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案集合九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数学教案集合九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八年级数学教案集合九篇 学问构造: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供应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1、2供应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常常用到此推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性质与判定的区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常常混淆,帮忙学生熟悉判定与性质的区分,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表达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把握解题的思
2、路方法.由于学问点的增加,题目的简单程度也提高,肯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争论探究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开过多告知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舞学生争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究数学的内在规律。详细说明如下: (1)参加探究发觉,领会学问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证明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终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样让学生亲
3、自动手实践,积极参加发觉,满打满算了学生的熟悉冲突,使学生克制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熬炼时机,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纳“类比”的学习方法,猎取学问。 由性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依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别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争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假如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 (3)总结,形成学问构造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熟悉,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索答复:(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据?(2
4、)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把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 2.把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 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规律思维力量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4.通过自主学习的进展体验猎取数学学问的感受; 5.通过学问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三.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分 四.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争论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学问复习 (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估量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5、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标准表达: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假如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称“等角对等边”). 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识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 已知:如图,ABC中,B=C. 求证:AB=AC.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学问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由于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帮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帮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帮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
6、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留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 (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由于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 2.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 小结: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等腰三角形定义;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证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等边三角形定义;推论1;推论2. 3.应用举例 例1.
7、求证:假如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经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性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证明B=C,由于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 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 求证:AB=AC. 证明:(略)由学生板演即可. 补充例题:(投影展现) 1.已知:如图,AB=AD,B=D. 求证:CB=CD. 分析:解详细问题时要突出边角转换环节,要证CB=CD,需构造一个以 CB、CD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连结BD,需证C
