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三十六中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2.docx
《广西南宁市三十六中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南宁市三十六中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广西南宁市三十六中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2023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联合调研测试语文2023.2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试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任何一种区域文化,只要它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都离不开
2、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区域地理的相对完整性,二是文化传统的相对独立性。一般说来,江南文化在区域地理上的相对完整性是大家公认的,而江南在文化传统上的独立性,则是一直很成问题的。表面看来,与中国其他区域文化相比,江南地区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东南财赋地,江左文人薮。”这是康熙写给江南大小官吏的两句诗。这两句诗很值得玩味,一方面,它表明政治家的眼光看得很准,与其他区域文化相比,江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特别是明清以来。另一方面还可以说,政治家毕竟只是政治家,所以只能看到对他们统治有用的物质财富与人力资源。但这个江南,与一般人心目中的“江南”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这两方面显
3、然不能看作是江南文化最核心的东西。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江南更多的是一个诗与艺术的对象,是“三生花草梦苏州”的精神寄托,也是“人生只合扬州老”的人生归宿。它可能很大,大到是白居易诗中的杭州,也可能很小,小到如李流芳画里的横塘,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是超功利的审美存在,与帝王那种实用的江南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有必要问一下,什么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它自身所独有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来发现。第一,仅仅有钱、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即政治家讲的“财赋”,并不是江南独有的特色,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巴蜀,在富庶上就可以与它一比高下。第二,政治家讲的文人荟萃,也不能算是它的本质特征,
4、这是因为,孕育了儒家哲学的齐鲁地区,在这一方面更有资格代表中国文化。江南之所以会成为中华民族魂牵梦萦的一个对象,恰是因为它比康熙最看重的“财赋”与“文人”,要再多一点东西。多一点什么呢?这也可以在比较中去发现,比如,我们可以说,与生产条件恶劣的经济落后地区相比,它多的是鱼稻丝绸等小康生活消费品;而与自然经济条件同等优越的南方地区相比,它又多出来一点仓廪充实以后的诗书氛围。但使江南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真正拉开距离的,老实说却不在这两方面,而是在于,在江南文化中,还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儒家实用理性、代表着生命最高理想的审美自由精神。儒家最关心的是人在吃饱喝足以后的教化问题,如所谓的“驱之向善”,而
5、对于生命最终“向何处去”,或者说心灵与精神的自由问题,基本上没有涉足。正是在这里,江南文化才超越了“讽诵之声不绝”的齐鲁文化,把中国文化精神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如果说,由于文化本身是无所不包的,在江南文化中同样有伦理的、实用的内容,它们与北方文化圈也是一脉相通的,那么也可以说,只有在审美自由精神这一点上,才真正体现出古代江南文化对中国文化最独特的创造,是其他区域文化不能替代的,在这个意义上,把审美精神看作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当然是不成问题的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江南是古代诗意生活的一种象征。它并非一个实在的地域概念,而是一种观念,或者说是皇帝与士人脑中的想象。江南不是政治、经济、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
6、,而是一种在中国文化地图上的一片永恒的青山绿水;它不是现实世界中那片富足的养活了无数南国儿女的鱼米之乡,而是一个从唐诗宋词乃至更早的南朝就开始的只有诗性心灵才能忆起的美丽梦境。另一方面,在这里也需要做一点补充,把审美精神看作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并不是说中国其他区域文化都没有审美创造,而是说这不是它们最显著的贡献。以齐鲁文化为例,它当然也有自己的审美性格,如孔子就说过,他最赞同的人生境界,就是带着几个大人、几个小孩,到春天的郊野中去春游。但在儒家文化中,由于沾染了太多的道德色彩,儒家的审美活动就不够纯粹,它经常发生的一个异化,就是“以道德代替审美”。(摘编自刘士林江南诗性文化)材料二:明清江南士
7、人的日常生活从表现形态来看是起居、饮食、养生、娱乐、消遣等几个方面,他们以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作为审美对象,一枝一叶,一琴一鹤,一饮一啄都能以审美眼光看之,我们可以说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是审美的、艺术的。张潮说:“松下听琴,月下听箫,涧边听瀑布,山中听梵呗,觉耳中别有不同。月下听禅,旨趣益远;月下说剑,肝胆益真;月下论诗,风致益幽。”江南士人审美的日常生活形成的原因是他们具有审美的心胸,以审美的视野去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因此原本平凡的事物就具备了审美的意义,这既是士人的人生态度,也是生活策略。从美学的本体来说,江南士人将“闲”看作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和意义,“闲”是江南士人的日常生活美学的根源和最
