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探究综合试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探究综合试卷含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试验题八年级物理上册试验探究综合试卷含答案1. 如下图,是在学习“声现象”一章中,几个常见的探究试验如图甲,把正在发生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小;如图丙,拨动同一把钢尺,在尺探出桌面一样长度的状况下,轻拨和重拨钢尺,听到钢尺发声的响度不同。(1) 图甲试验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乒乓球的作用,便于观看;试验运用的争论方法是转换法;(2) 图乙试验是在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3) 图丙试验现象说明拨动钢尺的力度不同,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同,产生声音的响度就不同;拨钢尺
2、的力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填选“大”或“小”。2. 吉他是一种通过弦振动发声的乐器。如下图,在一个空木盒上固定一根木柄,琴弦一端固定在木盒 0 处,另一端跟木柄上的旋钮相接,就成了一把简洁的自制吉他当琴弦长60cm,发出的音为“dou”;当琴弦长 45cm,为“fa”;当琴弦长 40cm,为“sou”。现查到音乐中不同唱名“dou、ruai、mi、fa、sou”的频率关系如下表所示。唱名douruaimifasou95频率f08 f04 f0433 f02 f0弦长60cm16034540f依据此表,完成以下问题(1) 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是频率越,则音调越高。(2) 弦长对弦振动频率的影响是弦
3、越长,振动频率越。(3) 弦长为cm 时发出的音为“mi”。3小明学习了声现象后,进展了一些探究(1) 如下图,小明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铃声渐渐变小”,这是在描述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 (2) 小明用塑料袋把一只正在响铃的小闹钟密封好放进水中后,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 ;小明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这一举措属于选填减弱噪声的方法4. 小明做钟罩试验,如下图(1)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再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渐渐 ;(2) 再翻开阀门,让空气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
4、到铃声渐渐;(3) 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假设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4) 此试验用到的争论方法是;选填“掌握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抱负模型法”或“推理法”(5) 假设在月球上敲击右边的乙音叉,则左边靠在甲音叉的乒乓球选填“能”或“不能”跳起。5. 在探究“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过程中,小亮用肥皂膜代替人耳鼓膜进展了如下试验(1) 当喇叭发声时,观看肥皂膜消灭的现象观看到的现象是。(2) 当喇叭发声的响度变大时,肥皂膜振动幅度变大,这说明声音的响度跟有关。(3) 当喇叭发声的强弱不变时,肥皂膜与喇叭之间的距离越近,肥皂膜的振动幅度越大,直至裂开,
5、由此可以联想到声音的响度跟有关。具体关系是 。(4) 该试验还能说明声音能传递。6. 小林在物理活动课上用橡皮筋粗细不同、图钉、宽木片、纸盒等器材制作“四弦琴”,如下图。制完,调整后就可以用该“四弦琴”演奏简洁的“乐曲”。(1) 甲图可以探究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关系;(2) 小林在乙图中依次用一样力度拨动木片左侧的“琴弦”探究音调与琴弦长度的关系。是否合理,缘由是。7. 如下图,探究声音的传播试验中。(1) 在玻璃钟罩内放一个正在发声音乐闹铃,钟罩底部插上玻璃管的软木塞,此时你 听到音乐;填“能”或“不能”(2) 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将会;(3) 假设把钟罩内空气
6、完全抽出我们听到声音。填“能”或“不能”但有时还是能听到铃声。请你分析缘由可能是;(4) 该试验说明声音不能在中传播。8. 如下图用钢尺做试验,探究声音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试验过程如下(1) 拨动钢尺,观看到钢尺伸出桌面的局部在振动,同时听到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声音,存在的问题是;(2) 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轻轻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留意 钢尺振动的快慢,转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同时留意钢尺振动的快慢,认真观看试验过程,通过该试验 选填“可以”或“不行以”探究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理由是 。(3) 如图,试验时,假设保持拨动钢尺的力度
7、不变,转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使钢尺每次 的振动幅度大致一样,试验觉察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4) 换用塑料尺按图做此试验,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幅度和振动快慢均一样时,听到的声音与钢尺的主要差异是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9.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试验中;测温物质水银酒精凝固点/-39-117沸点/35778(1) 为完本钱次试验,由表中的数据说明,他们选用的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应为;(2) 当他们将温度计刚插入热水中时,温度计的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缘由是 ;(3) 小明在帮助教师预备试验时,觉察开水倒入烧杯后,温度很快就降到了如图甲所示的温
