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十区高三语文一模古诗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
《2023年北京市十区高三语文一模古诗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北京市十区高三语文一模古诗阅读汇编含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北京市十区高三语文一模古诗阅读汇编一、古代诗歌阅读(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蓝田山石门精舍【1】王维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注释:1精舍:寺院。2觌:相见。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落日两句写诗人傍晚驾舟游览,任回风吹荡,内心十分惬意。B.遥爱四句写诗人遥望心仪美景,在前往途
2、中产生疑虑和惊喜。C.朝梵四句写僧人们山居生活清寂无聊,经常向樵夫询问世事。D.“再寻两句写诗人担心重来此地会迷路,黎明时再次各处登览。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涧芳两句以动写静,写出了山涧花草的芳香和山月的清明。B.结尾作者借桃花源的典故,表达恋恋不舍决意重游的心情。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 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 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 阳楼记中
3、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24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是读诗的门径。请以这两首诗歌为例,说说关注题目对 读懂诗歌的作用。(2023北京顺义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书志川【1】陆游 往年出都门,誓墓【2】志已决。况今蒲柳姿,俯仰及大耋。妻孥厌寒饿,邻里笑迂拙。悲歌行拾穗,幽愤卧啮雪。千岁埋松根,阴风荡空穴。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匣藏武库中,出参髦头3列。三尺粲星辰,万里静妖孽。君看此神奇,丑虏何足灭。注释:【1】作此诗时,作者住在山阴,年73岁。【2】王羲之辞去会稽内史官 职后,曾在其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做官。【3】参,参加。髦头,皇帝大驾出官时 武士披发前
4、驱者。25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写诗人自离开首都后,就已立下坚定的决心。B.三四两句写作者身体状况不好,很快就将到八十岁。C.五六两句说虽然妻儿能忍受饥寒,但邻居并不理解。D.这首诗在最后八句借助剑的意象抒发激昂情绪。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因晚年生活条件艰苦,拣稻穗、屋漏雪,而怨恨不已。B.作者想象死后心肝化为金铁,意味着其生前愿望难以实现。C.诗中佞臣二字暗示当时南宋朝廷谄媚、主和之风盛行。D.全诗情感深沉,悲愤之中又蕴含豪情,诗人自我形象突出。27 .本诗层次清晰,请结合具体诗句,写出诗题中的“志包含哪些内容。(2023北京房
5、山区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共11分)荒雪1李商隐朔雪自龙沙,呈祥势可嘉。有田皆种玉,无树不开花。班扇慵裁素,曹衣正比麻。鹅归逸少宅,鹤满令威家。寂寞门扉掩,依稀履迹斜。人疑游面市,马似困盐车。洛水妃虚妒,姑山客漫夸。联辞虽许谢,和曲本惭巴。粉署闱全隔,霜台路正赊。此时倾贺酒,相望在京华。注释:【1】此诗作于会昌四年(744),当时李商隐32岁,闲居不仕。【2】龙沙:沙漠。【3】诗经曹 风蜉蜥:“麻衣如雪。”【4】搜神记记载,丁令威化鹤归乡。【5】战国策楚策:“骥服盐车而上太行。”6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7】谢:指曾以柳絮喻雪的谢道镉。巴:通俗乐 曲
6、下里巴人,不同于高雅的乐曲阳春白雪。8粉署:宫禁之中。霜台,御史台。28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朔雪自龙沙”,既写出雪下得大,又渲染了风吹雪飘的浩大气势。B. “班扇慵裁素”,用洁白轻盈的“朔雪”表现班婕妤所用素扇之美。C. “洛水妃虚妒”两句,以“洛水妃”和“姑山客”来衬托雪之洁白。D.“联词虽许谢”两句,以谢道跟柳絮之喻与阳春白雪乐曲之雅赞雪。2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首联点题,与登快阁首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写法 相似。B. “无树不开花”与“深巷明朝卖杏花”中的“花”都在实写中寄寓作者的喜悦 之情。C.本诗尾
