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丧葬礼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丧葬礼仪.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丧葬礼仪篇一:中国古代丧葬礼仪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浅论 摘 要:丧葬礼仪,即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在中国的传统的丧葬礼仪中,每一项礼仪都充溢着人情味,充满着儒家伦理色调,等次分明,温情脉脉。 关键词:丧葬礼仪 中国古代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以灵魂不灭的思想及儒家孝道观为基本理念,从而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温情脉脉但又不失庄重悲悯的丧葬礼仪。”1从早起的灵魂不灭说与生死轮回说,到殷商时期的鬼神说,使得先民对于人死后如何持续灵魂的问题产生了高度重视,当然,这也是物质生产得到肯定发展的基础上演化的。儒家思想的称霸,使得中国的丧葬礼仪中充满着儒家伦理的色调,给中国的殡葬礼仪增加了层次等
2、级分明等色调。 然而,中国的丧葬礼仪经验了什么改变?中国丧葬礼仪遵循着薄葬与厚葬的改变方式,这是依据人们收入以及生活物质水平的发展来自定的。当然,从古至今一直是提倡薄葬的。但是,厚葬之风的盛行也是无法避开的。 此墓假如加上四个墓道,则总面积达18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2商代是我国库葬的第一次高潮。从墓室来看,商代的墓葬制度不仅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差异,而且统治者陵墓的建设规模也非常宏大。在丧葬观中的厚葬风气的盛行,这是商人尚鬼意识和祖先崇拜的深厚反映。 直至清代,尽管薄葬的习俗始终持续着,但是厚葬的习俗也依旧 篇二:中国丧葬习俗及其变迁 论文题目:中国丧葬习俗及其变迁 姓 名:李红梅
3、 工作单位:鞍山市铁西区启明办事处启虹社区 通讯地址:鞍山市铁西区启明办事处启虹社区 邮 编:114011 联系电话:133010101655 0412-6562377(单位) 摘 要: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化和积淀而成的丧葬习俗,既表现为繁复多样的形式,又有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围绕死者而绽开的各种各样的丧葬活动,干脆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的诸多方面,与人们的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等都有着广泛而亲密的联系。丧葬风俗随着它的不断变迁,旧习气、旧风俗必定会被新风尚取而代之,新风气必定会从某地发绽开来,推广到官大地区去。这是历史、社会发展的必定,是社会文明的趋势
4、。 完稿时间:2022-12-13 中国丧葬习俗及其变迁 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化和积淀而成的丧葬习俗,既表现为繁复多样的形式,又有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围绕死者而绽开的各种各样的丧葬活动,干脆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的诸多方面,与人们的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等都有着广泛而亲密的联系。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丧葬的变迁加以阐述。 一、 丧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在我国出现于上古时代,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化,反映出来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丧葬是基于灵魂不灭观念和原始道德观念而产生的一种社会习俗。所谓“灵魂”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是人们幻想的寓于人身而又主宰人体的观念。
