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汉文化》课程教学大纲.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汉语与汉文化》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与汉文化》课程教学大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汉语与汉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eseCulture课程代码CHSI.001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授课对象汉语国际教育学分3. 00学时54主讲教师陶家骏修订日期2021年3月指定教材郭锦椁著,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商务印书馆,2010年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汉语与汉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且为学位课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 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就汉语与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些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注 重跨文化比较,使学生掌握汉语及相关文化领域知识,加深对汉语及汉文化的理解,树立正 确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文化教
2、学与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1 了解和掌握汉语与历史文化的关系1.2 了解和掌握汉语与社会变化及文化变异的关系1.3 了解和掌握汉语与宗教及语言迷信心理的关系1.4 了解和掌握汉语与民族思维偏向的关系1.5 了解和掌握汉语专名称谓与民族文化心态的关系1.6 了解和掌握汉语表述与社会文化取向的关系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2.1通过课外任务培养学生自学和思考能力2. 2通过课堂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与汉语有关的传统文化 以及开展相关教学的能力2.3通过课内外练习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节语言迷信的文化心理分 析6第六章文化
3、取向与汉语表 述第一节意识文化取向对汉语表 述的影响第二节制度文化取向对书面语 风格的影响第三节民族文化心理取向对诗 歌语言的影响3比较左传 与战国策 语H风格, 并分析造成 两者语言风 格的原因7第七章汉语 与佛教文化第一节佛教文化的传入第二节佛教文化语言圈第三节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丰 富性的影响第四节佛教文化对汉语复合词 发展的影响第五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语法 的影响第六节佛教文化对民间俗语的 影响第七节佛教文化对汉语音韵研 究的影响3举例说明佛 教文化对汉 语词汇的影 响8第八章汉语 与社会交际文 化第一节交际文化和汉语交际称 谓语第二节汉语交际的礼貌语第三节社交汉语的文化透视第四节跨文化交
4、际中汉语与外 语的差异3举例说明汉 语常用谦辞 和敬辞9第九章汉语 方言与地域文 化第一节历史人口迁移与方言形 成第二节地域文化在方言中的展 示第三节中国大陆以外汉语方言 文化的差异3分析家乡话 的形成过 程,注意人 口迁移的影 响10第十章汉语 与中外文化交 流第一节上古民族文化交流的语 言遗迹第二节中古民族文化交流的语 言遗迹第三节近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 的语言借词第四节借词反映的中外文化交 流内容3举例说明借 词反映的中 外文化交流 内容有哪些 方面11第十一章汉 语色彩词及其 传统文化内涵第一节汉词色彩词的渊源和发 展第二节汉语色彩词的表述特点第三节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内涵3以某种颜色 为例
5、说明中 外色彩词在 文化内涵方 面的异同12第十二章汉 语数词与传统 文化第一节汉语数词与传统文化语 义的多样性第二节汉语数词的神秘色彩第三节数词与俗语3举例说明某 个汉语数字 的文化语义13第十三章汉 语别称、比喻 的文化内涵第一节别称的传统文化内涵第二节词义引申与思维心理偏向第三节比喻的民族文化性3举例阐释汉 语比喻的民 族文化性14第十四章成 语-历史文 化和智慧的凝 聚第一节成语的特征第二节成语中的历史文化沉淀第三节成语与汉语历史对应第四节成语与民族智慧3举例说明汉 语成语的主 要来源15第十五章姓 名与传统文化第一节姓氏的起源和历史文化第二节名、字、号的多层互补及 其结构特点第三节名
6、字的传统文化审视3举例分析说 明名、字、 号的相互关系16第十六章地 名与社会文化第一节地名的语言分析第二节地名与历史文化第三节地名与社会心态第四节地名与宗教文化第五方 地名反映民族接触和迁 移的历史3分析家乡地 名的演变及 其原因17第十七章亲 属称谓与宗族 文化观念第一节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第二节汉语称谓与宗族观念第三节亲属称谓的使用和规则第四节亲属称谓的连锁文化现 象3勾画家族谱 系并分析其 演变趋势六、教材及参考书目1 .郭锦椁,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0o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一一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新版),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18年。3 .申小龙
7、,汉语与中国文化(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4 .罗常培著,胡双宝注,语言与文化(注释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 .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 .王宝珍,汉字与中国文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7 .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七、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按规范方式列举,并进行简要说明)(五号宋体)1 .讲授法:理论讲授2 .自主学习法:课前文献阅读3 .研讨法:课堂讨论,学生参与,教师点评总结4 .案例教学法:典型案例分析八、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