8、BD=CDB,但已知B=D,由AB=AD可证ABD=ADB,从而证得CDB=CBD,推出CB=CD. 证明:连结BD,在 中, (已知) (等边对等角) (已知) 即 (等教对等边) 小结:求线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适当的帮助线构造三角形,找出边角关系. 2.已知,在 中, 的平分线与 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过D作DE/BC交AC与F,交AB于E,求证:EF=BE-CF. 分析:对于三个线段间关系,尽量转化为等量关系,由于此题有两个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可以通过角找边的关系,BE=DE,DF=CF即可证明结论. 证明: DE/BC(已知) , BE=DE,同理DF=CF. EF=DE-DF
9、EF=BE-CF 小结: (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论. (2)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证法. 七.练习 教材 P.75中1、2、3. 八.作业 教材 P.83 中 1.1)、2)、3);2、3、4、5. 九.板书设计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教学学问点: 1.旋转的定义.2.旋转的根本性质. 二、力量训练要求: 1.通过详细实例熟悉旋转,理解旋转的根本涵义. 2.探究旋转的根本性质,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受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展观看、分析、观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
10、,把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进展初步的审美力量,增加对图形观赏的意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对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进一步进展学生的数学观. 教学重点:旋转的根本性质. 教学难点:探究旋转的根本性质. 教学方法: 1、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仆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制造大量实例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自主思索、沟通、争论、归纳、学习。 2、采纳多媒体课件帮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景问题,引入课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以下情景(出示图示:钟表、汽车方向盘、辘轳或电脑演示:钟表指针的转动、汽车方向盘的转动、辘轳打水的情景). (1)上面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2)钟表的指针、钟摆在转
11、动过程中,其外形、大小、位置是否发生转变?汽车方向盘的转动呢? 1.在这些转动的现象中,它们都是围着一个点转动的. 2.每个物体的转动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转动. 3.钟表的指针、钟摆在转动过程中,它的外形、大小没有变化,只是它的位置有所转变. 4.汽车的方向盘在转动过程中,同样它的外形、大小没有转变,方向盘上的每点的位置所变化.同学们观看得很认真,我们把这样的转动叫旋转(circumrotate),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生活中的旋转. 二.讲授新课 在数学中,如何定义旋转呢?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围着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circumrotate).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
12、,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留意:“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意味着图形上的每个点同时都按一样的方式转动一样的角度.在物体围着一个定点转动时,它的外形和大小不变.因此,旋转具有不转变图形的大小和外形的特征. 议一议:(课本67页)答:(1)旋转中心是O点,旋转角是AOD.旋转角还可以是BOE. (2)四边形AOBC绕O点旋转到四边形DOEF的位置.这时点A旋转到点D的位置,点B旋转到点E的位置. (3)可以把OA看作钟表的指针,它OA的位置旋转到OD的位置,指针的长短、外形没有变化,所以OA与OD是相等的.同样,线段OB与OE是相等的. (4)由于四边形AOBC绕O点旋转到四边形D
13、OEF的位置,在旋转的过程中,图形上的每个点同时都按一样的方向旋转一样的角度,所以AOD与BOE是相等的. (4)也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四边形AOBC绕O点旋转到四边形DOEF的位置,所以AOB与DOE是相等的,又由于BOD是公共角,所以,AOD与BOE是相等的. 看上图,四边形DOEF是由四边形AOBC绕O点旋转得到的,经过旋转,点A移动到点D的位置,点B移动到点E的位置,点C移动到点F的位置,则点A与点D、点B与点E、点C与点F就是对应点.从刚刚大家得出的结论中,能否总结出旋转的性质呢? 答:由于O是旋转中心,点A与点D是对应点,点B与点E是对应点,且OA=OD,OB=OE,所以可以知道:对
14、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的线段的长度是相等的. 由于点A与点D、点B与点E是对应点,且AOD=BOE,所以由此可以知道: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是相互相等的. 由此我们得到了旋转的根本性质:经过旋转,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沿一样方向转动了一样的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旋转角彼此相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例1(课本68页例1) 师生共析经演示(钟表实物或教具)可以知道,分针是围着外表盘的中心位置,即钟表的轴心旋转的,它旋转一周时的度数是360,一周需要60分,因此每分钟分针所转过的度数是6,这样20分时,分针逆转的角度即可求出. 解:(见课本68页)
15、 书上68页做一做 三课堂练习 课本P69随堂练习. 1.解:旋转5次得到,旋转的角度分别等于60、120、180、240、300. 四.课时小结 五.课后作业:课本P69习题3.4 1、2、3. 六.活动与探究 1.分析图中的旋转现象.过程:让学生画图、找规律,也可让他们通过剪切,找到旋转规律. 结果:旋转现象为: 整个图形可以看做是图形的八分之一(一组大小不等的三个“角”)绕中心位置,根据同一方向连续旋转45、90、135、180、225、270、315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的. 整个图形也可以看做是图形的四分之一(两组相邻的“角”)绕中心位置连续旋转90、180、270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的.
16、 整个图形还可以看做是图形的二分之一(四组相邻的“角”)绕中心位置旋转180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的. 2.图中是否存在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是另一个通过旋转得到的? 过程:同样让学生在画图过程中体会图形中每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或让学生认真观看图形,分析图形,找出关系. 结果:图中存在这样的三角形,其中一个是另一个通过旋转得到的. 整个图形可以看做图形的四分之一(一组“楼梯”)绕中心连续旋转90、180、 270.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的. 整个图形也可以看做图形的二分之一(两组“楼梯”)绕中心位置旋转180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的.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本节课仍旧是图形的根本变换。借助多媒体教学
