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汇编五篇.docx
《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汇编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汇编五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八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汇编五篇 教学建议 学问构造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供应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纳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简单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帮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状况比照有肯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 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纳发觉法,由学生自己观看、猜测、测量、论证,实际把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依据学生状况参考采纳 2.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展演示学问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例如 一、教学目标 1.把握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把握定理“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另一边的直线平分第三边” 3.能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展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力量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育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5. 通过一题多解,培育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画图测量,猜测争论,启发引导.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论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3、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表达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表达,教师画出草图,结合图形,加以说明). 2.说明定理的证明思路. 3.如下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M、N分别为BC、DA中点,AM、CN分别交BD于点E、F,如何证明 ? 分析:要证三条线段相等,一般状况下证两两线段相等即可.如要证 ,只要 即可.首先证出四边形AMCN是平行四边形,然后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即可证出. 4.什么叫三角形中线?(以上复习用投影仪打出) 【引入新课】 1.三角形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位线. (结合三角形中线
4、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两者区分,可做一练习,在 中,画出中线、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了解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后,我们来讨论一下,三角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下图,DE是 的一条中位线,假如过D作 ,交AC于 ,那么依据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推论2,得 是AC的中点,可见 与DE重合,所以 .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同样,过D作 ,且DE FC,所以DE .因此,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城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应留意的两个问题:为便于同学对定理能更好的把握和应用,可引导学生分析此定理的
5、特点,即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说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其次个结论是说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依据需要来选用其中的结论(可以单独用其中结论).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许多,关键在于如何添加帮助线.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以活泼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思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但也应指出,当一个命题有多种证明方法时,要选用比拟简捷的方法证明. 由学生争论,说出几种证明方法,然后教师总结如下列图所示(用投影仪演示). (l)延长DE到F,使 ,连结CF,由 可得AD FC. (2)延长DE到F,使 ,利用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D FC.
6、 (3)过点C作 ,与DE延长线交于F,通过证 可得AD FC. 上面通过三种不同方法得出AD FC,再由 得BD FC,所以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DF BC,又因DE ,所以DE . (证明过程略) 例 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由学生依据命题,说出已知、求证) 已知:如下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由于已知点分别是四边形各边中点,假如连结对角线就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这样就可以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出四边形EFGH对边的关系,从而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
7、四边形. 证明:连结AC.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同理, GH EF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小结】 1.三角形中位线及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分.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证明思路. 七、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1(2)、4、7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 探究并把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根本性质,探究、了解并把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数学思索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展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分析问题力量和计算力量 解决问题 通过添加帮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 在应用等腰梯
8、形的性质的过程养成独立思索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体验 重点 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 解决梯形问题的根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帮助线),及梯形有关学问的应用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的内容和目的 活动1想一想 活动2说一说 活动3画一画 活动4做做 活动5练一练 活动6理一理 观看梯形图片,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了解梯形定义、各局部名称及分类 通过画图活动,初步发觉梯形与三角形的转化关系 探究得到等腰梯形的性质 通过解决详细问题,查找解决梯形问题的方法 通过整理回忆,稳固学问、提高力量、渗透思想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
9、1 观看下列图中,有你熟识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演示图片,学生观赏 结合图片,教师引导学生留意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由现实中实际问题入手,设置问题情境,引出本课主题通过学生观看图片和归纳图形的特点,培育学生的观看、概括力量 活动2 梯形定义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学生依据梯形概念画出图形,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类比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分和联系 通过类比,培育学生归纳、总结的力量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些根本概念 (1)(如图):底、腰、高 (2)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
10、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学生在小学已经对梯形有肯定的感性熟悉,因此教师让学生自己介绍(1)中的根本概念,在倾听学生发言后, 教师可以强调:梯形与四边形的关系; 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熟识图形,明确概念,为探究图形性质做预备 活动3 画一画 在以下所给图中的每个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 (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 (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够得到一个等腰梯形? 在学生独立探究的根底上,学生分组沟通 教师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生沟通针对不同熟悉水平的学生,引导其正确作图 本次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否发觉梯形与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他们之间的转化方
11、法 (2)学生能否将等腰三角形转化为等腰梯形 (3)学生能否主动参加探究活动,在争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对不同的观点进展质疑,从中获益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等腰三角形相仿,因此在活动3中设计了第(2)题,在推导等腰梯形性质或需要添加帮助线时,可以借助等腰三角形来讨论尤其是依据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可得到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性质,为活动4种开展探究奠定了根底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4 做做 探究等腰梯形的性质(引入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思想) 在一张方格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 (1)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在哪里?你能发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学生
12、画图并通过观看猜测; (2)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根据试验步骤,独立完成画图过程,观看图形,思索教师提出的问题,猜测、验证、归纳结论 针对不同熟悉水平的学生,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师生共同归纳: 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 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教学中要留意引导学生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尤其在证明“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这条性质时,“平移腰”和“作高”这两种常见的帮助线,在教学中头一次消失,可以借此时机,给学生介绍这两种帮助线的添加方法 活动5 练练 例1 (教材P118的例1)略 例2 如图,
13、梯形ABCD中,ADBC, B=70,C=40,AD=6cm,BC=15cm 求CD的长 师生共同分析,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例1是等腰梯形性质的直接运用,请学生分析、解答,教师倾听,同时留意指导学生,在证明EAD是等腰三角形时,要用到梯形的定义“上下底相互平行(ADBC)”这一点 分析:设法把已知中所给的条件都移到一个三角形中,便可以解决问题 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A作AEDC交BC于E,因此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由已知又可以得到ABE是等腰三角形(EA=EB),因此CD=EA=EB=BCEC=BCAD=9cm 解:(略) 通过题目的练习与讲解应让学生知道:解决梯形问题的根本思想
14、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帮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识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在教学时应让学生留意它们的作用,把握这些帮助线的使用对于学好梯形内容很有帮忙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例3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90,CABABC, BEAC于E 求证:BECD 分析:要证BE=CD,需添加适当的帮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D作DFAB交BC于F,因此四边形ABFD是平行四边形,则DF=AB,由已知可导出DFC=BAE,因此RtABERtFDC(AAS),故可得出BE=CD 证明(略) 例2与例3这里给出的帮助线均是“平移一腰”,教师们在教学或
15、练习中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再引导、补充其他帮助线的添加方法,让学生多了解、多见识 活动6 1小结 2布置作业 (1)已知等腰梯形的锐角等于60它的两底分别为15cm和49cm,求它的腰长和面积 (2)已知:如图, 梯形ABCD中,CD/AB, 求证:AD=ABDC (3)已知,如图, 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DECE,求证:AD+BC=DC(延长DE交CB延长线于点F,由全等可得结论) 师生归纳总结: 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1)“平移腰”: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图1); (2)“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图2); (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教案 模板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