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2019年新编)第三单元过关检测题.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语文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2019年新编)第三单元过关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2019年新编)第三单元过关检测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过关检测题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修下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核心概念,出自孔子,其核心是“温柔敦厚”。历史 地看,诗教是他为中华民族开创的一种诗歌教育传统,并深刻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走向。 诗教由“诗”和“教”组合而成,其意是以“诗”为“教”。在孔子看来,诗经所书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通过阐释而传播,以规范 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通过人们的广泛参与实现对社会政治、伦理的建构。“诗,可以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诗经虽是 情感表达的结晶,却具有“兴” “观” “群” “怨”等特点,能“事父” “事君”,具有 维系人际秩序的政治功能。不仅如此,在论语为政里,孔子称诗经“思无邪”; 在论语雍也里,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 以,“不学诗,无以言”。这些是孔子的诗经观,也是其诗教观。孔子之后的儒者, 诸如孟子、荀子、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不断注疏、阐述并践行这些理念,在中国诗歌 教育史、文化史上形成“诗教”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所谓诗教传统,简言之,就是孔子以降,以诗经为底本,以孔子的诗经思想 为原则,延续两千多年的教诗、传诗以言志的文化传播、生产机制,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以
3、 儒家思想为正统、维系社会结构稳定的文化传统,其内容包括诗教实施主体、诗教原则、 诗教方式、诗教目的,以及诗教性质等。诗教实施主体,由春秋战国以降两千多年里以儒 者为主体的不同阶层成员构成,多数人默默无闻,也包括赫赫有名的经学大儒,诸如孔门 弟子、孟子、荀子、孔安国、董仲舒、司马迁、毛装、卫宏、郑玄、孔颖达、程颐、程激、 朱熹、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康有为,等等。他们既是接受者,又是 阐释者、传播者,其人生和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来诗教的重要内容。将“温柔敦厚”定位 为诗教核心,要求以“义理”教化民众,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国社会的人格建构和诗歌发 展。“温柔敦厚”、“思无邪”、“兴观
4、群怨”、“止乎礼义”、美刺讽谏等,是被历代 儒者反复倡导的最重要的诗教原则。诗教是借诗经言志,其方式是赋诗、教诗和引诗。按萧华荣的解释,赋诗偶为新 作,多为吟诵诗经中的篇章;教诗就是教授诗经,阐述诗经之义;引诗基本上D.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缘由,章潢与苏轼都反对李渤用敲打石头辨别其声音的清澈或混浊,但都认同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声如洪钟的记载。【答案】C.【解析】“皆能有声”说法错误,依据原文“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可 知,他在游览北钟山时因为水位下落风停息了,所以没有听到发出钟鼓的鸣声。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陋者乃以斧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2)乃上阁
5、之小轩,聆之,诚噌眩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答案】(1)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它,自以为得到了它的事实。(2)于是来到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 没有这样的声音。14、在郦道元、李渤、苏轼、章潢等人对石钟山命名的探讨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答案】要有敢于挑战前人的质疑精神。要有目见耳闻的求实精神。【参考译文】材料二:今天秋天七月十六,因为督学到了县邑,于是带着老人高嵩等到北钟山去。山上都是大 石,立在江边,高的大约有一千多丈。左面有观音阁,阁中有小轩,正好在钟石之上。高嵩 和寺中僧人宏叙指着对我说:这就是北钟山,山就是因为这个而命名的。于是就从阁
6、后踏着 高峻的山崖,深入灌木丛生的地方,像蛇一样蜿蜒而上。有个亭子叫做“白云亭”,原因是 亭子在山顶,仅可容纳二三个人。凭着栏杆远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同 环抱在一起,都像屏风一样列在山的左右,从南面来的江水清澈,向西流去的江水浑浊,有 的汇聚于此,然后注入大海。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在远处与长天一色,在近处和山间的光彩 一起荡漾。悠然的风光,能在游览时体验到,很难用笔墨来形容。返回登岸,径直来到钟石下 面,俯下身子观察,石头都是空穴,因为水位下落风停息了,所以没有发出钟鼓的鸣声。从九江又回来,与进士梅君愈以及老人乘着舟到这个地方,狂风怒号波涛汹涌,舟不能 靠岸。于是来到阁中的
7、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 的声音。郦元的记载,苏公之辩解,的确可以破解千古疑惑了。第二天,到了南钟山,山下 也有观音阁,临靠大江。左右石壁和北钟山一样,但景色不如北钟山,右面的石头少十多丈。 老人和寺中的僧人说,这就是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在上面。正统十四年已巳,石头裂开倒 在水中,痕迹尚且很新。仔细地观察南北的石头,石头面下都有窟窿,风水击打在上面,都 可以发出声来,为什么只有这个石头用钟来命名呢?大概是其他的石头背靠着土侧立,下面 是空的而后面是实的,所以发出的声音浑浊,只有这座山石突兀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 都是空的,因此那声音像洪钟一样。李渤竟然用
