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物质的变化单元教学设计.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物质的变化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物质的变化单元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小调查:你喜欢吃哪些甜食?2、考考你:你能用糖块、白糖做成哪些甜食?3、请到材料超市选择材料,展示自己的厨艺吧。学生活动 小甜饼、糖 蔬菜沙拉、糖 水、糖浆 选择适合自己 厨艺的材料设计意图引入活动,导入 新课,激发探究 兴趣白糖 研钵 烧杯 水 搅拌棒 酒精灯材料超市三脚架 陶土网 蒸发皿课题糖的变化单元3学科科学年级 6本课通过探究白糖在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变化现象,认识物体变化的两种类型。学生在三年级“溶解的秘密”单元中探究过白糖的变化,观察到白糖溶解在水中逐渐消教材 分析失不见,随着水分蒸发,白糖会重新结晶。在
2、生活中,学生也常常看到白糖的各种变化,但 可能没有思考过变化后的白糖还是不是白糖。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行设 计实验,对比观察不同变化,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本课的另一目标是学习撰写探究报告,要让学生在表述探究过程的基础上,根据探究报 告模板尝试填写关键信息,完成探究报告。科学观念通过探究白糖的各种变化,认识到物体可能在外部特征和内在属性方面发生变化。科学思维学习 目标了解探究报告的基本体例,学习撰写探究报告。科学探索(1)认识到物体的变化分两种:有的产生了新物质,有的没有产生新物质。(2)学会判断物体变化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态度责任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能实事求是地汇报
3、观察到的现象。占八、难点通过探究白糖的各种变化,认识到物体可能在外部特征和内在属性方面发生变化。 了解探究报告的基本体例,学习撰写探究报告。教学过程利用材料做自己能做的甜食结合自己经验 回答4、厨艺展示(1)糖块在研钵中磨成糖粉,做蔬菜沙拉(2)白糖在烧杯中加水搅拌,做成糖水(3)白糖放在锅里,用酒精灯慢慢加热熔化,做 成糖浆5、安全提示使用酒精灯加热白糖时一定要规范操作,并注意防止糖浆溅起造成烫伤。6、提问:白糖经历这些变化之后还是白糖吗?特 别是有的同学把糖浆熬爆了,还是白糖吗?对探究报告提出的意见和改进建议涂油防锈、搪通过调查,了解你的证据不够充分,你的实脸并没有证明是空气中的氧气和水的
4、作用你有没有研究过潮湿空气中的铁钉不接触水会不会生锈?我直过资料了:铁锈是铁在空气中的氨气、水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混合物。 所以,只要保持干燥或者隔绝空气中的就气,就能防止铁生绣.五、调查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说有哪些防止铁生锈的 方法。【拓展】自行车的不同构件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防锈 的?六、作业布置听取同学的反思评价后,可以继续实验探究, 完善自己的探究报告。瓷防锈、喷漆 防锈、电镀防 锈车架:喷漆 链条:涂油 轮圈:电镀生活中防止铁生 锈的方法延伸课堂内容课堂练习1、下列各种方法中,可以有效防止或减缓铁生锈 的方法是 o增加铁制品的厚度在铁制品外边刷上油漆符铁制品放在干燥的地方保存用橡胶紧
5、紧地包裹铁制品在铁制品外边镀上一层不容易被氧化的金属 在铁制品外边涂抹油脂2、妈妈常将菜刀用完后擦干并放在干燥的地方, 这是隔绝铁与()的接触,以防其生锈。A.细菌B.空气C.水3、小凯洗好铁锅后没有及时将剩余的水分擦干, 第二天发现铁锅上出现了一层红色的物质。以下说 法正确的是()。A.铁锅上生成的红色物质是铁锈。B .生锈只是颜色改变,影响外观。C .洗完铁锅后可以涂抹一层淡盐水,防止生锈。 4、用什么方法可以防止自行车生锈?() 经常冲洗在易锈处抹些黄油雨天不骑 车车胎气保持充足A .(W)B . (2X3)C . (M) D . (M)完成课堂练习 并检测自己对 于本堂课内容 的掌握情
6、况通过课堂练习检 测学生对于知识 点的掌握情况并 进一步巩固本堂 课内容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怎样防止铁生 锈;能够通过细致观察生活中铁生锈现象,有依据 地作出铁生锈原因的假设;能整理探究过程与结 果,完成探究报告。回顾课堂并与 老师一起总结 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本 节课重点内容板书怎样防止铁生锈r 1 .涂油防锈与空片有关铁钉生锈的因素酷黑、土2.联防锈与潮湿有关生锈的方法3.喷漆防锈L 4.电镀防锈板书设计大象版六年级3. 4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课题空气的成分单元3学科科学年级6教材 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人类会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也知道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 空气污染等
