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夯基固本专项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夯基固本专项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一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夯基固本专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文本一: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迟子建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 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停注释的名言,注 脚层叠。2017年岁尾,在收获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上,在太热闹的时刻,我很想独自 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我吃过早饭,叫了一辆的土,奔向四川北路。我先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 多。红男绿女穿梭其间,不为膜拜文豪,而是踏着热烈的节拍,跳整齐划一的舞。他 们运动许久了吧,身上热了,大多将外套脱掉。我努力避让舞
2、者,走进世界文豪广 场。文豪们的铜雕均是全身像,或坐或站。可怜的托尔斯泰,他右手所持的手杖,挂 着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使他显出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与他一样不幸的,是手握鹅毛 笔的莎士比亚和狄更斯,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挂着色彩艳丽的超轻羽绒衣。出了世界文豪广场,再向前是个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一直排到门 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 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 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 出这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吗?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各路音乐
3、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 湮没了。在这幅|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 光。械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一树树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 激情饱满。鲁迅墓很好寻,在公园的西北角,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塞 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 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由于塑像有高大的基座,再加上草地四 围,有密实的冬青做了天然藩篱,因而墓地显得肃穆庄严。不过基座过高了,感觉鲁 迅是坐在一个逼仄的楼台看戏,让人担忧他的安危。走了,可是他们会回来的。他们会回来,从山里,回到故乡的湖边,
4、用这湖里的水, 来祭莫你。”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几十年,从祖父的时代起,就何曾听见过枪声?只要湖里和山里仍然产着鱼和 茶,田里和地里依然产着丝和米,我们总不少一碗饭吃。虽然这一切的财富不全是属 于自己,然而“我们不能跟别人争夺,我们靠着老天爷给我们一碗饭吃。”没有怨恨,也没有妒嫉。“所有这些,算什么呢? ”生活原来是卑微的,那么, 就卑微地生活着罢,在地母底怀抱里。一代一代地过着,不记得是谁来谁去,照样完着粮,纳着租税,照样得着老天爷 底恩赐,卑微地活着,从生到死。到处都是茅舍和竹篱,河湖港汉,将一切的地方连在一起。这里,连狗子也不会 对异乡人发吠的。“异乡人么?难道是强盗,是仇敌? ”“怕
5、什么呢?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人。生死有命!管他是什么罢,完粮纳税,难 道还有不让活着的么?是老百姓啊,是良民,又不是别的什么的。”然而,就是不让活着!杀戮和奸淫。(年轻的男子和妇人,在整个湖畔是早已绝迹了。)离别了,遍地的翠绿和金黄;离别了,故园,家乡;离别了,竹林里的祖先底坟场;离别了,水色,湖光。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难道就不能再看见了么?难道儿孙们就不能再回来么?难道连一个葬身之处也 会没有,永远漂浮着,如同浮萍,在陌生的地方? ”羊群也都垂头悲哀了,风吹过了无人烟的荒场。湖水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世世代代的仇恨和悲伤。我记忆着我那土地,虽然我不是从那土地生长起来的儿子。我底记忆是深沉的