8、斧头敲打石头来辨别石钟山声音清澈或浑浊 的原因,就浅陋了。但是怀疑苏公当时所游览的是港口,稍微偏南的风景,才有好像凶猛的 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的石头,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杨次山所说的“真山从作假山看”,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况且遇到害怕的事就回去了,南钟山恐怕还没有到,所以南钟山的景 色没有在他的文中见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南乡子陈亮风雨满苹洲。绣阁银屏一夜秋。当日袜尘何处去,溪楼。怎对烟波不泪流。天际目归舟。浪卷涛翻一叶浮。也似我侬魂不定,悠悠。宋玉方悲庾信愁。【注】陈亮,南宋爱国词人,政治上力主抗金。宋玉,楚国诗人,曾事楚顷襄王,为
9、 楚国土大夫。庾信,南北朝时期文学家,祖籍南方,后半生居于北方,饱尝分裂时代特 有的人生辛酸。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开篇两句,既点明时令,也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氛围,奠定全词基调。B.词人对比往昔欢聚的情景和如今独对烟波的处境,不由得潸然泪下。C.下片紧承上片的烟波,写到浪卷涛翻,舟中的人心魂不定,情寓其中。D.词人将秋景之悲凉与心境之苦楚融为一体,自然贴切,读来令人动容。【答案】C【解析】“舟中的人”理解错误。“天际目归舟”,意思是诗人远望一叶扁舟,用此来形容自 己的心魂不定。16 .从全词看,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
10、案】怀人之悲。上片通过不知“当日抹尘何处去”以及面对烟波流泪等内容,写出 主人公对故人的怀念。家国之恨。全词最后一句写宋玉的“悲”和庾信的“愁”,包含了怀念故国、力图早日 恢复故国山河的复杂情感。(每点3分)【解析】题目涉及到了作品主题的深层挖掘,这要充分考虑注释的相关信息,除了要分析抒 发个人生活方面的情感之外,还要将其忧心国事的情怀考虑进去。(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7 .根据语境填写空白处(1)陈情表中,“,”两句表现了李密在外没有 关系比较近的亲族,在内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是“, ” 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3)苏轼在石钟
11、山记中认为,正确判断事物需要深入实际调查,文中用比喻形容考察途中 所见巨石的阴森恐怖之状的两句是“, 【答案】(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2)舟遥遥以轻阚 风飘飘而吹衣(3)如猛兽奇鬼 森然欲搏人三、语言文字的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 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 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 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
12、节奏的缓急等,都是挥洒自 如,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样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 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 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 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 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
13、 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 “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者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行云流水相得益彰悠然自得B.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悠然自得C.天衣无缝相得益彰泰然自若D.天衣无缝浑然天成泰然自若【答案】B【解析】第一处,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喻诗文等 没有破绽。此处应填评价书法的成语,“行云流水”恰当。第二处,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 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 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此处是说整幅书法
14、作品给人的感觉, 用“浑然天成”更恰当。第三处,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 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此处是说兰亭集序全篇内容特点,用“悠然自得” 更恰当。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B.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C.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D.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答案】B【解析】从逻辑关系上看,括号中的内容与上文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 才表因果,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再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看,上文说“既继承王羲
15、之 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下文说“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可见先言“端整沉着”, 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排除A。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 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B.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 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C.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 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 章
