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五篇.docx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五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合集五篇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课标”为依据,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力量为重点,设计了八个单元,根据课程标准设定的学问与技能的四个领域,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内容。特点: 一是选取了贴近学生熟识的、新奇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引导学生熟悉自己,熟悉家庭,熟悉学校,熟悉自然界,使学生能观看、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关系,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二是选取亲密联系学生生活、生动好玩的素材,构成情境串,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进而形成问题串,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三是从学生认知特点动身,
2、优化单元熟悉构造。重视学生的熟悉进展特点,在认数与计算方面设置小单元,并重视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四是注意培育学生发觉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力量。 五是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共性进展。把解决问题与数学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个过程。 六是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共性进展。 学期教学目标: 学生对数学比拟感兴趣,有肯定的观看力量,会数20以内的数,具备了肯定的数感,具有肯定的独立思索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1、在详细的情境中能娴熟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
3、挨次;熟悉“”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熟悉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详细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娴熟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展初步的估算。 3、通过实物和模型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4、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看到的简洁物体的外形。 5、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6、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展比拟和分类。 7、通过简洁的统计活动,初步熟悉象形统计图和简洁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洁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洁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8、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学问的理解。 9、加深对分类与比
4、拟及统计方面学问的理解。 解决问题: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同伴沟通。 2、在日常生活中发觉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进展应用意识;在探究、沟通汁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3、在与同伴沟通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育合作意识。 4、发觉事物中隐含的简洁规律。 教学措施: 1、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经受“做数学”的过程,真正促进学生在学问与技能、数学思索与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全面进展。 2、教学过程要表达开放性。 提倡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让学生在宽松
5、开放的情境中,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力量,实现既长学问又长才智的目标。 3、教学过程要表达活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看、试验、猜想、推理与沟通等数学活动,帮忙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过程中,开发潜能、理解学问、进展技能,学习数学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阅历。 4、留意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 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学问和阅历查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育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5、留意学习过程的构建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供应的信息窗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历,在动手、动脑和相互沟通的活动中,通过“做数学”获得再制造的时机,
6、建立新旧学问之间的联系。 6、留意评价的改革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评价的手段要多样化,应以鼓舞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第12周 一、欢乐的校园 10以内数的熟悉 第 3 周 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拟 第 4 周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5 周 国庆放假 第68周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9 周 四、好玩的嬉戏 第1011周 五、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熟悉 第 12 周 六、好玩的嬉戏熟悉图形 第1315周 七、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第1617周 八、雪山乐园总复
7、习 第1819周 期末复习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规划 篇2 一、学生状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生疏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剧烈的奇怪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预备课,位置,比一比,15的熟悉和加减法,熟悉图形,610的熟悉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熟悉,数学乐园,熟悉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娴熟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把握数 的挨次和大小,把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8、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局部名称,初步知道加法 和减法的关系,比拟娴熟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依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4、熟悉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熟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熟悉钟表,会熟悉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9、培育仔细作业、书写干净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局部内容和20
9、以内的退位减法 是学生学习熟悉数的计算的开头。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 位数计算的根底。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根底的内容, 是学生终身学习与进展必备的根底学问和根本技能,必需让学生切实把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预备性(主要表达在第一、二单元) (1)把试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预备课”。 第一单元“预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局部内容。是由试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状况和阅历。比多少是原来其次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其次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
10、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其次单元位置,主要是熟悉“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熟悉分散编排。 熟悉图形原来包括:熟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试验过 程中 教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熟悉区分难度较大,不易把握。因此现在本册先熟悉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熟悉平面图形。 (2)只熟悉整时。 “熟悉钟表”原来包括:熟悉整时和半时,但试验过程中教师一般反映:半时的熟悉比拟困难,我们把“半时”的熟悉移
11、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熟悉“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仔细讨论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动身,以学生的已有阅历为根底,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查找学生熟识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纳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看与操作,让学生经受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5在课堂教学中,留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 广。应当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看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展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12、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忙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以促进学生全面进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规划 篇3 一、班级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对小学生活还不适应,学生的.行为学习习惯都没有形成,所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预备课,位置,15的熟悉和加减法,熟悉图形(一),610的熟悉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熟悉,数学乐园,熟悉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总复习。认数和计算,比拟多少、熟悉立体图形,以及初步熟悉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根本学问和根本技能的同时,进展数学力量,培育创新意识和实践力量,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念。 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一年级 上册 数学 教学计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