17、直观生动形象。学生一般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握。也在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量。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依据定义判别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了解分式方程增根产生的缘由,把握验根的方法。 2.把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会用去分母求方程的解。 教学重点:去分母法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教学难点:验根的方法。分式方程增根产生的缘由。 教学预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以下方程中哪些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哪些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1);(2);(3);(4); (5);(6);(7);(8)。 讲授新课: 1.由上述归纳出
18、分式方程的概念:只含有分式或整式,且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方程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 2.争论分式方程的解法: (1)复习解方程时,怎样去分母? (2)讲解例1:解方程(按课文讲解) 归纳:解分式方程的根本思想: 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3)讲解例2:解方程(按课文讲解) 归纳:在去分母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我们把它叫做增根。因此解分式方程必需检验,常把求得得根代入原方程的最简公分母,看它的值是否为0,若为0,则为增根,必需舍去;若不为0,则为原方程的根。 想一想:产生增根的缘由是什么? 稳固练习:P1451t,2t。 课堂小结: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解分式方程时
19、,为什么要检验?怎样检验? 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 探究并把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根本性质,探究、了解并把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数学思索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展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分析问题力量和计算力量 解决问题 通过添加帮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 在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养成独立思索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体验 重点 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 解决梯形问题的根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帮助线),及梯形有关学问的
20、应用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的内容和目的 活动1想一想 活动2说一说 活动3画一画 活动4做做 活动5练一练 活动6理一理 观看梯形图片,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了解梯形定义、各局部名称及分类 通过画图活动,初步发觉梯形与三角形的转化关系 探究得到等腰梯形的性质 通过解决详细问题,查找解决梯形问题的方法 通过整理回忆,稳固学问、提高力量、渗透思想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观看下列图中,有你熟识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演示图片,学生观赏 结合图片,教师引导学生留意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由现实中实际问题入手,设置问题情境,
21、引出本课主题通过学生观看图片和归纳图形的特点,培育学生的观看、概括力量 活动2 梯形定义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学生依据梯形概念画出图形,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类比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分和联系 通过类比,培育学生归纳、总结的力量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些根本概念 (1)(如图):底、腰、高 (2)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学生在小学已经对梯形有肯定的感性熟悉,因此教师让学生自己介绍(1)中的根本概念,在倾听学生发言后, 教师可以强调:梯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
22、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熟识图形,明确概念,为探究图形性质做预备 活动3 画一画 在以下所给图中的每个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 (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 (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够得到一个等腰梯形? 在学生独立探究的根底上,学生分组沟通 教师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生沟通针对不同熟悉水平的学生,引导其正确作图 本次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否发觉梯形与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他们之间的转化方法 (2)学生能否将等腰三角形转化为等腰梯形 (3)学生能否主动参加探究活动,在争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对不同的观点进展质疑,从中获益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等腰三角形相仿,因此在活动3
23、中设计了第(2)题,在推导等腰梯形性质或需要添加帮助线时,可以借助等腰三角形来讨论尤其是依据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可得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性质,为活动4种开展探究奠定了根底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4 做做 探究等腰梯形的性质(引入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思想) 在一张方格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 (1)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里?你能发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学生画图并通过观看猜测; (2)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试验步骤,独立完成画图过程,观看图形,思索教师提出的问题,猜测、验证、归纳结论 针对不同熟悉水平的学生,教师指导
