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知识点考点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知识点考点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知识点考点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知识点考点汇编一.名著概览【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 士。【作品简介】经典常谈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 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 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内容梗概】: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 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
2、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 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写作目的: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 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创作背景】当朱自清写经典常谈时,“新文学”与“新文化”已经站稳脚跟,开始担负起参与“抗 战救国”的历史责任。因此曾经对于传统经典持有激烈批判态度的“新文化人”也转向表彰 其间的积极因素,肯定其在“国民教育”中作为“文化训练”载体的重要作用。但态度调整 并非简单的立场反复,“新文化人”依旧是在当初“新文化运动”的延长线上完成的对于
3、传 统的接纳。经典常谈虽是一本小书,但昭示的却是“新文化人”自我演进的大道。朱自清凭借其站 在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与教育史的多重背景的交汇处,为“新文化人”应当如何回应这 一问题成功地“发凡起例”。【艺术特色】:内容精辟通俗。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研究, 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他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 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 常有引人人胜之处。【读经典的意义】: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
4、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史记体例有五: 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 传。10诸子第十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 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 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11辞赋第十一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的一个人。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 时所作
5、。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工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后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 左思作三都赋。12诗第十二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 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 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13文第十三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战国时代,游 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 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
6、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 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 清八股文盛行。四.习题精练:1 ,请你阅读经典常谈的前五章,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 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 被证实。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答案】A【解析
7、】许慎是东汉人。故选A项。2 .某同学读了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做了下面的选项,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本书介绍了众多经典著作,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展示了我国古代 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B.书中诗第十二论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宋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展现不同时期诗歌的特点 和形式。C.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 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D.这本书对知识的讲解精辟,且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一丝不苟、精益 求精的态度。【答案】C【解析】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并不是史书
8、,C项说法有误。故选C项。3,请你阅读战国策第八一章,概括战国时期游说的策士苏秦和张仪的人物形象。【答案】苏秦坚忍不拔,善于思考,勤奋刻苦;张仪意志坚定,目标明确。4 .请你结合经典常谈中对下列古籍的阐述,挑选一本古籍进行深入阅读,并说明原因。尚书诗经战国策汉书【答案】示例:我选诗经。经典常谈中介绍了诗经的来源、构成与特色,经过 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国人诗歌启蒙之,因此深入阅读诗经,不仅可以了解先秦人们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还可以欣赏其语言美,学 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5 .班级开展“读经典的意义”主题探究活动,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结合本书的 内容,说
9、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答案】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 字本义;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这 一历史事实;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 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懦家经典中我们可以 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 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 叫别人回肠荡气。唱
10、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 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 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 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 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 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 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了。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 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
11、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 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 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 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 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选自朱自清著经典常谈)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答案】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口集众人
12、聚唱,歌谣增多;口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 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传播方式不同: 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三.习题精练:(-)读经典常谈(节选)叶圣陶现代学生的功课,有些是从前读书人所不做的,如博物、理化、图画、音乐之类。其他的功 课,就实质说,虽然就是从前读书人学的那一些,可是书籍不必再从前人的本子了。一部历 史教本就可以摄取历代史籍的大概,经籍子籍的要旨。这自然指编撰得好的而言;现在有没 有这样好的教本,那是另一问题。可以干脆说一句,现代学生不必读从前的书。只要历 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们又指导得法,学生