5、在原始社会中期,由于观念的产生,人们认为,死者虽然离开人世,但是其灵魂还能回到人间驾临祸福。因此,人们对死去的亲人,除了有感情上的怀念以外,还盼望他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过上美妙生活,并对本族本家的后人加以保佑和庇护,所以就形成了一套隆重困难的祭祀崇拜礼仪“制度”。a孟子?滕文公上说:“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 梩而掩之。”可见,丧葬不是从来就有的。孟子把远古时代,人们由弃尸不理到有意识的安葬死者的转变归结为人们对于死者的缅怀,是有肯定依据地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
6、自然环境不同,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以及心理素养的差异等诸方面缘由,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习俗。加之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平衡性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所以丧葬的种类也多种多样。 大致说来可分为:土葬、火葬、崖洞葬、悬棺葬、数脏、水葬、天葬、塔葬等几大类。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几大主要丧葬形式,在我国几乎都有。 土葬。土葬是我国各民族丧葬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由于中国解放前已没有一个民族是完全实行土葬以外的其它葬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说,土葬事实上是存在于一切民族之中。从我国的历史状况来看,至少封建社会是土葬形式发展的鼎盛时期。就我国解放前的状况来看,不少实行土葬的民族地区都以血缘组织或地域组织为单位
7、的公共墓地;墓穴多为长方形坚穴土坑,少数地区为圆形或方形坚穴土坑。死者多以木棺盛殓,也有以陶器、竹器或树皮做葬具的;大多数为实行一次性永久葬法,也有一些民族盛行二次葬。葬式又单人直肢葬、俯身葬、侧卧葬、屈肢葬、停棺待葬等。b其中以单身直肢葬最为普遍,少数地区有夫妇合葬。死者大致有肯定的安葬方向,一般都有随葬品。 火葬。火葬也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葬俗。从考古发掘来看,马家窑文化初期已有火葬。荀子?大略篇谓:“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也,其忧其不焚也。”庄子曰:“羌人死,燔而杨其灰。”旧唐书中也有记载:“死者焚尸,名为火葬。”可见,历史上氐羌族系多实行火葬。自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和不断发展,火葬的分布面也
8、更加扩大:我国解放前,羌族、纳西族、彝族、普米族、白族、土族以及广西大瑶山族、川北某些藏族地区对于正常死亡者也实行火葬。解放后,根据国家要求,除部分少数民族外,一律实行火葬。 崖洞葬,悬棺葬。崖洞葬时将死者置放于悬崖峭壁之自然洞窟内安葬。至于悬棺葬严格地说,是在悬崖峭壁上平行凿孔,再贯以碗口粗的树条使其伸出崖外,将棺置放于树条上,使之“悬”于空间。崖洞葬法主要是存在于我国南方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崖洞葬对死者的放置方式,大致可分两种状况:一种是在崖洞内搭以横木架,将棺放置在木架上,故此称作“架壑船棺”;另一种是在洞口内横放圆木,再置棺于其上的。前者多
9、见于 后者。崖洞葬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朝,最晚延至民国,而以明清居多。崖洞葬和悬棺葬都是将木棺置放于离地面几十米至数一百零一米的悬崖峭壁上,那么,在我国古代,原委是用什么方法把木棺运上去的呢?唐代朝野佥载记载:“自山上悬索下柩”,所以,从它繁琐的运吊过程来看,贫民一百零一姓一般不会行此葬法。而各个地区拥有统治权、占有土地的达官贵族多行此葬法。 树葬。顾名思义,树葬是将死者置于树上安葬。树葬也是一种古老的葬俗了。历史文献对此记述也颇多:魏书?失韦传谓:“失韦人死,尸则至于树林至上”。北史?契丹传谓契丹葬俗是“父母死,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树葬大致分三种形式:树架式;树屋式;地
10、架式。依据这三种树葬形式,人们推断,树葬可能是来源于原始社会的树居生活。那个时代,人们经验过以树木为巢的树居生活人们白天在地上觅食,晚上则居于树上,以防野兽侵袭。至今也有极少数民族实行树葬。 天葬。天葬大致分为两种状况:一种是西藏、川西北一些藏族地区实行的天葬(亦称鸟葬)。人死后,停尸数日,由喇嘛依据死者属相择吉日将其运至本部落专用的天葬场,有司葬人将尸体切成小块儿,砸碎骨头,拌以糌粑,抛于地上。喇嘛吹气海螺或发出叫卖之声,老鹰听见群集而致,争相啄食,以食尽为吉。另一种是新疆一些蒙古族地区的天葬(亦称野葬)。人死请喇嘛念经,而后将死者运至荒郊,置于地上,次晨,家人及亲友再去探望,若尸体被野兽吃