6、。我永远不能忘记,在那一天,当我拿起了新闻纸,含着眼泪,止不住兴奋和欢 喜,读了这样的消息:江南,我们底!丰饶的、和平的土地。(自古以来,在那里出产着丝、茶和鱼、米。)那里的人 民是那么和平,有的人,有五十年不曾听见过枪声。但是,现在,为了民族,为了自 己。他们,一个一个地,在他们底手里,拿起了自己的武器。他们勇敢地参加了战争 着的集团。在每一个江南的角落里,打游击!(节选自战之歌,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文本二:论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陈剑晖中国散文最常见的事情表现方式,是“缘情于景”。西方的抒情文学传统在抒情 方式上,偏于直抒胸臆。而中国散文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则偏重于情景交融、物我比 兴,以期更委婉
7、、曲折、含蓄地传达情思和生命体悟,从而达到“缘情而绮靡”的美 学境界。中国散文的另一个抒情表现手段,是十分重视气韵和音乐性,这一点也是西方的 散文所欠缺的。无论是庄子想象飞扬的“逍遥游”,司马迁的“无韵之离骚”,还是 唐宋八大家的山水游记,甚至是韩愈、朱熹一路的说理文,无一例外都写得酣畅淋 漓、气韵生动,韵在物外,情在理中,达到了 “文”和“笔”的高度统一。修辞立其诚。重视修辞、文采、表达的婉曲含蓄,这是汉字的魅力所在,也是中 国散文的一大特色,更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重要抒情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散文 的书写不是一般的书写,更是凝聚着中国诗性文化的审美情趣,烙印着中华民族的精 神底色的书写。(
8、节选自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4期)13.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湖水是那么温柔,永远只是私语着无穷尽的温柔的故事”运用了拟人手法,突出 记忆中江南的静寂、和平。B. “江南,美丽的土地,我们底!”这几个字朴素、刚健、含义深沉、感情激越,直接 写出了作者对故乡江南的热爱。C.四句“离别了”,将侵略者的暴行具象化,让人们从具体的事物中感受到杀戮和奸 淫带来的破坏。D. “我们不能跟别人争夺,我们靠着老天爷给我们一碗饭吃”写出中国人的温顺,善良、平和,反衬出侵略者的残忍。1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祖母底悲哀是深沉的”
9、一句串联起后半部分内容,从一个历经沧桑与磨难的老人 的角度描写了侵略者的暴行。B.文本一首尾呼应,以丰饶的、和平的江南开头和结束,结构严谨,结尾升华主题, 中国人在苦难中奋起反抗。C.中国散文之所以凝聚着中国诗性文化的审美情趣,烙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是 因为重视修辞、文采、表达的婉曲含蓄。D.与西方抒情文学偏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不同,中国散文更委婉、曲折、含蓄地传 达情思和生命体悟。15 .文本一中画线部分对母亲的描写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 分析。16 .文本二概括了中国散文抒情传统的特点,文本一是如何体现其特点的?请结合材料 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历史母本余秋雨多年来我一直被问,写作散文受谁的影响最深。我曾经如实地回答过“司马 迂”,立即被提问者认为是“无厘头”式的幽默。“我们问的是散文啊,您怎么拉出来一个古代的历史学家? ”我不知如何解释,后来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就不作回答了。年岁越长,披阅越多,如果自问最倾心哪位散文家,我的答案依然没变。散文什么都可以写,但最高境界一定与历史有关。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太像散 文了,不能不使真正的散文家怦然心动。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但是历史有气象,有情节,有收 纵,有因果,有大量需要边走边叹、夹叙夹议的自由空间,有无数不必刻意串络却总 在四处闪烁的明亮碎片,这不是散文是什么?而且也只能是
11、散文,不是话本,不是传 奇,不是策论,不是杂剧。既然历史本是如此,司马迁也就找到了写史的最佳方式。他以第三人称的叙述 主体从容地说着,却与一般历史著作的冷若冰霜不同。他说得那么富有表情,有时赞 赏,有时倾心,有时怀念,有时祭奠,有时愤怒,有时讥讽,有时鄙视。但这一切, 都只是隐约在他的眉眼唇齿间,而没有改变叙述基调的连贯性。有时,他的叙述中出现了较完整的情节,有人物,有性格,有细节,有口气, 有环境,几乎像一则则话本小说了。但是,他绝不满足人们对故事情节的世俗期待, 绝不沦入说唱文学的眉飞色舞,叙述的步履依然经天纬地,绝无丝毫哗众取宠之嫌。有时他不得不评论了,除了每篇最后的“太史公曰,也会在叙
12、述半道上拍案 指点,却又点到为止,继续说事。事有轻重远近,他如挥云霓,信手拈来又随手掀 去,不作纠缠。这样一来,他的笔下就出现了各种色调、各种风致、各种意绪、各种情境的大 组合。明君、贤相、恶吏、谋士、义侠、刺客,各自牵带出鲜明的人生旋律,构成天 道人心、仁政至德的丰富交响。这便是真正的“历史文化大散文”。史记的这种散文格局如云似海,相比之下,连唐宋八大家也显得剪裁过 度、意图过甚,未免小气了。问:以散文写史,是否符合历史科学?我的回答是,既然历史的本相是散文 状态而不是论文状态,那么,越是以近似的形态去把握,便越合适。否则,就会像捕 云驯海,谁都劳累。晚问:把史记作为散文范本,是否大小失度?