8、度,于是他先点燃了酒精灯给水加热,他的做法是为了提高水的初温,缩短试验 ;(4) 小明用图乙所示的装置给水加热,当温度到达90时开头记录数据。加热直至水沸腾,作“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 a,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需要吸热,温度;(5) 小强试验时其他条件与小明一样,但用水量多些,他所作的试验图像应当是图丙中的 。选填 “a”“b”或“c”。10. 小明分别承受图甲、乙所示的试验装置探究蜡烛、冰的熔化特点。(1) 组装甲装置时,A、B 两部件中应先固定部件探究时承受“水浴法”而不直接用酒精灯加热主要目的是使试管;(2) 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3) 依据试验数据作出两者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丙,
9、其中蜡烛的图象是图 选填“”或“”;图中该物质在第3min 时处于选填“固态”、“固液共存态”或“液态”11.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试验中(1) 图甲中A、B、C 是三种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其中正确的选项是;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2) 图丙是教师依据两组同学每隔2 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的数据,描绘出对应的“温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为;水温到达沸点后连续加热,水的温度 选填“上升”、“降低”或“不变”。(3) 由图丙可知,两组同学的图象存在差异,请说出一条可能的缘由。(4) 如图丁所示,在盛水的烧杯内放入一装水的试管,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连续
10、加热,试管中的水选填“会”或“不会”沸腾,其理由是。12. 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试验时,试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 图甲中 A、B、C 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选项是;图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是其中的选填“a”或“b”图;(2) 依据试验记录的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 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C;(3) 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观看水是否连续沸腾;(4) 水沸腾时,杯口四周消灭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13. 小明想知道沸腾过程的特点,他用如图a 所示的装置进展了以下探究过程(1) 请完成以下问题标
11、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沸点是 78;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357,你认为要测沸水的温度应选用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在使用温度计以前,应当观看它的,认清它的分度值;装置图中的两个错误是和。(2) 订正错误后,小明记录了局部试验数据如表所示,其中第4min 的水温如图b所示,此时的温度为。0123456789909294969899999999时间/min温度/由表格可以看出,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选填“上升”或“不变”或“下降”。小明想证明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他应当如何做?。14. 小亮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试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试验。(1) 按标准要求,在组装如
12、图甲所示的试验装置,调整铁圈2 的高度时,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当 热水中,不要遇到烧杯的底部或侧壁;(2) 当水温升到 92时,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局部数据记录如下表。当观察到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渐渐选填“变大”或“变小”时,说明水正在沸腾;时间/min012345678910水的温度/9293949596979898989898(3) 分析图象乙可知,水的沸点是;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选填 “上升”“降低”或“不变”,从试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 升、变大,到水面裂开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空气中消灭了“白气”,这是
13、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在进展试验探究时要留意不要被水蒸气烫伤,这是水蒸气和开水的温度虽然差不多,但是水蒸气液化选填“吸热”或“放热”,所以试验时要留意安全。15. 小明同学在做“观看水的沸腾”试验中(1) 他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2) 小明订正了错误后,在加热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水的温度为 ;(3) 小明在加热过程中,水温到达90开头计时,每过 1min 记录次水温,计时 4min 觉察水沸腾了连续加热,7min 后停顿加热。他画出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4) 由图丙的温度时间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说明此时试验
14、室内的大气压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 标准大气压;(5) 依据水沸腾时的特点。家里煮鸡蛋时,当水沸腾后可以改用选填“大”或“小”火连续煮较好。16. 小明同学觉察一个现象,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结 冰。于是依据所学的物理学问进展了猜测,盐水的凝固点可能比纯水的凝固点低。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小明在盛有适量纯水烧杯中参加适量的食盐并搅拌均匀,把烧杯放入冰柜中,观看盐水的凝固过程,并依据试验数据绘制了盐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甲所示。(1) 分析图像可知,盐水的凝固点为;盐水在凝固时选填“吸取”或“放出”热量,温度选填“上升”、“降低”或“保持不变”;由此
15、证明白小明的猜测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2) 依据试验结论,小明联想到在严寒的冬天,下雪时为了保证交通安全,路政部门在道路实行在雪上撒盐的方法,这样可以选填“提高”或“降低”雪的熔点;(3) 假设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4) 试验后小明在三个一样的烧杯中装入质量相等的纯水,分别参加一小勺、二小勺、三小勺的食盐搅拌后放入冰柜中,小明这是探究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是否有关。17某同学打算利用如下图的试验装置其中的透亮玻璃为平面镜和一把刻度尺“探 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平面
