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长高了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又长高了教学反思.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我又长高了教学反思篇1:我又长高了的教学反思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想该怎样导课呢?是否应该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后来我还是决定让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开始上课,我就问孩子们:“第一节课我们去测量了身高,同学们测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己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
2、测量出教师有多高?”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测量起来。些谈话导入的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所以我觉得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汇报的结果是:有几个组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测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如果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
3、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我这一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 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2:我又长高了数学教学反思 我又长高了数学教学反思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想该怎样导课呢?是否应该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后来我还是决定让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开始上课,我就问孩子们:“第一节课我们去测量了身高,同学们测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
4、自己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测量出教师有多高?”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测量起来。些谈话导入的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所以我觉得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汇报的结果是:有几个组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测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
5、学生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如果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我这一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 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个别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如果能更加紧凑一些,效果会更好。 篇3:我又长高了的教学反思 关于我又长高了的教学反思 “体验数学”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所倡导的,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
6、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是一种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学习活动。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明白体验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下面以我又长高了为例,谈谈自己对互动对话生成“米”的概念体验的一些感悟。 案例: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和高度适合用米、厘米作单位?(唤醒学生的记忆,学生举例) 多媒体课件显示一间教室,让学生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讲台的长大约是1,桌子的高大约是80(), 课桌的宽大约是45(),教室的长大约是8(), 教室的宽大约是6(),黑板的长大约是4(), 学生讨论后,认为应该分别用米、厘米作单位。 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用“米”作单位的物体?
7、生:“操场的长、宽,公路的长,大树的高 师:1米究竟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 生1:站起来,用手指着自己的耳朵说:“1米到我这儿。” 生2:到讲台拿着一把尺子说:这是一把一米长的尺子。 师:接下来大家一个接一个来测量自己的体高 教学反思:引进新的长度单位“米”时,曾有许多的预设,开门见山式地直接揭示新知,了解学生的起点,也有创设情境,让大家来量自己的体高,从而让学生体验到1米的长度。最后,我让学生通过对话,体验生活经验,体验产生“米”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对话,测量体高,从而体验1米究竟有多长。这样让学生在亲自体验、观察、想象中发现新旧概念的相互联系和本质特征,生成1米的概念。由此,我感悟到:
8、对话是一种思考、一种经历,更是一种体验。书本的知识只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只有赋予知识以生命的意义,才能变“死书”为“活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和学生的已知对话,和生活经验对话,和具体情境对话,生成学生真实、真切、必要的体验。 篇4:我又长高了公开课教学反思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想该怎样导课呢?是否应该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后来我还是决定让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开始上课,我就问孩子们:“第一节课我们去测量了身高,同学们测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
