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解读与整体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解读与整体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解读与整体教学设计01、单元要素梳理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特殊单元,习作单元,是统编教科书 诸多“特殊单元”(如,策略单元、文体单元、思维单元、名人单元、 名著单元等)之一。“让真情在笔尖流露”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意 在通过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联想到 自己生命中遇到的类似的人和事,并能积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在阅读与写作训练要素方面,本单元分别提出了如下要求:“体会文 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以及“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 感”。这两个训练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围绕“如何表达 真情实感”这个核心内容展开,并采用先从阅读中向经典
2、作品学习它 们表达情感的方法,然后在习作中重点运用所学方法的策略,最终完 成本单元的整体构建。本单元选编了朱自清的匆匆、史铁生的那 个星期天作为课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作为习作 例文。1.关于“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一阅读训练要素,统编版教材在前11册教材中已有循序渐进的学习安排:言一一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 不起”这段文字,无须讲解、无须分析,只要朗读感受、默读默想:母 亲的爱仿佛就在自己的身上!5 .与匆匆比较,发现二者“表达情感方式”上的异同。对于 六年级的
3、学生来说,匆匆与那个星期天的比较,还真有难度, 教学中鼓励学生能有理有据地表达,也鼓励能发现一点是一点,借助 表格来表达“异同”。从而完成课后第三题6 .学习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发现交流平台印证了我们自己的总 结,学生会成就感满满。7 .第50页的“初试身手”,让学生用融情于景、事、人的方法, 来表达自己情感。再次修改完成写下的片断。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这是两篇习作例文。习作例文的功能,是“为写而读”,直接指 向启发、改进学生习作的可触摸、好仿写的例子。当然也是名家大作, 其精髓奥妙还是需要教师点拨一二,使学生更理解、更认可、更乐于 /善于模仿。这两篇习作例文就是“一件事”“两个人”:别了
4、,语文课 主要写一件事抒发爱中文、爱祖国的情感。阳光的两种用法主要 写母亲和毕大妈两个人,抒发对母亲和毕大妈的赞美之情。两则例文的要点梳理如下:别了,语文课的旁批分别从三个 角度提示了怎样表达真情实感一一具体事例、内心独白、选择合适的 材料;阳光的两种用法的旁批从两个角度提示了怎样表达真情实 感一一具体事例、围绕一条主线。1 .静静地默读、默想。这两篇都是名家散文,构思巧、语言美、 情感浓。学习时,首先是要放松脑筋、心无旁鹫地(不带任务)读。2 .对照旁批,琢磨着读。作者表达的好、尤其是与本单元训练 重点密切关联的可取处,都通过旁批的形式明白写出来。比如,别 了,语文课最后一处旁批:“写告别语
5、文课,可能有很多事情可写, 这里选择了老师留言和同学送书两件事,“留”下什么“言”、“送” 的什么“书” ?细读老师的所留之言和同学所送之书,惜别之情、关 切之心,就把气氛与心情突显出来。”其他什么“事情”能比得上这 两件事典型、有代表性呢?这也告诉我们,习作选择材料时,一定要 比较、筛选,把最能表现“真情实感”的事情挑选出来、记录下来。 这就是要素中说合适的内容。3 .带着课后问题,思考着读。两篇课文课后都只有一个问题“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直指训练重点。通过充分地读,实践证明学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别 了,语文课主要通过:(1)上语文课的事;(2)对语文课的态度/情 感变化;(3)对
6、“我”和张先生的语言、行动等的细致描写;(4)直 接渲泻(最后一自然段)等来表达真情实感。阳光的两种用法主 要通过:(1)母亲和毕大妈“巧用”阳光的事;(2)大段的议论(如, 第三自然段、最后一自然段)等等,来表达真情实感。习作1 .让学生自读56页的习作内容,然后共同梳理出我们本单元的 习作要点和难点。写作对象:一种印象最深的感受,写具体;写作方法:要写具体事例,并回顾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当 时的心情等,思路要清晰;情感若有变化,要写清楚;写出真情实感。评价要求:同伴互评哪些地方(细节)较好地表达了真情实感。写作难点:如何把事情写具体并重点突出;如何用细节表达出真 情实感(抒情方法)。2
7、 .15分钟内完成自己的写作提纲,并标记出想不明白需要再思 考的部分。3.完成习作,比对习作例文。(1)再次检视自己写的“让真情自然流露”的习作,看用了哪 些方法表达真情;看还能向作者“借”点什么;看还能补充点什 么拿起笔来,用上修改符号修改。(2)修改好了,和同学交换读、互相鼓励。(3)每组推选一篇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分享点评。(4)学生根据组内互评建议进行习作修改,最后工整地誉抄出来。册序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二上第七单元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二下第二单元读句子,想象画面。试着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四上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四上第六单元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 会人物的