13、我的回答是,写天可以取其 一角,但必先感受满天气象;画地可以选其一隅,也必先四顾大地苍茫。散文的范本 应该比寻常散文开阔得多,才能摆脱琐碎技巧而获得宏大神韵。包除了内容,散文的基元是语言。在这一点上,司马迁也称得上是千古一笔。颔马迁的文笔,是对他周围流行文字的艰苦挣脱。在他之前,文坛充斥着浓郁 的辞赋之风。以枚乘、司马相如等人为代表,追求文学上的铺张和奢侈。到了司马迁 时代,此风越演越烈。好像是要呼应汉武帝所开创的大国风范和富裕局面,连散文也 都竞相追求工丽、整齐、空洞、迟肆,甚至还要引经据典,磨砺音节。虽然确也不乏 文采,却总是华而不实、装腔作态。这种倾向发展到以后,就成了过度讲究藻饰、骄
14、偶、声律、用典的六朝骄文,致使到唐代,韩愈、柳宗元他们还要发起一个运动来反 对。断道了司马迁的文字环境,就可以明白他文笔的干净、朴实、灵动,包含着多 大的突破。他尤其像躲避瘟疫一般躲避着整齐的骈偶化句式,力求明白如话、参差错 落的自然散句。他又要把这种散句熔炼得似俗而雅、生动活泼,实在是把握住了散文 写作的基础诀窍。他还不让古代语言以“佶屈聋牙”的形态出现在自己的文章中,而 必须改得平易流畅,适合当代人阅读。我们如果在他的书中看到某种整齐、对称、排 比的句子,基本可以断定不是出于他自己的手笔。例如后世专家们看到某篇文章中有 一段以四字为韵的句法,一致肯定为后人孱入。兑到这里,我实在无法掩盖积存
15、已久的现代悲哀。我们的时代,离两汉六朝已 那么遥远,不知何时突然掀起了一种不伦不类的当代骄文,一味追求空洞套话的整齐 排列。麟一次我在传媒上启发年轻人写作少用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回归 质朴叙事。这是多么常识性的意见啊,却据说引起一片哗然,都说少了成语、形容 词、对偶句和排比句,何来“文学性”?大家竟然都不知道,这种不像正常人说话的 所谓“文学性”,其实是最为低俗的“伪文学形态”。中国人已经摆脱了两千年,到 了唐代又狠狠地摆脱了一次,到了五四再彻底摆脱过一次。而且,每次被摆脱的文 体,都比现在流行的一套好得多了。跳想,大家还是应该更认真地读史记,除了认识历史学上的司马迁之外, 还应该认
16、识文学上的司马迁。乍夜写作此文稍想,从书架上取下聂石樵先生写的司马迁论稿翻阅,没想 到第一眼就看到一段话,不禁会心而笑。他说:我国古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汉代,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 成就最高的是史记。内容上颇有“拾级而上” “爱上层楼”的层次之美,语言上 巧妙运用顶真修辞,连贯上口。这个观点,颇合我意。就此,我真的可以用几句话结束这篇文章了:史记,不仅是中国历史的母 本,也是中国文学的母本。看上去它只与文学中的诗有较大的差别,但鲁迅说了,与 离疆相比,它只是“无韵”而已。两千年前就把文史熔于一炉的这位伟人其实也就是把真、善、美一起熔炼了, 熔炼在那些不真、不善、不美的夜晚。熔炉就
17、是那盏小油灯。难道,它真的熄灭了?(选自余秋雨中国文脉,有删改)1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历史没有韵脚,没有虚构,没有开头和结尾”这一句可以理解为历史并非简单的 循环重复,它不虚美,不隐恶,而且永远是“进行时”,永远不会终结。B.历史“有大量需要边走边叹、夹叙夹议自由空间”,令人联想到史书、史家的评 论,如司马迁的“太史公曰、班固的“赞曰”、陈寿的“评曰”C. “绝不沦入说唱文学的眉飞色舞”,意在表明史记不像说唱文学那样生动; “叙述的步履依然经天纬地”,意在表明史记故事生动,内容广博。D. “有时他不得不评论了” “也会在叙述半道上拍案指点”,说明史记本该如
18、一 般的历史著作一样客观,但司马迁却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爱憎褒贬。1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问答,构思新颖,颇有先抑后扬之意,意在指出大众对司马迁史记堪为散 文母本的不解,为下文具体评价史记张本。B.文章段设置两问两答,作者既对史记符合历史科学这一说法予以肯定,又 对史记是大小适度的散文范本的观点进行强调。C.文章段作者用“不伦不类”“空洞套话”等词,直接揭示当代骈文的华而不实, 在文中主要是为了体现作者对这种文风的鄙夷。D.文章结尾处由实入虚,由史记想象司马迁著述的场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 “真” “善” “美”三个字概括了史记的美学意蕴。19 .作者认为史记
19、是散文的母本,自己深受其影响。结合文章分析本文与史记 的相似之处。20 .余秋雨不仅是一位作家学者,同时在戏剧方面也很有研究,有评论家认为他的散文 有明显戏剧的色彩。请联系本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以及解析1 .答案:B解析:“这两处都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错误。第段中的“湮没”,写公园环境 嘈杂,作者感到惋惜;第段中的“湮没”,写风声等自然之声盖住了公园里的世俗 之声,鲁迅墓周围变得宁静清寂,作者的心境也有了变化,变得宁静,并没有表达惋 惜之情。2 .答案:C解析:A项,“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错误,呐喊小说集描写 的是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B项,“闰土等底层知识分子
