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1).docx
《2023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混合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2)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3)曾皙在侍坐时说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咏而归”,既是孔子之“志”,也常是后世文人所追求的。二、选择题组2 .按要求选择。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任何现实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首要任务就是,, , o落实到人才培养上,除了传授学科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训练 和提升学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具体问题整合相关学科的材料
2、、数据、理论、方法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实现知识从简单叠加到有机结合的转变最终得到一个整体的解释A.B.C. D.红楼梦对语言、服饰、居室等的描写往往和人物相对应,请指出下面判断正确的 一项是()A. “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林黛玉)B. “从来没听见有个什么,金刚丸,若有了,金刚丸工 自然有,菩萨散,了! ”(王熙凤)C.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绢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嘤珞圈。(贾元 春)D.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薛 宝钗)三、论述类文本阅读得产品和服务。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依据
3、“从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提交了个人信息,这是必须接受的硬规则”可知 A与“硬规则”有关,依据“商家的硬规则是通过智能终端添加到我们身上的,智能手机就是 最佳的例子”可知B与“硬规则”有关,依据“关于硬规则的定义,可以用生活中一个有趣的现 象来解释。中国的马路中间通常都设有一排铁栏.”可知C与“硬规则”有关。故选Do5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故应反对人工智能”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那么,我们是否有必要保护这种正在消失的权 利?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说,我的客户很乐意把隐私交给我们,因为我们的服务能给 他们带来不可抗拒的便利。这就是人工智能令人害怕之处,它过于便
4、利,以致我们无法拒绝”, 可见选项说法过于绝对。B.“需要通过立法来将其变为政府财产”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当然,还有一位参与数据收集 竞争的主导者,即政府。在拥有发达的互联网产业之后,任何国家的政府必然深度介入数据 的抓取”,“需要通过立法来将其变为政府财产”无中生有。D.“可以预测其将会逼迫人类反抗”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它提供的便利和规则正在温水煮青 蚌式地将人类逼至无法反抗的境地”,可见应是“将人类逼至无法反抗的境地”。故选C。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的体裁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商家的硬规则是通过智能终端添加到我们身上的,智能手机就是最佳的例子”“关于硬规则 的定义,可以用生活中
5、一个有趣的现象来解释。中国的马路中间通常都设有一排铁栏,文 章用手机、铁栅栏等事物举例,将抽象的说理变得具体。“这是一个终极挑战,它不仅颠覆了生命的意义,也颠覆了日常生活,它提供的便利和规则 正在温水煮青蛙式地将人类逼至无法反抗的境地”,文章用比较浅显的语言说理,通俗易懂。“由于政府部门同样使用智能终端,所以商家制定的规则同样适用于政府部门。从政府的角 度来说,为了避免商家成为其领导者,政府只能比过去更大幅度地介入商业活动,依据市场 经济理论,理想的市场经济是政府只负责一部分的监管、注册和维稳等传统要求,但智能技 术导致政府对商业活动的介入空前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市场经济不得不回归新的计划经