8、后的归宿。“闲”能使士人以别样的视野审视人生和寻求人生的意义,其归属在于从生活中去寻求这种无关功利的闲适,是一种疏离了现实利害关系之后的超然心态,是感性生命活力的自然释放。“闲”的内蕴是生命意识的审美化,是在一种情感维度中来感受生活,它常常依附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比如下棋、钓鱼、赏花、闲侃等等事情。由于懂得生之可贵,因此那些看似简单细微的事情在生命的语境中变得具有意蕴。士人将生命的价值寄予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意味着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名缰利锁的困扰,生活也就在毫无牵绊的顺畅中如行云流水一样悄然滑过。正如李渔所言:“把钓观棋,一朝即过,不信日长如小年。”又云:“枕上闻啼鸟,花间鸣素琴。闲来
9、理残编,悠然自古今。”明清时期士人将“闲”作为日常生活的广泛追求和臧否人物的尺度,“闲”与“忙”是有区别的,“忙”有着鲜明的功利色彩,这是一种苦的生活方式。“闲”带着生活的审美色彩,诸如游山玩水,四处闲荡。“闲”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关键是要换一种视角去看生活,人只要暂且放下心头的名利之思,也可以发现生活中的一时闲乐。另一方面,这种“闲”与儒家赋予道德审美意义的“闲”不同,儒家关于“闲”最为著名的就是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颜回这种闲且乐的生活一直是儒家所推崇的境界,因为它和人的道德相关,能够在物质简陋的情况下悠然自得,是人的道德境界的体现。很明显,江南士人并没
10、有这个特点。他们更多注重的是自己的感受,追寻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而相应淡化了身上的道德责任感。(摘编自赵洪涛明末清初江南士人日常生活美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南文化的特征不是政治家们看到的对他们统治有用的物质财富与人力资源,而是一种超越实用理性的审美自由精神。B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儒家注重教化,江南文化注重心灵与精神的自由,两者不完全一样,江南文化超越了齐鲁文化。C从张潮的论述来看,明清江南士人懂得生命的可贵,能够用审美的艺术的眼光来观照日常生活,松月山水,都充满诗意。D“闲”与“忙”是一组相对的概念,都在追寻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只不过明清江南士人的“闲
11、”相应淡化了道德责任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不是“江南”的含义,“江南”是一种诗意的文化感知,只有用审美的心灵才能感知到它的底蕴。B用审美的视野去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平凡的事物就具备了审美的意义,但这要人具有审美的心胸和超然的心态。C摆脱了名缰利锁的纠缠,将生命的价值寄予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生活就会充满诗意,卑微的生命就会崇高。D中国的其他区域文化如儒家也有审美创造,但和江南文化相比较而言,它的审美活动不够纯粹,常常用道德代替审美。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江南文化中“闲”的一项是()(3分)A明代戏曲家高濂,曾经雪夜宿禅林,他说:
12、“从僧拥炉,旋摘山芋,煨剥入口,味较世中美甚,欣然一饱。”并与寺僧就芋头谈论禅学。B明末将领张煌言曾经写过一首词前调:“秋山青,秋水明。午梦惊秋醒未醒,乾坤一草亭。故国盟,故园情。夜阑斜月透疏棂,孤鸿三两声。”C归有光曾孙、明末清初的书画家归庄写有一首诗赋得游鱼唼花影:“灼灼花叶旁小池,织麟几队漱涟漪。细波吹动芳菲色,浮沫摇残零乱枝。”D清初的萧山人来集之在公廨之后发现一处废弃的园子,命家人“依期布种,依期收刈”,“暇叉手巡行,见螳螂之攫食,听蝼蝈之长谣”。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写道:“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根据两则
13、材料,请简要分析朱自清为什么“惦着江南了”。(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将军和刘处长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就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的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中奔跑。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激动了。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焦虑过:他不止一
14、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就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地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他俩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有人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
15、”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青年战士说:“来,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好。”将军高兴地回答。他们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直到这时,他觉得实在有些累了。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28年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但这毕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会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砂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是不比以前了,腰上的伤口隐隐作痛。在1935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骨。他把腰眼贴在沙土上烙着。那沙土被太阳晒得滚烫,烫得伤口热乎乎的,十