20、受害 者”错误,闰土不是底层知识分子形象,也不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D项,“其 目的是衬托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错误,由文本二可知,“平空添上一个花环”是为 了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隐喻在绝望中依然有革命的力量,不是为了 “衬托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3 .答案:第段中,作者说鲁迅先生用生命之血进行创作,他小说中的人物具有象征 性和巨大的影响力,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敬仰与怀念;凸显了拜谒鲁迅墓的 意义,启迪人们思考“如何敬仰与怀念鲁迅等文化先驱”的问题。解析:解答本题,可从情感、主题等角度入手分析。例如,由原文”像孔乙 己充满了有筋骨的象征性”可知,作者说鲁迅先生用生命之血进
21、行创作,他小 说中的人物具有象征性和巨大的影响力,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敬仰与怀念;“鲁迅公园中哪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凸显了拜谒鲁迅墓的意义,启迪人们思 考“如何敬仰与怀念鲁迅等文化先驱”的问题。4 .答案:(1)态度:淡然,不在意。(2)依据:鲁迅先生得知自己的译作原稿被用来包油条时的态度;鲁迅先生对自 己后事的处理意见(或:在病后杂谈中表达的对于追悼自己一事的态度)。解析:答题时,先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到与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的态度相关的 内容,然后加以分析即可。第段中“先生却淡然,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 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这表明鲁迅先生对于人们不了解、不尊重
22、 自己译作原稿的情况并不在意,淡然处之;第段中“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也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他不喜欢被追悼,不喜 欢挽联”,表明鲁迅先生并不看重后人的敬仰、怀念,态度超然。据此整理作答 即可。5 .答案:B解析:“我”对秦似十分敬重,并不“主要是亲热和熟络”,也没有“戏弄他”。6 .答案:D解析:秦似“在野草中引用古诗和倍柯根的话”是为了战斗和讽刺,文辞风格 犀利。7 .答案:“秋”既是时节,又喻指收获,标题“一年容易又秋风”由此而来,是理 解文本情感的重要线索;围绕“一年容易又秋风”,文章叙述“我”与家槐兄、秦 似的相聚,并插叙野草创办的历程,这些都发生在秋天;贯
23、穿着人到中年需勤 勉奋进的深沉感叹,文末再次呼应题目,升华主题。解析:8 .答案:文本一以“野草”写人物,侧重写“野草”的顽强和葱茏,表现野草 的创办者秦似的坚韧与辛勤,表达对其的赞美及对自身的勉励;文本二以“野草” 喻刊物,侧重写“野草”的卑小和作用,表达创办野草的期许和目的。解析:9 .答案:C解析:“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高超的智慧”分析错误。由原文“鲁迅先生 至死也是自成方圆”可知,作者写鲁迅先生的遗嘱是为了表现鲁迅先生的温柔是 有棱角的,凸显了他是非恩怨分明的性格特点。10 .答案:C解析:“用含蓄深沉的语言”错误,本文语言朴实,偶有清新明快。11 .答案:与许广平的爱情中的温
24、柔。讲求情趣,会谈论衣着时尚和美学。有孩 子般可爱而顽劣的天性。是非恩怨分明,其温柔有棱角,有棱角的地方自成方圆。 解析:解答本题,要先梳理出文本中有关鲁迅先生“温柔”的内容。第3段中的“坚 硬中的温柔为许广平绽放时,一定像极了楼下盛开的梅” “他是她永远的小白 象”等写到了鲁迅先生与许广平的爱情;第4段中的“就是说起时尚衣着也头头是 道成了时尚达人”等体现了鲁迅先生的情趣盎然;第5段中的“他看见有人随地 小便时有些小坏坏”等写出了鲁迅先生的可爱与顽劣;第6段中的“鲁迅先生至 死也是一个是非恩怨分明的人,记着人应许他的事物还没兑现,记着该报的仇恨一定 要还回”等写出了鲁迅先生是非恩怨分明。整合
