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docx
《河北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选择题1 .良渚古城由宫城、王城、外郭城组成,宫殿区的面积近30万平方米。古城已经有配套的引水渠直达城 内。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域及外围水利工程均为人工堆筑而成,其体量之大无疑需要长时间的建设施工。 这说明良渚文化()A.或已存在公共权力B.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C.已经使用铁制工具D.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2 . 2021年6月23日,四川三星堆考古现场发掘出目前世界最大,保全最好的青铜面具。根据研究,这一 面具的分铸技术与合金比例和安阳殷墟属于同一系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考古发掘必须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B.
2、西南地区的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中原地区C.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D.石器时代中国文明出现满天星斗的状况3 .距今约8000年前,中国原始农业产生(“南稻北粟”)早期农业体系需要精准的农时,催生出早熟的天 文学、敬天观和祖先崇拜,产生了 “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这表明,我国的原始农业( )A.促进了早期科技文化发展B.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C.催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D.加速了阶级和早期国家出现4 .河北易县北福地一期遗址中出土的釜,同山东北辛文化早期的圆体釜非常相近,敞口平底钵与北辛文 化早期的同类器也如出一辙,小口双肩耳壶、陶支脚等器物则直接承袭当地磁山文化的因素。据此
3、可 知,早期中华文明()A.以手工业为主导B.呈现多元一体的趋势C.起源于黄河流域D.具有同源异流的特征5 .据学者研究,殷商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名的“诸妇”多达204位,这些女性贵族可参与祭祀、军事等国 家管理活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出征,战功赫赫。这表明, 在商代()A.阶级分化尚不明显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存在母权制度残余D.奴隶制度日渐成熟6 .据记载,“(商王)小甲即位后,殷道衰,诸侯或不至;太戊(小甲之弟)即商王位后,策命伊陟、臣参考答案及解析1. A解析:据材料“良渚古城由宫城、王城、外郭城组成,宫殿区的面积近30万平方米。其体量之大 无疑需要长
4、时间的建设施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宫殿是为统治者服务而修建的,而这些大型工程的 修建需要强大的组织管理能力才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兴建,所以良渚古城的施工修建说明当时可能已经 出现公共权力,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正式开始的标志是良渚文化的出现,但材料 信息强调的是其背后反映的国家组织能力,而不是突出其“起源”这一地位,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 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制工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所谓多元一体,即多个地区的文化遗址具有 相似性与关联性,而材料中没有体现良渚文化跟其他文化遗址的关系,排除D项2. C解析:据材料“这一面具的分铸技术与合金比例和安阳殷墟属于同一系统”可知,中原文
5、化对三星堆文 化产生深刻影响,印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故选C项;“必须”说法过于绝对, 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的结论,排除B项;安阳殷墟是指商朝,商朝已处于奴隶社 会,而非石器时代,排除D项。3. A解析:据材料“早期农业体系需要精准的农时,催生出早熟的天文学、敬天观和祖先崇拜,产生了 天 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可知,原始农业对天文历法和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故选A项; 据材料可知,其主旨是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带来的影响,而非强调种植格局本身,排除B项;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而材料强调的是早期农业体系及其带来的影响, 排除
6、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产生,进而加速了阶级与国家的出现,材 料中未强调私有制的出现及其影响,排除D项。4. B解析:材料中提到河北易县北福地遗址出土的部分文物与山东北辛文化遗址的文物高度相似,说明两地 文化存在交流,同时易县部分文物依然保留本地磁山文化特征,说明早期文化呈现多元一体的趋势,故 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无法确定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 域,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北福地遗址与北辛遗址是同源异流,排除D项。解析:根据材料“诸妇多达204位”“女性贵族可参与祭祀、军事等国家管理活动”“商王武丁的妻 子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出征”等
7、信息可知,商朝女性贵族地位普遍较高,仍然存在母权制度残余,故 选C项。材料未涉及商朝的阶级状况和奴隶制度,故排除A, D两项。材料反映的是商朝女性贵族地 位较高,与王权和神权的结合无关,故排除B项。6. C解析:据材料“商王朝很快出现国力强盛的局面,以致外服、方国成来臣服”可以看出商王与诸方 国之间的关系,这是商朝内外服制度的表现,故选C项;兄终弟及的恶劣影响指的是王位的继承方式 带来的影响,材料体现的是商王与方国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王并没有实现 最高权力的集中,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出现在西周时期,排除D项。7. C解析:据“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
8、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州区),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 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可得, 周王大肆分封,除了分封前代贵族遗民外,还分封了神话传说中的遗民,以彰显自我天下共主的合法地 位,故选C项;分封能够起到对地方控制的作用,但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项;监视殷商贵族只是 其中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B项;当时儒学还没有创立,排除D项。8. A解析:据材料“天下、国、家的层次得以落实”可知,通过分封制,形成天下、国、家的统治层次,说 明西周统治秩序的发展,故选A项;秦朝才确立中央集权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民族认同 是指该民族人民对自
