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语文期中试题.pdf
《2019高三语文期中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三语文期中试题.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北京八一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 3 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听风看云喝茶三石“人生最为淡雅的事,莫过于三五知己一起听风,看云,喝茶。”亚东是在陪我喝酒后说的这句话,当时他正端坐在办公桌前那把宽大的椅子上,手握一杯清茶,茶香缭绕。我知道这句话不是亚东的原创,依稀记得出自洪如辉的散文 茶的画境。我不好点破,但亚东显然没有侵犯洪如辉知识产权的意思,随即便对我说:“这是洪如辉书中所写,可如今对我而言,却成了难以实现的心愿。”我没有接腔,只是赶紧往亚东的杯里续上热气腾腾的水。当然,我还抽空找了洪如辉,让他将请亚东喝酒改成喝茶。我跟亚东是大学同学,当年关系好得
2、能穿一条裤子,而洪如辉却是我多年的文友,虽然入仕多年,文章依然锦绣,只是仕途多不顺,一个文化局副局长当了十来年。此次局长位置空缺,洪如辉虽是文化人,却也免不了俗,脱不掉凡心。恰巧亚东空降到县里任职,如此三角关系,我自然责无旁贷。喝茶的地点不用挑选,是离城三五里地的采芝斋,洪如辉姐姐家的茶庄。我对亚东说:“山野之外,满山茶树的翠绿环抱之下,一间草棚,一张茶几,儿张酸枝木的椅子,有风,有云,还有茶,只是不知道我和如辉兄算不算得上知己好友?”亚东虽然没有正面回应我的话,但此刻他的心境肯定是极为轻松的,清瘦的脸上不时露出些许微笑来,四下打量着说:“到底是老同学,一句平常话,便如此记在心上,让我如何不诚
3、惶诚恐。”三人围坐,洪如辉便秀起了他的茶艺,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手法纯熟而老道,博得亚东啧啧称赞。都说品茶如品人生,这句话洪如辉自然是写过的,只不过是不是他的原创还得另当别论。三个可以说是事业多少有成的男人坐在一起,除了听风看云喝茶外,还得聊天。聊天过程中少不了感慨人生,除了人生,还有文学,甚至还有女人,就是没有提起洪如辉想担任文化局局长的事。如此情景,以文化人自诩的我及洪如辉,自是觉得难以启齿。不过,我多少清楚,有些事情也不见得要说得那么明白,以亚东在官场厮混多年的经历,不应该参不透此次茶香之外的余音。几壶清茶过后,已是晚饭时间。几样农家小菜,一只茶汤清炖的土鸡,没有酒,亚东却吃得
4、是斯文扫地。分手的时候,亚东依旧不舍,还开玩笑说早晚还得来这采芝斋,听风,看云,喝茶。而此时,洪如辉如做贼般悄悄将两盒茶叶拎在了手上,在我用眼神示意下战战兢兢地放入亚东车内,局促地说:“两盒新茶,您带回去尝尝鲜。”看得出亚东不想收,甚至将手伸向了茶叶,但也许是顾及我的面子,他还是将手缩了回来,然后跟洪如辉握手告别。其实我一直没有跟亚东明说洪如辉的事,但在这之后不久,我便接到洪如辉的电话,告诉我他已经提拔担任了文化局局长,并让我过去一趟,一并去谢谢亚东的帮忙。原本准备约亚东再去采芝斋喝茶的,可亚东却让我们上他办公室,我跟洪如辉便赶了过去。洪如辉自然对亚东的关照表示感谢,亚东微笑着摆摆手说:“不用
5、谢我,我了解过,早就该给你挑重担了。只是一一”说到这儿,亚东停顿了下来,眼睛盯着洪如辉说:“我记得你在一篇文章里曾经说过:茶,注入无华的水,人的一生就可以在一杯茶里修行。有这句吗?”洪如辉点点头。亚东默默将边上的柜子打开,拎出两盒茶叶来,轻轻摆在桌面上,接着说:“茶,是好茶,但如果没有干净的水,你说,这样的茶,能够让人修行一生吗?”洪如辉的脸霎时便红透了。而我,同样尴尬得不知道说些什么,只是掩饰地端起面前的清茶,一连喝了几口。茶,算不上是好茶,却清香留齿(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亚东端坐在一把宽大的椅子上,手握一杯清茶,写出亚东在同学面前舒适、
6、惬意、闲适的神态。B.第五段交代“我”与亚东、洪如辉之间的关系,为“我”在帮助洪如辉一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埋下了伏笔。C.亚东两次引用洪如辉文章中的话,一次表达自己的愿望一次批评洪如辉,后面一次引用也表现出亚东对洪如辉的了解。D.小说结尾的那一句,照应了上文亚东批评洪如辉的话,含蓄隽永:也照应了开头与题目,使小说结构严谨。5.小 说中的洪如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6.小 说 标 题“听风看云喝茶”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从情节线索、主题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B5.洪如辉是一个追求脱俗的人生境界而又不能脱俗的文人、官员形象。作为文人,他一方面 追 求“听风看云喝茶”这样脱
7、俗的人生境界;但另一方面又不惜用拉关系的手段来实现自己想得到提拔的目的。6.是小说的线索,它把小说中的亚东听风看云喝茶的愿望,“我”和洪如辉请亚东听风看云喝茶,及想再请亚东听风看云喝茶而没成,反而受到亚东批评等情节都串在一起。它提示了作品的主题:人与朋友之问应保持一种不掺私利的纯真的友情。【4 题详解】试题分析:“为我在帮助洪如辉一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理下了伏笔”的分析不准确,洪如辉当上文化局局长主要是因为亚东“我了解过,早就该给你挑重担了”。【5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特征的题目,答题的要点首先定位形象特征,一般为“某某是一个形象”,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此题可以通过洪
8、如辉一方面追求“听风看云喝茶”这样脱俗的人生境界;但另一方面又不惜用拉关系的手段来实现自己想得到提拔的目的等情节总结出其“追求脱俗的人生境界而又不能脱俗的文人、官员”的形象特征。【6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标题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分析标题和文章情节以及内容之间的关系,此题全文围绕“听风看云喝茶”展开,是文章的线索;“听风看云喝茶”又是一种人生的追求,正是作者提倡的“人与朋友之问应保持一种不掺私利的纯真的友情”的主旨。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 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
9、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 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 或 性 格(物象)的特征,主 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稻香世家”的读书哲学孟宪实冯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出身,后来他自己称之为“稻香世家”。因为家贫,总是要借债交学费,经常面临辍学危机。为了抵御贫穷,即使年龄小,他也知道拼命劳动。1937年,冯先生小学毕业,学校因为日本入侵,停办了。此后四年