25、上述内容加以提炼概括即可。12 .答案:“我”结束怀想,回到现实,此时的“我”对生活中的鲁迅先生又有了另 一层面的认识和理解,丰富了鲁迅先生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与 开头相呼应,“我”是在春天的芬芳中拉开了对温柔的鲁迅先生怀想的序幕,结尾时 又写“我”在春光正好时恰好苏醒,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解析:解答本题,应从内容、结构等方面作答。从最后一段的内容来看,“在一尊神 圣的塑像面前,再惊天动地的语言都已是多余”,说明作者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的认 识和理解;“春光”“苏醒”有着深刻的比喻意义,是对鲁迅精神的赞颂,深化了文 章的主题。结构上,文章开篇提到的“令我的呼吸中也有了些春天的芬芳
26、”和结尾提 到的“春光”等相呼应,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3 .答案:B解析:”直接写出了作者对故乡江南的热爱错,作者不是从那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孩 子。14 .答案:C解析:因果关系错误,“重视修辞、文采、表达的婉曲含蓄”是中国散文的一大特 色,但丈中并没说这是“中国散文凝聚着中国诗性文化的审美情趣,烙印着中国民族 的精神底色”的原因。15 .答案:手法:细节描写。表达效果:形象地描写了母亲失去孩子后的痛苦和无助。 衬托出侵略使无辜中国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突出侵略者的恶行,表达作者对侵略 者的痛恨。解析:16 .答案:中国散文偏重于情景交融、物我比兴,以及更委婉、曲折、含蓄地传达情 思和生命体悟
27、。文本一通过描写记忆中江南的富饶、和平与侵略后江南的破碎、绝 望,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中国散文重视气韵和音乐性。文本一把叙 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以短句为主,按句分行,重复强调某些词语、句子或段 落,节奏鲜明,一唱三叹,具有浓郁的诗歌特点。中国散文重视修辞、文采、表达的 婉曲含蓄。文本一中作者进行了苦心经营,如将富饶、和平的江南与敌人侵略后的江 南对比,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守卫美丽国 土、赶走侵略者的信念以及对和平的向往。解析:17 .答案:C解析:C. “绝不沦入说唱文学的眉飞色舞”意在表明史记绝不迎合世俗;“叙述 的步履依然经天纬地”意在表
28、明司马迁关心国家命运的历史责任感。故选C。18 .答案:C解析:C. “主要是为了体现作者对这种文风的鄙夷”错,批驳当代骈文,在文中主要 是为了反衬出司马迁史记文笔、文风的可贵。故选C。19 .答案:都选用历史题材。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本文则围绕史 记展开抒情议论。都运用针硬时弊的笔法。史记体现了司马迁对当时铺张奢侈的辞赋之风的反 对,本文则是针对当下掀起的不伦不类的不良文风进行批驳。语言都追求干净朴实灵动。史记的语言力求明白如话、参差错落的自然散句, 本文的语言力求回归质朴。都为国家的文脉忧思。两者都有对真、善、美文风能否康续的思考与担忧。解析:都选用历史题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29、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 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本文“写作 散文受谁的影响最深。我曾经如实地回答过司马迁”“司马迁也就找到了写史的最佳 方式。他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主体从容地说着,却与一般历史著作的冷若冰霜不同”史记的这种散文格局如云似海,相比之下,连唐宋八大家也显得剪裁过度、意图 过甚,未免小气了”司马迁的文笔,是对他周围流行文字的艰苦挣脱” “大家还是应 该更认真地读史记,除了认识历史学上的司马迁之外,还应该认识文学上的司马 迁”全文围绕司马迁与他的史记展开抒情议论。都运用针硬时弊的笔法。“司 马迁的文笔,是对他周围流行文字的艰苦挣脱。在他之前,文
30、坛充斥着浓郁的辞赋之 风”史记体现了司马迁对当时铺张奢侈的辞赋之风的反对;本文“我们的时代, 离两汉六朝已那么遥远,不知何时突然掀起了一种不伦不类的当代骈文,一味追求空 洞套话的整齐排列”则是针对当下掀起的不伦不类的不良文风进行批驳。语言都追 求干净朴实灵动。结合“他尤其像躲避瘟疫一般躲避着整齐的骄偶化句式,力求明白 如话、参差错落的自然散句”可知,史记的语言力求明白如话、参差错落的自然 散句;”也会在叙述半道上拍案指点,却又点到为止,继续说事“这个观点,颇合我 意”,本文的语言力求回归质朴。都为国家的文脉忧思。结合“知道了司马迁的文 字环境,就可以明白他文笔的干净、朴实、灵动,包含着多大的突
31、破。他尤其像躲避 瘟疫一般躲避着整齐的骈偶化句式,力求明白如话、参差错落的自然散句“我实在无 法掩盖积存己久的现代悲哀。我们的时代,离两汉六朝已那么遥远,不知何时突然掀 起了一种不伦不类的当代骈文,一味追求空洞套话的整齐排列”可知,两者都有对 真、善、美文风能否康续的思考与担忧。20 .答案:凸显场景性。戏剧有典型的现场感,本文多处设置场景,如媒体上自己与 青年人之间的争论场景等,有更直观的效果,让读者身临其境。设置内部冲突。戏剧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本文设置的读者与文章之间的 观点的冲突(或司马迁与当时文人之间文风的冲突,作者与当下文风之间的冲突)进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
