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项城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
《河南省项城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项城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南省项城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有人让ChatGPT (美国OpenAI研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写一篇时评,它洋洋洒洒 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中规中矩”。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 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 论述的分析短文。 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自如” o它的出现 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 观题” 了。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意识
2、的表现。比如,比起创作一篇小说或写一 篇原创散文,人工智能更容易成为一个“诗人”,这是因为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抽象,也 更容易通过组合不同词语实现模仿;还有人喜欢用人工智能作画,敲几个关键词,就能 输出一幅基本功扎实的画作,但说实话,这些画充其量只是替代了某些“艺术工厂”的 流水线式生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一无是处。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就 认为:“无论是AI对话、AI写文章还是AI作画,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非确定性、 发散性、天马行空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激发人类灵感的好帮手。”人的灵感并非从天 而降的,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 演
3、“巨人”角色,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其更重要的意 义在于:让人从重复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聚焦于真正的创造。一些大学课后作业 可以用人工智能完成,这给大学老师提出了问题:以后布置的作业是不是要更有新意? 能用机器完成的作业,一定不是好作业。年度总结、月报、周报中的套话,可以轻松交 给人工智能完成,这也说明一些占据员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只是重复性消耗。换言之,未来检验一项工作是否真正有意义、有实效的标准,就是要看其能不能被 人工智能轻易取代。有人认为,人工智能迟早能够替代人类现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如 果这一判断最终成为现实,那恰恰说明很多文字工作并非思想的创新,而仅
4、仅是材料的 堆砌。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黑恶势力的批判。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广造宫室,以肆行幸。自西京至东都,离宫别馆, 相望道次,乃至并州、涿郡,无不悉然。驰道皆广数百步种树以饰其傍人力不堪相聚为 贱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以此观之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此皆朕耳所闻、目所见, 深以自诫。故不敢轻用人力,惟令百姓安静,不有怨叛而已。“贞观十一年,太宗幸洛 阳宫,泛舟于积翠池,顾谓侍臣日:“此宫、观、台、沼并炀帝所为,驱役生人,穷此 雕丽,复不能守此一都,以万人为虑,好行幸不息,人所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 灭。隋氏倾覆者,岂惟其
5、君无道?亦由股肱无良。如宇文述、虞世基之徒,居高官,食 厚禄,受人委任,惟行谄佞,蔽寒聪明,欲令其国无危,不可得也。“贞观十三年,太 宗谓魏征等曰:“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据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 姓,行幸无期,不纳董纯、崔象等谏1争,身戮国灭,为天下笑。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 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朕闻卿等规谏,纵不能当时即从,再三思审,必 择善而用之。“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多被责罚。 侍中魏征进言曰:“陛下今幸洛州,为是旧征行处,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 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
6、, 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太宗大惊曰:“非公,朕不闻此言。自今 已后,庶几无如此事。”(选自贞观政要行幸第三十七,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驰道皆广/数百步种树以饰/其傍人力不堪/相聚为贼/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以 此观之/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B.驰道皆广/数百步种树/以饰其傍/人力不堪/相聚为贼/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 以此观之/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C.驰道皆广数百步/种树以饰其傍/人力不堪/相聚为贼/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以 此观之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D.驰道皆广数百步/种树以饰其傍/人力不堪/相聚为贼
7、/逮至末年/尺土一人/非复己有/以 此观之/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肆行幸”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肆”字含义不同。B.东都,唐朝陪都洛阳,因其在长安的东面,故有此称。洛阳在有的朝代也被称为西 京。C. “君有违失”与“世与我而相违”(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违”字含义相同。D. “城郭之民未蒙德惠”与“寻蒙国恩”(陈情表)两句中的“蒙,字含义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总结隋朝覆亡原因,认为与隋炀帝喜好巡游、大兴土木有关,他引以为戒, 表示自己不能轻用民力,要
8、让百姓安心休养。B.唐太宗巡游积翠池又一次谈及隋朝旧事,认为虞世基等人享受着高官厚禄,私下却 受人委托,做谄佞之事,隋朝覆亡与他们有关。C.唐太宗并不认为隋朝大臣一无是处,他举出董纯、崔象这些能够直言进谏的大臣, 希望魏征等人能够在自己出现过失时极力劝谏。D.唐太宗责罚洛阳宫苑官吏时,魏征直言进谏,批评他的责罚缘于对奢靡生活的追求。唐太宗感到吃惊并接受意见,表示今后不会这样。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隋氏倾覆者,岂惟其君无道?亦由股肱无良。(2)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14 .作为帝王的唐太宗,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请简要概括。【答案】10.D 11. C 12.
