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身份建构中的情感劳动与教育情怀.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乡村教师身份建构中的情感劳动与教育情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教师身份建构中的情感劳动与教育情怀.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乡村教师身份建构中的情感劳动与教育情怀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发展的命脉和活力源泉,关乎教 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国家教育事 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 为重点。自X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颁布以来,国家相继 出台的各项支持、鼓励及优惠政策阶段性改善了乡村教师的 福利待遇、生活条件和职业环境。X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颁布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继续提出“补 强薄弱地区教师短板”。但单纯的经济激励或外部干预仍然 难以留住艰苦地区的乡村教师,诸如“热情”和“复原力” 等内在属性才是乡村教师“留得住” “留得久”的重要因素。 随着乡村地区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
2、的逐步改善,乡村教师的 伙食、住宿、网络等基本生活需求相继得到保障,因此,对 乡村教师这一群体的关注也应从满足其物质需求逐渐转向 精神层面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的深入考察。关键概念与研究设计在研究教师留任的影响因素方面,身份的稳定性与脆弱 性是一对经久不衰的概念。工作中的稳定性意味着教师对工 作感到满意或具有成就感,需维持原状,故保持原来的身份 村教师职业的态度逐渐从“抵触”转为“不讨厌”。但他仍 未形成职业归属感,坦言如果有更好的机会仍然会选择离 开,其情感劳动策略与身份建构路径。首先,即便不是“有志于教”的人,如果把教育当成一 种“做了就要做好”的事业,个体拥有较强的成就动机,且 其努力被体制所
3、认可与激励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其对 教师职业的抵触;其次,在宏观、中观结构不利的情况下, 若个体所处的微观结构具有“人情味”,可有效地补偿个体 的情感劳动;再次,个体运用认知技巧进行的深层表演,即 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不必然引起职业初心的变化。重拾职业幸福感的“纯粹教师”T2是一位从教24年的小学男教师。他出身于农村,选 择从教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出于现实的谋生策略。身为教师, 他深受“留守儿童比例日益增高,隔代教养观念不当,家庭 教育缺失,国家、地方课程只增不减”等现状的困扰。出于 对个人命运的不甘心,他努力工作并升任至校长。任职校长 期间,T2遭遇了乡村教育面临的更大阻力。他所在的学
4、校为 当地的“青年教师成长营”,但留不住优秀青年教师,他试 过改变但收效甚微,严峻的教师流失情况令他倍尝压力。他 不反对结果性评价,但“痛恨”形式化的档案检查,认为这 是削减教师职业热情的重要因素。在他的认知里,“用经济 思维办教育,与教育发展的规律相矛盾”。办学压力与对教 育绩效主义的理性认知导致他在校长位子上“不开心”。他 用表层扮演策略一一“到处都一样,习惯了就好”掩饰自己 的失望。T2的职业转折始于一场疾病,他反思自己的从教经历与 “心之所好”,最终决定辞退行政职务,重新成为一名普通 教师。完全回归教学后,他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与 学生相处融洽,获得了家长发自内心的信任和尊重”
5、,这些 使他重拾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他说,“老师这个职业不是 我的初恋,但是我用了 24年爱上了她”。与T1相似的是,T2也非出自热爱选择教师职业;但与 T1不同的是,T2选择这一职业时,理性地认识到这一职业 对于生计的积极影响。尤其对于当时出生于农村又不愿意复 制父辈农民角色的人而言,包分配的教师工作算是人生“向 上”的出路。T2也面临了不利的宏观环境,他升迁至校长时, 感知到的宏观、中观结构的约束性更深,当他在结构中选择 与自己内心相悖的做法时,其所处的微观结构也一度变得不 理想。故在一次与病魔的“抗争”中他选择了 “急流勇退”, 做回教师。他用“纯粹” 一词反映教师工作较之于校长的简 单