9、己民族特有文化风俗的认同,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 位,说明世袭制度开始确立,排除D项。9. D解析:据材料“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杆 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周王是天下共主,国家治理 由松散趋向严密,故正确;分封制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故错 误;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故正确;周天子实行分封制,把天下土地和人民分 封给诸侯,推动了不同地域文明的交融,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10. A解析:据材料“孝的对象不仅是父母、祖父母,而且包
10、括宗室、宗庙”可知,周人的伦理思想明显受血 缘关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西周推行宗法制,故伦理思想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 A项;材料中的“孝”和“德”是伦理思想,而非宗教理论,排除B项;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形成的,排除C项;材料中的“敬天、孝祖、保民”均为德治伦理思想的表现,它们没有相互制约,排除D项。11. C解析:据材料“盂,你要辅助我(周康王)主管军队,处理赏罚狱讼案件”可知盂在王畿地区助管军队 和司法,故选C项;材料强调商朝大小官员酗酒以致丧失天下,并非商纣王,排除A项;盂受赐土地 名义上为天子所有,排除B项;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和兵器,农具为木石骨蚌,排除D项。12. B解
11、析:根据所学知识,“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分别与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 制度相对应,如此制度设计含有“归一”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故选B项;分封制下 诸侯的权力较大,容易造成诸侯割据,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是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分封制有利于传播周文化,仅仅对应“天下归 周”的制度设计,并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属于片面选项,排除D项。13. C解析:材料所示为范文澜对西周井田制的论述,尽管“土地臣民名义上仍是王士王臣的一部分“,但是 “事实上授士授民的人有权割让或交换,等于私有了” “领主们的所有权,天
12、子是不该无故侵犯的”,其 中“私有了”和“天子是不该无故侵犯”表明范文澜认为周代井田制呈现出一定的私有色彩,故选C 项;材料涉及井田制下蕴含着土地私有的成分,并未涉及到宗族内部的凝聚力问题,排除A项;分封 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 封制,排除B项;井田制是西周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周天子统治的基础,排除D项。14. B解析:据材料“铜尊、铜罄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玉琮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可知有不 同地域的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文明成就,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特性,故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特 征,故选B项;同一文化产生
13、的不同的文化分支,可以称为同源性,材料体现的是多样性,排除A项; 不同时期的文化具有延续性和相似性,可以体现连续性,材料并不能体现不同时期的文化的发展情况, 排除C项;材料不能证明文明之间的互补,排除D项。15. B解析:据材料“晋国的郤至与周天子争田”“卫国大夫元喧告卫侯杀人而发生诉讼”可知周天子权威在 下降,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原有的统治秩序受到冲击,故选B项;土地国有制瓦解于战国时期, 材料时间为春秋时期,排除A项;以法治国成为主流应是到了秦朝,排除C项;材料说明的是统治阶 级内部等级秩序的失序,不是社会矛盾,排除D项。16. D解析:春秋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二人仍需邀请周王室派出
14、使者参与会盟,方能正式成为当时天下的霸主”说明天下对于周王室还有一定的认同感,其政治符号的意义依然存在,故选D项;周王室已 经无法有效控制各诸侯国的纷争,排除A项;晋国为姬姓诸侯国,齐国为姜姓,排除B项;据材料“齐 桓公在尊王攘夷旗帜下救卫存燕,晋文公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说明军事力量才是霸主地位的基础 和依靠,排除C项。17. B解析:据材料“战国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已为华夏所吸收、融合”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 战国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并得到发展,内迁民族融入华夏族有助于减少民族纷争,推动大一统格局 的形成,故选B项;内迂民族居四方,并未与华夏族完全融合,且民族差异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
15、,排 除A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于秦朝,战国尚未建立,无法“发展”,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争 战不休,少数民族与华夏族亦有冲突,并未“和谐”,排除D项。18. C解析: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已有铁农具出土,但数量不多、器类简单,说明当时铁农具尚未普及和大量 使用,说明当时生产力水平有限,故选C项;仅凭铁农具出土并不能说明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生产 力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并非一蹴而就,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铁农具的出图,并未涉及官府对民间冶 铁态度,排除B项;材料中为湖南出土铁农具,并不能反映出长江流域整体铁器使用情况,排除D项。19. D解析: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青铜器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具有政治意
16、义,据材料“牛鼻穿有一环”说 明了至少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进行农业活动了,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 知春秋晚期礼崩乐坏,贵族逐渐落没,等级秩序已经不再森严,排除A项;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 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小农经济才完全形成,排除B项;据材料“图1为出土于山西省浑源县春秋晚 期的青铜牺尊”说明在山西出现了牛耕的现象,不能说明牛耕技术广泛应用,排除C项。20. C解析:荀子王制篇中的材料大意是:各地之间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互通有无,包括财物、粟米等 的买卖,北方的牲畜被中原人发现后可以用来役使其为自己劳作服务,而南方的羽翻、齿革、曾青、丹 干等则被中原人当作财产或者宝贝,东