16、镜与水平纸面垂直,A 和B 是两个外形完全一样但高度可以调整的伸缩杆,他的主要试验步骤如下将伸缩杆A 调到适当高度,用刻度尺测量其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将伸缩杆A 放在平面镜前 5cm 处,将伸缩杆B 放到平面镜的另一侧,调整B 的位置和高度,从不同角度观看,直至B 与A 的像完全重合,测量此时B 的高度为 H,记录在表格中。将伸缩杆A 放在平面镜前 10cm 处,将伸缩杆B 放到平面镜的另一侧,调整B 的位置和高度,从不同角度观看,直至B 与A 的像完全重合,测量此时B 的高度为 H,记录在表格中。屡次转变伸缩杆A 到平面镜的距离,仿照步骤和,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1) 该同学打算探究的问
17、题中的自变量是。(2) 他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3) 改正问题后该同学重进展试验,请你帮助他设计试验记录表格。 18以下图甲是小芳和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试验装置。(1) 为了便于观看,该试验最好在的环境中进展选填“较光明”或“较黑暗”;在试验中用透亮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2) 选取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3) 该试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比较像与物到的距离;(4) 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个光屏,则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 接收到蜡烛A 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填“虚”或“实”;(5) 假设使蜡烛A 离玻璃板远一些,则它所成像的大小选
18、填“变大”、“变小”或“不变”;(6) 点燃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假设小明同学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调整薄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 的像完全重合,请你分析其中的缘由。19小明在进展光的反射规律试验的探究过程中(1) 在光屏上标有角度数是为了争论;(2) 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3) 在图中假设让光线逆着 OF 的方向射向镜面,会觉察反射光线沿着OE 方向射出,这说明;(4) 一条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60,反射角是;假设入射角增大 15,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是;假设入射光线与镜面垂直,则反射角是。 20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试
19、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可折转纸板光屏、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设计了如下图的试验。(1) 此试验中还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是;(2) 试验器材中,可折转纸板可以格外便利地绕轴线ON 向前或向后折转,则这个试验中,选用可折转纸板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是否在所打算的平面内;(3) 如下图,试验中同学们屡次转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分别测量ON 两侧i 和r 的大小,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试验次数ir135352505037575分析表中的试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光反射时,;(4) 试验中屡次转变光束的入射角度,目的是。21. 小华利用如下图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试验(1) 假设有 6m
20、m 厚和 3mm 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mm 厚的玻璃板做试验较适宜。玻璃板在摆放的时候要与桌面。试验中选用两段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2) 在试验过程中为了争论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把光屏放在蜡烛B 所在的位置觉察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 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像。22. 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进展了如下图的试验。(1) 试验中,光屏应于平面镜;填“平行”或“垂直”(2) 试验时从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这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反射;(3) 假设将 F 板向后折转肯定的角度,则在F 板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
21、射光线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23. 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展了如图甲所示的试验。(1) 他先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且与镜面保持, 白色的硬纸板外表应尽可能选填“光滑”或“粗糙”。(2) 小李让一束光 EO 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然后将纸板绕ON 向后折,如图乙所示,此时在 NOF 面上选填“看到”或“看不到”反射光线,为了进一步确定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小李将纸板沿PQ 剪开,将纸板的上半局部向后折,如图丙所示,觉察在纸板右侧的选填“上部”或“下部”会看到反射光线。(3) 在图甲中,假设让光线逆着 OF 的方向射向镜面