9、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己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测量出教师有多高?”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测量起来。些谈话导入的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所以我觉得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汇报的结果是:有几个组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测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
10、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如果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我这一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 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个别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如果能更加紧凑一些,效果会更好。 篇5:我长高了教学反思 我长高了教学反思 在课堂当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让他们能够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观点,使
11、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我还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通过讨论 - 欣赏 - 讨论,培养了学生的一种探求精神。注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是实验教材的基本要求,也是它的优势。我还注重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如了解卡通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之后,学生就会发现,在实际生活当中我们处处到能见到卡通作品,也能尝试应用学到的这些知识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想要长高。都希望自己也可以长的又高又大。可以随意拿到高处的东西。可以成为运动健将。很超越自己的伙伴。所以课教材符合孩子们的心理感受。教材中选了一
12、张小女孩儿量身高的照片作为情景图。图中的小女孩儿。偷偷踮起双脚。把孩子,会长高的心灵愿望表现得漓尽致。 教材中还选择了作为欣赏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让学生观察别人的作品。了解基本的方法,从中吸取经验。建立个人的创作意识。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尊重。在学生投入自己的回忆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大胆的表现出来。本课教学中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是一个难点。通过教师的示范,来帮助学生表现自己长高了的情形。我跟学生交流,你打算画哪件事表现自己长高啦?当时你是怎么做的?是先画背景还是先回自己那?我们要把人物画多高呢。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分析。想了解绘画的步骤。评价学生作品时,我肯定学生的个人感悟,肯定学
13、生的生活体验。给学生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大胆的去表现。学生们都能够满足叙述需求这方面的需要。 篇6:我长高了教学反思 “这节数学课真好玩。” “老师,什么时候还上这样的数学课。” “这节数学课我知道了我有多高,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我的身高。” “原来我这么能干,同学都在夸我呢。” “下一次我们要想更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下一次我还和你一组。” 听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在谈论着刚刚结束的数学主题实践课我长高了,我的心里真是高兴,同学们学的愉快,学会了知识,课后还兴趣盎然的回味着,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数学课堂吗?数学主题实践活动课可真是同学们的梦想课堂啊! 回想这节数学主题实践活动课,我深有所误
14、。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卡通的动物图,美妙的音乐,带领同学们进入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适时的设问:“同学们,我们坐车的时候,不到1米2的可以习半票,同学们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吗?”学生的热情被一下子燃起,纷纷举手汇报。 我又问:“准确吗?”学生不语。这时候有学生说“老师,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我适时的说“对呀,我们自己来量出身高就知道了。”这时引出课题“我长高了” 。同学们跃跃欲试。高昂的兴趣让这节课成功了一半。 二、实践是解决问题最有用的手段。 我提出要求:一要小组合作,寻找设合自己的量度工具,一个量一个记录;二要想一想如何量才更准确。学生带着要求分组实践,有的直接站在量度表
15、前用直角板量;有的用皮尺拉直量;有的软尺并起量; 一个量一个记录,我就巡视着指点怎样量更准确。学生很快就按要求量出数据并做好记录。同学们纷纷汇报,“我的身高是1米30厘米,要买半票。” 、“我的身高是128厘米,要买半票。” 、“我的身高是1.41米,要买全票了。”我就在表格中用“正”的方法记录统计出有多少人要买全票,有多少人要买半票,几人免票。问题在同学们动手实践中解决了。接着还把课室的门、窗、地砖、课桌;室外的树木、乒乓球桌、花坛等设计为动物园里的情景,让学生分成小组比赛量度,让学生在情景中、在探索中、在愉悦中经历生活中的数学。愉快的动物园之旅结束后,同学们对量度在实践中的应用接着还开展在