6、 济”,文章语言逻辑性强,说理清晰。7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依据“当今社会显然已离不开人工智能,可以预见未来更是如此”“这是一个终极挑战,它不 仅颠覆了生命的意义,也颠覆了日常生活,它提供的便利和规则正在温水煮青蛙式地将人类 逼至无法反抗的境地”可知,作者认为当今社会已离不开人工智能,未来社会机器将代替一 切。而从早春这首诗来看,前两句写“梅花绽放雪未消,红梅妆点早春好”符合早春的特点, 而“雪”尚“未消”,怎么可能“微风拂面”“春意盎然”?显然这两个词语是不合适的。且诗的意 义更多的是言志或抒情,而这首早春只是事物的罗列,缺乏诗歌的意境和韵味。由此可 见,机器不能完全取
7、代人类的作品,并不能颠覆了生命的意义。8 .以声衬静,用蛙声来衬托乡间夜晚的寂静,“只有才”的语句起到强调的效果;比拟, “摩擦”,化静为动,写出月光从稻叶上移动的情景,烘托蛙声;蛙声、稻叶、月光构成和谐 美妙的意境。9.这里换成第二人称“你”是对上文“我”的行为的审视和反思;采用对话的 形式,表达出没有同情心的取乐自己也不会有欢乐;便于调动读者,引起共鸣。10.紧承 上文对各种外部声音的叙写,并写出自己声音的变化,引出下文转入写对自己声音的感悟, 并用文字将其表达出来。11.过去的声音仿佛在近前;有些声音消失有些声音开始;有些 声音消失了但换一种方式呈现;老人走了,他教诲的声音仍在回响;年龄
8、的增长往事远去, 却在字里行间呈现。【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从表现手法看,“蛙声响起”是声音的描写,用蛙声反而更能表现夜晚田野的安静,这是以声 衬静;“只有在蛙声响起时,你才知道之前是如何的寂静”,用“只有才的条件句式更能 凸显以声衬静的效果。从修辞手法看,“月光摩擦稻叶”,“摩擦”把月光当作有生命的事物,有动感,有声音,写出 月光在稻叶上移动的场景,使原本静态的画面动起来,画面感强烈。从创设意境看,作者选取“蛙声”“稻叶”“月光”等典型的乡间夜晚自然景物,表现和谐美好的 乡村生活,意境优美。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变化的能力。上文“我多年不听蝉鸣,印象中雄蝉的
9、声音细而尖”“这让我有点悲哀”指的是“我”把蝉拘留, 把青蛙养在水盆里,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体现“我”的行为;此处“当你拿蝉和蛙取乐时,你不会有同情心”“你的欢乐也闷了下去”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 突出自我行为的审视和反思;“你”可以指读者,有面对面交流对话的感觉,自己取乐的行为给蝉和蛙带来了痛苦,这种欢 乐也会消失,改变人称有利于引发读者共鸣。1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本段主要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文“河里摇橹的声音几乎成了绝响”“一些声音开始在另一些声音中消失。牛号子失传了, 再也没有人会了。铁匠铺关门了“写各种声音的消失,此处“在此起彼伏的声音中,我听到了
10、 自己的声音变得苍老”紧承上文对各种外部声音的叙写,并写出自己声音的变化,“我在意的 是自己对外部的声音是否还那么敏感,在意的是我的嗓音虽然不时沙哑但还能不能发出自己 的声音”引出下文,“读书是听另一种无声的声音,写作是在纸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转入写对 自己声音的感悟,并用文字将其表达出来。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标题“遥远,又在耳畔”有两层含义,一是“遥远”,指的是有些声音消失,如蝉鸣和蛙声,“河 里摇橹的声音几乎成了绝响”“牛号子失传了”;二是“在耳畔”,指的是在近前,或是新的开始,或是换一种方式呈现,如“在女儿的婚礼上, 我唱了她小时候我哄她不哭哄她入睡的摇篮曲,
11、这是妈妈教我的歌。我没有为消失的声音失 落和伤感。在这里消失了,在别处还有声响”;“遥远,又在耳畔”具有辩证性,看似消失的声音,其实并没有真的消失,如“读书是听另一 种无声的声音,写作是在纸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位老人走了,但他说话时的腔调时常在我 的字里行间回响“老人走了,他教诲的声音仍在回响;年龄的增长往事远去,却在字里行间 呈现。12 . B 13. D 14.甲诗借傍晚在邮亭所见残花,联想到家中每年花开却不在家,表达了 对家的思念(漂泊之感);乙诗通过开窗见新竹,踏上回家的路途,仿佛闻到稻花香,表达渐近家乡的喜悦。【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由“稻花香”可知,