10、的辍学时间,他一边劳动,一边自由阅读,读书成了他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一 本 三国演义读了好多遍,因为没有别的书可读,于是故事读完读诗词,诗词读完读点评。少年劳动者,被书中的字句所吸引,思想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苦难的叠加,满是劳累、辛苦和亡国奴的滋味,身上担子沉重,但书中的世界是美好的、诗意的,令人心生向往。读书成了慰藉,成了享受,读书在生活之上搭起精神瞭望台。就这样,冯先生在劳动之余拼命读书,割草、挖泥、种地、放羊,他竟然都带着书,有空就读。特别是夜晚,那是冯先生完整的阅读时间。水浒传 西厢记 古文观止 史记菁华录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古诗源 陶庵梦忆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阅读的。
11、这个时期,冯先生还开始了绘画,照 着 芥子园画谱描就是他最初的功课。冯先生17岁的时候,才有机会读初中,初中毕业的时候,冯先生已经开始在无锡的报纸上发表作品,有诗词有散文,这对当时那个“文艺青年”无疑是巨大鼓舞。1945年抗战胜利后,冯先生还有过一年的苏州美专的学习经历,后来因为美专搬回苏州而再次失学。这个时期的冯先生,已经能够依靠教书生存,苦学正在给他的人生带来改变.读书作文,让冯先生迈向新的人生高度。冯先生真正进入做学问的状态,是步入无锡国专之后。导师的学术引领,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他至今记得国专的很多课程,比如朱东润先生开设的 史记和 杜甫课,声情并茂的朗诵之外,就是各家观点的详细征引,
12、自己的结论一定是在比较各种资料之后才能得出。王遽常先生讲 庄子,一个学期没有完成 逍遥游一篇,但感觉却是惊人的,因为学生们真正体会到学问的深刻和博大。还有童书业讲 秦汉史,所有的史料几乎都能背出来,让人看到了学问的境界,真是山外青山。没有证据,就没有结论,不穷尽资料,就没有发言权一一这个学术真理,就是在无锡国专的时期深入冯先生的心底。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对于中国文化,他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很多年以后,在为刘桂秋 无锡国专编年事辑作序时,冯先生总结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冯先生至今听不得任何人的抽泣之声,因为早年他常常在母亲的抽泣中醒来。明天的粮食又没有着落,母
13、亲躲在厨房里,独自一人难过。年幼的冯先生,心中不免一阵阵彻骨的疼痛。冯先生记得很多恩人的名字,在家里无米下锅的时候,他们送来了宝贵的南瓜。冯先生一直喜欢南瓜,旅行所到之处,如果遇到南瓜,他常常流连不已。在他的书桌上,常年摆放着南瓜,读书间歇,抬头就能看到。他的书斋号为“瓜饭楼”,是刘海粟为他撰写的,为的就是纪念“以瓜当饭”的岁月。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记那些苦难,甚至有点“感恩”的念头。其实,让冯先生获得个人解放的是苦学,因此冯先生一直提倡自学,对于那些出身寒门的学子,总是充满同情理解并全力支持。苦难不是动力,克服苦难的精神才是动力,人生难免遇风雨,怕的是缺乏抗击风雨的精神。(选 自
14、 2 0 1 7 年 1 月 2 2 日 人民日报)相关链接:我又穿越米兰、罗布泊、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阑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我还经历了前后二十年的时间,查证了项羽不死于乌江的历史真相。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冯其庸九十又三于瓜饭楼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冯先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年龄还小的时候,就知道拼命劳动,花费了不少苦力,读书要靠借债交学费,还面临辍学危机。B .冯先生年轻时,还一度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兴趣,初中毕业的时候他创作的诗词、散文等作品已经在无锡的报纸上发表了。C.抗战胜
15、利后,冯先生到苏州求学又再次失学,然而这时它的苦读与写作对人生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生活境遇得到改善,人生境界得到提升。D.冯先生进入无锡国专后,才开始做学问,导师的引领最关键,正是朱东润、王遽常、童书业等国学大师把冯先生引入了学术的殿堂。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1 9 3 7 年,冯先生小学毕业,学校因为日本入侵,停办了。此后四年,他她虽然也没有中断自由阅读,但是劳动是他的主要任务。B .冯先生酷爱读书,读书使他置身于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劳动之余,他还是拼命读书,割草、挖泥、种地、放羊,他竟然都带着书,一有空就读书。C.初中时期,冯先生阅读了许多书籍。如 水浒
16、传 西厢记 古文观止 史记菁华录等,这位胖之后的写作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D.冯先生对无锡国专有着深厚的情感,在那里他见识了学问的博大精深,懂得了资料证据的重要性,对中国文化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E.冯先生的学术研究,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如玄奘回归长安后的路段、项羽不死于乌江等重大事件,他都是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做定论。9 .结 尾 处“冯先生从苦难岁月走来,他不愿意忘记那些苦难,甚 至 有 点 感恩的念头”怎样理解?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7.D 8.BD9.答案:冯先生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他承受生活叠加的苦难,经受劳累、辛苦,以为着亡国奴的滋味,苦难的经历也促使他苦读,为学术上
17、的造诣提供的基础。冯先生在苦难的处境下,不忘读书,阅读成了心灵慰藉,成为精神享受,苦读给他搭起精神瞭望台。冯先生在艰难的岁月里,懂得了感恩,感念帮助过自己的恩人。(答出一点给1 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D项结合文本内容“冯先生真正进入做学问的状态,是步入无锡国专之后.导师的学术引领,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分析,“导师的引领最关键”错误。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等。A项结合文本内容“此后四年的转学时间,他一边劳动,一边自由阅读,读书成了他生活最要的内容”可知,“劳动是主要任务”错误,C