32、兰和松柏,树高枝桐。我随手摘下一 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权当鲜花。 何况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对所描述的花 儿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地写花,是在药中,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 红白的花儿(也是无名之花)。相比鲁迅的杂文,我更偏爱他的小说,尤其喜欢故事新编。其中的铸 剑,惊心动魄,我是把这个短篇当史书来看的。鲁迅是个高超的人物雕塑家,他小 说中的人物,像是青铜锻造的,叩击时会有深沉的回声。而且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一 股动人的光芒悲凉的诗意之光,像孔乙己阿Q正传风波药伤 逝明天等堪称经典的篇章,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一
33、个人以笔蘸着自己的生 命之血,化解心中块垒时,播撒于春日晚雾中的纯美幽灵,他们充满了有筋骨的象征 性。我想鲁迅公园中世界文豪广场的雕塑,如果换成阿Q、孔乙己、单四嫂子、九斤 老太、眉间尺,也是极相宜的这些人哪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 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却也孤独。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 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也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他不喜欢被追悼, 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表述绝非 故作超拔,这像他的脾气。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的石杆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
34、练习格斗,互 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 默良久,之后转身。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 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拥有的宁静清寂,所以我 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我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 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湮没了嘈杂的人 声。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了他略含嘲 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有删改) 文本二: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
35、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 一步增强了散文内容的表现力。设置悬念。戏剧常用悬念引发读者兴趣的同等效果,本文以对话开篇,中间又多次 设问,在自问自答中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多时空转换。戏剧情节的发展在不同的场景转换中展开,本文从自己与提问者的对 话到司马迁在当时文字环境中艰难挣扎的场景,从自己与当下青年人观点交锋场景到 最后司马迁夜晚写作场景,在转化中展开行文思路。语言内涵的丰富性。戏剧语言具有丰富的潜台词,本文语言似浅实深,如最后两 段。解析:凸显场景性。戏剧有典型的现场感,本文“我们问的是散文啊,您怎么拉出 来一个古代的历史学家? ”设置被问的场景,“有一次我在传媒上启发年轻人写作少 用成语、形容词
36、、对偶句和排比句,回归质朴叙事。这是多么常识性的意见啊,却据 说引起一片哗然”设置媒体上自己与青年人之间的争论的场景,设置场景使读者有更 直观的效果,让读者身临其境。设置内部冲突。戏剧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 突,本文“到了司马迁时代,此风越演越烈。好像是要呼应汉武帝所开创的大国风范 和富裕局面,连散文也都竞相追求工丽、整齐、空洞、恣肆,甚至还要引经据典,磨 砺音节”设置司马迁与当时文人之间文风的冲突,“有一次我在传媒上启发年轻人写 作少用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回归质朴叙事。这是多么常识性的意见啊, 却据说引起一片哗然,都说少了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何来文学性”设置 作者与当下