6、,并获得了更多自然情感的表露空间。由此可见,建立在 学校人际关系基础上的微观结构会因人的位置、权力关系的 改变而改变,积极的微观结构对于教师的正向情感获得、身 份建构均有促进作用。T1表现为“脆弱的身份”,T2表现为 “经历了变迁的身份”,两者在职初时均未有志于教,但因 经历的不同、情感劳动策略的使用不一,促使两者形成了截 然不同的身份。作为榜样的“造梦者”T3是一位在山区教学点从教了 25年的本地女教师。由 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T3所在地区同样面临着“教师 专业发展机会不足、教师发展积极性低、工作懈怠、优秀教 师不断流失,人口教育水平和教育重视程度低,大量人口外 流和青少年辍学打工”等
7、诸多问题。但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 爱和发展乡村教育的使命感,T3通过网络自学实现自我专业 发展。教学成果优秀的她总是自愿转岗到更偏远落后的学 校,她利用网络让大山里的学生接触多元文化,重视培养学 生热爱家乡、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 地“走出去”,也能“回得来”。T3所教的许多学生毕业后回 到当地并运用专长建设家乡,这令她倍感欣慰。与Tl、T2不一样的是,T3从教的意愿强,扎根乡村的 意识强。她对乡村教育充满使命与热情,相信凭一己之力可 以影响或改变他人。在其使命感的背后,是她“生于斯长于 斯”的乡土归属感以及改变乡村的责任感。她所感知到的宏 观、中观、微观结构喜忧参半。困扰她的
8、是,她主动发展自 我、种植理想的行为被工作懈怠的同事视为“特立独行”, 但她用“不能因为别人不理解就不做了”来平衡自己的孤独 感,而亲密的师生关系与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更加笃定了她 的行为选择。她更是从学生的成就中获得了职业幸福感,视 自己为造梦者。比较TK T2、T3的身份建构路径,可发现从教意愿虽 然影响了教师工作的心态,但并不直接作用于教师的身份建 构,教师从教与否的初心与生活机遇、关键事件、情感反馈 等互动后,才得以确定是否乐于继续从教。止匕外,在宏观、 中观、微观三重结构中,对教师情感引导、身份建构最为关 键的结构是建立在人际关系基础上的微观结构,且师生关系 是最为核心的要素,是师者之
9、所以为师的重要情感依据。学 生的认可与成就是教师职业幸福感或满意度的重要源泉,也 是教师稳定从教的基石。给予温暖和自由的“阳光”T4大学毕业之后服从政策安排,自愿前往农村工作,至 今已从教6年。“乡村教育严重的应试取向、同事短浅的视 野和落后的教学方式”都与他个人信奉的教育理念相去甚 远,令他在工作中倍感孤立和隔离。现实中“过低的工资待 遇不仅抑制了教师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和工作的积极性”, 还导致T4所在的当地社会盛行“当个老师是因为能力不够、关系不硬”的普遍误解,当他转岗至某实验小学工作一年后 复又转回乡村小学时,同事和家长误解的声音更大。与T3相似的是,T4从教意愿强烈,用“英雄梦”面对
10、乡村教育,想要改变乡村教育的面貌。与T3不同的是,T4 从教地区并非是自己熟悉的故土,他在辗转中感知到的宏 观、中观、微观结构更为消极。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的男教师, 他一方面有着瞩目的自信、勇气与梦想,一方面又深受乡村 社会结构中男性教师地位低的现实困扰。他用“愈难愈要行 动,否则改变如何发生”来激励自己。他利用乡土资源开发 研学课程,尝试新的教育内容与方法;重视经营有质量的个 人生活,用人格感染学生,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 渐渐地收获了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尊重与认可,T4自然情 感的表露频率也渐渐增多。他将自己定位为“给予他人温暖 和自由”“用光芒指引方向、引导他人向上和成长”的“阳
11、光”,其情感劳动策略与身份建构路径。由此可见,在“全 然逆境”的情况下,乡村教师唯一可改变的是微观结构。而 这种微观结构的改变取决于其对工作的用心与努力。若从结构中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节点数量的多寡以及 身份呈现的样态来看,T3表现为“支持环境中的稳定身份。 T4表现为“消极环境中的稳定身份”,这也说明环境并不能 决定个人的行为与价值取向。那么稳定的教师身份的建立除 却看去偶然性的个人经历与外部结构的互动外,是否还存在其他稳定性的变量?乡村教师身份建构中的情感劳动与教育情怀:基于选择 编码通过对上述四个个案的层层剖析,发现乡村教师的去留 与传统认知上的从业意愿没有必然联系。故教师建构稳定身 份、
12、坚守逆境的关键因素通过选择编码一一呈现。由此,教 师教育情怀的构成以及其与情感劳动、身份建构的关系也得 以体现。情感劳动在身份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教师的留 职意向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成为研究教师身份的经典问 题时,本研究通过四个个案的递进式分析,发现“从哪里来” 并不能全然影响教师“到哪里去”。教师身份的确立既不源 于一成不变的初心,也不是结构的决定物,而是身处各层级 结构中的教师自我的调适与选择。在身份建构过程中,微观 结构会随着人的位置及其互动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具有很强 的可塑性。相较而言,中观结构与宏观结构的改变更多取决 于“复数”的人,并需经历较长的时间。当个体在多层级结 构