22、,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 方向射出,这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4) 分析如表所示数据可得反射角入射角,当入射角变大时,反射光线 选填“远离”或“靠近”法线 ON。次数入射角反射角12020240403606024. 小明用如图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 为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同时消灭在纸板上,试验中,应让纸板与平面镜;(2) 将纸板 F 向后弯折,则F 板上不会消灭反射光线,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上;(3) 分析试验数据,他得出“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结论,但同组同学告知他该结论不正确,理由是;接着,他又和同学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3、(4) 为能找到蜡烛像的位置,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5) 找到蜡烛的像后,他在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则白纸上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6) 当转变蜡烛位置时,蜡烛像的大小将选填“转变”或“不变”; (7)探究中,他们进展了屡次试验,最终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进展屡次试验的目的是。25.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试验中。(1) 如图 1 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耀,光屏上消灭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cm;(2) 试验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2 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一个清楚的像,这个像是选填“倒立”或“正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生活中填“照相机”、“幻灯机
24、”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 的。(3) 如图 3 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 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处能观看到烛焰的像;(4) 如图 4 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觉察光屏上的像由清楚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楚的像,则该眼镜是眼镜“近视”或“远视”。(5) 试验中,假设用不透亮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局部,则光屛上的像填选项序号。A只消灭烛焰像的上半局部 B只消灭烛焰像的下半局部C消灭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D像仍旧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26. 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试验中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刻度为50cm 处。(1) 在如图甲所
25、示的位置上,成的像是等大的倒立的实像分析试验成像状况可知试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cm。调整光具座上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2) 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甲所示位置向右移至光具座的35cm 刻度时,向选填 “左”或“右”移动光屏会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假设蜡烛烧短后,烛燃的像成在光屏的选填“上方”或“下方”。(3) 在2小问的根底上假设光屏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则应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一个适宜的选填“远视眼镜”或“近视眼镜”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楚的像。(4) 试验过程中,假设用不透亮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局部,则光屏上的像A只消灭烛焰像的上半局部 B只消灭烛焰像的下半局部 C消灭烛焰完整的像,
26、但像更小了 D像仍旧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2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试验中;(1) 如图甲所示,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耀,光屏上消灭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f=cm;(2) 在光具座上从左至右依次放置点燃的蜡烛、凸透锻、光屏,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上,其目的是。(3) 如图乙所示,当光屏上呈现清楚的像时,该像的性质是实像,这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一样;(4) 试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可观看到光屏上的像向选填“上”或“下”移动;假设想再次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可将该凸透镜和光屏向选填“上”或“下”移动,直到为止。28. 在
27、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试验中,小勇同学进展了如下试验(1) 如图甲所示操作,测得本试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cm,试验时,首先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使像成在光屏;(2) 接着小勇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觉察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填“放大”“ 缩小”或“等大”的清楚实像,生活中的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假设撤去光屏,小勇可以在图中凸透镜的填“左边”或“右边”适当位置去观看该像;(3) 始终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适当向左移动蜡烛时,应当向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楚的像;小勇又向右移动蜡烛至43cm