9、B 13. (1)隋朝败亡,难道只是国君无道吗?也 因为辅佐大臣的不贤良。(2)这样做既违背了陛下巡幸的本意,又怎能符合百姓们的希望呢? 14.善于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民为本,让百姓休养生息。鼓励大臣进谏,也积极纳谏。【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驰道都宽达数百步,道路两边都种上树来做装饰。百姓的人力、物力不能承受, 便聚集起来反抗。到了隋朝末年,没有一尺土一个百姓是属于隋炀帝的。由此看来,大 造宫室,喜爱巡游,到底有什么好处呢?“皆广数百步”是“驰道”的谓语,故“皆广数百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广宫室”“好行幸”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分别断开,排除C。故选Do11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恣肆,纵情;扩张。含义不同。句意:供他纵情巡游/又想扩张它西边的边界。B.正确。c.错误。过失,错误;违背,背离。含义不同。句意:君王有所过失/既然世俗的一切 都和我的情志相违背。D.正确。都是“承蒙,受至U”的意思。句意:如今城里的人民还没有受到陛下的恩惠/不久 又蒙受国家恩命 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私下却受人委托”理解错误,文中“受人委任”意为接受帝王的委任工 故选B。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岂惟”,难道只是;“股肱”,辅佐大臣,得力干将;“良”,贤良。(2
11、) “乖、违背;“何:怎么,哪里;“副”,符合。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以此观之,广宫室,好行幸,竟有何益?此皆朕耳所闻、目所见,深以自诚” 可知,善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由原文“故不敢轻用人力,惟令百姓安静,不有怨叛而已”可知,以民为本,让百姓休 养生息。由原文“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朕闻卿等规谏, 纵不能当时即从,再三思审,必择善而用之”可知,鼓励大臣进谏,也积极纳谏。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隋炀帝大造宫室,供他纵情巡游。从长安到 洛阳,离宫别馆,沿路相望,以至并州、涿郡,没有哪一个地方不是这样的。驰
12、道都宽 达数百步,道路两边都种上树来做装饰。百姓的人力、物力不能承受,便聚集起来反抗。 到了隋朝末年,没有一尺上一个百姓是属于隋炀帝的。由此看来,大造宫室,喜爱巡游, 到底有什么好处呢?这都是我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我深深地以此为戒。所以不敢轻 易动用百姓的劳力,只想让百姓得到安宁,不要发生怨恨叛乱就差不多了。“贞观十一 年,唐太宗巡游洛阳宫,在积翠池上乘舟游玩,他回头对身边的大臣说:“这些宫、观、 台、沼都是隋炀帝营造的,他役使人民,用尽财物建造这些雕饰华丽的东西,却又不能 驻守这座都城,为百姓着想,而喜欢不停地出游,人民实在不堪忍受。致使天下人怨愤 反叛,最终身死国亡。隋朝败亡,难道只是国
13、君无道吗?也因为辅佐大臣的不贤良。比 如宇文述、虞世基之流,身居高官,享受厚禄,接受帝王的委任,却只会做谄媚阿谀的 事,蒙蔽阻塞帝王的视听,想要他们的国家不危亡,不可能有这样的道理。“贞观十三 年,唐太宗对魏征等大臣说:“隋炀帝继承文帝遗留下的基业,国内富足,如果能够常 住在关中,怎么会倾覆败亡呢?他不顾惜百姓,出游没有限度,不接受董纯、崔象等人 的直言劝谏,身死国亡,被天下人耻笑。我经常思虑这些问题,要想君臣长久平安,国 家不危亡破败,君王有所过失,臣子必须极力进谏。我听到你们的规劝,即使不能当时 就听从,经过再三思量审察,一定会选择好的建议加以采纳。”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向 东巡行视察,即将
