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4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4篇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受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试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需通过试验来证明 教学重点: 1、通过试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预备: 学生分组试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
2、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测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测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试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标准、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便涂改试验数据。 自己做试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信任证据等,这就是设计试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
3、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试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分组争论、沟通: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测或假设 3、你设计的试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试验报告。 (教师可依据实际状况提示试验的方法) 三、试验。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试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测与假设。 3、设计的试验(包括
4、试验器材) 4、试验步骤及试验数据记录表格。 5、试验结论。 6、评估。 7、沟通。 五、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讨论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喜爱世界,喜爱科学,喜爱生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本节中消失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
5、振幅、音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学会自我构建学问体系。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争论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25根),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课 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动听悦耳,使人心情开心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唱歌家的唱歌);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今日我们一起来讨论乐音的特性。 新课教学 1.3声音的特性(板书) 乐音:是物体作规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
6、呢? 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测:声音的差异必定跟物体的振动状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 师演示:请听: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 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答复:声音的凹凸不一样。 我们先来讨论声音的凹凸与振动的关系: 一、音调声音的凹凸。(板书)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分组试验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5伸出桌外;(2)将锯条1/3伸出桌外;(3)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一样。 观看: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状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试验总结
7、:请填表。 锯条伸出长度振动快慢声音凹凸 伸出1/5最快最高 伸出1/3较快较高 伸出1/2慢最低 我的结论 振动的越快 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 同学们,刚刚的探究活动很胜利,让我们一起为同学们胜利的合作及探究鼓掌加油!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三 1、自然界的各种物体都是由组成的,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的多少,通常用字母表示。 2、质量的单位是,符号是。常用单位有。其换算关系为:1t = kg;1kg = g;1g = mg。 3、是试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天平的两臂长度相等,当两个盘中的物体的质量一样时,天平就会。 4、托盘天平的使用
8、:(1)把天平放在桌面上,将游码放在标尺处;(2)调整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3)把被测物体放在盘,向盘里加减砝码并调整游码,使横梁;(4)读取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刻度值,即为被测物体质量;(5)天平使用时要留意:看清天平的量程和分度值;要保持天平的清洁和枯燥;称量时添加砝码要从到。 5、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 、和而转变。 6、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比,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的。 7、单位体积的某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用公式表为:,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常用单位还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水的密是,它的物理意义是。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反映了物质
9、内分子(原子)构造的严密程度。某种物质的密度在数值上等于其质量与对应体积的比值,且为肯定值,但密度的大小与其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同种物质,密度与外形无关,与状态有关。 9、若已知物体的质量m和体积v,则可利用公式 =算出物质的密度;若已知物体的密度和体积v,则可利用公式m =算出物体的的质量;若已知物体的密度和质量m,则可利用公式v =算出物体的体积。10、推断物体是实心还是空心。假设是实心,利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分式分别求出质量、体积或密度,再与实际物体的质量、密度、体积进展比拟即可得出结论。 11、使用量筒前应观看量筒的和,以便正确选取适宜的量筒。读数时,量筒肯定要放在水平台上,视线要与
10、相平。 12、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原理 试验用器材:测质量,测体积; 13、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系,大局部物质遵从的规律,而水在04遵从的规律。 14、状态一样的,同种物质密度,不同物质上网密度一般,可以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15、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的,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密度一般是的,它不随质量和体积而转变,即取决于m/v的比值,不是由m或v某一个物理量来打算的。 16、密度的可变性:密度不像质量是物体的属性那样不随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密度在外界因素(如温度、状态、压强等)转变时将会发生转变。 17、典型的密度计算题:(1)质量不变:如水结冰,冰化水问题(状
11、态转变);捏橡皮泥(外形转变)。(2)体积不变:如瓶子问题(容器容积问题);铸造器材(模型问题)。 (3)密度不变:如样品问题。以上三类问题都属隐含条件问题:分类求解时,先求出这个隐含量;综合求解时,应用已知量和待求量表示隐含量,列出物理方程再求解。 18、测固体物质的密度通常是先测物体的质量后侧体积。留意减小误差:(1)液体密度采纳“剩余法”;(2)较大固体采纳“溢水法”,留意水要到溢水口;(3)质量较小的物体采纳“累积法”;(4)吸水性物体要让其吸足水或用排沙法。 19、用助沉法或针压法和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物体的密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1.学生熟悉物理
12、是好玩的、有用的。对物理讨论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留意的事情。 二、力量目标: 1.过观看和试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育初步的观看力量、分析力量。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喜爱科学的精神,发觉科学试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看及试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协作。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争论、试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争论法、试验法、观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头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
13、。请同学们观看美丽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展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好玩的试验。 演示 课本图0.1-1试验 演示 课本图0.1-2试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看分析试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试验好玩吗? 板书 物理是好玩的 板书 物理学的讨论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好玩且都包含肯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渐渐弄清晰其中的神秘。 物理学不仅好玩,而且特别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看、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索、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认真观看四周的生活,从中发觉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测、擅长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觉事物的进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