7、联对仗,杜甫登高的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也 对仗。D.本诗和柳永望海潮的写法相似,都化用大量典故,使表达含蓄蕴藉,意味 深长。30.有人说,此诗题目虽有“喜”,诗意却含悲。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5分)参考答案:1. C 2. D 3.无心是指诗人随意泛舟游览,赏玩美景,远远看到让人心生喜爱的云木秀, 并且随着流水自然到达,出游遇到的美景都是偶然相遇,并非刻意寻求。“有得”是指诗人在石门精舍看到僧人逍遥不拘、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沉浸于夜 晚涧边花香袭人、月光朗照的美景氛围,而获得精神上的安宁与愉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C.“写僧人们山居生活清寂无聊,
8、经常向樵夫询问世事错误,“朝梵林未曙,夜禅 山更寂这里是写僧人日常功课。僧人自晨至夕参禅、诵经,但在诗人看来,这 些方外人生活并不枯燥,自敬其事,自得其乐,精神世界充实得很呢。道心及 牧童,世事问樵客一是指这些僧人修行很高,佛法感化了牧童;二是说这里和 平宁静,几乎与外界不相交通,桃花源生活的影子更加浓厚。世事问樵客与桃 源人向武陵渔人打听外界情况也相似,这里只是将渔人换成樵客,甚至诗人 在这里就是自比樵客,把自己编入桃花源故事中,十分有趣。深山发现的既是一 片净土,又是一片乐土,这叫诗人更惬意了。选项山居生活清寂无聊,经常向 樵夫询问世事曲解诗意,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C。2 .本题考查学生分
9、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也着意表达了理趣错误,这是一首纪游诗,全诗总共二十四句,每八句为一 层,由探幽起笔,由得奇续笔,由不舍结笔,依次写来,步步为营,很有层次。 诗的前八句写诗人于黄昏时驾上轻舟,开始出游,表现出诗人特别轻松、快适; 中间八句写到达山寺的过程与到达之后的所见所闻;末八句写诗人对山寺环境的 喜爱,表现出了诗人与山僧、桃源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全诗通篇显示出作者对 自然的清新审美感受,叙事委曲,绘景细致,颇富审美意味。着意表达曲解诗 意,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Do3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第一到第十句为诗的第一部分。起笔就透露出诗人特别轻松、快适。落日山水 好
10、,漾舟信归风黄昏时出发,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这个时候,一天的热气被 微风吹散了,驾上轻舟,开始出游了。探赏奇景奇趣,在不知不觉之间,小船马 上要荡到水的源头了一一目的地马上就到。这一路轻舟而上,一路胜景多少,一 路兴致多高,历历如在眼前。可是诗人偏偏又要玩个小小的噱头,遥爱云木秀, 初疑路不同云木秀是石门精舍所在处,它遥遥在望,叫人感到兴奋,而且舟 行至此,也要到头了。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写水流曲折一转,恰巧和前山 山谷相通。如此运笔似乎在无形中与前诗中所言的玩奇之意相呼应了,这一路 舟行水上,却有如行进曲径通幽处,山不转水转,沿途奇趣奇致接连不断,令人 目不暇接。舍舟上岸,竹杖芒鞋,轻步前
11、行,千呼万唤,峰回百转,终于豁然 开朗,诗人梦想中的桃花源到了果然惬所适,表达了作者不虚此行的感慨。 故无心是指诗人随意泛舟游览,赏玩美景,远远看到让人心生喜爱的云木秀, 并且随着流水自然到达,出游遇到的美景都是偶然相遇,并非刻意寻求。第十一到第二十句是诗的第二部分。诗人到达山寺后,就像武陵人到了桃花源后, 东张西望,看到许多与尘世不同的人和物:“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僧众不 多,且在松柏下逍遥,环境显得清静而不枯寂。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这里 是写僧人日常功课。僧人自晨至夕参禅、诵经,但在诗人看来,这些方外人生活 并不枯燥,自敬其事,自得其乐,精神世界充实得很呢。道心及牧童,世事问 樵客一
12、是指这些僧人修行很高,佛法感化了牧童;二是说这里和平宁静,几乎 与外界不相交通,桃花源生活的影子更加浓厚。桃源人避世而居,那里也有忙碌 而有秩序的劳动生活。世事问樵客与桃源人向武陵渔人打听外界情况也相似, 这里只是将渔人换成樵客,甚至诗人在这里就是自比樵客,把自己编入桃花 源故事中,十分有趣。深山发现的既是一片净土,又是一片乐土,这叫诗人更惬 意了。诗人写暝宿,这样的美景,夜晚睡得非常舒适:四周是树木参天,林间 一片空地上,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瑶席之上,瑶席也映出玉般洁净清凉的意味。 瑶席在卧,闻席旁熏香若有若无的香味,嗅涧边野芳阵阵来袭的清芬,观石壁之 上清辉熠熠的洁净,令人心旷神怡。故有得是