7、也有一定的了解,由此引导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并不难。但要通过实验 探究空气的主要成分,对六年级学生来说仍存在一定困难。教材通过蜡烛燃烧、二氧化碳使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来验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存在,再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分析和 阅读科学史资料,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各种成分所占的比例,最后通过阅读红磷燃烧实验, 帮助学生了解氧气在空气中所占比例,从而达成“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 的主要成分”的科学知识目标。需要注意的是,红磷燃烧实验不易操作,且具有定的危险性, 可以通过虚拟实验或视频向学生作介绍。学习 目标(1)科学观念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2)科
8、学思维能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搜集到的证据,运用分析、逻辑推理证明自己的观点。(3)探究实践能基于证据质疑和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4)态度责任知道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要净化和保护空气,热爱自然。s占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难点能基于证据质疑和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教学过程教学环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温故而知新: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明确:铁生锈是铁在空气中的氧气和水的共同 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氧化现象。氧气、水复习上节课知识 导入新课,形成 知识衔接讲授新课一、提出问题1、关于空气中的氧气,我们还知道些什么?预测:(1)人体利用氧气将体内的养分氧化(2)我们呼吸
9、需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 二氧化碳(3)物体燃烧需要氧气,如果没有氧气就会 熄灭(4)植物的的光合作用离不开氧气2、物体燃烧也会放出二氧化碳吗?3、怎么验证我们的猜想?二、实验1、材料超市蜡烛、广口瓶、火柴、玻璃片、澄清石灰水等 2、实验步骤(1)将燃烧的蜡烛放入号广口瓶。安全提示:使用燃烧的蜡烛时要注意防止烫 伤。(2)蜡烛熄灭后,在号广口瓶中缓缓注入澄清 石灰水,轻轻摇晃。班级交流氧气作用会的 实验法认识实验材料观察教师演示 实验在了解氧气作用 的同时,知道空 气除了氧气成分 外,还有熟知的 二氧化碳通过实验得知空 气中除了氧气, 还有二氧化碳成 分提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吗?(3)在号
10、空的广口瓶中缓缓注入澄清石灰水, 轻轻摇晃。提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吗?3、实验记录实验现象结果分析步骤1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缺少氧气步骤2号广口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步骤3号广口瓶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瓶中充满空气记录观察到的 实验现象4、实验结论人的呼吸、蜡烛的燃烧,都能产生二氧化碳。【解释】这是因为人体中的养分和蜡烛中都含有碳元 素,碳元素被氧化后能够生成二氧化碳。5、思考:物体的燃烧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吗?明确: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很多不含 碳的物质也能被氧化,不过氧化后的产物中没有二 氧化碳。6、拓展:碳中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知识卡。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加剧大气
11、温室效 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 气。一定时间内地球上排出的二氧化碳和植物吸收 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就 基本保持稳定,这种状态叫碳中和。三、搜集证据动物呼吸、物体燃烧、铁生锈都离不开空气中 的氧气。空气中除了氧气,还有其他气体吗? 1、查阅资料,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预测:1774年8月1日,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把 阳光聚焦到玻璃管中的氧化汞时会释放出一种气 体,蜡烛在这种气体中燃烧得更加旺盛,老鼠呼吸 这种气体时显得更加活跃后来,化学家拉瓦锡给密封容器中的汞和空气 连续加热12天,测量出这一过程中消耗掉大约1/6 的空气,他把这种气体叫作“极适宜于呼