37、文风之间的冲突。文章设置的读者与文章之间的观点的冲突,进一步增强 了散文内容的表现力。设置悬念。戏剧常用悬念引发读者兴趣的同等效果,本文 “我们问的是散文啊,您怎么拉出来一个古代的历史学家? ”以对话开篇,“这不是 散文是什么? “以散文写史,是否符合历史科学? ”“把史记作为散文范本,是 否大小失度? “中间又多次设问,在自问自答中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多时空转换。 戏剧情节的发展在不同的场景转换中展开,本文“我们问的是散文啊,您怎么拉出来 一个古代的历史学家?我不知如何解释”从自己与提问者的对话,到“他尤其像躲 避瘟疫一般躲避着整齐的骈偶化句式,力求明白如话、参差错落的自然散句”司马迁 在当时
38、文字环境中艰难挣扎的场景,从“有一次我在传媒上启发年轻人写作少用成 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回归质朴叙事。这是多么常识性的意见啊,却据说引 起一片哗然,都说”自己与当下青年人观点交锋场景,到“两千年前就把文史熔 于一炉的这位伟人其实也就是把真、善、美一起熔炼了,熔炼在那些不真、不善、不 美的夜晚。熔炉就是那盏小油灯”最后司马迁夜晚写作场景,在转化中展开行文思 路。语言内涵的丰富性。戏剧语言具有丰富的潜台词,本文“熔炉就是那盏小油 灯”“难道,它真的熄灭了? ”语言似浅实深,有对司马迁真、善、美文风的赞美, 也有对现实文风的忧思。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
39、慰藉那在寂寞 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 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 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 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 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 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 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摘编自鲁迅呐喊自序)
40、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以“旧书”“名言”为喻,形象地说明了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 魅力。B.第段中的“湮没”,指各路声响盖住了鸟鸣等自然界的声音;第段中的“湮 没”,指风声等自然之声盖住了公园里的世俗之声。这两处都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 情。C.第段画框的“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中,有广场上的舞者、排队买早点的人们。 D.第段写鲁迅墓虽有绿树青草等相伴,但缺少宁静清寂的氛围,作者为此感到遗 憾。2.文本一提到了呐喊中的诸多作品,下列对呐喊小说集的理解与分析,正确 的一项是()A.小说集描写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众多经
41、典的形象,表 达了作者为时代而“呐喊”的心声。B.孔乙己、闰土等底层知识分子,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更为可悲的是,他们深 受其害而终不觉悟。C.华老栓和阿Q等形象,反映了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愚昧和麻木,也寄寓了作者“哀其 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D.鲁迅先生在药的结尾给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其目的是衬 托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3 .文本一中,作者在写拜谒鲁迅墓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段对于鲁迅小说的感受?4 .从文本一最后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看,作者认为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有着怎 样的态度?请从文中找出两处依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一年容易又秋风孟超一年容
