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同步练习附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同步练习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同步练习附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5. 2大学之道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卜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
2、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揖*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 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日:“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 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慷,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 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 *矣!故谚有之日:“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
3、节选自礼记大学)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得得:处事合宜B.致知在格物格:标准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偏向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大学之道B.知止而后有定C.欲齐其家者D.小人闲居为不善吾为其无用而捂之人而不仁,如礼何其恕乎为之于未有 *3 .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B.跨者不行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尚书。B.礼记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美学等
4、思想。C.曾子,名参。其父曾点,字皙,与子曾参同师孔子。D. “慎独”可以理解为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5.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28. 大学之道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此段段意是:点明大学之道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大学中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5、、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段意:点明大学之道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29. “明明德” “亲民”和“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家“垂世立教” 的目标所在,是儒学追求的“三纲”。【详
6、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大 学之道”即大学的宗旨,在孔子看来,大学的宗旨包括三个方面:“明明德” “亲民”和“止 于至善”。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已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 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30. 在明明德 在止于至善 事有终始 则近道矣 先齐其家 先修其身 知至而 后意诚 心正而后身修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
7、点字,易错字的书写;也要注意文言语句中的虚词不要漏掉。如:“则近道矣”的 “矣”,“知至而后意诚”中的“而“,这些虚词应该背准确,默写时不能丢掉。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B.继而又提出了 “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挨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二、情景默写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阐述大学宗旨的句子是“, , ”。(2)在这个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发端有结束,用大 学之道中的话说就是“, ”。(3)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品性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从而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这正如大学之道中所言:“,三、选择类9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
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师不必贤于弟子B.在止于至善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良曰:“长于臣。” 1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 之:结构助词,的 *B.在止于至善在:介词,在于 *C.定而后能静而:连词,表顺承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连词,来,表目的1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 道:宗旨、原则B.知止而后有定定:志向坚定不移C.安而后能虑虑:思虑精详*D.虑而后能得 得:心得、收获13.下列与礼记大学有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
10、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成书于汉代。B.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礼记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C.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后与春秋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 C D.大学提出“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 “致知” “修 身” “齐家”等八条目。四、名著阅读阅读下面大学之道老子选文,回答问题。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 修身为本。(大学之道)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14 .请分别简要概括大学之道和老子对“人”的要求。15 .结合文段,
11、谈谈你对“身修”与“天下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16 .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则,结合内容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1)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之道)(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33章)五、小阅读一课内.17 .谈谈你对礼记大学之道中“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理解。18 .大学之道中“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19 .请赏析下面两句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大学之道20 .大学之道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文段连用五个“后”有何作用?2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
12、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谈谈你对礼记中这段话的理解。22 .大学之道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23 .阅读 礼记大学中的句子,分析其含义,概括其内容。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24 .礼记大学之道表达了什么观点?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 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25 . “修身”在“八目”中处于核心地位吗?大学之道26 .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大学之道2
13、7 .理解礼记大学第一段的内容。28 .礼记.大学之道段解:大学之道的“八目”是什么?此段段意是什么?29 .阅读大学之道,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六、句子默写30 .名句默写(1)大学之道,,在亲民,o(2) 物有本末,, 知所先后,o(3)欲治其国者,o欲齐其家者,O(4) 物格而后知至,O 意诚而后心正,O(5)身修而后家齐,,o参考答案:1. B 2. D 3. D 4. A 5. C 6. B 7.(1)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 理好自己的国家。(2)要使意念真诚,就先要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3)所以喜好一个人也
14、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 少!【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格:推究。句意: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助词,的;代词,它。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C.代词,自己的;语气词,大概。D.动词,做。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大学:古义,大人之学,博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B.不行: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C.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担忧。D.孺子:古今均指小孩子。故选D。4 .本题考查学生了
15、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故选A。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的翻译是: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 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焉”是代词,作“在”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B; “视”是名词,作主语,“视而不 见”与“听而不闻”是对称结构,中间断开,排除D。故选C。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8. 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错,“八条目”之间是递进关系,“修 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故选B。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明,形容
16、词作动词,彰明、彰显;明德,美德。(2)关键词:诚,使动,使真诚;致其知,获得知识。(3)关键词:好,喜好;恶,缺点;美,优点;鲜,少。参考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 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 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 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 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 修养自身的
17、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 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 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 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 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 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 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
18、,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 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 “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 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 念真诚。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 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 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 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
19、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 要端正内心。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 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 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 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 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 不能管好自己的家。8 .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 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
20、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德” “至” “末” “齐”。9 . CA.定语后置句, B.定语后置句, C.状语后置句, D.定语后置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居高庙堂”。“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故选C。10 . 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B.C.D.介词,比。介词,达到。介词,比。介词,比。故选B。11 . 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
21、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故选D。12. D【详解】 D. “得” 故选D。13. C【详解】D.以:介词,把,表方式、手段。句意: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应译作“处事合宜”。C.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不包含春秋。 故选C。14.大学之道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对人的要求是抛弃知识、 仁义、贪欲等,无欲无求,恢复自然无为的本性。15.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 前提和基础。【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材料“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品性
22、修养后,才能管理好 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可见大学 之道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材料“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见素 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可知,抛弃自作聪明自以为正确的主观性见解,人民将获得百 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 迹。(所以)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 患。可见老子对人的要求是抛弃知识、仁义、贪欲等,无欲无求,恢复自然无为的本性。 15.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之道 2023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大学 同步 练习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