12、吸的空气 后来称作“氧气”;而另外大约的5/6气体既不能 帮助燃烧,也不能用来呼吸,他把它叫作“氮气”, 意为杀死生命的气体。科学家们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空气是一种 由很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干燥的空气中,氮气 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氧气约占21%。另外还 有1%的其他多种气体,而其中的二氧化碳约占空 气总体积的0.03%。2、空气的组成示意图分析实验现 象,交流实验 结论 听老师解释不一定阅读教材知识 链接进行交流查阅资料,了 解空气成分阅读资料阅读空气组成知道物体燃烧不 一定都产生二氧 化碳初步知道二氧化 碳的危害性了解空气的组成 成分课堂练习氮气(78% ) r 氧气(21 %),牛
13、一,稀有气体(0.94%),其它气体 二氧化碳(1%) (0.03%)I水蒸气和杂质(0.03%)3、氧气占空气体积的21%,想不想通过实验验证 一下?教师:让我们一起做个红磷燃烧实验。红磷燃 烧会消耗掉氧气并生成固体的五氧化二磷。因此, 测量红磷在密闭的集气瓶中燃烧后空气减少的体 积,就可以知道空气中氧气所占体积的百分比。(1)实验材料红磷、集气瓶、橡胶塞、酒精灯、燃烧匙、塑 料导管、玻璃管、止水夹、水、烧杯等。(2)实验步骤安装好装置,用止水夹夹紧塑料导管。为防止集 气瓶过热,须先加入少量的水,并做好标记。取较多红磷放入燃烧匙中,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 上加热,直至红磷被点燃。点燃红磷后迅速放
14、入集气瓶内并压紧瓶塞。 红磷熄灭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观察实验现象,并测量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 占集气瓶中原来空气体积的多少。(3)注意事项红磷遇明火、高温、摩擦、撞击等有引起燃烧的 危险,与一些化学物质混合时会燃烧甚至爆炸,保 管和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磷燃烧后会产生有毒物质,不可直接接触或闻其 气味(4)实验记录与结论进入集气瓶水的体积占集气瓶空气体积的百分比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 体积的21 %4、知识小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 氧气。四、作业布置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怎样净化和保护 空气?1、空气中成分最多的是(),大约占78%。A .氧气B .二氧化
15、碳 C .氮气2、200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实验的方 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发现空气中含有约占空气体认识实验材料观察老师演示 实验步骤,留 心实验现象整理实验数 据,分析并得 出结论总结空气主要 成分搜集资料完成课堂练习 并检测自己对 于本堂课内容 的掌握情况通过红磷实验, 进一步知道氧气 占空气的比例总结课堂知识 点,知道空气的 主要成分提高保护和净化 空气意识通过课堂练习检 测学生对于知识 点的掌握情况并 进一步巩固本堂积第二的()。A.氧气B.二氧化碳C ,氮气3、卜列做法中,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oA.植树造林B.使用清洁能源C.焚烧废旧塑料物品课内容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6、,我们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 物,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我们要净化和保护空 气,热爱自然。回顾课堂并与 老师一起总结 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本 节课重点内容板书空气的成分r氮气占78%空气的主要成分一氧气占21 %其他气体占1 %二氧化碳占0.03%板书设计一、寻找事实证据1、对糖的变化能提出怎样的合理假设?对糖的变化提还是糖糖糖块磨成糖粉出自己的假白糖搅拌成糖水设,填写在表白糖熬成糖浆7格中糖浆熬糊了2、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品尝、蒸发、预测:却(1)品尝品尝糖粉,糖粉是甜的。说明糖块磨成糖粉,它的物质并没有发生变化。(2)蒸发把糖水拿到太阳底下晒,水分全部蒸发后,糖又会重新结晶。,说明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物质的变化单元教学设计 大象 科学 六年级 下册 第三 单元 物质 变化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