8、心情。四下第一单元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 达的思想感情。四下第三单元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 会诗歌的感情。五上第一单元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 感情的方法。五上第六单元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 中蕴含的感情。五下第一单元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六下第三单元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从表中可以看到,在二、四、五年级的教材中,已经由浅入深地教授了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多种方法策略。从低段的“朗读”与“想 象”,到中段的抓“人物描写”和“关键语句”,再到高段五年级的 借物抒情和抓场景、细节。那么本单元到底要教会学生去体会的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方法呢?结合本单元的所选文本的课后习题、
9、“交流平台”以及“初试身手”几部分综合来看,本单元的“怎样”,一是指学生们在五年级时已经初步学习过、在匆匆第4自然段集 中出现的直接抒情法,以及学生还比较生疏的,在那个星期天中 贯穿全篇的间接抒情法。明白什么是“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 景物之中”的间接抒情,在与直接抒情的对比中进行理解,是本单元 学习的重难点。在“初试身手”版块中还设置了专门的间接抒情片段练习,帮助学生从感受到理解再到运用。在梳理清楚阅读要素中所指代的内容、方法和路径后,我对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做出如下细化:六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选文阅读训练要素阅读要素细化匆匆那 个星期天别了,语 文课阳 光的两种用 法体会文章是怎么 表达
10、情感的。1 ,阅读饱含真挚情感的散 文,丰富情感体验,想到 身边类似的人和事,积极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2. 了解文章可以通过描写 人物、景物,叙述事件等 方式,间接抒发自己的情 感;也可以直接把心里想 说的话写出来,抒发情感。2.本单元的写作训练要素是“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统编版教材中,与本单元在纵向上有所关联的要素梳理如下:册序单元写作训练要素三上第八 单元学写一件简单的事。把事情的过程相 对完整地写下来,并表达出当时快乐 的心情O四上八元 第单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四下第一 单元写自己喜欢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 的感受。五上第一 单元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五
11、上第六 单元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 受。六上第三 单元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 法。六上八元 rfp乡i A月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 感。六下第三 单元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 感通过梳理可以看出,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围绕写作中“如何表 达真情实感”这个话题,统编版教材已经做了多角度的学习设计。从 中段借用简单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主要是喜悦、喜爱之情,较单 一),到五年级学会用对比、场景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于字里行 间、微末之处表达自己多样的情感,再到六上第八单元要求在塑造人 物时,围绕某种情感,能用多件事情来表达。综上,之前的11册教 材,在如何运用各种
12、事例,以及如何处理语言来表达情感方面,已经 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设计。三年级不管写什么,观察和想象都是最基本的品质。到高年级, 你不管写什么,都要围绕中心意思写,都要表达真情实感。中年级是 从不同的角度来训练表达。这样,到了六下第三单元的教学环境中, 即使我们的重点是引导孩子表达真情实感,还要建立在善于观察和想 象的基础上,并且能够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写。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单元写作要素细化如下:六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选文匆匆 那个 星期天另寸了, 语文课阳光 的两种 用法写作训练要素习作时, 选择合适 的内客写 出真情实 感。写作要素细化1明白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平 时要认真观察,要表达自己的真 实
13、情感,并愿意结合自身生活经 历,用文字自然表达自己的真实 情感。2 .从印象深刻的事件中选择一 件事,回顾事情经过、当时心情, 理清思路;写作时,将印象深刻 的内容写具体,并能从写作例文 中借鉴具体的方法,把自己的真 实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 物中,在叙述中间接地表达,或 是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 出来表达情感,要写清楚自己的 情感变化。3 .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分享习作; 能够鉴赏出他人作品从哪些地 方较好地表达了真情实感。并将 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完善。02、单元整体安排要素梳理完毕后,我进行了思考,将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做了如下安排:1 .因为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为写一篇习作服务的,单元中的