28、刻度处,移动光屏,觉察屏上填“能”或“不能”得到清楚的像;(4) 用不透亮物体挡住透镜中心局部,像会填“完整”或“不完整”,且变 填“亮”或“暗”。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将向填“下” 或“上”移动。29. 用试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将焦距为10.0cm 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 50.0cm 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0cm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 65.0cm 刻度线处, 烛焰在光屏上呈现清楚的像,如下图,依据此试验答复以下问题(1) 如下图的试验现象能够说明的成像特点;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幻灯机B照相机C放大镜(2) 保持透镜在 50.0cm 刻度线处不动,假设想在光屏
29、上得到比烛焰大的清楚的像,应进展的操作是;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将蜡烛左移,光屏左移B将蜡烛左移,光屏右移C将蜡烛右移,光屏左移D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3) 保持透镜在 50.0cm 刻度线处不动,假设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45.0cm 刻度线处, 烛焰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呈现清楚的像。30. 试验桌上有高度不同的发光物体A 和 B,焦距分别为 5cm、10cm 的凸透镜两个,刻度尺、光具座和光屏各一个。小明选用上述试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的高度与 凸透镜的焦距是否有关”。主要试验步骤如下将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心,将发光物体A、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两侧。调整发
30、光物体A、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将发光物体A 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 30cm 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A 清楚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 h,并将焦距 f 和像高 h 记录在表格中。,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发光物体A 清楚的像,用刻度尺测量像的高度 h, 并将焦距 f 和像高 h 记录在表格中。依据以上表达,请答复如下问题(1) 小明探究的问题中,需要掌握不变的物理量是和;(2) 请将试验步骤补充完整;(3) 请画出该试验的试验数据记录表。31. 小明用如下图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 cm。(1) 试验时,首先要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
31、心在;(2) 蜡烛、光屏和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下图,光屏上成清楚的像像未画出,该像为倒立、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了这个成像原理;(3) 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假设将蜡烛渐渐向右移,光屏上的像会变得模糊,为使光屏上再次消灭清楚的像可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动;(4) 将蜡烛、光屏重移回到如图的所示位置,光屏上消灭清楚的像。假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适宜的位置放一个近视眼镜,应将光屏向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 上可再次消灭清楚的像;(5) 现将一正立的字母“”放在透镜左侧,通过转变字母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不行以看到的像有图中的。AB
32、CD32. 小莉同学用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试验(1) 试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楚的倒立、 的实像;(2) 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 刻度线处,则人眼在选填“A、B、C”处能观看到蜡烛的像,像是图丙中的选填“1234”; (3)试验完成之后,小莉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楚的像变得模糊了,假设想在光屏上重得到清楚的像,在不转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状况下,应将光屏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33. 如图是某试验小组做“测量平均速度”的情形。(1) 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
33、是;(2) 小车从位置A 开头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 为止,通过的距离是cm;(3) 小车从位置A 动身开头计时,运动到位置B 止,所用时间如数字钟所示为 s;(4) 小车的平均速度是m/s。34. 小明取两张等大的圆形纸,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用它们来“比较两个纸锥下落快慢”的试验。(1) 为了便于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两个纸锥的起点位置应当放置的较选填 “高”或“低”,且将纸锥按如图乙中的选填“ a”或“b ”所示的位置释放。(2) 关于比较纸锥下落快慢有以下三种方法比较两个纸锥哪个先着地,先着地的运动快;拍摄纸锥下落过程的照片,哪个纸锥在下方,哪个纸锥下落得快;测量出纸锥下落
34、的高度和时间,算出下落的速度,速度大的运动快, 针对这三种方法,小明认为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一样路程比时间,如填写序号,下同; 其次类是一样时间比路程,如。(3) 小明想测算一个纸锥的下落速度,他应选择选填“大”或“小”纸锥,测量原理是,需要的测量工具有米尺和。35. 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试验中,试验装置如图,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头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 B 点和 C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 这个试验的试验原理是。ABACBC(2) 假设测得时间 t=2s,t=3s,则 BC 段的平均速度 v=cm/s。(3) 在测量小车运动时间时,假设小车过了A 点才