16、分舒服。忽然一场雨,震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呼隆呼隆,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得马上装料才行。”将军四下里望了望,提高了声音喊道:“同志们,走哇!”说完,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这句话像一道命令,人们都站起来了,一个,二个,三个跑进风雨里。他们哄笑着,叫嚷着,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将军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看,这情形很使他兴奋。“有多少年没有这样做了?”他暗暗问自己,脑子里忽然浮上了另一幅情景: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直往草丛里钻。但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燥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
17、前进了。将军和小李跑到装料台边,抓起铁锹,装了满满一筐沙,便抬起来紧跑。正跑着,迎面两个人跑过来,走到前面一把抓住了将军的扁担梢,喘呼呼地说:“首长这活你”将军一定神,才看清那人臂上的红袖章,他随手拨开他的手说:“在这里我是战士,你才是首长哩。我有个意见:赶快把大家组织一下,要特别注意安全!”“对。”分队长无可奈何松开手,他走到小李身边,伸手挽住小李的肩膀,低声说:“将军年岁大,又负过伤,你可得留心照顾着点”“将军!”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他连忙放下扁担,走到将军面前,结结巴巴地说,“将军同志,
18、我不知道是”“嗨,你这小鬼。”将军爱抚地把手搭在他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说罢,他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小李激动地抓起扁担,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怔了一霎:雨水混着汗水,正从那发梢上急急地流下来。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趁势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了半尺。这回,将军却没有发觉。他一手扶肩,一手甩开,挺直了腰,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当他带着他的团队通过日寇的封锁线时,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有删改)【注】原文发表于1958年8月号北京文艺。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
19、,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军他们来到劳动现场,“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说明来这里参加劳动的人非常多,突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B小李初见将军时说的“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中“单干户”与“互动组”既形象幽默,又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C当小李知道他的搭档是将军后,他“心跳得很急”,而且说话也“结结巴巴”,这表明他对将军参加劳动感到十分意外,也写出了他的恐慌与担忧。D“小李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雨水混着汗水流下来”这一句从小李的视角来刻画将军的形象,体现了小说以简驭繁的高超艺术表现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20、小说以“普通劳动者”为标题,表明了全文的描写对象,即通过描写普通劳动者来塑造劳动现场中的人物形象,主题集中而明确。B小说的多个细节描写突出了劳动场景的火热与繁忙,突出了人们劳动时的热情与积极,氛围变得越来越热烈,情节也不断向前发展。C小说对分队长这个人物着墨不多,通过“抓”“松”两个动作以及他的两句话,就把他坚持工作原则又关心将军的形象刻画出来了。D小说语言优美,特别是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语、口头语结合使用,使小说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有气势,极具可读性与感染力。8小说开头对劳动场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9小说在当前的水库建设描写中穿插了哪些对革命战争的回忆?为什么要这
21、样写?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楚庄王欲伐阳夏,师久而不罢,群臣欲谏而莫敢。庄王猎于云梦,椒举进谏曰:“王所以多得兽者,马也;而王国亡,王之马岂可得哉?”庄王曰:“善。不毂知诎强之可以长诸侯也,知得地之可以为富也,而忘吾民之不用也。”明日,饮诸大夫酒,以椒举为上客,罢阳夏之师。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
22、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曰:“寡人恶为人臣而遽谏其君者,今寡人有国家,立社稷,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曰:“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王曰:“吾鼓钟之不暇,何谏之听!”苏从曰:“臣闻之,好道者多资,好乐者多迷,好道者多粮,好乐者多亡。荆国亡无日矣,死臣敢以告王。”王曰:“善。”左执苏从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西 南宁市 三十六 中等 2022 2023 学年 一下 学期 开学 检测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