14、抵达洛阳,住在显仁宫,负责宫苑事务的各级官吏大都受到唐太宗的 责罚。侍中魏征进谏说:“陛下今日巡幸洛阳,是因为这里是往日征战过的地方。如今 这里已经安定,因此想给这里的百姓父老施加恩赐。如今城里的人民还没有受到陛下的 恩惠,主管宫苑的各级官员却受到太多责罚。有的是因为供奉的器物不精美,有的是因 为没有进献异味珍品。这就是不知道满足。一心追求奢侈华靡生活的表现。这样做既违 背了陛下巡幸的本意,又怎能符合百姓们的希望呢? ”唐太宗听后大吃一惊,说:“如 果不是你,我是不会听到这席话的。从今以后,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河传柳永淮岸。向晚。圆荷向背,
15、芙蓉深浅。仙娥画舸,露渍红芳交乱。难分花与面。采多渐觉轻船满。呼归伴。急桨烟村远。隐隐棹歌,渐被莱葭遮断。曲终人不见。【注】仙娥,比喻美女。画舸,即画舫,指装饰华美的游船。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词押韵和谐,开头两句押韵字是“岸”“晚、两句四字就交代了时间、地点。B.夕阳中荷叶迎风摇曳,荷叶背对着人,而荷花红白相间,色彩对比非常鲜明。C.荷花花团带露,与美人的粉面互相映衬,使人眼花缭乱,花面、人面难以分辨。D.词的上片描绘了江淮水乡采莲女的美丽可爱,下片写她们满载而归的喜悦。16.有评论认为这首词的下片颇有画面感,正所谓“诗中有画请根据这首词下片的内 容,尝试
16、着简要概括并描绘三幅画面。【答案】15. B 16.呼朋引伴图。采莲女满载而归,呼唤同伴一起回家。烟村迷蒙图。采莲女摇着船桨,看到远处的村庄笼罩在暮霭之中。渔歌唱晚图。采莲女在船上隐隐听到渔歌声,不久渐渐被水边的芦苇遮断了。【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荷叶背对着人”理解错误,“圆荷向背”意为圆圆的荷叶一会儿面朝着人,一会儿又背朝 着人,颜色深浅不同。故选Bo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词意境并进行概括的能力。首先通读全词,理解下片的大意;然后结合词句内容,再现诗词情景和画面;最后根据 题目要求,概括作答。“采多渐觉轻船满。呼归伴”,采莲采多了,渐渐发觉小小的船快满
17、了。呼唤着一起回去 的伙伴。描写她们收获满载而归,高兴得一路呼唤,愉快地唱着船歌划回家去。故画面 一可以是:呼朋引伴图。采莲女满载而归,呼唤同伴一起回家。“急桨烟村远“,急急划动船桨向远处烟气笼罩的村子驶去。故画面二可以是:烟村迷蒙 图。采莲女摇着船桨,看到远处的村庄笼罩在暮霭之中。“隐隐棹歌,渐被兼葭遮断。曲终人不见。隐隐传来棹歌,身影渐渐被芦苇遮挡住了。 一曲终了,人影随着歌声隐没在远处的芦荡暮霭中了。故画面三可以是:渔歌唱晚图。 采莲女在船上隐隐听到渔歌声,不久渐渐被水边的芦苇遮断了。五、情景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
18、蜀道之高险的两句 是“O O(2)柳永望海潮中,运用比喻手法描述钱塘江涨潮时波浪翻滚、江面宽广无边的两句是“ , (3)陈情表中,李密表明自己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去都要报答晋武帝恩情的两句是【答案】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扪”“膺”“堑”“陨”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六、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现代现象学之父胡塞尔五十七岁前一直没有职称,大哲学家康德被誉为近现代哲学 史上第一人是 的,但也直到四十七岁才当上哥尼斯堡大学的正式教授。也许在任何时代,从事精神创造的人都面临着这个选择:(
19、A)是追求精神创造本 身的成功,还是追求社会功利方面的成功?前者的判官是良知和历史,后者的判官是时 尚和权力。在某些幸运的场合,两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一致,但是在多数场合,两者往 往偏离。即使真实的业绩取得足够的重视,你也不一定能够升职因此决定升职的还有 幺空在这个方面上努力。以我们后人的眼光看,对于康德、胡塞尔来说,职称实在是 的事,丝毫无损于 他们在哲学史上的伟人地位。然而,康德、胡塞尔有时却不免为虚名的角逐而烦躁。我 不禁想对他们说。(B)如此旷世大哲,何至于在乎许多平庸之辈也可轻易得到的教授称 号?转念一想,伟人活着时也是普通人,不该对他们 。既然在大学里教书,学术职 称几乎就是他们唯一