11、光,皆大高兴,若未被吃或未吃尽,则为不吉之兆。鸟葬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就起先出现,而野葬出现在隋之前。 水葬。死者由喇嘛念经,然后将死者背到河流湍急处,有的将整尸投入河中,有的将尸体坎成几段投入河中。这种葬法主要存在于藏族和门巴族地区的贫苦人家或麻风病死者,所以,水葬是一种低级葬法。 塔葬。塔葬在我国并不是某一民族或某些地区特有的葬法。在西藏只有少数大 活佛死后行塔葬,用香料将尸体处置后放于金属塔内安葬。在一些汉族地区寺庙的高僧死后也行塔葬,先将尸体火化,然后将骨灰放置于砖塔或石塔内安葬。 二、 从历代帝王丧葬看我国丧葬的变迁。 从我国考古界可知,历代帝王基本上采纳土葬法,而且都重丧厚葬。帝王们
12、的陵墓的主要特点是:选址讲究“风水”;封土方上坟头或是宝城、明楼;他们的陵墓前多有一大片陵园建筑和“象生”仪仗队,气概宏大;都有着豪华、坚实的地下宫殿;多配有惊人、豪华的殉葬。且不说这些帝王们死后,上至宫中文武重臣,下至黎民一百零一姓行的丧葬礼仪,单看着陵墓的建筑和殉葬品就可想而知他们的丧葬有多么排场。 中国历史上的厚葬之风,兴起于春秋时期,盛于汉唐,至明清又呈现一个高潮。缘由自然是这几个时期国力强盛,相对来说国富民安,社会财宝总量大增,这给厚葬创建了一个物质条件。但就每个朝代来说,究竟该陪葬多少,并无一个详细标准,不象陵寝那样,多长多宽,建在何处,什么方向,还有个“风水理论”作指导。生前捞得
13、的多,是后葬的就多;生前权力大,死后就葬的丰,这在帝王、贵族身上表现得特殊明显。下面就几个帝王的陵墓来看我国古代的厚葬之风。 秦始皇陵: 秦陵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城东五公里,距西安市月三十五公里,南踞骊山,北临渭河。秦始皇陵原名“骊山”,陵高一一百零一零一二十多米,底边周长两千一一百零一零一六十七米有余,上面种草植树,的确很象一座山。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陵墓。于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秦陵依山带水,风景秀丽,建筑高大雄浑。据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三余万人,穿三泉?”可见,秦始皇从即位不久后,便起先营建陵
14、墓,统一天下后,又从全国征来七十三多万人参与修墓,直至秦始皇五十岁死葬时还未竣工,秦二世又接着修建了两年。前后费时近四十年,真可谓 篇三:中国丧葬的民俗 丧葬的民俗 第一节:丧葬民俗概述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死亡与诞生一样是人生中的大事。丧葬民俗就是人们如何对待死者离去的灵魂和怎样处理他的尸体的方式方法。 远古时代,人们对死尚无相识和理解,因此弃尸而去,束之高阁。至母系氏族公社早期起先有了灵魂的概念从而产生了原始的丧葬民俗,进而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丧葬礼俗。我国古代周礼、仪礼、礼记等典籍对我国古代的丧葬民俗有着具体的记载,数千年来始终沿袭无大变。 (一) 主要的葬法 1、土葬:世界各民族
15、普遍采纳的一种葬式,又称安葬。汉族自古以来实行土葬。它与农业社会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关系亲密。寓意入土为安。 2、火葬:是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坛、缸、瓮等)内。古代盛行于羌族、藏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因民族不同,火葬仪式、方式各不相同。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彝族火葬时,凶死者骨灰予以扬弃,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埋。拉祜族火葬时,将死者及其生前运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一起火化。普米族则先将尸体放进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场,用斧劈开,把尸体置于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后收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建国后,由于丧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日益普遍。与人们崇拜火神,寓意走向光明。 3、水葬:我