17、部有紫、条去、鱼、盐等,中原人得而贩卖则可以满足自己的衣食 之需;西部则有皮革、文旄等物,被中原人得到为自己所用,总之当时各处的东西都可以被中原人通过 买卖或者其他方式获得,这显示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经济交流和联系比较密切,故选C项;我国古代 长途贩运贸易兴起于汉代,而春秋战国时期长途贩运贸易还不具有兴盛的条件,排除A项;题干中提 到的物品都是天然的或者属于农产品、畜产品,而不是手工业品,且春秋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刚刚出现, 还不能说迅速发展,排除B项;题干中并没有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姓生活与世界其他地方进行比较, 因而不能得出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D项。21. D解析:据材料可知,齐国将商人们集中起
18、来,以加强对商业的监督和了解,目的在于“以其所有,易其 所无,买贱鬻贵”,这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D项;商人群体的角色仍然是经商,只是从分散 着自主经营到集中居住经营,排除A项;加强对商人的控制,与农业发展状况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是在战国时期确立的,故春秋时期放弃,与逻辑不符,排 除C项。22. C解析:据材料“按地域划分居民,实行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秦国”可知,战国中期后,各诸侯的措 施加强了君权和中央集权,也加快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推动政治制度逐渐转型,故选C项;秦朝的 建立,标志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
19、贵族制的退出, 但不能完整反映材料含义,排除B项;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体制,但只是材料的一层意思, 排除D项。23. C解析:商鞅变法推行县制,以地域作为划分行政区划的标准,就改变了原来以血缘关系来划分行政区划 的做法,故选C项;奖励军功是有利于改变当时社会成员阶层和身份的措施,与“从属人的族群转变 为属地的共同体”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废井田开阡陌是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措施,属于生产关 系范畴,与行政区划无关,排除B项;什伍连坐制是对百姓加强控制的手段和措施,与当时行政区划 的变化也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24. B解析: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鞅变法的彻底性体现在其
20、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奠 定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由此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故选B项;“偻力本业,耕织致粟 帛多者复其身”指奖励耕织,能推动小农经济发展,但不是社会转型的措施,排除A项;“民有二男以 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种分户令,划分小家庭,是为了提到农业经济发展和增加财政收入,也不是 社会转型的措施,排除C项;“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军功爵制在政治上打击奴隶主贵族, 有利于政治转型,但不是社会转型的根本因素,根本因素是经济角度,排除D项。25. B解析:由“旧氏族在国内激烈的兼并斗争中不断消失”、“众多家长制家族的解体”、“姓氏制度也发生了 质的变化”等信息可得,这个
21、时期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逐步 走向瓦解,地方逐步建立县制,人群结构更多地按地区划分组织,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 走向瓦解,分封秩序已经很难有效维持,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所以皇族的说 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国家逐步实现局部统一,实行中央集权制 成为了一种趋势,但是并未成为共识,排除D项。26. A解析:据材料“各国国君大都采用论功行赏、因能授官的办法委任职官”可知,在战国时期官员选拔的 方式由世卿世禄制逐渐向官僚政治转变,国君加强了对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呈现君主专制的趋势,故选 A项;材料中的官员选拔方式
22、不再以血缘或贵族身份为标准,削弱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此时期官 僚政治正在形成期,并没有成熟,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成熟的标志是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战国时期 处于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期,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均走向崩溃,排除D项。27. C解析:根据表格材料内容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战国策所记载的“士人”五种境界中都包含了 “以 忧社稷者”,面对战国的混乱局面,士人都提出了与社会发展、国家安危息息相关的担忧之思,故选C 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海纳百川,但材料仅涉及到士人的思想境界,没有明确诸子百家的具体思想主 张,排除A项;面对残酷、激烈、复杂的兼并和反兼并斗争,变法图强成为战国历史的主旋
23、律,开拓 进取、勇于改革创新是中国历史上多次重大改革的思想动力,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特点和基本精神, 但材料仅涉及到士人的思想境界,没有明确具体的变革措施,排除B项;在春秋战国的语境下,任何 一种思想学说的推行和实践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刚强的意志与不怕牺牲的精神,但材料仅涉及到 士人的思想境界,没有明确面对困境士人视死如归、慷慨悲凉的态度,排除D项。28. B解析:据材料“儒家崇尚秩序以亲属、辈分为表征的等级关系和人伦常道”可知,先秦儒家崇尚 秩序、等级关系和人伦,这些主张是为了使当时社会各阶层各安其分,稳定秩序,故选B项;据材料“伦理含了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普遍秩序以亲属、辈分为表征的等
24、级关系和人伦常道”可知, 先秦儒家借用宇宙自然的普遍秩序来阐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强调人与自 然的和谐发展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先秦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表现为承认客观世 界是物质性的,这一自然观与题中强调儒家伦理的社会观主旨不一致,排除C项;据材料“儒家伦理 思想以血缘家族为表现”可知,先秦儒家重视血缘与社会秩序,这是为统治阶级提供的治国思想,而非 协调民众的利益,排除D项。29. C解析:“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即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想要国家繁荣发展就不能仿效旧的法度,是法家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即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 武强 中学 2022 2023 学年 下学 月月 历史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