8、应关系表4:课程考核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表课程目标考核要点考核方式课程目标11.核心概念;2.基本理论1.平时作业;2.期中、期末 考试;3.课堂表现课程目标21.理解应用;2.研究能力1.平时作业;2.课堂表现;3.期中、期末考试课程目标31.理解认识;2.综合表现1.课堂表现;2.平时作业(二)评定方法1.评定方法平时成绩:30% (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等)期中考试:20% (论文或考卷)期末考试:50% (闭卷)2.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表5: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表占比课程目标平时期中期末总评达成度课程目标140%40%40%分目标达成度;0.3 x平 时分目标成绩+0
9、.2 x期中 分目标成绩+0.5 x期末分 目标成绩)/分目标总分课程目标240%40%40%课程目标320%20%20%(三)评分标准课程目标评分标准90-10080-8970-7960-6960优良中合格不合格ABCDF课程目标1能够全面系统了解 和掌握汉语与历史 文化的关系、汉语 与社会变化及文化 变异的关系、汉语 与宗教及语言迷信 心理的关系、汉语 与民族思维偏向的 关系、汉语专名称 谓与民族文化心态 的关系、汉语表述 与社会文化取向的 关系能够较好地系统了 解和掌握汉语与历 史文化的关系、汉 语与社会变化及文 化变异的关系、汉 语与宗教及语言迷 信心理的关系、汉 语与民族思维偏向 的
10、关系、汉语专名 称谓与民族文化心 态的关系、汉语表 述与社会文化取向 的关系能够一般了解汉 语与历史文化的 关系、汉语与社会 变化及文化变异 的关系、汉语与宗 教及语言迷信心 理的关系、汉语与 民族思维偏向的 关系、汉语专名称 谓与民族文化心 态的关系、汉语表 述与社会文化取 向的关系能够基本了解汉 语与历史文化的 关系、汉语与社 会变化及文化变 异的关系、汉语 与宗教及语言迷 信心理的关系、 汉语与民族思维 偏向的关系、汉 语专名称谓与民 族文化心态的关 系、汉语表述与 社会文化取向的 关系未能了解汉语与 历史文化的关 系、汉语与社会 变化及文化变异 的关系、汉语与 宗教及语言迷信 心理的关
11、系、汉 语与民族思维偏 向的关系、汉语 专名称谓与民族 文化心态的关 系、汉语表述与 社会文化取向的 关系课程目标2具备很好的自学和 思考能力;能够很 好地运用所学教学 理论开展文化教学 和推广;具备很好 的发现、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好的自学和 思考能力;能够较 好地运用所学教学 理论开展文化教学 和推广;具备较好 的发现、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般的自学 和思考能力;能够 一般地运用所学 教学理论开展文 化教学和推广;具 备一般的发现、思 考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具备基本的自学 和思考能力;能 够运用所学教学 理论开展基本文 化教学和推广; 具备基本的发 现、思考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不
12、具备基本的自 学和思考能力; 不能够运用所学 教学理论开展文 化教学和推广; 不具备发现、思 考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课程目标3能够很好地理解我 国语言文字与文化 传统,能够很好地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传播到五湖四 海”以及“向世界 讲好中国故事”的 主张能够理解我国语言 文字与文化传统, 能够践行习近平总 书记“把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传播到五 湖四海”以及“向 世界讲好中国故 事”的主张能够一般理解我 国语言文字与文 化传统,能够基本 践行习近平总书 记“把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传播到 五湖四海”以及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张能够基本理解我 国语言文字与文 化传统,能够基 本具有
13、成为“四 有”教师的志 向,能够一般践 行习近平总书记 “把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传播到五 湖四海”以及 “向世界讲好中未能理解我国语 言文字与文化传 统,未能具有成 为“四有”教师 的志向,未能践 行习近平总书记 “把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传播到五 湖四海”以及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张课程目标评分标准90-10080-8970-7960-6960优良中合格不合格ABCDF国故事”的主张课程目标3:思政目标3.1 引导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传统语言文化,树立对本国语言文字、传统文化与当代文 化在内的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3.2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能够将中国道路
14、、制 度和实践讲清道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以及“向世 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张(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课程目标课程子目标对应课程内容对应毕业要求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1 了解和掌握汉语与历 史文化的关系第一章汉语一一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第二章汉语与深层文 化第三章汉语与传统价 值观毕业要求I:具备较为全面 广博的中外人文与社科知 识。毕业要求2:具备扎实的汉 语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1.2 了解和掌握汉语与社 会变化及文化变异的关系第八章汉语与社会交 际文化第九章汉语方言与地 域文化第十章汉语与中外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语与汉文化 汉语 汉文 课程 教学大纲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