正统思想屡抑的文化傅统中,李白狂放不受条勺束的触真的偃I 性凰采,辗疑有著巨大的魅力。他爵歌的豪放飘逸的凰格、燮化莫测的想像、清水芙蓉的美, 封彳爰来的爵人有很大的吸引力,W,陛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警。由于他以才力嘉言寺, 他的爵凰事上是辗法擘留的。在中阈爵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 位。注:本文选自袁行霖中
5、国文学史,仅供参考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 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 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 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 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 算来已
6、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 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己。此番 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 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耿独蹉花”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 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 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
7、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 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 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蛇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 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 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 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 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 将取代旧事物。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
8、顺势而下,写道: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 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 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 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 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 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 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四、
9、阅读延伸:刘禹锡与白居易刘禹锡,字梦得,与白居易一样,两个人都出生于唐大历七年,公元七七二年。而且也 有着相似的被贬再贬的不幸经历。贞元二十一年(永贞元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二 月,以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重用王叔文、王佐等人进行革新,刘禹锡是 革新派里重要一员,身兼屯田员外郎等职。不到半年,革新由于藩镇和宦官的极力反对终告 失败,革新派人士有的被赐死,有的被贬谪。刘禹锡于这年九月贬连州刺史,人到江陵时追 诏再贬郎州司马,这一贬郎州就是十年。白居易于元和十年(815年)因宰相武元衡遭暗杀事在第一时间上疏唐宪宗,要求急捕 凶手以雪国耻,这原本是正义之举却遭到陷害打击,先是贬为
10、江州刺史,还没到任又追诏再 贬江州司马,这一贬江州就是四年。白居易虽没有直接参与永贞革新,但内心是支持的,与刘禹锡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永贞革新失败后不久,白居易曾寄诗百首给刘禹锡,刘禹锡曾做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 一百篇因以答腕(读作kudmg,当赠,赐讲)诗:吟君遣我百篇诗,使我独坐形神弛。玉琴清夜人不语,琦树春朝风正吹。 郢人斤新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 世人方内欲相寻,行尽四维无处觅。(新,读作zhu6,当砍,削讲)在这首诗里,刘禹锡高度称赞白居易的诗如同仙人不用刀尺做的衣服,没有一点瑕疵, 世上少见,由此可知他们二人早年就有诗文交往。后来白居易在杭州和苏州刺史任上,刘禹锡在和州刺史
11、任上,二人有了较多的诗文来往。 宝历二年(826年)十月白居易因病罢苏州刺史,刘禹锡也离任和州,二人在扬州相遇。这 可能是他们二人第一次见面,因而更是亲热无比,悲喜交加。宴会上白居易亲自把箸击盘, 慷慨悲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 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跖。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见白居易集第853页)。在这首诗里,白居易认为刘禹锡的诗堪称“国手”,意思就是 一流。其实何止诗是一流,刘禹锡的人品更是一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却 被贬谪远郡长达二十多年。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深为同情,认为这对刘禹锡太不公平
12、,“二 十三年折太多”,损失太大太大了!刘禹锡听了白居易所吟之诗非常感动,即席回赠白居易 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 赋,到乡都是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 神。”刘禹锡在诗里在对自己的遭遇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哀怨的同时,也表示了自己不屈不 挠的抗争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历经千年传唱不衰的经典诗句, 就是这种精神的准确写照,同时刘禹锡也对白居易的慰藉和关怀表示了感激之情。自此以后,他们二人不管同居长安或同居洛阳,不管分居两地(白居易一直生活在洛阳, 刘禹锡先后在苏州、汝州、同州任刺
13、史),其诗文交往从未间断过。大和五年(831年)十 月,刘禹锡由礼部郎中、集贤学士转任苏州刺史,在赴任途中路过洛阳停留了十五天,与时 任河南尹的白居易朝觞夕吟,谈诗论文。临别时二人难分难舍,白居易冒雪专门在福先寺为 刘禹锡饯行,席间白居易吟咏醉中重留梦得诗:“刘郎刘郎莫先起,苏台苏台隔云水。 酒盏来从一百分,马头去便三千里J (见白居易集第903页)。刘禹锡随即吟出“洛城 洛城何日归?故人故人今转稀。莫嗟雪里暂时别,终拟云间相逐飞”四句诗来酬答白居易。 白居易在诗里劝刘禹锡“莫先起”,因为这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刘禹锡在诗里劝慰白 居易这是“暂时别”,终究还是要见面的,到那时咱们二人就能“云
14、间相逐飞”了。由此可以看出白居易与刘禹锡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刘禹锡知道白居易爱鹤,到苏州后设法弄到一只华亭鹤寄给远在洛阳的老友白居易。白 居易非常高兴,随即写诗感谢刘禹锡,说这只华亭鹤“一只重千金”(见1019页)。刘禹锡 知道白居易爱喝酒,又有自己酿酒的技艺,还从苏州专门寄来上等糯米。正好在浙东观察使 任上的李绅给白居易寄来杨柳枝舞衫,白居易见到这两件东西高兴得手舞足蹈,在尝酒试 衫辄成长句寄谢之(见白居易集第1040页)一诗里写道:柳枝慢踏试双袖,桑落初看尝一杯。金屑酷浓吴米酿,银泥衫稳越姓裁。 舞时已觉愁眉展,醉后仍教笑口开。惭愧故人怜寂寞,三千里外寄欢来。 白居易一边喝着自酿的糯米
