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高中教育_-高中教育.pdf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高中教育_-高中教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高中教育_-高中教育.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程性质的定位:由“惟工具”论到“工具人文统一”论 语文课程性质观是语文教育观念的基础和核心,统帅着语文教育的全局。语文教育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和研究乃至争论从来没有间断过,从 1992 年到 2000 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来看,语文课程性质经历了一个由“惟工具”论而“文化载体”论继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继承以往大纲的合理成分,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高度来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至此,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跳出了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僵化思维模式和认识论怪圈,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整合的课程
2、文化观,这一课程文化观构成了标准基本理念的本体论基础,决定着今后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并由此引发出语文教育目标观、实施观、资源观、评价观等一系列观念的革新和发展,成为统领语文课程改革各环节的基本指导思想。所谓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进行思维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还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传承文化价值观念的工具,可以维系人类社会的绵延发展。语文本身的这种工具性是必然存在的,这在语文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然而,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价值和意义,语文课程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则集中体现在其人文性上。一方面,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负载着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包孕着
3、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符号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语言的文化代码性质决定了它鲜明的人文属性,而汉语汉字的人文属性则尤为突出,它重人生、人伦、人情、人性,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积淀着汉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所以,从根本上说,学习汉语言,就是让学生感受汉民族先贤智者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杰出的创造,就是接受汉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语文人文性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强调对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强调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语文教育活动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语言习得过程,更是教
4、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因为语言是人自身功能的一部分,语言活动是人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任何一种语言形式背后都跃动着一种生命形式,学生阅读一个个文本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正因为语文课程蕴涵着这种高度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所以,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尊重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培养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样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应有之义。二、课程目标的优化:由“知识能力”论到“语文素养”论 综观 1992 年到 2000 年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规定,可以看出其核心概念就是
5、知识和能力,区别只是知识和能力的范围有所不同;而 20XX年的标准则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语文课程的“己任”,第一次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综合地体现在必修与选修课程结构之中,多维、立体、交叉地建构起语文课程目标体系。首先,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和能力”维度有了新的理解。标准不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是重在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在能力方面较之义务教育阶段要求更高,它针对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已渐趋成熟、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的特点,突出强调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
6、就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具体目标来说,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其次,标准还开创了从“过程”角度设计课程目标的先河,标志着语文课程从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变到对学习过程的重视。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应用活动才能养成,标准关注过程、关注实践活动,抓住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标准也反复强调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并进一步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再次,标准加强了情感态度和
7、价值观目标维度的阐述,使之更加明确和突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看作是语文课程固有的重要内容,而不是附加的任务。它还强调要将这一要求渗透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之中,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非生硬说教、机械灌输,体现了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透过标准对必修、选修课程具体目标的说明,我们还能强烈地感受到,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中国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
8、基础,是使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血脉之根,而中国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楚辞的诡谲奇丽,诗经的质拙朴实,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都通过文学语言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一脉中国气派。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学,就是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使得它们与学生自己的文化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情。另外,标准还强调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这有利于形成学生以人类意识为基础的胸襟、气度和眼光,从而培养起一种民族意识与人类意识相统一的精神品格。三、课程结构的设计:由单一必修课到必修选修双课并行 我国大多数时期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都较为单
9、一,基本上都是以统一必修课程的形式出现,对每个学生的要求都是明确、统一、固定的,在大纲里,课程结构部分也因此往往缺席。1996 年的大纲在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了探索,把课程分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其中学科类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为学生的个性化选择留下了余地,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个大纲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这样的课程结构功能也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标准在课程结构改革上几乎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为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和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选择性发展空间的目标,构建了开放而有序的课程结构。它将课程分为必修课
10、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由“语文 1”至“语文 5”五个模块组成,可在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选修课设计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根据每个系列的目标可以设计若干个选修课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名称、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可以有选择地设计,既保证了模块设计的灵活性与选择性,又避免了模块设计的随意与混乱。可以说,标准 对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设计克服了传统课程结构整齐划一的弊端,蕴涵了极为鲜明的个性教育理念,体现了世界母语教育课程结构设计的总体趋势。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标准以一种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立场指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课程标准 解读 中学 教育 高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