16、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答案】D【解析】首先划线句子缺少主语和介词“在“,应有指代词,指代上文的“情感抒发”,据 此可以排除AC两项。根据横线所在的上文,“鲜明可感的内容”是“浓烈的情感抒发”的 直接表现,排除B。(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题共2小题,n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21、下面是一段赏析陈情表的文字,它在语法、用词等方面有不当的地方,请找出并修改。(6分)文笔简捷流畅,语言生动形象,也是陈情表的最大特色。诸如用“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形容孤苦无依,用“星火”形容形势急迫,迫不及待用“奔驰”形容,用“狼 狈”形容进退两难,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形容垂危之状,都异常生
17、动形象。通 过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当地表达了思想感情,提高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富 有生命力的语言,至今还被人们引用,可见影响之深远。【答案】“简捷”应改为“简洁”;“迫不及待用奔驰形容”应改为“用奔驰 形容迫不及待”;在“通过”前面加上“文章”或“作者”:“提高”应改为“增强”。【解析】题干指明了 “语法” “用词”等切入角度。“简洁” “简捷”二者侧重点不同。前者 指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常用来形容说话、行文等。后者指直截了当,简便快捷。常 用来形容动作、过程等。文中应用“简洁,“迫不及待用奔驰形容语序不当。“通过” 一词使句子缺少主语。“提高感染力”搭配不当。22、将下面的长句改
18、写为三个短句,保留全部信息,语言连贯。(可以适当添加、改动个别词 语)(5分)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总是想方设法地营造出一种使人如品佳茗,久久难忘的浓烈的 “可喜” “可悲”的情感氛围。【答案】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总是想方设法地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情感氛围。项脊轩志抒发了 “可喜”“可悲”之情。它使人如品佳茗,久久难忘。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红楼梦中,刘姥姥告诫女婿:咱们庄稼人,守多大碗,吃多大饭。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荣获两金一银的运动员谷爱凌曾在自己的微博上这样写道: 创造历史,突破个人界限一直是我人生最大的追求。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叙
19、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认 识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题目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多则名言类材料作文题,主要考查价值观。材料一揭示的是如何正确认 识自我,即人生目标和自身实际、能力之间的关系。材料二侧重于不断进取,突破自我的人 生态度。两则材料貌似对立却有机统一,其一在于,当代青年选择做刘姥姥还是谷爱凌?其 二在于,既要自知,准确定位人生;又要脚踏实地,不断突破自我,题目中的刘姥姥和谷爱 凌分别是考生熟悉的文学作品形象和奥运冠军,考生有话可说,便于开放写作。【审题指导】第一步,判断作文类型。
20、材料一是经典文化作品中人物的话语,材料二是2022年冬奥 会冠军获得者在微博上的话语。从类型上看这是一道传统文化+时事热点的组合类材料作文 题。第二步,解读材料。材料一是出身底层的刘姥姥告诫因“家里冬事未办”而吃酒闲寻气 恼的女婿的话,“守多大碗,吃多大饭,劝诫女婿要认清自己的境况和身份地位。这里的“守 多大碗,吃多大饭”指的是要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认清自己,有自知之明。如果达不到他 人的水平,也不好高鹫远,不自怨自艾,不自暴自弃,盲目伪装、盲目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 西。材料二是2022年冬奥会冠军获得者谷爱凌发在微博上的话,关键词是“创造历史” “突 破个人界限”,指的是要打破自我的局限性以让
21、自己获得完善、提升。第三步,关注提示语。材料提示语是“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 叙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二综合理解以上两则材料,提示我们必须 综合理解两则材料的含义,而不能抛开一则材料只去谈另一则材料。综合材料,可以明确“守 与破”是本次作文的核心思辨主题,具体分为人应该在“认清自我,有自知之明”之下去“突 破自我”,在脚踏实地的前提上突破自我,在知限的范围内不断突破自我;或者辩证的看待 与“认清自己” “突破自己”的关系:“认清自己”是“突破个人界限”的前提基础;敢于突 破个人界限,可以更好地认清自己。“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身份、经 历、
22、现实,能够产生共鸣。“叙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更适合写记叙文、小小说,通过讲述故 事,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更适合写议论文,但不可文体不清。第四步,列出导图框架,写作时,考虑好使用什么结构的文章,正反面事例和名言等, 最好画出思维导图。【参考立意】1 .人生坐标要高远。2 .穷山距海,无远弗届。3,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3 既要认清自我,又要突破自我。是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赋诗、教诗、引诗就是以诗经为底本言说己志。孔子在论 语泰伯中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论语子路中说:“诵诗 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可见,从起源上说, 诗教就是要
23、以礼义教人,规范人的言说,培育君子人格。诗教的本质就是政教。在先秦的 政治外交生活中,人们往往以赋诗述政治目的,这在诗大序中表述得很清楚:“故正 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诗教旨在维系社会伦理秩序,具有政治道德教化功能。张少康概括说:“孔子的文学思想 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 手段。”这种思想贯穿中国诗教史,不只是对诗经的阐释,其他种类的文学也渗透这 种政教思想。特别是宋代以后,“温柔敦厚”说也用于文之教。杨时在龟山集中认为“为文要 有温柔敦厚之气”,“文以载道”应运而生。朱自清甚至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部编版 高中 选择性 必修 下册 2019 新编 第三 单元 过关 检测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