12、过诗所写的季节是初夏。故选Bo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桑树林”错误。“柴桑”指故里。故选D。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甲诗:“云淡山横日欲斜,邮亭下马对残花。自从身逐征西府,每到开时不在家”意思是:阴云暗淡 山岭横躺太阳将要沉落,在驿馆路边下马看着未落尽的花。自从只身追随征西将军南征北战, 每次到了鲜花盛开之时都不在家。诗人借傍晚在邮亭所见残花,联想到家中每年花开却不在 家,表达了对家的思念(漂泊之感)。乙诗:春后,青翠的竹子比房屋还高,打开窗户,竹林似一片青绿色的油布车帷。踏上回家的路途, 仿佛风中传来稻花的清香。诗人开窗见新竹,踏上回家的路
13、途,仿佛闻到稻花香,心情愉悦, 表达渐近家乡的喜悦。15 . (1)送,运送(2)用武力平定,平定16. C D 17.御史(对他)恨之入骨, 陷害(他)不成;人们称赞朱燮元正直公正而看不起(轻视)御史,御史因事被罢免去 职。18.燮元立条程/使邑自封识/不关决吏手/即属邑亦无名征民羡余矣。19.甲乙两文 都刻画了朱燮元能干(治理能力强)、受到皇帝信任。不同之处是,甲文还刻画了朱燮元爱 民、智勇、刚直、俭朴、廉洁,而乙文却写了其偏袒黔将。20.甲文具体生动,如戡乱的 细节;手法多样,如侧面描写(皇帝的称赞)。乙文概括,简略。【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1)输,输送。句
14、意:凡是所属邑县的赋税应该运送到府库的。(2)戡,平定。句意:除了朱太守,没人能平定这次叛乱。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1)句意:这时税使横征暴敛,征税甚至涉及蔬菜水果。课,征税。故选C。(2)句意:又在街上击打为首的几个人。榜,动词,击打。故选D。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伎害”,陷害;“多力称赞;“直”,认为正直;“薄”,看不起,轻视。1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朱燮元设立条目,让官吏自己封好标记,不经过府吏的手,就是属邑没有理由向百姓 勒索各种附加税。“燮元立条程”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句,因此后面需要断开。“使邑自封识”是“让邑”的意思,
15、这是“条程”的具体要求内容,其后需要断开。“不关决吏手”后是“即”,“即属邑亦无名征民羡余矣”是完整的一句,解释前文条程的要求, 所以“即”前需要断开。故句子断句为:燮元立条程/使邑自封识/不关决吏手/即属邑亦无名征民羡余矣。19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不同文本中塑造人物异同的能力。相同点:甲文中描述朱燮元出任苏州知府正解决了苏州的赋税问题。乙文中描述了朱燮元镇压贼寇的 军功战绩。都是其政绩显赫的表现,这一点人物形象是相同的。不同点:甲文中的朱燮元刚正不阿,文中有“铁面古执之形容,还把御史强塞进省试的二十人除去姓 名,在街上捶打,这一点在乙文中没有体现,甚至乙文中还展示出朱变元偏袒私护的一面, 他
16、偏袒黔将,想让他拿军功。这是两文的不同之处。此外,甲文还强调了朱变元性格俭朴,不爱慕钱财,经手的钱财全部还归朝廷,自己并不染 指,从第五段可以看出来,这是乙文中没有提到的。2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比较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甲文以时间顺序来叙事,讲述了朱燮元在不同职位中的经历,并且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重点 描述;后叙述了朱燮元死后社会、天子的表现,侧面描写朱燮元在当时的影响和威望;并在 文末对朱燮元至“俭朴”进行补叙。叙事完整,点面结合,其情感褒贬的色彩也很明显,字里 行间传达出对朱燮元的欣赏、赞扬。乙文重点叙述朱燮元巡抚贵州时镇压时寇的事件,客观地记录了事件全部经过,也公正地记 录了朱变元袒护黔将
17、的行为。叙事较为简洁,重点明晰。叙事客观,并没有加以美化,反映 出史书记载公正客观的特点。参考译文:【甲】朱燮元,万历壬辰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大理寺评事,出任为苏州知府。苏州财政赋税在天下是第一,凡是所属邑县的赋税应该运送到府库的,邑县首先留下 剩余,官吏暗中吞没。朱燮元设立条目,让官吏自己封好标记,不经过府吏的手,是属邑没 有理由向百姓勒索各种附加税。这时税使横征暴敛,征税甚至涉及蔬菜水果。葛成等一万多 人捉住主管官员,簇拥着来到中贵的官署,各位官吏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力、,这是朱燮元 已经升迁到川南道,苏州的人都说:“不是朱太守,不能平定这次暴乱。”各大臣们速递檄 文把这件事委托成朱燮元。朱