16、解决问题中,同学们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用多种方法去解决,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用纸笔解决问题的方式实践合作讨论研究等方式去解决。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创新。不仅形式上创新,而且知识也在创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发现数学, 喜欢数学。实践真是解决问题最有用的手段。 三、交流展示是学生施展才华最好的方式。 与他人交流是未来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我为学生架设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发表自己或小组的意见。我充当一位引导者,提出问题、为问题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开展探讨、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肯定学生的发现和见解、引
17、导学生去合作交流,使学生有充分发言的机会,有受到肯定认可的机会,学生在这种开放、信任的氛围中展现自我。同龄人的交谈,共同的兴趣,不同的发现、不一样的想法,小伙伴们都很想告诉别人,小组合作为他们提供了交流展示、施展才华、互相学习的平台,让孩子们有机会,有时间去交流比较探讨,在多次的小组合作中,成绩好的同学有了施展才华的场地,一些数学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也可以扬长避短,向优生学习,产生很好的结果。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人交流-交流各自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等,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发展“思考与交流”的能力。从而更好的验证自己想法,得到自我肯定。自信往往在别人的肯
18、定中得到升华。 四、主题活动最能促进学生情感素质。 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小组同学之间的交流、同学的发言、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量度、观看电脑演示等的多向互动活动中,学生都全情投入,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和掌握就在玩、说、做中完成。融恰的情感使学生更好的发现知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这也正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学生的认知实际。我及时对学生的发言、实验、作品展示等鼓励,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数学间的情感交流在不断升华。学生的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素质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品质素质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而这些在数学主题实践活动
19、中都能很好的体现。 利用好设计好每一节数学主题实践课,并把这一理念贯穿于每一节数学课上,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更加优秀。人才是靠我们共同的付出才能造就的。 篇7:长高了教学反思 长高了教学反思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完成得比较顺利,由于物质准备充分,活动中没有出现幼儿不理解的情况。并且我班幼儿对于仿编儿歌有一定的基础,在仿编的过程中,也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表达。 活动优点: 在进行教学前我准备了相关的图片和小朋友的小时候照片还有一条很小的裤子,经过了精心的准备,所以此次教学活动整体气氛都很好,教学目标1和2两点幼儿很自然很容易就达到了。 不足与调整措施: 就是第3点目标:仿编儿歌内容,出现了一个让
20、我比较苦脑的问题,幼儿在仿编儿歌的时候总是转不过来,联想不到别人的东西也会变小变短,我想了想可能是因为我的引导吧!因为一开始我只是口头上的解释和引导了一下,是乎有点高估了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之后我便用实物和动作进行引导,这时才有一部分孩子反应过来。 从这里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孩子的思维必须借住具体形象思维进行活动,幼儿的思维是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这一点真的是一点都没有错,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更加注意这一点。 通过后面教学方法的改变,有一部分幼儿发表了自己的发现,也能按照格式进行仿编儿歌,突然间松了一口气,但毕竟是小部分人,我希望的是大部分人甚至全部幼儿都会按照格式自编儿歌。 当然我可能在课时安排上也
21、有不妥之处。所以结束了此次活动后,我决定再上一个课时,专门进行儿歌仿编,甚至创编儿歌,为以后学习创编儿歌作铺垫。 篇8:我又长高了说课稿 我又长高了说课稿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3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设想 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的数字概念与创新精神是有益的。同时,估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所以,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米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例如:
22、他们知道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本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情境,引出长度单位米。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1米大约有多长,然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如:让他们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让他们站在直立在地面上的米尺前,看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部位;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对于1米有多少厘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在米尺上找一找、说一说,自己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估/PGN0105.TXT/PGN测意识,而且还培养了自主探究知识的精神和能力。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有关的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让