35、开头计时,则会使得 AC 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36. 某小组同学探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其试验装置如下图,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 A 处。(1) 该试验的原理是;1(2) 把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B 处,测出 AB 的长 s 80cm,小车从斜面顶端 A 处滑下到到达11B 点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t 5s,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 m/s;23(3) 接着把金属片移到 AB 的中点 O 处,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 O 点处的时间 t 3s,那么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 m/s;(4) 依据测算可知小车做选填“加速”“匀速”“减速”直线运动;AO(5) 试验前必需学会
36、娴熟使用停表,假设让小车过了A 点才开头计时,则会使所测 AO 段的平均速度 v偏选填“大”或“小”;(6) 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各物理量时,为了减小误差,斜面的倾斜度应较选填“大”或“小”些,这是为了便于测量运动时间。37. 在“探究汽车行驶快慢”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事先用皮尺测量了汽车的实际长度是4.0m,再用频闪照相机拍摄得到汽车行驶过程中的一组照片如下图,频闪照相机每隔 0.4s 曝光一次,照片中汽车的长度是2.0cm,照片中 O 到 C 的长度 L=12.0cm。(1) 观看汽车行驶的频闪照片可知OAAB=BC。由此可以得出汽车从 O 到 C 过程中,行驶速度的变化状况是,汽车从 O
37、 到 C 的平均速度约为m/s。(2) 为了从表格的信息中计算出汽车从O 行驶到 C 点的平均速度,请你在设计的表格中将空缺的局部补充完整;。照片中 O 到 C 的长度L/cm汽车的平均速度 v/ms-112.0(3) 在如图(a)s-t 图像中,三条曲线能大致描述汽车从 O 到 C 整个运动状况的图像是填序号。(4) 如图(b)是汽车“行车记录仪”中 APP 软件记录的一段时间内的“配速”配速定义通过每ttt公里路程所需要的时间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在 , 和 三个时刻中,汽车行驶得123最慢的时刻是,理由是。38. 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让纸锥从某一高度下落到地面,(1) 为了完成
38、这个试验要用到两种测量工具,它们是和。(2) 为防止下落时间太短,不便测量,应选择锥角较选填“大”或“小”的纸锥,或从较选填“大”或“小”的高度开头下落;(3) 小明试验小组测量一个纸锥的下落速度,三人同时测量时间。下表是他们的试验数据记录表,请你帮他完成表格全部空格。下落距离s/m下落时间t1/s下落时间t2/s下落时间t3/s下落时间平均值 t/s1.801.41.61.5 (4)小明所在小组又连续争论小球在水中的下落运动状况,他们用照相机拍摄了一张小球下落的频闪照片,如下图。背景墙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t 时间拍摄一次。观看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推断正确的选项是小球从 A
39、点到 B 点的速度大于 B 点到 C 点速度小球从 B 点到 D 点的运动是加速运动3a小球从 A 点到 D 点的平均速度为 2ta小球通过 C 点时的速度为 tA B C D39. 为比较纸锥下落快慢,小明和同学们用两个一样的纸片分别載去一个扇形如图甲所示,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1) 小明想通过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到水平地面的先后,来确定纸锥下落的快慢,他该选择图乙中的a/b位置开头释放。(2) 小明用频闪相机拍下某一纸锥下落过程的照片如图丙所示。图丁中能反映出该纸维下落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是填字母。照相机每隔 0.2s 曝光一次,照片与实际物体的尺寸大小之比为18,小明测得照片上
40、 B、D 之间距离为 2cm,则纸锥经过 C 位置时的实际速度为m/s。纸锥在AB 间的平均速度大于/小于/等于BD 间的平均速度。(3) 小组间沟通时,觉察不同小组测得不同纸锥从一样高度足够高下落的最终速度不 同,请提出猜测纸锥下落的最终速度可能与纸锥的写出一条即可有关。40如下图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试验。(1) 试验所需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和;(2) 试验中,应使斜面保持较选填“大”或“小”的坡度,以减小测量时间的误差;(3) 试验中,对于如何猎取下半程s 的平均速度v ,两种方法正确的选项是;33A. 小车从 B 点静止释放,测出 B 到 C 的时间t 与路程s ,计算得到
41、v333B. 小车从 A 点静止释放,经过 B 点开头计时,到 C 点后测得时间t ,再测量路程s ,计33算得到v3(4) 试验中全程平均速度v ,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 ,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三者间的大小关123系是;(5) 假设刻度尺是受温度变化较明显的金属做成,冬季做试验时,其测量全程的平均速度的结果将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参考答案】一、试验题放大发声音叉的微小振动真空不能传声大【详解】(1)1音叉的振动幅度格外小,不简洁看清,图甲中的乒乓球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看。(2)2图乙试验中,渐渐抽出解析放大发声音叉的微小振动 真空不能传声 大【详解】(1)1音叉的振动幅度格外小,不简洁看清,图甲中的乒乓球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看。(2)2图乙试验中,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小;进一步推理把钟罩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由此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3)3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拨钢尺的力度越大,钢尺振动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2. 高低48【详解】(1)1由表格数据知,频率越来越大,音调越来越高。(2)2由表格数据可知,弦长增加,频率降低,音调降低。(3)3由表可知,频率和弦长的乘积解析高 低 48【详解】(1)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