13、指诗人在石门精舍看到僧人逍遥 不拘、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沉浸于夜晚涧边花香袭人、月光朗照的美景氛围, 而获得精神上的安宁与愉悦。4 . C 5. D6.从作品文字来看,辛弃疾和陶渊明在三个方面有相似处:曾识梦中一见, 都是离开仕途,选择隐居;“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都是看淡功 名,不慕富贵;应别有,归来意甚东山何事,退隐之中,内心仍然有所期 待。【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也会被现实震怒错误,“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中的“生气是指正 气,而非震怒之意。故选c。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A.“对陶渊明曾有终老于官场的想法表示惋惜错误,这句话的意
14、思是“我佩服你白 发归隐面对西风,不堪忍受五斗米折腰宁愿归耕,是钦佩其不肯为五斗米而折 腰,而非惋惜其曾有终老官场的想法。B折腰五斗,表明痛恨坐享朝廷的俸禄错误,折腰五斗,不应堪此”,意思 是陶渊明不能忍受为五斗米而折腰,而非痛恨坐享朝廷俸禄。C“应别有,意在指出那流传已久的对陶渊明的认识是错的错误,应别有的意思 是你的归隐又更深的意义含在其中,即“别有一番深意之意,并非说他没有归 隐之意,人们对陶渊明的认识并没有错。故选Do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注释“本词为辛弃疾被罢官后退居瓢泉时作可见,辛弃疾离开官场,隐居瓢 泉,故而他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即自己与陶渊明
15、一样,都远离 官场隐居。从人物志趣爱好来看,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 也应无味可见,他认为,自己和陶渊明有着相同的追求,相同的志趣,同样对 于富贵看淡,认为其无味,淡泊名利。从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和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中,可见, 诗人认为陶渊明离开仕途,并不仅仅只有归隐一种想法,而是另有一番深意,即 希望能够遇上明君圣朝,能让自己一展才华;而诗人自己用谢安隐居后再被起用 的典故,也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有机会为苍生挺身而出,实现抗金志向;二人内 心都仍有期待。7 . A 8. C9.诗人本以为樊亭海棠之美前所未见,但是碧鸡海棠更胜一筹。艳妆的蜀中佳丽美貌天下
16、无双,但在碧鸡海棠面前,让人顿觉黯然失色。桃李人所共赞,与碧鸡海棠相比,却会像奴仆一样拜倒在海棠脚下。扬州芍药天下驰名,见了碧鸡海棠也会觉得羞愧逊色。渴望永远欣赏碧鸡海棠,再看千年也不满足。从侧面极尽笔墨盛赞碧鸡海棠无与伦比的美,表达对海棠的痴迷。【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的能力。B.写出蜀地女子的美艳和谦逊错误,蜀姬句用艳妆的蜀姬作比喻和比较, 肯让人极力扬蜀姬,可见蜀地女子并不谦逊。C.写诗人远离桃李之乡来到蜀地错误,扁舟句写离蜀东归后感到蜀中海棠的 难得,是离开蜀地,而不是来到蜀地。D.表达了诗人追求永生、千古留名的理想错误。结尾总束全诗,点清题旨,以 豪放之笔写沉痛
17、之情,矛盾激荡,伤心刻骨,表达了“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 士暮年,壮心未已的感慨。故选Ao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都描绘了奇幻璀璨的梦中景象错误。本诗梦中所见的是蜀中的海棠盛景,不 是奇幻璀璨的景象。故选Co9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效果的能力。“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当时已谓目未睹,岂知更有碧鸡坊”写了我 刚刚到蜀中的时候头发还没变成苍白,在南充樊亭逗留了三天观赏海棠花。当时 已经说了观赏过海棠花,哪里知道还有更美丽的碧鸡坊。诗人本以为樊亭海棠之 美前所未见,但是碧鸡海棠更胜一筹。蜀姬艳妆肯让人,花前顿觉无颜色写四川的美女艳美的装扮让人觉得
