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哲理类诗歌题材专项练习(共八首诗歌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哲理类诗歌题材专项练习(共八首诗歌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哲理类诗歌题材专项练习(共八首诗歌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哲理类诗歌题材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表明诗人进入中年非常喜好老庄的道家哲学,而到晚年才归隐于终南山边,颇有遗憾之意。B.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乘兴独游赏景的情形。“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C.尾联写了诗人偶遇一位在山林中值守的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使他也忘记了回家的时间。D.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平白如话,极具功力。2.颈联“行到水
2、穷处,坐看云起时”,近人俞陛云说“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请结合诗意说说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过沙头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论诗绝句元好问眼处心声句有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3.上面两首诗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哲理:。4.上面两首诗,表达哲理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赏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癸丑春分后雪苏轼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注:此诗作于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因与
3、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雪入春分”点明时令,“省见稀”写出春分下雪十分罕见,“不胜威”表明半开的桃李经不起春雪的欺凌。B.颔联“应惭”写出跟梅花相比,桃李更应因见识短浅而惭愧,面对突如其来的春雪只能像柳絮一样,漫天飘零了。C.颈联“不分东君”写出掌管自然造化的东君不按时令行事,“发阴机”写出东君暗设机关图谋摧残半开的桃李。D.本诗以春雪入题,寓物说理,借题发挥,字里行间虽弥漫着诗人的不满情绪,却也暗含着诗人的旷达乐观。6.有人评价苏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情境之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中的“新意”和“妙理
4、”。四、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宋杨万里其一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过了春江偶回首,隔江一片好人家。其二晓翠妨人看远山,小风偏入客衣单。桃花爱做春寒信,只恐桃花也自寒。这两首诗为杨万里赴任广东常平茶盐之职途中所作。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角度有同有异:都描写了早春景物,但第二首重点写“寒”,暗点诗题“二月一日”和“晓”。B.第一首第二句“嫩水新生尚露沙”用“嫩”和“新生”等词语形容水,令人产生喜悦怜爱之情。C.第二首后三句运用拟人手法,“偏入”“爱做”“自寒”等词语将小风和桃花写得意趣盎然,鲜活生动。D.两首诗都描绘了一
5、个优美宁静而又伤感凄迷的境界,视角独特,动静交错,诗意清新,自成妙谛。8.晚清诗评家陈衍曾说:“宋诗大抵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正意反一层说、侧一层说。”意思是说宋诗层次曲折,富于变化。请结合两首诗做简要分析。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江花月夜(节选)唐张若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9.对以上诗句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的前两句通过写“江天一色”、明月皎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天高地阔,宇宙洪荒的雄浑景象,为下文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追问,创设了由景生情的意境。B.
6、“江畔何人初见月”,写出了由猿变成了人的远古先民,由树上来到地上,由地上来到江边,看到天空和水中各有一个大大的发光的圆形的意外和惊喜。C.“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写宇宙形成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月亮在什么时候把它的光辉倾洒的人间大地上,为先民提供了光明。看似提问,实则是对自然造福人类的礼赞。D.“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月年复一年没有变化,个体的人在江月面前是短暂的,但整体的人类却绵延无已,也可以构成一种与自然相媲美的永恒。E.诗歌最后两句中的“待”、“送”两字,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月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年年长明不衰;而人生、人的青春,却被月下滔滔流水“送”走了。10.有人说这首诗
7、抒发的是面对永恒的自然,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阐述理由。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四时读书乐春翁森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注】翁森:宋末元初人,宋亡,他拒绝出仕,隐居乡野,以教书为业,从学者先后达800余人。元废科益,学风日下,先生以儒学教化乡里,历经多年,耕读之风又“彬彬称盛”。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笔下的人物浴着春风,嗅着花香,时走时吟,兴致盎然,这情景与“风乎舞雩,咏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B.鸟儿是伴我读书的好朋友,但
8、面对落花,诗人联想自己身世仿佛有一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感伤。C.“绿满窗前草不除”,生动形象地把读书的乐趣具体化,诗人放眼望去,看到长满窗前的绿草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D.本诗为一首劝学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情并茂,全诗意境明丽清新、语言质朴无华,蕴含着无限书香。12.诗人认为春天读书到底乐在何处?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杂兴八首之三清顾嗣协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幸勿多苛求。放言五首(其三)唐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