13、就可以一辈 子不读论语、庄子却能知道孔子、庄子的学说;一辈子不读史记、汉书, 却能明晓古代的史迹。可是,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木身,涵泳得 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让学生读“白 话诗经”。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 还得直接读“关关雎鸠”。又如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 “中国通史” 之类来代替;但是它同时又是文学作品,作为文学作品,就不能用“历史教本” “中国通史” 之类来代替,从这类书里知道了楚汉相争的史迹,并不等于读了项羽本纪。我想,要说 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
14、书,理由应该在这一点上。还有一点。如朱自清先生在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 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 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 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 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若讲实用,似乎是没有,有实用的东 西都收纳在各种学科里了;可是有无用之用。这可以打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 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 的人看
15、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可是他们从金顶下来,打 敦煌回转,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 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的无用之用。要说现代学生应该读些 古书,这是又一个理由。这儿要注意,“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万不宜忽略“学生”两字跟一个“些”字。说“学 生”,就是说不是专家,其读法不该跟专家的一样(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当然不在此 限)。说“些”,就是说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就阅读 的本子说,最好辑录训诂校勘方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让学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参考 书里自己
16、去摸索。就阅读的范围说,最好根据前边说的两个理由来选定,只要精,不妨小, 只要达到让学生见识一番这么个意思就成。这本经典常谈的序文里说,“我们理想中一 般人的经典读本一一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一一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 论;一面将文本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 浅明的白话文导言。”现代学生要读些古书,急切要用这样的读本。朱先生的经典常谈却是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来的一本书。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 白话文导言。谁要知道某书是什么,它就告诉你个什么,看了这本书当然不就是变为读了 古书,可是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
17、为止,对于该书 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个简明的概念。学生如果自己在一大堆参考书里去摸索,费 力甚多,所得未必会这么简明。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 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 ,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们又指导得法,学生 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这些古书。B.读诗经就不能让学生读白话诗经,只能直接读诗经原文。C.史记作为历史书,尽可用“历史教本” “中国通史”之类来代替;作为文学作品, 还是得直接读史记。D.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
18、日出,或者跑到甘肃敦煌,看一窟寺历代的 造像跟壁画。这样做完全没有实用,只有那股傻劲儿倒可以佩服。E.读古书读的得其道,也会有类似实用之外的无用之用。2 .依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经典常谈这本书的作用概括最准确的的一项是()(3分) A.该书指出了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的原因和一些方法。B.该书不是写给专家和大学里专门研究古书的学生看的,而是写给那些需要读些古书的学 生看的。C.该书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D.该书是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读了这本书就等于接受了经典训练,不用再去接触古 书了。3 .现代学生为什么应该读一些古书?请联系本文作简述。(4分)4 .作者认为现代学生应该如何
19、读古书? (4分) 参考答案:1 .【答案】C. E【解析:A.属断章取义。仅在“知道孔子、庄子的学说”方面成立。B.原文是说“不能 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语言”“翻译并不是不能做”。D.原文是指“专讲实用的人看来” 来说的】2 .【答案】C【A项是作者有关阅读经典的观点,B项讲该书的适用对象,都不是核心意思。D项后一句 与文中“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相矛盾。】3 .【答案】要点: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 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阅读经典能扩大视野、扩大胸襟、增长见识。(或“经典 的作用不在实用,而在于文化,有无用之用”)作为一国有相当教育的国民有接
20、触本国经 典的义务(或“读一些培育着咱祖先的古书使我们不至于无本)(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给 3分,三点给4分)】4 .【答案】(1)学生的读法不能跟专家一样。(2)分量不能多,就是从前读书人常读的 一些书籍也不必全读。(3)阅读的本子最好是辑录训诂校勘方有面简明而可靠的定论的集 子。(4)从阅读的范围说只要精,不妨小。(每点1分。)(二)阅读下面说明文字,完成小题。宋代的“话本”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话本是“说话”的底本;“说话”略同后来的“说书 也是佛家的影响。唐代佛家向民众宣讲佛典故事,连带说唱,本子夹杂“雅言”和口语,叫 做“变文,“变文”后来也有说唱历史故事及社会故事的。“变文”便是“说
21、话”的源头;“说话”里也还有演说佛典这一派。“说话”是平民的艺术;宋仁宗很爱听,以后便变为专 业,大流行起来了。这里面有说历史故事的,有说神怪故事的,有说社会故事的。“说话” 渐渐发展,本来由一个或几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短故事,引出一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长故事 的,后来却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 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话本 留存到现在的已经很少,但还足以见出后世的几部小说名著,如元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 明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不过这些已是文人 的作品,而不是话本了。就中三国志演义还夹杂着“雅言”,水浒传和西游记 便都是白话了。这里除西游记以设想为
22、主外,别的都可以说是写实的。这种写实的作风 在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得着充分的发展。三国志演义等书里的故事虽然是关联的, 却不是联贯的。到了红楼梦,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虽然包罗万 有,而能“一以贯之”。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 了。白话小说到 此大成。(选自朱自清著经典常谈)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2 .根据文段提供的相关信息,仿照示例,为“近代长篇小说”下一个定义。示例:章回小说是由“说话”发展、将许多同类且相关联的短故事组织起来的一个长故事。 【答案】1 .介绍了白话小说的起源和形成(过程)。(答出“起源” 1分,“形成(过程)“1分)2.示
23、例:近代长篇小说是指由文人撰写、组织严密(或:“故事联贯” “一以贯之”) 的章回小说。(近代长篇小说的性质“章回小说”(答“一个长故事”也可)1分;近代长 篇小说的特点2分,其中“文人撰写” 1分,“组织严密” 1分)(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经典常谈序(节选)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 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 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 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 懂“小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常谈 部编版八 年级 下册 语文 名著 导读 经典 知识点 考点 汇编 练习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