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答案).docx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八课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明清时期,地方官在处理民间诉讼时,普遍倡导“平情息讼”,告诫百姓“毋得动辄兴词讼”;争讼一般交由家族内部自行调解,难以解决的最后才交给官府裁决。这一现象反映出A儒家思想影响司法实践B宗族势力决定着治理成效C民间诉讼扰乱地方秩序D官府与宗族职能趋于一致2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袁氏世范最初是袁氏家塾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美习俗”,经版印后广泛流传。这反映出宋代家训A适应市民阶层兴起的需求B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C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D导致崇文抑武风气盛行3有日本学者提出:日本采用唐律,其文句虽相同,但多加以斟酌改订,如中国极重之罪为“十恶”,而日本则为“八虐”,且大
2、体上日本律较唐律之处刑较轻。该论述从侧面表明唐律A是礼、法相结合的典范B代表中国立法的最高成就C对日本法制有示范作用D以儒家的纲常为指导原则4刑统断狱律规定:“诸赦前断罪不当者,若处轻为重,宜改从轻;处重为轻,即依轻法。”这一规定A利于抑制司法腐败行为B表明审判遵循从轻原则C有助于司法审判的公正D体现了慎刑的人文精神5秦朝时,统治者提出“以吏为师”,到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师为吏。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治理理念的不断更新B加强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C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D百家争鸣局面的最终结束6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陈兵洛阳,并问“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对曰:“昔大禹有德,各方朝贡,献金九牧,
3、以铸九鼎。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则整师而退。据此可知,当时A周天子的共主地位稳固B私学推广了中原文化C楚王恪守宗法血缘关系D德治理念的广泛传播7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经过缜密的商定,去繁减重,编成大明律,又为简化公文起见,于洪武十二年立案牍减繁式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由此可见,明初A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B重视法令和吏治的建设C以法治国成为上下共识D有利于老百姓明晓律令8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设立汉代第一所地方官学。汉武帝时期,地方官学逐步推广到全国范围。东汉时期,地方官学与地方私学蓬勃发展,出现“四海之内,学校如林”的现象。 汉代
4、地方学校的发展A延续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促成了察举制度的实施C有利于国家教化的下移D反映了教育体系的定型9商周之际,职官就任,必先册命。商代册命巫鬼色彩明显;周代册命多强调敬天保民、褒德赏功。这种变化反映出,周代A宗法制成为册命的依据B周王取代巫鬼成为信仰主体C周王借助奖赏控制大臣D国家治理具有浓重人文理念10清初统治者重视人臣服官,首重廉耻之节。清初直隶社会秩序的重建,与官员的良好示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于成龙天性忠直,并无交游,惟知爱民直隶地方百姓旗人无不感戴称颂。这说明,清初统治者A强调道德与秩序互动B重视理学观念的渲染C重视官员的垂范作用D激起了官员的荣辱感11唐代制定的法律条文比
5、隋代旧律减大辟者九十二条,其余变重为轻的还有很多。但是却把谋反、谋大逆、大不敬、不孝、内乱等定位十恶,特标篇首。这体现出唐律A保证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基本精神是维护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C突显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D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积极性作用12唐朝杂令规定,家庭财产须由家长作主,如不经家长授权或同意,其子孙弟侄对其财产私自进行任何变更都是非法的,要受到法律制裁。据此可知,唐朝A在法律上不承认财产私人所有权B注重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C财产继承和分配的宗法观念浓厚D政府可任意剥夺私人财产13从汉武帝开始,汉代统治者均把兴学作为地方官吏的重要职责,汉书后汉书列入循吏传中的官员几乎都在地方办学方面作出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法治 教化 同步 测试 2021 2022 学年 统编 2019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国家制度 社会 治理 word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571116.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