24、学生活动 师生共同归纳: 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 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教学中要留意引导学生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尤其在证明“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这条性质时,“平移腰”和“作高”这两种常见的帮助线,在教学中头一次消失,可以借此时机,给学生介绍这两种帮助线的添加方法 活动5 练练 例1 (教材P118的例1)略 例2 如图,梯形ABCD中,ADBC, B=70,C=40,AD=6cm,BC=15cm 求CD的长 师生共同分析,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例1是等腰梯形性质的直接运用,请学生分析、解答,教师倾听,同时
25、留意指导学生,在证明EAD是等腰三角形时,要用到梯形的定义“上下底相互平行(ADBC)”这一点 分析:设法把已知中所给的条件都移到一个三角形中,便可以解决问题 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A作AEDC交BC于E,因此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由已知又可以得到ABE是等腰三角形(EA=EB),因此CD=EA=EB=BCEC=BCAD=9cm 解:(略) 通过题目的练习与讲解应让学生知道:解决梯形问题的根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帮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识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在教学时应让学生留意它们的作用,把握这些帮助线的使用对于学好梯形内容很有帮忙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
26、图 例3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90,CABABC, BEAC于E 求证:BECD 分析:要证BE=CD,需添加适当的帮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D作DFAB交BC于F,因此四边形ABFD是平行四边形,则DF=AB,由已知可导出DFC=BAE,因此RtABERtFDC(AAS),故可得出BE=CD 证明(略) 例2与例3这里给出的帮助线均是“平移一腰”,教师们在教学或练习中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再引导、补充其他帮助线的添加方法,让学生多了解、多见识 活动6 1小结 2布置作业 (1)已知等腰梯形的锐角等于60它的两底分别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长和
27、面积 (2)已知:如图, 梯形ABCD中,CD/AB, 求证:AD=ABDC (3)已知,如图, 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DECE,求证:AD+BC=DC(延长DE交CB延长线于点F,由全等可得结论) 师生归纳总结: 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1)“平移腰”: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图1); (2)“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图2); (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图3); (4)“平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图4); (5)“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图5)
28、尽量多地让学生参加发言是一个沟通的过程 梳理本节课应用过的帮助线添加方法,既可以熬炼学生思维,又可以留给学生连续探究的空间 学生通过独立思索,完成课后作业,便于发觉问题,准时查漏补缺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目标要求 1理解把握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挨次。 2能正确娴熟地进展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挨次。 难点: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挨次是先进展乘、除运算,再进展加、减运算,遇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 三、解题方法指导 【例1】计算:(1)(); (2)(xy)(xy)3(xy)。 分析:分式的四则
29、混合运算要留意运算挨次及括号的关系。 解:(1)原式=。 (2)原式=yx。 【例2】计算:(1)()(a3b3); (2)()。 解:(1)原式=ab =a2abb2(a2b2)ab =a2abb2a2b2ab=2b2。 (2)原式=。 说明: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留意以下几点: (1)一般按分式的运算挨次法则进展计算,但恰当地使用运算律会使运算简便。 (2)要随时留意分子、分母可进展因式分解的式子,以备约分或通分时备用,可避开运算烦琐。 (3)留意括号的“添”或“去”、“变大”与“变小”。 (4)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四、激活思维训练 学问点:求分式的值 【例】已知x=3,求以下各式
30、的值: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6 单元(章)主题第三章 直棱柱任课教师与班级 本课(节)课题3.1 熟悉直棱柱第 1 课时 / 共 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 设置依据教学目标 1、了解多面体、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2、会认直棱柱的侧棱、侧面、底面 3、了解直棱柱的侧棱相互平行且相等,侧面是长方形(含正方形)等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本节的例题描述一个物体的外形,把它看成怎样的两个几何体的组合,都需要肯定的空间想象力量和表达力量. 教学预备每个学生预备一个几何体,(分好学习小组)教师预备各种直棱柱和长方体、立方体模型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简明设
31、计意图二度备课(即时反思与订正)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在现实生活中,像笔筒、西瓜、草莓、礼品盒等都呈现出了立体图形的外形,在你身边,还有没有这样类似的立体图形呢? 析:学生很简单答复出更多的答案。 师:(连续补充)有很多闻名的建筑,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艾菲尔铁塔、美国的迪思尼乐园、德国的古堡风光,中国北京的西客站,它们也是由不同的立体图形组成的;那么立体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广泛的应用呢?瞧,食物中的冰激凌、樱桃、端午节的粽子等。 二、合作沟通,探求新知 1.多面体、棱、顶点概念: 师:(出示长方体,立方体模型)这是我们熟识的立体图形,它们是有几个平面围成的?都有什么一样特点? 析