18、燮元从官署中找出几百个奴婢和差役,让他们混在人群里,把 自己的意思讲给他们,然后自己一人骑马来到官署,用好话安慰晓谕众人,那些奴婢和差役 齐声说:“太守说的是对的,我们应当跪着听从。”这几百个人先屈膝下跪,其他人都拿头 撞地。没有几句话,就立即解散离开了。又过了四年,朱燮元升任为广东提学副使。铁面无私古板执着,广东的权贵们都不敢 为孩子向他请托。某个御史因巡视检查来到广东,自认为尊贵而倨傲,除了公家所录取的人 之外,他用檄文晓谕藩司强硬地把另外二十个人加进去,让他们参与省试。朱燮元大怒,说:“我奉命专门管理土人,你是干什么的,竟敢干扰我的原则!难道认为我难以丢掉一个官职 吗? ”于是把这二十人
19、全都除去姓名,又在在街上捶打几个为首的人。御史(对他)恨之入 骨,陷害(他)不成;人们称赘朱燮元正直公正而看不起(轻视)御史,御史因事被罢免去 职。万历十一年,朱燮元死在黔州任上。凡是黔、蜀的百姓都因为它而罢市停业,穿丧服、 建祠庙。讣告传来,皇上惊愕悲悼,赏赐让他在九坛举行祭礼,派遣官员参加葬礼。朱燮元本性极其俭朴,穿衣服一定是布衣素服。一生没有小妾和歌伎,也没有记室校 书,官署中只有一二个老仆,案几上只有几卷破书及笔墨砚台而已。在黔、蜀二十年,几十 万赎罪的银钱都登记在朝廷,一点儿也没据为己有。【乙】崇祯元年六月,又征召朱燮元,担任巡抚贵州,赐予尚方宝剑。当时贼人作乱日久,乡 里日益萧条,
20、贵阳百姓不及五百家,山谷里住的都是少数民族之人。朱燮元招抚流亡百姓, 广开土地,招募勇武之人。总兵官许成名、侯良柱遇到十万贼兵,大破之,贼兵奔逃,占据 山巅。贼兵首领奢崇明被杀。捷报上闻,皇帝大喜。因为许成名与侯良柱争功,赏赐很长时 间没有兑现。当初,奢崇明之死,实际上是四川诸将的功劳,但是贵州将士争功。朱燮元一向偏袒贵州将领,多次上奏朝廷。21 . D 22. A 23.第一次提是引出下文去登清凉山,第二次提是将黄山之景和清凉山所 见之景做比较,并引出下文关于“美景常在身边的议论。24.美景常有;需好奇之士才能 看到;需克服困难才能获得快乐;需要关注身边的景物,不要舍近求远。【解析】21.本
21、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下有清凉寺”意思是:下面有清凉寺。本句是陈述句。A.“也”,用于句末,表判断、表疑问或反问、表感叹或祈使,此处均无上述用法,排除。B.“矣:在文言文中表示陈述,相当于“了”;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表示命令或请求、 表示疑问等,此处均无上述用法,排除。C.“哉”,位于句末,表疑问或反诘或感叹,此处均无上述用法,排除。D.“焉”在此可理解为“兼词”,相当于“于此”,“下有清凉寺”意思是:下面有清凉寺(在这里)。 故选Do2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和,我,一起喝酒的有江敛谷、马孝升、中洲、耕烟”错误。和“我”一起喝酒的没
22、有耕烟。故选Ao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第一次,由“有诗僧中洲来自黄山,闻余至,欣然出谒,磐礴具道黄山云海之奇。久之,如 坐余于天都、始信诸峰,纵观烟岚变幻,不知身在金陵也”可知,此处“黄山云海之奇”,是 为了引出下文去登清凉山一事。第二次,由“余与敛谷顾而乐之。因笑谓黄山云海之奇,殆不是过欤? ”可知,此处将黄山之 景和清凉山所见之景做比较,并引出下文关于“美景常在身边的议论。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由“吾子倘记其事,幸并书此意可知,此意”指前文“余”与“敛谷”之心得,即“金陵名胜甲江 南,而山川秀发,烟云变态,四时固常有之。但非好奇之士,莫肯破晓登峰,恣
23、意观览,以 快心于尘埃喧嚣外耳”“然吾生平固好游者,燕楚诸名胜登眺几遍矣,而故乡山水负此奇致, 今始见之,是亦可为忽近求远之一戒也”。由“金陵名胜甲江南,而山川秀发,烟云变态,四时固常有之”概括为:美景常有;由“但非好奇之士,莫肯破晓登峰,恣意观览,以快心于尘埃喧嚣外耳”概括为:需好奇之士 才能看到;需克服困难才能获得快乐;由“而故乡山水负此奇致,今始见之,是亦可为忽近求远之一戒也”概括为:需要关注身边的 景物,不要舍近求远。参考译文:清凉山在金陵城西面乌龙潭西,它的下面有一座寺庙,叫做清凉寺。庚子年的夏天四 月三日,我和江敛谷,到乌龙潭拜访马孝升。马孝升携带器具,和我们两人在清凉寺中饮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1 2023 上海市 闵行区 高三二模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