18、很美,但 是在这海棠花前会顿时觉得失去了艳丽。艳妆的蜀中佳丽美貌天下无双,但在碧 鸡海棠面前,让人顿觉黯然失色。“扁舟东下八千里,桃李真成仆奴尔写小船顺流东下八百里见到的桃李虽然鲜艳, 但与海棠比起来,就像奴仆一样低贱。桃李人所共赞,与碧鸡海棠相比,却会像 奴仆一样拜倒在海棠脚下。若使海棠根可移,扬州芍药应羞死写了要是海棠花的根可以移到别处,那么扬 州的芍药也会感到羞愧了。扬州芍药天下驰名,见了碧鸡海棠也会觉得羞愧逊色。何从乞得不死方,更看千年未为足写哪里才能求得长生不老的药方呢,就算再 活一千年也不会感到满足。渴望永远欣赏碧鸡海棠,再看千年也不满足。江南桃李,繁艳非常,而与蜀中海棠相比,只不
19、过是奴仆尔;扬州芍药,天下 驰名,见了海棠也应羞死。从侧面极尽笔墨盛赞碧鸡海棠无与伦比的美,表达 对海棠的痴迷。10 . A 11. B 12.答案示例:诗人运用化静为动、比喻(通感)、联想等手法,将黑白的静态 的书法艺术转化为了生动可感的形象,生动写出了张旭草书苍劲、清逸、俊拔、 狂放的气象。如悲风两句化静为动,写薄绢之上仿佛有悲风从万里吹起,古色 盎然,写出了张旭草书苍劲宏大的气象。如锵锵两句运用通感(比喻、联想), 写观赏草书时仿佛听到佩玉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清越和谐,又仿佛看到群松挺立, 表现出张旭草书清逸俊拔的气象;如连山两句运用联想(比喻),作者由连绵 的笔势联想到山峦的起伏,由刚劲
20、的笔力、狂放的意态联想到浩浩汤汤、波澜壮 阔的大海,写出了张旭草书俊拔狂放的气象。【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被作品凄清悲凉的意境折服错误,结合“斯人已云亡可知,“凄恻是杜甫看 到张旭的草书后的感慨。故选Ao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也有对,张王,成就无人可及的感慨错误,把张旭与张芝、王羲之并举,这是 赞扬其书学之精深。故选Bo1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 力此叙其书法之神妙。薄绢之上,如风生万里,以笔有古意也。玉动状其疾徐, 松直状其苍劲,连山状其起伏,溟
21、涨状其浩瀚。具体来说,“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意思是薄绢之上仿佛有悲风从万里吹起, 化静为动,写出了张旭草书苍劲宏大的气象。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意思是仿佛听到佩玉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清越和谐, 又仿佛看到群松挺立,运用通感手法,把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表现出张旭草 书清逸俊拔的气象;“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蟠”意思是环绕,“溟涨意思是溟海与涨海,泛指 大海,这两句运用联想,由薄绢上连绵的笔势联想到山峦的起伏环绕,由刚劲的 笔力联想到波澜壮阔的大海,写出了张旭草书俊拔狂放的气象。13 . B 14. C 15.上阕先从地理环境和天气写起,为梅花出场做铺垫;接着又着笔于梅影,写 梅花映在水中
22、的横斜之态;再接着,宕开一笔,写飞雪将梅香吹散千里;之后梅 花正式出场,但又以三美女为喻,上下阕衔接,写梅花温润、晶莹、清瘦、柔婉 等特点;然后笔锋一转,写梅花处于清冷荒凉的境地,无语中暗含春怨;然后写 梅花凋残孤独之景;最后想象欣赏梅子成熟时的情景,从而丰富了梅花的形象。【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直接展现出梅花在春风吹拂下呈现出横斜之姿错误。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 意思是夜来春寒恰似剪刀,剪出溪畔梅影在清浅的水中斜浮,据此看出临溪影 两句,写梅花的影子,梅影映在溪中,枝枝疏影横斜,临水照花清浅。并非直接 展现出梅花的横斜之姿。故选Bo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
23、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飞霎呼应“皱碧错。飞露弄晚,写素雪飘零,飞舞暮色。门横皱碧,意 思是碧水荡漾,横于门前。可看出二者并未形成呼应。B.“天气变化无常错。“酥莹云容夜暖,意思是梅枝晶莹酥软像体态婀娜的张云 容,夜里给人送来温情香暖。据此看出夜暖为词人赏梅的心理感受。D.“对比错误,“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意思是仔细看它绝似兰昌宫 里的三个美人,琼树三枝多有风度。料准拟、何郎词卷意思是想何逊一定打算 把它写入诗卷。据此看出“三美女与何郎不存在对比关系。故选C。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上阕门横皱碧,路入苍烟,春近江南岸,意思是碧水荡漾横于门前,苍烟茫茫 迷糊了小路,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北京市 十区高三 语文 古诗 阅读 汇编 答案
限制150内