32、:一个同学答复,然后小结概念:由若干个平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多面体上相邻两个面之间的交线叫做多面体的棱,几个面的公共顶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 2.合作沟通 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拿出事先预备好的几何体。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中闭眼摸出某些几何体,边摸边用语言描 述其特征。) 师:同学们再争论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学生活动:分小组争论。 说明:真正表达了“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觉学问,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活泼,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开心。 师:请大家找出与长方体,立方体类似的物体或模型。 析:举出实例。(找出区分) 师:(总结)棱柱分
33、为之直棱柱和斜棱柱。(依据其侧棱与底面是否垂直)依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而分为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直四棱柱。 3.反应稳固 完成“做一做” 析:由第(3)小题可以得到: 直棱柱的相邻两条侧棱相互平行且相等。 4.学以至用 出例如题。(先请学生单独考虑,再作讲解) 析:引导学生着重观看首饰盒的侧面是什么图形,上底面是什么图形,然后与直棱柱的特征作比拟。(使学生养成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制造性思维习惯) 最终完成例题中的“想一想” 5.稳固练习(学生练习) 完成“课内练习” 三、小结
34、回忆,反思提高 师: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哪些地方比拟难学呢? 合作沟通后得到: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例题中的把首饰盒看成是由两个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的组合,或着是两个直四棱柱的组合需要肯定的空间想象力量和表达力量。这一点比拟难。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设计作业本及课时特训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7 菱形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经受探究菱形的识别方法的过程,在活动中培育探究意识与合作沟通的习惯; 2.运用菱形的识别方法进展有关推理. 补充例题: 例1. 如图,在ABC中,AD是ABC的角
35、平分线。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四边形AEDF是菱形吗?说明你的理由. 例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 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 四边形AFCE是菱形吗?说明理由. 例3.如图 , ABCD是矩形纸片,翻折B、D,使BC、AD恰好落在AC上,设F、H分别是B、D落在AC上的两点,E、G分别是折痕CE、AG与AB、CD的交点 (1)试说明四边形AECG是平行四边形; (2)若AB=4cm,BC=3cm,求线段EF的长; (3)当矩形两边AB、BC具备怎样的关系时,四边形AECG是菱形. 课后续助: 一、填空题 1.假如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加上
36、条件_,就可以是矩形;加上条件_,就可以是菱形 2.如图,D、E、F分别是ABC的边BC、CA、AB上的点, 且DEBA,DF CA (1)要使四边形AFDE是菱形,则要增加条件_ (2)要使四边形AFDE是矩形,则要增加条件_ 二、解答题 1.如图,在ABCD中 ,若2,推断ABCD是矩形还是菱形?并说明理由。 2.如图 ,平行四边形A 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OA=4,OB=3,AB=5. (1) AC,BD相互垂直吗?为什么? (2) 四边形ABCD是菱形 吗? 3.如图,在ABCD中,已知ADAB,ABC的平分线交AD于E,EFAB交BC于F,试问: 四 边形ABFE是
37、菱形吗?请说明理由。 4.如图,把一张矩形的纸ABCD沿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点E处,BE与AD交于点F. 求证:ABF 若将折叠的图形恢复原状,点F与BC边上的点M正好重合,连接DM,试推断四边形BMDF的外形,并说明理由.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 学会观看图形,勇于探究图形间的关系,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受一般规律的探究过程,进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力量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好玩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
38、学习的有用性 教学重点: 探究、发觉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预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分钟,学生观看、猜测) 情景: 如图:在一个圆柱石凳上,若小明在吃东西时留下了一点食物在B处,恰好一只在A处的蚂蚁捕获到这一信息,于是它想从A处爬向B处,你们想一想,蚂蚁怎么走最近? 其次环节: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学生分为人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充分争论后,汇总各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范围内争论每种方案的路线计算方法,通过详
39、细计算,总结出最短路线。让学生发觉:沿圆柱体母线剪开后绽开得到矩形,讨论“蚂蚁怎么走最近”就是讨论两点连线最短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构图,计算 学生汇总了四种方案: () () (3)(4) 学生很简单算出:情形()中AB的路线长为:AA+d,情形()中AB的路线长为:AA+d2所以情形()的路线比情形()要短 学生在情形()和()的比拟中消失困难,但还是有学生提出用剪刀沿母线AA剪开圆柱得到矩形,前三种情形AB是折线,而情形()是线段,故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推断()最短 如图: ()中AB的路线长为:AA+d; ()中AB的路线长为:AA+ABAB; ()中AB的路线长为:AO+OBAB; ()中AB的路线长为:AB. 得出结论:利用绽开图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可让学生沿母线剪开圆柱体,详细观看接下来后提问:怎样计算AB? 在RtAAB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若已知圆柱体高为12c,底面半径为3c,取3,则. 第三环节:做一做(7分钟,学生合作探究) 教材23页 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 (1)你能替他想方法完成任务吗? (2)李叔叔量得AD长是30厘米,AB长是40厘米,BD长是50厘米,AD边垂直于AB边吗?为什么?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厘米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