23、学生先估计,再动手量一量教室里接近1米或2米的物体,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的印象。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出示电脑图像)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量身高。) 2师:谁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学生兴高采烈地汇报自己的身高。)然后请各小组评比出谁最高?谁最矮? 师:刚才同学们在汇报身高时,都用了一个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米。)师质疑:那1米有多长呢?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估计:1米有多长? (2)观察自己面前的长尺子。师:谁知道这是一把多长的尺子?(1米长。) (3)同桌合作,互相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2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 (1
24、)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 (2)实践活动我与米尺比高低。 指名几个学生站直与米尺比一比,看看1米的高度到他们身体的什么部位? 小组内学生互相合作,进行我与米尺比高低活动。 师:可能有些学生在上幼儿园小班时,还没1米高呢,可现在都比1米高得多了,这说明你们的个头怎么样了?(生:长高了。) 板书课题:我又长高了。 3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PGN0106.TXT/PGN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2)想一想: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怎么能知道呢?(让学生估计或在米尺上看刻度数。) (
25、3)师:1米=100厘米,也可用字母表达式1m=100cm来表示。 4估测。 (1)课桌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 (3)黑板的长度大约是几米? (4)你还想了解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吗? 5试一试:填cm还是m呢? (1)衣柜高2( )。 (2)黄瓜长约20( )。 (3)房子高约3( )。 三、反馈练习。 1一张桌子有多高? (1)先估计一下自己的课桌大约有多高? (2)再动手量一量。 (3)谁猜得对? (4)结合实际说一说:工人师傅为什么不把课桌正好做成1米或90厘米高呢?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然后
26、独立完成第(2)、(3)小题,全长100厘米,要求学生填出它们分别爬了多少厘米?离终点还有多少厘米? 四、全课总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你懂得了哪些知识呢? 篇9:二年级数学上册我又长高了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我又长高了教学反思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为怎样引出课题而大伤脑筋。后来,我决定带所有的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由于前一节课,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厘米”我特意告诉每个孩子以“厘米”为单位的测量结果。测量过的学生已经在卫生室的门口比起了高矮,甚至有的孩子兴奋地告
27、诉大家“我又长高了!” 课上一开始,我问孩子们:“第一节课我们去测量了身高,同学们测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己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测量出教师有多高?”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测量起来。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汇报的结果是:有3组没有测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
28、确答案的结果。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如果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上面的谈话导入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这样的谈话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我发现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如果能更细致些,会取得更理
29、想的效果,如: 1、在认识了1米有多长后,学生对1米和1厘米能建立不同的表象,正确的区别,并能正确估计课桌的长度。在此之后,应指导学生用米尺去测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正确测量教师的身高。 2、在数学活动是应在注重活动形式注重全体参与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组织和活动的效果。如果活动这样设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把学生分成两组,以组作裁判,出示结果或判断对错,另一组参加活动;然后交换。题目也进行了调整,增加68题,活动的效率会有较大的提高。 3、在板书“米”后,一个学生大声说:“米,大米的米。”在出示小房子的图让学生判断单位时一个学生又说:“我家的房子上没有烟囱。”这些充分表明:学生愿意说,有强烈的表达自己