13、中不能利用认知协调自己的情感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身 份的脆弱性。与早先的身份研究不同的是,乡村教师身份的 稳定性并非出于对工作的满意而维持不变的状态。乡村教师 在不利的环境下,需要通过深层表演策略以坚守逆境。与表 层扮演不一样的是,深层表演的教师感受到结构的消极影响 及其带来的负面情绪体验,但表现出更强的行动力;且具有 教育情怀的教师,其行动的指向是改变他人或既定结构。此 外,教师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劳动策略会随着个体经历的丰富 而发生变化,这意味着结构与个体的对话是不断生成的,情 感劳动策略具有情境性、情感状态具有阶段性,这也是情感 劳动不同于情怀的地方所在。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建构教师身份从教
14、师T1到T4,所处的微观结构中的积极因素一直在 递减,从“领导信任、同事认可、家长尊重、学生感激” 一 直缩减到“学生感激”。然而正是“学生感激”这一关键变 量维系了教师的教学勇气,让他们觉得所付出的努力与时间 是值得的。相较于学生,领导、同事作为乡村教师身份建构 中的“重要他人”的影响力则要弱很多。面对同事的不理解、 领导的不作为,教师能够运用深层表演策略坚持做自己。需 注意的是,“学生感激”而非“学生成就”加固了教师身份 的稳定性。在本研究中,浮现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农村优秀学 生的情感淡薄。有两位被访者反映不少学生“鲤鱼跳龙门” 之后就不再与乡村、与教师之间有什么互动。一些学生会觉 得“学得
15、好是我自己的事情”,这种情况加剧了乡村教师身 份的脆弱性。由此可见,在宏观、中观、微观三重结构中, 以积极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微观结构是最为核心的要素,是 师者之所以为师的重要情感依据。学生的认可与积极互动是 教师稳定从教的基石,这也被哈格里夫斯视作对教师有利的 情感劳动。与西方研究教师身份脆弱性的结论不同的是,我 国乡村教师离职的原因较少来自于外部对其工作成效的判 定,缺乏行政机构的支持,缺乏晋升的机会,较多来自于微 观结构中连自然情感的表露空间都不复存在。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坚守逆境的重要动力坚守乡村的教师除了运用深层表演策略缓和环境的负 面影响,还具有超越专业伦理的教育情怀坚固其内心。教育
16、情怀包含着对乡土教育的理性认知,并在教师身处困境时赋 予教师行动的力量。教育情怀虽然不是情感的一时劳作,但 需要情感的回应。T3、T4表现出对乡村教育的坚守,很大一 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的真实情感及其价值理念在实践中得到 了回应,进一步成为他们内心精神家园的守望。这一价值观 既可以是因乡土归属感产生的建设地方的责任,也可以是单 纯的教育使命感,但均表现出改变乡村教育的能动性。这也 是教师教育情怀超越专业伦理的主要原因所在,专业伦理围 绕专业教学工作展开,可以被清晰地界定,对所有教师具有 规范作用。但是教育情怀具有主观性,融历史记忆、地方情 境、专业使命等一体,并与个人的情感回应相融合,表现出参差多
17、态。需要补充说明的是,T2在一开始并没有改变农村教育的 使命感,反而是升迁至校长后,在一系列能动行为受挫后, 经历了 “世事沧桑”,感受到教师职业的“简单”,由此而愿 意坚守。故其坚守逆境的历程并非来自于道德自觉层面的精 神召唤,而是经历了身份重构后的职业选择。由此可见,情 感劳动策略的使用与微观结构的积极反馈也可重塑教师身 份,教育情怀不是教师身份建构的必要因素,但是拥有教育 情怀的教师在乡村教育中更富能动性。综上,教师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的不同组合,形成了 各具特性的教育情怀,乡土归属感、地方责任、教育使命、 专业自信均超越了个人的“小爱”或一己之兴趣,具有集体 记忆或社群主义倾向,超越了
18、简单的道德服从。它们经由教 师能动行为形塑了良好的微观结构,并与情感劳动中的深层 表演策略互相作用、互相支持,成为教师坚守逆境的动力机 制。政策建议通过对4个典型案例的比较,可见教育情怀、深层表演 及其积极的师生关系是使教师能够突破外部环境的种种限 制、坚守乡村教育一线的重要因素。然而,让乡村教师“留 得住” “留得久”,不能仅仅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情怀和情感劳 动策略,以及藉此改良的微观结构,而是要改变乡村教育的 大环境,为教师提供情感支持,并为乡村教育找到合适的人。营造良好的乡村环境,让教师乐于从教研究发现乡村教师所处的宏观、中观、微观结构中的消 极因素均大于积极因素。撇除一些地区特征而言,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村 教师 身份 建构 中的 情感 劳动 教育 情怀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