16、国康藏地区和沿海地我古有水葬之俗,此葬法污染水源,故行之甚少。 4、天葬:包括鸟葬、树葬、风葬等。中国藏族普遍采纳的一种葬俗,至今仍保留。 (二)葬式:指安置尸体体位、姿态的方式方法。各民族基于不同的信仰观念,有不同的习俗。 (三)葬制:单身制、夫妻合葬、家族聚葬、公墓聚葬、按等级而葬(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事死如事生)。 其次节 中国的丧葬民俗 一、汉族的丧葬民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很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
17、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珍贵。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祀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
18、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化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化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一百零一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
19、、“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苦痛悲伤,觉得非常惊奇。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化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亲密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
20、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一百零一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一百零一姓连至少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袱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消遣,做官的也必需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一)传统的丧葬民俗 1、丧俗:停尸、哭丧、报丧、招魂与送魂、做七与吊丧、入殓、出殡 2、葬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下葬有隆重的仪式。 (二)新时代的丧葬民俗 1、实行追悼会:从吊丧中发
21、展而来。 (1)布置灵堂:正中挂死者遗像,地中心放死者灵床,化妆后的遗体置其上,四周放置鲜花、松柏树枝,两侧排列花圈。 (2)向遗体告辞仪式 由殡仪馆特地人员或亲友、有身份者或工作单位相关领导主持。 2、火葬与树葬 全国普遍实行火葬。近年来学者提倡一种新的葬俗-树葬,建立生态园林墓地。(天人合一思想) 二、少数民族的丧葬民俗 (一)蒙古族丧葬习俗 1、丧俗: (1)指路(“苏讷思穆日扎合”) 人死后要请喇嘛念经、指路,让死者到“德娃珍”去。(“德娃珍”:民间认为那里没有灰尘,是享福的地方。) (2)丧服 有的地方死者穿蓝裤,白布衫。蒙古民族以白为纯净,以蓝为民族本色。布用平纹,不穿绵衣。儿女不
22、许伸手给死者穿衣。死者遗留衣服,多赠给为死者穿衣服的人。 (3)入殓 入殓时死尸不能从门过,要打开窗户,用秫吉三根拼成门形,尸体从窗户抬出去。(平日里小孩子不许跳窗户,孩子跳窗户还要跳回来,再从门走。) (4)出殡 出殡时,灵车上不是死者头朝前,而是脚朝前。 (5)杀牲 死了人,无论穷富都要死牲祭献,依据穷富不同,大至猪头,小至鸡。在肯定程度上是古代杀殉、血祭的遗俗。死者如年岁高,供品被视为福物。供品要分给亲族人们。祭献的鸡,多留给送灵下葬的人们出殡回来后食用。 (6)合葬 夫妻合葬与他族不同的是男在右,女在左。 (7)烧食物 蒙古民族不烧纸,是烧些死者生前喜爱用的食品。焚烧食用后的畜骨为死者
23、祝愿。 (8)服丧 古时有守孝习俗。北史室韦传载:“父母死,男女娶哭三年”。近代变为祭七(“首七”、“三七”、“五七”、“七七”)、祭一百零一日、周年。服丧期间,穿素服、禁消遣。 有的地方的蒙古民族,未婚男女、孤身无子者、月子病(产期患病)患者或恶病(传染病、痨病、恶疮)患者,以及横死(凶杀、车祸等致死)者,均按火化后再土葬的习俗。火化后,把骨灰碎骨装入布袋,再装入坛罐中埋入地下。 蒙古民族的丧葬仪式,有受其他民族影响的部分,也深受宗教影响。一般说,蒙古民族的丧葬仪式,比较纯朴,礼仪节俭,多具有宗教色调。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的提高,一些带有宗教色调的丧葬活动如念经等已经渐渐少了。土葬