20、的世俗利益,人毕竟难以完全免俗。可是小事终究是小事,包括职称和名位,(C)什么是大事呢?依我之见,唯一的大 事是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做好。18 .请在文中模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20 .文中三处加点的问句各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8.当之无愧;微不足道;求全责备 19.示例:即使真实的业绩得 到足够的重视,你也不一定能够升职,因为决定升职的还有人缘、自我推销等其他多方 面因素,总有人不愿意在这些方面上努力。20.(A)处,选择疑问句的形式预设了面临两种选择时的心理,引导读者对限
21、定问题进行思考并引发共情。(B)处, 表达对旷世大哲太在乎世俗小名利的不解,反问句的形式使内心的困惑之情得以强化。 (C)处,在亮明观点前以设问的形式先抛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起到强化中心观 点的作用。【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语境强调大哲学家康德被誉为近现代哲学史上第一人是完全担得起,不用羞愧 的。填“当之无愧”。当之无愧:担得起某种荣誉或某个职务,无须感到惭愧。第二空,语境强调对于康德、胡塞尔这样的大家来说职称并不重要,填写“微不足道”。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第三空,语境强调不应该对伟人过于苛责,因为他们也是普通人,填写
22、“求全责备工求 全责备: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以下语病:搭配不当,“取得足够的重视”中“取得”应改为“得到工关联词错误,后文在解释原因,而不是阐释结果,应将“因此”改为“因为”;“这个”不合逻辑,前文说“人缘、自我推销等其他多方面因素、因素有多个,应将“这 个”改为“这些”。故原句改为:即使真实的业绩得到足够的重视,你也不一定能够升职,因为决定升职的 还有人缘、自我推销等其他多方面因素,总有人不愿意在这些方面上努力。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A)是选择疑问句,列出了两种选择:“追求精神创造本身的成功”“追求社会功利方面 的
23、成功”,这两种选择恰恰是读者也会面临的选择,因此选择疑问句可以更好地引导读 者对限定问题进行思考并引发共情。(B)是反问句,前文说“然而,康德、胡塞尔有时却不免为虚名的角逐而烦躁”,后文 用反问句强调作者的情感,表达他对“康德、胡塞尔有时却不免为虚名的角逐而烦躁”的 不解。(C)处,是设问句,先问后答,先问“什么是太事呢”,引发读者思考,然后给出结论 唯一的大事是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做好。这样能够更好地突出自己的观点,更好 地让读者接受这一观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寒潮来临时,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 从而 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的天气。这种冷
24、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时就 称为寒潮。立?(冷空气等级)国家标准规定,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 度大于或等于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 或等于12,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的冷空气,称为寒潮。位于高纬度的北极、西伯利亚等地区,地面常年接受太阳光的热量很少。冬天太阳 南移,地面地表温度就会变得更低。由于气温低,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 高。当这个冷性高压增强到一定程度时,在合适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大规模南侵,形成寒 潮。入侵我国的冷空气主要来自新地岛以西洋面、新地岛以东洋面以及冰岛以南洋面。 在南下过程中,95%的冷空气都要经过西伯利亚中部的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项城市 2022 2023 学年 高二下 学期 期中 联考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