15、酒,一边穿着杨柳枝舞衫“慢踏试双袖,那情那景着实让人眼 热口馋。白居易与刘禹锡二人间唱和诗很多,大和三年(829年)白居易辑录刘白唱和集上 下两卷。他在这年三月五日写的刘白唱和集解(见白居易集第948页)中说:“彭城 刘梦得,诗豪者也。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至大和三年春已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因命小侄龟儿编录,勒成两卷,仍写二本:一付龟儿,一授梦得小儿仑郎,各令收藏,附两家集。”三年后,白居易又续编刘白唱和集为上、 中、下三卷,开成元年(836年)刘禹锡罢同州刺史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二人同居洛阳, 白居易居履道里,刘禹锡居集贤里,于是“履道、集贤来往频”,“百余步地更相亲”(
16、见1037 页和刘汝州因书集贤坊盛事,对而问之),二人见面更方便,唱和更频繁,这年刘白唱和集第四卷汝洛集编成。白居易和刘禹锡在诗歌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一个是诗魔,一个是诗豪,然而他们没有忘 记相互学习。白居易的竹枝词就是从刘禹锡那里学来的。晚年的白居易和刘禹锡体弱多病,但是,兼济天下的宏愿大志并没有泯灭。白居易以施 财凿通龙门八节石滩的善举诠释了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的美好心愿;刘禹 锡则以“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秋声赋)为喻,期望为社会、为国家继续出力。 这两位中唐时期的大诗人自青年而老年心心相印、志同而道合,时人把他俩相提并论,称为 “刘白”。会昌二年(842年)七月刘
17、禹锡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二岁。白居易闻听挚友谢世 痛心不已,挥泪写下哭尚书刘梦得诗二首(见白居易集第1124页):四海齐名白与刘, 同贫同病退闲日, 杯酒英雄君与曹, 贤豪虽殁精灵在,百年交分两绸缪。一生一死临老头。文章微婉我知秋。 应共微之地下游。今日哭君吾道孤, 不知箭折弓何用, 直直穷泉埋宝玉, 夜台暮齿期未远,寝门泪满白髭须。 兼恐唇亡齿已枯。 骏骏落景挂桑榆。 但问前头相见无?(宣盲,读作ydoyio,当深远讲骏骏,读作qinqln,原意是马跑得很快的样子,这里是 说时间过得很快)诗中,“尚书刘梦得”就是刘禹锡。梦得是刘禹锡的字。刘禹锡于开成四年(839年) 加尚书衔,所以白居易称刘禹
18、锡为尚书。这首诗白居易以“百年交分”肯定他与刘禹锡之间 的非同一般的深厚友情,对老友的去世深感极度伤心。如今。老友走了,自己也垂垂老矣, 很快也要追随老友而去,担心到了 “夜台”会不会见到老朋友。意思是说,活着我俩是志同 道合的挚友,死了也照样是好朋友。白居易,刘禹锡,一个是“诗魔”,一个是“诗豪”,共同的兼济天下的理想,相同的被 贬又再贬的多舛命运,一样齐名的诗文大家,把二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世人只要一提到他 们俩,就很自然地想起了 “生死之交”这个词。他们的后人如果见面,感情立马就亲近了许 多,生死之交在他俩的后代身上也延续着。五、水调歌头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
19、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 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 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 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貂龊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 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 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 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
20、实质上仍 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 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 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 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 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 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 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
21、月时: 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 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 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一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 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间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 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 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 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 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
22、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J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 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 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 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 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 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 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 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
23、有律动。三人 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 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 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 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 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 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
24、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 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 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 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 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儿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 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三 单元 13 诗词 备课 素材 相关 资料 新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