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海市徐汇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徐汇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徐汇区2020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4分1 .按要求填空。,咏而归。(子路、曾皙、冉(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有、公西华侍坐)”的情况下,他也可(2)子路自信地认为,国家即便处在“以只用三年的时间,就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世事洞明皆学问,o (红楼梦第五回).人情练对其含义理A.宝玉穷困失意,性格懒惰愚笨。B.宝玉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C.宝玉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D.宝玉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2)指纹之所以存在,是为了给人的手掌和脚掌提供粗糙表面,让人更容易抓取物品。o同卵双胞胎即便基因相同
2、、还生长在同一个子宫里,但生长过程中的细微差异也能使他们的指纹产生差别。A.人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指纹,影响它的图案的是基因和胎儿的生长环境B.人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指纹,影响它图案的是胎儿的生长环境和基因C.指纹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影响它的图案的是基因和胎儿的生长环境D.指纹在胎儿时期就开始生成,影响它的图案的是胎儿的生长环境和基因【答案】(1) C (2) C【解析】【答案】.风乎舞零.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健 达即文章【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零” “摄” “僮” “练”。2 .按要求选择。(1)红楼梦第三回中借西江月词,以“潦倒不通
3、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评价宝玉,解正确的一项是( 情感色彩和基调迥异,放在一起并不合适。【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筛选整合信息,概括情感的能力。注意题目要求“表达对楠竹诸多品质的赞美”,而且是在文章结尾处,应该收束全文,内容上照应前文 提到的楠竹的品质。由“伴随着淅沥的春雨,迎着和煦的南风,应和着隆隆的春雷的呼唤,一株株粗壮的幼笋,仿佛在瞬间 爆发出一股伟力,奋力拱开了在泥土和腐叶下纠结交错的竹鞭,甚至哗的一声就顶开了压在地面上 的巨大的顽石。像鸡雏顶破蛋壳,像幼蝉冲破蝉蜕,那一株株幼笋,是一种静谧的、绿色的生命力的爆 发” “它们从厚积的枯叶和泥土下脱颖而出,在一瞬间,似乎只有一个念
4、头、一个目标:冲破束缚自己 的箸壳,扩展开翅羽状的枝叶,向上,向上,再向上!哦,这似乎已经不是在生长,分明更像飞翔”可 知写出了楠竹的坚强、蓬勃和进取之心。由“是的,在竹子的高大、茁壮和挺拔的风采上,也许只有鄂南的楠竹,能与赣南的毛竹相媲美这 时候,走进生机勃发、绿意荡漾的楠竹林,抚摸着青青的、粗壮的竹竿上的新鲜粉霜,仰望着直指青 天、高入云端的竹梢”“诗人喜爱楠竹,把楠竹比作南方的秀丽少女,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气质风 采”“她永远保持蓬勃朝气,风来雨来,满身飒爽英姿;霜下雪下,照样活跃不息”可知楠竹林展现了 生命的欢乐、清新与美丽。“在江南农村,随处可见的竹椅、竹床、竹席和竹毯,农民头上的竹笠
5、、肩上的扁担、手上的提篮,建 筑工地上的竹板、脚手架,江河里的竹排,新农村建设中的屋舍栋梁,还有集贸市场上的竹筷、竹帘、 竹杖、竹扇,甚至我们书桌上的竹纸、笔杆、笔筒和各种竹器工艺品哪一样不是楠竹的奉献 呢” “这一片片楠竹林,和四季的风霜雨雪一起,和一簇簇散发着药香的野菊花一起,和那些临冬的苦 养一起,和一道道永远流淌不尽的山泉一起,和山乡人家飘不散的山歌与炊烟一起,在那幽深而多雾的 山冈和山谷间”可知表现了楠竹对乡土的忠贞、依恋和守望。最后可以表述为:以群体的坚强、蓬勃和进取之心,向着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和人世间,呈现着生命的欢 乐、清新与美丽,呈现着对乡土的忠贞、依恋和守望。(三)(14分)
6、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完成下面小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日:“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日:“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日:“夫子何哂由也?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 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候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4.解释加点字。其言不让()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5 .把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16 .篇末曾皙与孔子二人的对话存在不同的断句方式,除上面选文所用的方式之外,以下是另一种。日:“夫子何哂由也
7、? ”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从到可推断,说话者分别是()A.曾皙孔子曾皙孔子B.孔子曾皙孔子曾皙(2)不同的断句方式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4.谦让 .或者15 .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就有话不说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 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16 . (DA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