24、正逐步发展为深葬;火葬也不再限于原有那些,逐步习惯于送火葬场火化(多见于城镇)。 在牧区,葬礼完后,为亲友们摆殡席,蒙古人称“宝音阿日哈”。城市中的一般实行追悼会,以缅怀死者,寄予人们的哀思 (二)回族的丧葬民俗 回族的丧葬民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是回民聚居区,还是回汉杂居区,总起来看, 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实行土葬,忌火葬。回民实行土葬,传闻是依据伊斯兰教关于安拉造化人类始祖阿旦,是由泥土造成,死后仍归于土中而来的,有“入土为安”之说。回民有句俗语说:“天下的土,埋天下的回回。” 其次,主见速葬。回族的丧葬依据伊斯兰教“三日必葬”的规定,一般是早上无常,下午埋;晚上无常,次日早上
25、埋,不能超过三天。也有个别特别状况在第四天埋的 第三,从俭节约。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葬必从俭”影响,在处理丧事上,主见薄葬,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奢侈。回族当中有着一句俗语:“死后铺金盖银,不如生前厚养孝顺。”讲究生前全力以赴抚养行孝,反对死后大操大办。所以,现在回族人办丧事,一是不用棺,只用三十六尺白布缠身。有的阿訇带头从俭办丧事。二是不设灵位,不搞繁文缛节,禁止送花圈幛联,待葬期间不宴请,出殡仪式简洁、宁静,一般不动用车辆,不雇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讲究任何排场。安葬不用殉葬物,不搞什么纸车纸马、童男童女等纸火。送葬中禁止摆设任何祭品,不实行任何祭祀。 第四,一律同等。回族在处理丧事上,无
26、论是地位较高的掌权者,有肯定影响和威望的阿訇学者,还是普一般通的一般教民、鳏寡孤独无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长寿的一百零一岁老人,还是十几岁的少儿,毫无贫富贵贱、大小之区分,一律同等。都是在阿訇的引导下,用水冲洗 后,白布缠身,实行殡礼,最终将尸体抬往公墓安葬。 第五,有自己的场地。回族不管是聚居区,还是与汉族杂居区,都有自己圈好的坟地。 决不允许非穆斯林安葬,也不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坟地去埋。在回族聚居区,有的为了就 近便利,还依据地域、家族等状况,分几个坟地。回族人不信风水,也不看风水,只要干燥、平稳的地方就可作坟地。凡是回族人都可以埋在一起,各占一穴地,反对多占地盘。 第六,其他。回族丧葬中的有
27、些仪式和活动,是回族对亡人表示怀念或纪念的一种形式,并非伊斯兰教所规定,也不是必需遵守的圣行。如亡人入土前的焚香、传经、做都阿,念七窍米、写护心都阿,七日、月头、一百零一日、周年等宗教活动,虽然都实行宗教仪式,也都 有所托词,但主要表现了亡人亲属代亡人赎过,祈求安拉饶恕亡人生前过失的和善愿望, 是回民在长期的纪念亡人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全世界穆斯林社会对丧葬都遵循以下基本过程: (一)、一个人停止了呼吸,并且获得了死亡的确认,首先帮助他把双眼闭上,用手巾 把他的下巴托起合上嘴。 然后帮助他脱去平常的衣服,把身体放平,双腿顺直,用 白布把尸体盖上。 (二)、刚好通知家属和亲友,说话要留意用词
28、和语气,避开给亲人一次精神震惊。发通告者,要表示深切怜悯和哀思,提示人们这是真主的意欲,不论什么缘由死亡,都应当表现安静,耐性地接受无可挽回的事实,祈求真主饶恕他生前的罪过。 (三)、亡人在停尸房宁静地躺着,他是在等待尽快安葬,禁止喧哗。 家属和亲友应当为他的后事探讨最佳方案,因为尽快速葬是伊斯兰的法规。 (四)、在安排和料理安葬期间,家属们应当为接待客人做些打算,例如这几天的饮食和外地来客的食宿。 须要有一位丧葬经理担当总指挥,一切都有条不紊,分工合作,按部就班,人多而不慌乱。 (五)、依据伊斯兰的法制规定,对死者的安葬有四件大事:用水净身、穿上包袱尸体的白布(克凡)、为亡者实行站礼(哲那者
29、)和入土为安最终安葬。 (六)、给亡人净身最好是亲近的人,一般男性洗男子,女性洗女子,但是配偶或子女可以不受限制。 (七)、洗净身体之后,用白布裹尸体,有传统规定的方式,男性用布三块,女性用布五片,严密裹紧。 (八)、为死者的站礼,可以在清真寺中实行,也可以在其它地方实行,如家中或空旷的地方。 (九)、站礼时,死者身上有遮盖,安放在前,众人面对克尔白,仪式由一人领导。参与站礼仪式的人,类同于礼拜,但只站立而无鞠躬和跪叩。 (十)、站礼中,领导仪式的人向真主祈祷,内容有赞颂真主和穆圣及其家属,也向真主祈求恕饶和赏赐亡故者和全部活着的人。 这些都是传统的念词。 (十一)、站礼仪式之后,尸体应当马上