30、想法的愿望,但他们不知如何交流,如何绕一个主题或一个交流的中关键话题去发现问题,表达想法。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深入研究,悉心指导的地方。 篇10:长高了的教学反思 长高了的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 1、感受成长的.喜悦和快乐; 2、能有感情地朗读儿歌,表现出成长的自豪感; 3、在讨论身体外部特征变化的基础上尝试按照格式仿编1到2句儿歌内容。 在进行教学前我准备了教学挂图和小朋友的小时候照片还有一条很小的裤子,同时教学前看幼儿用书时,发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长高了这首儿歌教师用书与幼儿用书不同,有一句儿歌内容不一样,教师用书是“花裤子,变短了”幼儿用书是“小裤子,变短了”,经过考虑我选
31、择了用幼儿书上的儿歌内容进行教学,利用幼儿在家复习。 经过了精心的准备,所以此次教学活动整体气氛都很好,教学目标1、2两点幼儿很自然很容易就达到了,就是第3点目标:仿编儿歌内容,出现了一个让我比较苦脑的问题,幼儿在仿编儿歌的时候总是转不过来,联想不到别人的东西也会变小变短,我想了想可能是因为我的引导吧!因为一开始我只是口头上的解释和引导了一下,是乎有点高估了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之后我便用实物和动作进行引导,这时才有一部分孩子反应过来。 从这里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孩子的思维必须借住具体. 篇11:我又长高了(人教版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我又长高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
32、第2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三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3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设想 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的数字概念与创新精神是有益的。同时,估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所以,估测活动贯穿于整个测量过程之中。 学生对“米”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例如:他们知道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本课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情境,引出长度单位“米”。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33、说一说1米大约有多长,然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如:让他们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让他们站在直立在地面上的米尺前,看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部位;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对于“1米有多少厘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估一估,然后再在米尺上找一找、说一说,自己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而且还培养了自主探究知识的精神和能力。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与1米有关的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教学中,让学生先估计,再动手量一量教室里接近1米或2米的物体,加深学生对1米长度的印象。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出示电脑图像)图
34、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量身高。) 2师:谁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学生兴高采烈地汇报自己的身高。)然后请各小组评比出谁最高?谁最矮? 师:刚才同学们在汇报身高时,都用了一个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米。)师质疑:那1米有多长呢?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估计:“1米”有多长? (2)观察自己面前的长尺子。师:谁知道这是一把多长的尺子?(1米长。) (3)同桌合作,互相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2用多种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 (1)伸开双臂,用两手间的距离表示1米的长度。 (2)实践活动-“我与米尺比高低”。 指名几个学生站直与米尺比一比,看看1米的高度到他们身体
35、的什么部位? 小组内学生互相合作,进行“我与米尺比高低”活动。 师:可能有些学生在上幼儿园小班时,还没1米高呢,可现在都比1米高得多了,这说明你们的个头怎么样了?(生:长高了。) 板书课题:我又长高了。 (3)让学生自己从皮尺上找1米的长度等。 3探索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再比划1米有多长。 (2)想一想: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怎么能知道呢?(让学生估计或在米尺上看刻度数。) (3)师:1米=100厘米,也可用字母表达式1m=100cm来表示。 4估测。 (1)课桌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什
36、么东西的长度大约也是1米? (3)黑板的长度大约是几米? (4)你还想了解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吗? 5试一试:填cm还是m呢? (1)衣柜高2()。 (2)黄瓜长约20()。 (3)房子高约3()。 三、反馈练习。 1一张桌子有多高? (1)先估计一下自己的课桌大约有多高? (2)再动手量一量。 (3)谁猜得对? (4)结合实际说一说:工人师傅为什么不把课桌正好做成1米或90厘米高呢?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然后独立完成第(2)、(3)小题,全长100厘米,要求学生填出它们分别爬了多少厘米?离终点还有多少厘米? 四、全课总结。 师:
37、学习了这节课,你懂得了哪些知识呢? 篇12:长高了又长高了初中作文 长高了又长高了初中作文 “哎呀!又长高了,怎么长得这么快!”正在给我量身高的妈妈见我又长高了很多,就惊叫了起来,“怎么像茭白一样,一个劲地往上长!”“噢噢!姐姐像茭白,姐姐像茭白!”调皮的妹妹在旁边拍着手乱叫。 “小鬼!”我嘀咕了一句,伸手去抓她,她从我的腋下溜过,我一把抓住她,妹妹双脚离地,在空中扑腾。我放开了她,抬头望向天花板,心中的烦恼接踵而来,是啊,我又长高了。 对于其他人来说,长高不是件坏事,更是一件好事,但对我来说,长得太高成了我挥之不去的烦恼。 老爸高,老妈也高,我就遗传了他们高的基因,从小就比别人高很多。从一年