8、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志在为政,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一连串的问句也表现出孔子回 答曾皙提问时的循循善诱。【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紧密衔接,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 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其言不让”的意思是:他的语言不谦让。所以“让”译为“谦让”。“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意思是: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所以“或”译为“或者”。【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以”,因为;“乎”,相当于“于”,比;
9、“毋”,不要;“以”,通“已”,“止”的意 思;“居”,平日,平时;“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为“不知吾也”;“何以”,怎么 做。【16题详解】(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本题中,很明显这是一组对话描写,因此,、分别是同一人,并且可以看出是两组问答,根据 师徒身份,提问的应是徒弟曾皙,解答的是师傅孔子。曾皙问孔子为什么笑,孔子的回答是:用礼仪治 理国家,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学生不明白老师的回答,接着追问:“难道冉求所讲的就 不是国家吗? ”孔子反问回答曾皙的提问:“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曾皙继续追问:“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
10、是国家吗? ”孔子再次作答:“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 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大相呢? ”所以说话者是:曾 皙、孔子、曾皙、孔子。故选Ao(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结合对话内容,第一种断句是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要讲礼 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那么是不是再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 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 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列举了几位学生的各种人生志向,从 中可以
11、看出孔子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所以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而孔子一连串的反 问,是在一点一点地慢慢地层层深入地引导曾皙明白他不赞同由的理由,体现的是孔子在教学上循循善 诱地教学方法。第二种解读是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这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 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所以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 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而曾皙一再追问,孔子也耐心作答, 也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参考译文:子
12、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 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 治理国家呢?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宗庙 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13、(四)(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沈雨若诗草序李长衡去年中秋,待月于西湖,因流连两山间,至红叶落而还。雨若后余至,而先余去,在湖上不数 日,又初病起,扶杖敝薛而行。然两高三竺诸名胜,无幽不探,无奇不咏,日得诗数十篇。余游迹所 至,不能道一字,仅题画走笔数篇而已。见雨若之诗,畏其多而服其工,不敢出而示之。雨若乃欲余序 其诗,余又何敢哉?犹忆与雨若看潮六和塔下,酒后并肩舆而行于虎跑山间,相与论诗甚洽。雨若似以余为知诗者。 虽然,余不知诗,而能知诗人之情。夫诗人之情,忧悲喜乐,无异于俗,而去俗甚远,何也?俗人之于 情,固未有能及之者也。雨若居然羸形,兼有傲骨,孤怀独往,耿耿向人,常若不尽。吾知雨
14、若之于情 深矣。夫诗者,无可奈何之物也。长言不足,从而咏歌嗟叹之,知其所之而不可既也,故调御而出之, 而音节生焉。若导之使言,实制之使不得尽言()o非不欲尽,不能尽()o故日无可奈何()o然则人之于诗,而必求其尽者,亦非知诗者()o余尝爱昔人钟怀吾辈之语,以为不及情之于忘情,似之而非者也。必极其情之所之,穷而反焉, 而后可以至于忘。则非不及情者能近之,而唯钟情者能近之也。由此言之,雨若其将有进于诗者乎?请 以此质之。甲寅九日。17 .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概述了诗作者作诗的情况。B.交待创作此序的动机缘起。C.委婉表达不愿为此序的想法。D.表达对诗作者由衷敬慕之情。18 .第段四个括
15、号处用了同一个虚词,正确的一项是()A.矣B.哉C.焉D.也19 .第段“无异于俗,而去俗甚远”的意思为什么说看似矛盾实则不然?20 .依据原文,你怎样回答第段“雨若其将有进于诗者乎”的问题?并给出理由。【答案】17.C18. D19 .作者试图表明诗人的忧悲喜乐的情感和俗人没有差异,是一样的,但在诗歌中情感表达得是否到位, 是否深切真情,却又与俗人有很大的差距。20 .沈雨若将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大有长进。因为他让自己内在创作的感情达到极点,并转而达到忘情的境 界。【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不愿为此序的想法”错。原文说“雨若乃欲余序其诗,余又何敢哉”,意思是:
16、谁知雨若竟然想让 我为他的诗作序,我又怎么敢呢?这是作者的谦虚说法,并不是真的不愿为此序。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根据原文“实制之使不得尽言()。非不欲尽,不能尽()。故曰无可奈何()亦非知诗者 ()”,四处的结尾都是句号,表达的语气都是陈述语气。A. “矣”在古文中多表示感叹、疑问。B. “哉”在古文中多表示感叹、疑问。C. “焉”在古文中多表示疑问。D. “也”在古文中多表判断、表陈述。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含义的能力。“无异于俗,而去俗甚远”的意思是:于俗人没有差异,却又离开俗人很远。“无异于俗”的原因有:根据原文“
17、俗人之于情,固未有能及之者也。雨若居然羸形,兼有傲骨,孤怀 独往,耿耿向人,常若不尽。吾知雨若之于情深矣”,意思是:雨若竟然能拖着病体,揣着傲骨,怀着 孤独只身前往,真诚挂怀向世人抒发自己的深切的真情实感,却常常看上去好像并不淋漓尽致。但我知 道雨若的情感是非常深沉的。这是作者试图表明诗人的忧悲喜乐的情感和俗人没有差异,是一样的,所 以是“无异于俗”的。“而去俗甚远”的原因有:根据原文“夫诗者,无可奈何之物也。长言不足,从而咏歌嗟叹之,知其所 之而不可既也,故调御而出之,而音节生焉。若导之使言,实制之使不得尽言”,意思是:诗歌,就是 一个无可奈何的东西。长篇大论不足以恰适表达情感,因而歌咏感怀
18、,懂得情感所及之处不能道尽,因 而调控节制地表达,于是产生了音节。看上去是文字主导,实际上是不能尽言的创作思想在起作用。这 是说明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有时是否到位,是否深切真情,却又与俗人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而去 俗甚远”。结合分析可知,“无异于俗,而去俗甚远”是不矛盾。【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雨若其将有进于诗者乎”的意思是:沈雨若将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大有长进吗?根据原文“必极其情之所之,穷而反焉,而后可以至于忘。则非不及情者能近之,而唯钟情者能近之 也”意思是:现在明白一定要让自己内在创作的感情达到极点,然后才可以自然回转,达到忘情的境 界。那这样看来忘情就不是
19、内在情感不到位所能达到的,而只有对诗歌创作倾情的人才能达到忘情。这 段文字是作者对于诗歌创作中情感表达的观点,作者认为一定要让自己内在创作的感情达到极点,然后 才可以自然回转,达到忘情的境界。而这种情感的表达一定是诗人的情感也达到极点的结果。再根据第 一段中“见雨若之诗,畏其多而服其工,不敢出而示之”和最后一段中“由此言之,雨若其将有进于诗 者乎?请以此质之”,可知作者是很赞赏沈雨若的诗作的,认为他让自己内在创作的感情达到极点,并 转而达到忘情的境界了。据此应该回答沈雨若将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大有长进。参考译文:去年中秋节期间,在西子湖畔等待圆月升起,于是在武林山的飞来峰南北两段徜徉游览,直到秋
20、深叶落才返还。沈雨若比我后到,又比我先离开,他在西湖漫游没几天就病了,拄着手杖在枯败的草丛 中行走。即使这样飞来峰南北两段以及三竺寺诸多名胜,没有一处深幽的地方没去探访,没有一处奇妙 的景致没有咏叹,每天作诗几十首。而我足迹所到之处,并没有留下任何诗作,只是为自己的画题写几 篇文章而已。看见沈雨若的诗,佩服他的高产和考究,因而不敢拿出自己所写给他看。谁知雨若竟然想 让我为他的诗作序,我又怎么敢呢?还记得和雨若在六和塔下观潮,在酒后并肩乘车行进在虎跑寺的山间,一起谈论诗歌,甚是投 机。雨若似乎以为我很懂诗歌。即使这样,我并不懂诗,但我懂得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忧悲喜 乐,于俗人没有差异,却又离
21、开俗人很远,为什么呢?俗人对于诗情的表达,本来就没有能到位的。雨 若竟然能拖着病体,揣着傲骨,怀着孤独只身前往,真诚挂怀向世人抒发自己的深切的真情实感,却常 常看上去好像并不淋漓尽致。但我知道雨若的情感是非常深沉的。诗歌,就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东西。长 篇大论不足以恰适表达情感,因而歌咏感怀,懂得情感所及之处不能道尽,因而调控吊制地表达,于是 产生了音节。看上去是文字主导,实际上是不能尽言的创作思想在起作用。不是不想说尽,是无法说 尽。所以说是无可奈何。这样那么一个人对于诗,如果一定追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也是不懂诗的。我曾经喜爱古人像我们一样诗歌中集中抒发情感的话语,以为感情抒发不到位和忘情,两
22、者有相 似之处,虽然不尽相同。现在明白一定要让自己内在创作的感情达到极点,然后才可以自然回转,达到 忘情的境界。那这样看来忘情就不是内在情感不到位所能达到的,而只有对诗歌创作倾情的人才能达到 忘情。由此看来,沈雨若将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大有长进吗?请凭借这样的标准来思考判定吧。农历正月 初九。三、作文4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人对我们当下阅读窦娥冤雷雨哈姆莱 特红楼梦等等悲剧作品是否有意义提出质疑,请结合以上作品的阅读,阐述对“当下阅读悲剧作品 是否有意义”这一问题的看法。要求: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答案】略【解析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只有一句话,“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何为悲剧?鲁迅眼中的“悲 剧”应该是对严肃行为的摹仿,目的是激发起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让人得到宣泄和净化。鲁迅这句话是 关于悲剧的著名论断,语出再论雷锋塔的倒掉。这段话说明了悲剧冲突的实质正是人所代表的正义精 神,即“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在这一冲突中,人的生命等美好的东 西可能会遭到摧残和毁灭,但精神取得了胜利,人们在观赏悲剧时能激起积极向上的情感。题目中提到“有人对我们当下阅读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红楼梦等等悲剧作品是否有意义提 出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市徐汇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海市 徐汇区 2020 2021 学年 一下 学期 期中 语文试题 Word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