14、各项 内容都是围绕此次习作编排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看教科书提供了 哪些资源,琢磨这些资源分别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因此,我决定从“初 试身手”为切入点,让孩子们练习练习、试一试自己的水平,以便更 明确向课文学习的“表达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益。2 .精读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潜心向名家大家学习,看他们在 “表达真情实感”上有哪些“绝招妙法”可学可用。3 .习作例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写前用,也可以边写边用,更多是 在写后用,因为修改习作是学生习作练习的一大难点,所以要给时间给方法。在修改习作时,细细“参考”习作例文一一用得上的尽管拿 来用(小到遣词造句、大到谋篇布局),用完看看自己的习作面
15、貌改 变了没有。改变了,好;没有改变,再用再改。4 .交流平台在两篇精读课文学完后,49页课后第3题解决后用, 与其相辅相承。03、教学中落实要素匆匆1 .抓朗读背诵。作者将时间具象化为“日子” / “太阳”,又将 “时间的流逝”具象化为燕子去来、杨柳枯青、桃花谢开、针尖水滴、 有脚会走甚至会飞、如轻烟如薄雾像游丝等等,使得我们对似乎看不 见的“时间”不太敏感的“时间流逝”是如此真切、深入心灵。其次, 语言优美、思路畅达、情感饱满、篇幅却不长。对于这样的散文,我 们首先要做的是:朗读,读得流利、读得熟练、读得与作者感同身受; 然后背诵,背得滚瓜烂熟。学生可以放声背、小声背、更鼓励不出声 地默背
16、、默思,如止匕散文的文与意,会如春雨随“声”潜入“心”, 滋养心田。从而解决课后第一题。2 .抓问句、触内心。数一数全文12个问句,一定给我们留下深 刻印象。作者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发问?其实“不断地发问” 这样的文章,同学们接触过不少,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宇宙的 另一边全文11个问句(仅第二自然段就有5问)、四年级上册第二 单元蝴蝶的家全文也有12个问句。作者总是有自己的意图的! 怎样“通达”作者意图?找出这些问句来读,琢磨作者到底“问”什 么、不“问”可不可以。(1)第一自然段4问,问的是时间去了哪里、 为什么不回头一一这是常识,作者不会不知道,那为什么还“明知故 问”,这样一琢磨,
17、就通达作者的“内心感受”了一一时间一去不回、 故要珍惜之。(2)第三自然段1问,“又怎样地匆匆呢? ” 一一提醒 读者“时间过得快”。时间本来无所谓“快”与“慢”啊,细读、并 联系上下文,可知是作者感叹自己“碌碌无为”。(3)第4自然段一 口气问6个问题,直问自己“能做什么”“做了什么”,问的结果是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故感叹“白白走这一遭”。作者是 不是告诉我们:若不“白白走这一遭”就要珍惜时间、奋发有为。那 么,作者真的是这“八千多日子”“除徘徊外”什么也没“乘IJ”吗? 教学时,可以引入作者生平,朱自清24岁时写此文,当年他在台州 浙江第六师范教书,而且已经创作了不少新诗、散文
18、、小说了一一那 为什么还如此问如此写呢?是不是除了感叹时间过得快、告诫珍惜时 间之外,还有什么“意图”呢?这就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了(1922 年)。时局变动不居、人生前途迷茫(“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 才是作者内心深感不安、困惑迷茫的实质所在。否则,匆匆三年 级的孩子也能读出“珍惜时间”之类的。(4)最后一自然段以1问收 结一一回应开头。下面我们通过对比句子,再看看“不问可不可以。如果把 第一自然改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不也可以吗?让学生仔细体会,会发现这样“味道”却没有了, 也不会隐含“迷茫”,难以
19、打动人心。从而解决课后第二题。3 . ”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 写得如此感人? ”时间,本是看不见的,作者却处处让时间长“脚”, 在你的水盆里、饭碗里、双眼前、手边“过去”;从身上“跨过”、 从脚边“飞走”;在眼前“溜走”、在叹息里“闪过”,等等。有了 这样的形象,“感触”自然而生。然后在此基础上,仿照课文第3自 然段,写一段话把自己对“时间的流逝”的感触写下来。学生写出来 之后,要重点指导学生:讲究形象的罗列秩序和动词运用的准确;从 而解决课后第3题。4 .运用一连串的问句,或让景物人物化,融情于景,完成并修 改初试身手写下的片段。那个星期天1 .对比不同体裁的课
20、文同样是写“盼望”,我们在上学期刚刚读 过铁凝的盼,与那个星期天大不相同。虽然都是表现小孩子 “盼”的心理,但是,盼是小说,故事性很强,语言也与平常读得 文章没有太大的差异一一不像那个星期天是一篇散文,全是作者 自言自语的独白。2 .抓住“我”的“心情”,“我”的“心情”又是由事而生而 变。所以从“事”入手。读了课文让学生把“我”的事找出来,这14 件事,绝大多数是一笔带过的,有的甚至就一个词;再把母亲的事找 出来,有提着菜篮买菜、翻箱倒柜忙开了、洗衣服等3件事,都没有 展开描写,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母亲“忙碌”的样子。接下 来从事件中体会“我”的心情及其变化,大多数由“我”絮叨出来、
21、少数通过环境描写“烘托”出来。我们来看“我”的“絮叨”方式: 走吗?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您说了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焦急而 兴奋。院子很大,空空落落。走吧,你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 让学生找到这些信息,默读默想、并连接生活体验,仔细体会“我” 的内心感受、心情变化。接下来重点琢磨“环境烘托”。环境烘托就 是不直接写自己的心情,而是将心情转化为环境描写,喻情于景,情 景交融。“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 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 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从这句话中,“我”已 经感觉到“出去玩”不可能了,心情应该遭透了,按理应该直接写自 己的心情的,但是,作者却写“光线”、写“黄昏”、写“母亲咔嚓咔 嚓搓衣服的声音”,为什么?因为这光线、黄昏、声音构成的“环境” 就像是自己的心情。这样一比对,不难发现环境与心情是融合的、一 致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们运用表格,再找几处来验证一下,使“借 景抒情、情景交融”深入学生心灵。3 .关注母亲形象,引导学生不要误入“母亲说话不算话”的歧 途。首先母亲的确很忙碌;另外呢,教学中要引进作者史铁生的资料, 推荐阅读秋天的怀念,来感受作者是无比爱自己的母亲。4 .特别关注全文唯一一次直接描写母亲抚慰“我”的动作和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