38、级开始,我就坐在最后一排,课间操的时候总会看见一群小矮子队里有一个高高耸立的小脑袋。幼年的我并不觉得长高是坏事,甚至以高的优势作为自豪的理由,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意识到长高的后果。有一种尴尬,自卑的感觉。 四、五年级的时候,我长得特快,在同学中我显得特别高,我曾经被誉为“长颈鹿”,在那时,我明白,长颈鹿虽然可以尝到高枝上的嫩叶,但永远钻不进矮小的洞,并且在河边喝水时都胆战心惊,稍有不测就可能入虎口。所以,我厌恶这个雅号。 到了6年级,妈妈开始注意我的体形。总说我背不够直,妈妈是如此挑剔呐,逼着我去上拉丁舞班,这可是天大的折磨啊!那儿的小朋友都很矮,最矮的都不到我的腰部,这样我就显得特别高
39、。那儿的老师并不直呼我的大名。而叫我“那个最高的。”,尴尬的场面一个接着一个,骨头硬梆梆的我怎么能够下腰?我不再愿意去了,可妈妈不肯。最后经过我的软磨硬泡后,终于摆脱了这种煎熬。但我深深的明白,妈妈是为了我好。 在小学时,当我报名参加运动会时,老师都不准让我参加短跑,说我人高,在长跑中能斩优势,可是老师并不知道,我的耐力不好而且体质差,从小到大我差不多是吃药长大的。这长长的跑道我看着就害怕,但我无从解释,老师的一个个有理的理由足以让我屈服。就这样,我跑了整整4年的800米。但一次一次的锻炼也增强了我的体质。 我一向就不喜欢量身高,每次量完身高,只要看见爸妈不收尺子,我就知道我又高了。 认识我的
40、人说我又高了,不相识的人说我长得好高。于是我开始自卑,不愿正视别人,仿佛长得高就是一个错误。我开始被人损,被人嘲笑,于是我开始死者头,望着地面,不愿和比我矮的人并排走。或许,因为别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从此改变了我对高的想法。 每次去庙里烧香拜佛,我有一个奢望就是不要再长高了。哪怕是矮一点点,就一点点。别人许的是能够平安、幸福、快乐,而我就只有这么一个要求,因为我认为我已经够平安、够幸福、够快乐了。 我曾经问过妈妈:“为什么我这么高?我不想长高了,我很自卑。”妈妈总是笑着回答我:“高有什么不好?有什么好自卑的?人家像长高还没得高呢!” 是啊,高有什么不好!虽然长颈鹿钻不了小洞,但它可以吃到高枝上
41、的嫩叶!虽然我很高,但是总比矮的好吧,何必呢。高处的空气更新鲜!从高处望得更远!我不需要自卑,我不需要埋怨!高有什么不好! 焉知非福,何必纠结? 长高了,我应该高兴,而不应该烦恼,因为我长大了。高是我的骄傲呐!来,让我们抬起头,正视前方,大喊:“长就长,谁怕谁!” 篇13:作文 树,又长高了 树枝上的鸟儿又开始欢呼了,阳光洒在我的身上,伴随着我走进校园。 那是一个新的世界,新的天下。而我,将在这生活三年 踏进教室,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映入眼帘,陌生的同学,老师,以及门窗。这些,将是我三年来所因面对的。或许,会很快适应;或许,会永远适应不了。寻找最不起眼的位置坐下,也许,是惊慌,是害怕,但掩盖不了的
42、是满心的欢喜。年轻的女教师抬起头,正和我的眼眸相对,惊慌中,羞涩地低下头,闪过脑海的.,却是一脸关照和欣赏。我的心镇静了许多。像初见邻家大姐姐一样。 窗外起风了,树枝被吹得沙沙响。又一个学期了,我想,树又长高了。 回想六年前刚入小学,那时,我还是一棵小小的嫩芽,什么都不会。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经历风雨,可当我看到一张张打满红叉叉的试卷摆在我眼前时,心里像是万箭穿心一样,我哽咽着,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心在滴血。有好几次,都想与世隔绝,可,我却一次一次地告诫自己。难道就这样被狂风暴雨压倒吗?失败一次又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你失败之后该怎么做。于是,我又站立起来,而且,一次比一次坚强,一次比一次令风雨难以
43、压倒。虽然这样,可每次发试卷是这是逃不必了心惊胆战。 现在,我已经枝繁叶茂了,又长高了。虽然环境不同,但我相信,我一定会越长越好,越长越强壮。 篇14:二年级上册我长高了教学反思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为怎样引出课题而大伤脑筋。后来,我决定带所有的学生实际测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测量在生活中的用途。由于前一节课,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厘米”我特意告诉每个孩子以“厘米”为单位的测量结果。测量过的学生已经在卫生室的门口比起了高矮,甚至有的孩子兴奋地告诉大家“我又长高了!” 课上一开始,我问孩子们:“第
44、一节课我们去测量了身高,同学们测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己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测量出教师有多高?”孩子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测量起来。学生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汇报的结果是:有3组没有测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测量得慢是因为厘
45、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如果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上面的谈话导入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学生沉浸在自己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成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这样的谈话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我发现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如果能更细致些,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如: 1、在认识了1米有多长后,学生对1米和1厘米能建立不同的表象,正确的区别,并能正确估计课桌的长度。在此之后,应指导学生用米尺去测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正确测量教师的身高。 2、在数学活动是应在注重活动形式注重全体参与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组织和活动的效果。如果活动这样设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