30、运往墓地安葬。 跟随送葬的人,以缄默为高尚,送葬过程是每个人为亡者祈祷和敬意、深思死亡意义的时刻。 克制感情,切忌嚎啕大哭。 (十二)、把亡人的尸架抬到墓穴旁边,轻轻把死者的身体托起,放入墓穴中,面朝克尔白方向倾斜。 与此同时,诵读祈祷经文,例如诵读古兰经:“我从大地创建你们,我使你们返回大地,我再一次使你们从大地复活。” (十三)、每个参与送葬的人,都从土地上捡起一小块土,投入墓穴中,口诵同样经文。 墓中禁止放置任何纪念物或陪葬品。 (十四)、坟墓全部掩埋之后,接着诵读古兰经经文,赞颂真主,并且为亡者祈祷。 (三)藏族的丧葬习俗 藏族的丧葬习俗比较特殊,分塔葬、火葬、天葬、土葬和水葬这五种,
31、并且等级森严,界限分明。采纳哪种葬仪,同时也主要取决于喇嘛的占卜。 1.塔葬 贤能大德圆寂后的一种名贵葬仪。出名望的活佛圆寂后,除大规模地诵经作法以外,要用水银和“色拉”香料水、樟脑水、藏红花水等冲洗肠胃,用樟脑水、藏红花水等擦拭尸体表面,然后用丝绸包扎,穿上袈裟,置于灵塔之中,将遗体保留下来。每天由侍守的喇嘛点上酥油灯昼夜供奉。灵塔种类许多,有金灵塔、银灵塔、木灵塔、泥灵塔等。灵塔的不同等 级,是依据活佛的地位凹凸而定的。达赖、班禅圆寂后用金灵塔,其他活佛只能用银、木或泥灵塔。 2火葬 从藏族传统意义上说,火葬也是一种较为名贵的葬仪方式。其详细方式是把酥油倒在柴草上,然后将尸体火化,敛起骨灰
32、盛入木匣或瓦罐中,埋在家中楼下或山顶、净地。墓似塔形。也有拣起骨灰带至高山之巅,顺风播撒或者撒在江河之中的。而德高望重的活佛、喇嘛施行火葬后。骨灰盛入金质或银质的小塔内。有的将骨灰置入塔内时,还同时盛入一些经典书籍、佛像、法器、金银财宝。以供人膜拜的这种塔一般名为灵塔或灵骨塔。 3、天葬 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一般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予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态,用白色藏被包袱,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
33、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祥瑞,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稳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四周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损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仪式一般在早晨实行。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缓缓升起,天葬仪式起先。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 4.水葬 经济条件较差、雇不起喇嘛的人家死了人时或死者是孤寡、幼童时,一般用水葬。水葬时,将尸体背到河边支解后,投入河中。也有的地方用白布或毛毯将尸体裹捆,然后坠上大石弃之河中,以供奉“河神”。 5土葬 对于藏民族而
34、言,是最次的一种葬仪。一般患有麻疯、天花、炭殖等传染病的人以及强盗、杀人犯死后用土葬。土葬也许有两个含义:一是,根绝瘟疫的流行,二是,惩其罪过,打入地狱之意。 (四)苗族的丧葬习俗 苗族丧葬形式,在历史上很困难。见于记载的有洞葬、悬棺葬、土葬、树葬等数种。 洞葬:即人死入棺之后,要把灵柩停放在自然的溶洞里。这类葬法主要流行于惠水、龙里、贵定、平塘、都匀、独山、罗甸、平坝、长顺、紫云、望谟等县的部份苗族中。近几年来在民族考古探讨中发觉了这类葬法的大量遗址。洞内灵柩从魏晋南北朝起到明清两朝止,历朝皆有,以唐宋至明代的为最多,但迟至明清时期方有记载。 悬棺葬:即人死入棺后,把灵柩存放在悬崖绝壁的缝隙
35、中,或在悬崖上打洞插上木桩,将灵柩横放于上。早在唐代,五溪地区就有这类葬式的记载。明代时黔中南地区苗族还普遍实行这种葬法。清代时渐渐削减以至消逝。到抗战前仅有个别人家保留这种习俗。 土葬:很早就有,有木棺,也有石棺(黔中地区)。葬式有顺葬和横葬两类。横葬是一 种极古老的葬俗,头东脚西,过去主要流行黔西北、黔北、川南的苗族中,现在还有部份人家采纳这种葬式。 树葬:是人死后用树皮包起来裹起来挂在树上,这在隋书.地理志有记载,今大部份地区已绝迹,仅个别地区对非正常死亡者采纳。 其他丧葬习俗 老人临终时,一般要烧“落气钱”,有的要放在火塘边落气,这明显是受了汉族的影响。人死后一面以鸣枪、放炮为号,通知全寨;一面派人通知舅家及亲朋。还要给死者剃发、沐浴,换上寿衣,停尸于堂屋中,供亲属吊唁。惠水地区要把尸体停放在竹席上,挂于堂屋中 第22页 共22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第 22 页 共 22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