18、项是在转学期间阅读的书;E项“都是实地解结果”错误。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探究文本结尾的内涵,理 解“苦难”“感恩”的内涵,结合文本分析。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冯先生出生于农民家庭,冯先生在苦难的处境下,不忘读书,在艰难的岁月里,懂得了感恩等。3.文 学 类 文 本 阅 读(2 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4)题。(2 5分)克罗齐的求索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 8 8 3年,卡萨米而奥拉大地震夺去了贝尼代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合,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 时 他1 7岁,
19、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克罗齐造成了成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观况。1 8 8 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觉的解脱。期间,他结合自己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的发生过的一切。1 9 0 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
20、 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中国美学家朱 光 潜 在 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在 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学 和 叭理主义美学 进行批驳,肯定了“心灵性 和 非逻辑性”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他渴望公从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1 9 0 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文化刊物 批评。克 罗
21、齐 在 自传中曾说:“创 办 批评杂志标志着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责哲学。在长 达4 2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1 9 2 0年6月 至1 9 2 1年7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发理论学说。他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说:“正如每一个对自己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写过的并发表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 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这就是说,他所懂
22、得的事情中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因此,人往往要像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 你 来 干 下 去”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 的系统阐发工作。在他看来,历史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在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
23、提供方法论的依据。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来,创造过文英复兴的灿烂文化。但 2 0 世纪2 0 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 途 身 外 残 酷 的 历 史 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1 9 2 3 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积极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彼此持续儿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1 9 2 5 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 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1 9 2 6 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9 4
24、 4 年 4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我将死于工作。”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摘 自 张 敏 克罗齐美学论稿,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B.克罗齐把艺术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不是用来娱乐的。C.本文则取了克
25、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技术了这位2 0 世纪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家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论,试论结合。D.文中“我将死于工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E.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与真实和虚构。(2)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概述。(6 分)(3)“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的”。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6 分)(4)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语文 期中 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