9、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13.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诗的一二句,写骏马能跨越险阻,却不如牛会耕田,赞美了牛的坚韧精神。B.顾诗的五六句,意思是如果舍长就短,即使是智者也会捉襟见肘、无能为力。C.白诗的一二句,通过“赠”字,强调自己说的这个“决狐疑”的方法之宝贵。D.白诗的五六句,通过两个历史人物的事例,从反面说明了首句方法的正确性。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诗将同为家畜的“马”与“牛”、同为运载工具的“车”与“舟”作了对比,来证明观点。B.顾诗通过类比的手法,表现出了作者思维的深邃与细密,诗中阐释的道理颇具辩证
10、性。C.这两首诗的诗意含蓄隽永,出语曲折委婉,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富有情味,让人思而得之。D.这两首诗均富有理趣,顾诗侧重于表达如何选用人才,而白诗侧重于表达该怎么样辨识人才。15.古诗中常常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才观,请结合以上两首诗及曹操的短歌行,简要分析三位作者是如何表达人才观的。八、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下面各题。偶题三首宋朱熹其一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其二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其三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溪。注幅巾:古代文人用一幅绢束发,称福巾。槎:同“茬”,指农作物
11、收割后留下来的根茎。筇: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子。这里指竹杖。16.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组诗围绕“水”这一话题,先写行云成雨,再写水出山成川,最后写探索水的源头。B.第一首诗写青山崔嵬,堆紫叠翠,忽而云起,忽而作雨的奇景,却不知云成雨的原因。C.第二首诗把泉水奔腾的生命姿态和断梗枯槎无处存身的黯然的生命姿态进行对比。D.第三首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开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17.这组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请列出其中两条人生哲理并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附:参考答案1.C2.颈联意思是说走到水源深处,好像到了尽头,就随之坐下观看云霞变化,可见妙境之无穷;由此可
12、以领悟为人处世之随意事变之无穷;也可读书感悟文章义理之无穷。【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竟使他也忘记了回家的时间”错。尾联说诗人在山中偶遇林叟,与之谈笑,自己忘了归期,而不是“山林中值守的老者”“忘记了回家的时间”。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言“胜事”。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溪水尽头,似乎再无路可走,但诗人却感到眼前一片开阔,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风起云涌。“行到水穷处”,让读者体味到了“应尽便须尽”的坦荡;“坐看云起时”,在体味最悠闲、最自在境界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妙境无穷的活泼。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
13、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诗句有随遇而安的理趣。也可读书,感悟文章义理之无穷。云,有形无迹,飘忽不定,变化无穷,绵绵不绝,因而给人以无心、自在和闲散的印象。“坐看云起时”,还蕴藏着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简而言之,就是“空”,如果人能够去掉执着,像云般无心,就可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得到自在,诗人在一坐、一看之际已经顿悟。再看这流水、白云,已是无所分别,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3.实践出真知(或实践是认识的来源)4.过沙头通过描写只有篙师认识水痕直接表达出实践出真知的哲理;论诗绝句通过反问的手法表达哲理。【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过沙头能帮我们体会其中哲理的是最后两
14、句“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暗潮到了却无人知道,只有篙师能通过水痕判断出暗潮的到来,为什么只有篙师能知道呢?因为他天天在水里劳作,从而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论诗绝句中,“眼处心生句有神,暗中摸索总非真”,是元好问论诗的句子。意为:见得真切,方才写得入神;无生活底蕴而一味玄想虚拟,则难免失真。只有像杜甫那样“亲到长安”,对客观的描写对象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体验,才能激发内心的感受,写出入神的诗句。从而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哲理。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过沙头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前两句可描写船行过沙头之后,就能远远地看到村庄,此处江面开阔,气候温润,后两句则写
15、,但常人却不知道,暗潮已然来到,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全诗通过描写一个行船的场景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论诗绝句这首诗批评了缺乏现实体验的模拟文风(如西昆体、江西诗派等),指出了诗歌(文学)创作的源泉是客观现实,真情必然来自诗人的切实生活感受。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家头脑中虚构的,而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反映。只有像杜甫那样“亲到长安”,对客观的描写对象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体验,才能激发内心的感受,写出入神的诗句。而且在表达这个意思时用了一句“亲到长安有几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2024 高考 复习 哲理 诗歌 题材 专项 练习 共八首 参考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