42、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晒焦了的皮肤,和臭虫咬、蚊子 伤的斑疤,虽然还点点的存在着,让我以回忆的感伤来摸弄这些创痕;但,酷热总有 过去的时候,似乎可以自慰。于是秋来了,而秋也并不顶好受,且不说“九月衣裳未 剪裁”,冷雨扫在身上,使人想到酷寒,又何尝不可怕呢?又加秋风秋雨,带着一曲 凄凉的情调,连秋虫都战抖了,而况人的心弦,是正被时序的万华林的弓子所拉动着 呢?家槐兄从柳州来,与他在桂林的聚合,又是一年了。秋风来时,他也来了。幸喜 两个人谁都也没有秋意,没有感伤,一秋自然还在使劲地拉动着他的弓子! 一握手, 暖煦煦的,似秋阳轻晒着的一般的温意,谁都没曾减少了热力,虽然经过了 一个夏
43、天,还和去年一样,这是两个人同样的道慰着的。一同去访秦似兄,谈起野草,从创刊到现在不觉得已经两年了。家槐兄恳切 地称许秦似兄支持这一刊物的毅力。是的,有一分热,放一分光,腐草化萤,虽然不 过是一种传说;然而,这一束碧新色的叶儿,它不会腐,它却放着萤光,小虽小,它 有着它的热力的。而况,叶绿体是会消化了吸取的炭气,而呼出了氧气;一个有修养 的园艺者,他不只为了花开,他也为了叶子的成长,至于叶子的多寡,长短,可以放 散多少氧气,盖不须计论,这又是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了。秦似兄之于野草是这 样的。秦似兄近月来,是肥胖了许多,面圆圆的,有似于华透迪士尼卡通画上的小 猪,我几次这样调笑他;问其致肥之道,他
44、说,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他是研 究生物学的,恐怕也找不出论据来:但这两年来,因为野草,我是深深地知道他 在各方面受到了无数的困难,满肚皮里压下了无数的闷气。如果真把这一刊物当成一 堆小草看的话,那么,在培植上,他所卖的力,所受的艰难,真比一个农夫种二三亩 田还要劳瘁得多哩。这并不是说他力有不逮,事实告诉我们,在蓬蒿之中、贫瘠之 地,种一株草,是比在肥土壤里种几十亩谷禾,须要费力得多的,也正因为这样才显 出可贵来。当家槐兄慰藉他的时候,我想,他回想一下这两年的辛勤,也会自慰吧。记得还是前年,也是一个秋天,我在夏衍兄那里会见他,那时,野草还没人 地下种。秦似兄尤不善于在这种复繁奇出的社会中,
45、八面玲珑地到处作揖应付,或者 掉花枪,玩世故,耍手段,因此也就常常被人看成懦弱。其实别看他肌肉肥,他骨头 却和秋天的老树枝子一样硬呢。也正为了这点,才似乎有许多不必要的侵凌,打击着 他。可也同时因为他的个性所赋,而野草才能有他一贯的作风,才能经得起日晒雨 淋,和霜雪的不断地袭来,却愈显出他那葱翠的颜色,临风不偃的神韵的。又是秋天了,说快也快,野草从下种到今天,他是经过三个秋天了。我曾亲眼看 着树头上几度谢落,几度葱茏;也曾亲眼看见秋雁几番的来去,长鸣着划过了中天。 而这小小的草,却不曾在谁的践踏下委顿;不曾被太阳晒焦,显出了枯黄;受着风霜 雨露,而伤损了草根草叶。更不曾移进了温室,变成案头清供
46、。他不打哆嗦地,依然 地在秋风中直立着。我爱野草,而我是知道园艺者对他是如何的培植的。可是,正因 为我爱野草之故,我应该正告他,他的下种是在秋天,已经度过了二个秋天,而今, 是秋,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家槐兄说:“秋应该是我们所砍喜的,秋天是收获的时候。”对的,两年的时 间,野草是有了他的收获,即使是放射出只是极轻微的草香,即使是只植下了一 颗种;而他的叶是永远青着的,我想,这不能不向秦似兄举一举杯吧。至于我自己,人已在中年了,在秋天应该有点秋意才是,然而,不;或者也许是 反常,自己却想在秋风里多挣扎一刹,可是视秦似兄之辛勤,是追不上;视家槐兄之 爽直,尤其追不上;又哪里不悲哀
47、呢?“一年容易又秋风”,秋更深了,我们要更加一番鼓舞才是!(有删改) 文本二:野草(节选)秦似命名野草,用意所在,并非全在因袭,也说明着我们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东 西,并不高瞻远嘱,自己先给它一个卑之无甚高论的名号。野草虽然孕育于残冬,但 苗长和拓殖却必须在春天的。如果严冬再来,它自然还得消亡。“野火烧不尽,春风 吹又生”,这固然说明着草莽之类的顽强,然而也同时是自然界的机械循环的悲剧。 这种机械的循环,于人类倒不能类推的。大抵人间的春天到来,严冬自己就先宣告死 灭。不过这正是野草身外的事。在目前他只是芜杂丛生,荆莽交错,既无花果之望, 亦无枝叶之阴。它只希望给受伤的战斗者以一个歇息的处所,让他们退到野草,拭干 伤口的血痕,再躺一会。如果因疲劳而至于饥饿,则掘几把草菇,也聊胜于无。弄一点笔墨,比起正在用血去淤塞侵略者的枪口,用生命去争取民族的自由的玉 大群青年人,正如倍柯根所说,是“以花边去比喻枪炮了”。然而英伦的雾以 至美国人的狗一类东西正大量地在印,这事实又教育了我们,即使同是花边,也 还有硬软好坏的分别,有的只准备给太太们做裙带,有的却可以替战旗做镶嵌。加以 上面所说的种种,就印了野草。(有删I改)【注】野草写于1940年,是文艺刊物野草月刊的发刊词。秦似是野 草的编委之一,主要负费编辑部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